内容简介
《医宗金鉴》系清代吴谦等人所编,是清代学习中医的教科书,也是现代学习中医的一部重要读物,特别是其中各科的心法要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朗朗上口,便于记诵,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四诊心法要诀》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内容简明,实用性强。
本次白话解主要是对原文进行逐句语译,对其中比较难解的名词术语,作适当注释,并姑每条歌诀进行医理阐述和临床应用的探讨,使得本书更通俗易懂,便于理解,是学习、研究中医诊断学,打好中医基础理论基本功的辅助读物。
本书广泛适应于初学中医者和基层临床工作者参考使用。
目录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原书卷次三十四)
四诊心法要诀上
四诊心法要诀下
精彩书摘
1.问寒热 在寒的方面,有恶风与恶寒之分。恶风与恶寒,有表证也有里证,有寒证也有热证。在热的方面,有的热病人自己能觉到,也有的热病人自己不自不觉。辨寒热主要是辨外感内伤和虚实阴阳。例如外感证的寒热:发作突然,虽加衣被仍见恶寒,手背热高于手心的热,背部热甚于腹部热。内伤证的寒热:发作较慢,而寒热又往往间作,恶寒加衣被就减轻,手心热高于手背热,胸腹部热甚于背部热。
邪气较轻而正气较盛的,恶寒发热较轻;邪气正气都盛的,寒热亦较重;邪气盛正气衰的,恶寒重而发热较轻。又每日午后或傍晚发潮热的,一般以阴虚为多;畏寒而自汗,四肢感冷的为阳虚等等。
2.问汗 凡是阳气亢盛或卫阳不固的,出汗都比较多,但前者属实,后者属虚。内伤证汗出,往往是阳虚不能固表,或阴虚不能摄阳。外感证腠理闭密的多无汗,为表实;腠理松疏者多有汗,为表虚。外感表实证,经发汗后,一般都是热退脉静身凉,但如外感暑湿等证,也往往汗出而邪不去,所以问诊中得知已出汗并不能认为外邪都已解除。
另外,日间醒时汗自出的,称为自汗,多属阳虚。睡眠中汗自出而醒后汗即止的,称为盗汗,多属阴虚。病人先作战栗而后汗出的,称为战汗,战汗是疾病过程中邪正相争的表现。如果战汗后热退脉静身凉,这是邪去而正气已安;如果战汗后身凉而脉转躁的,这是正气不能胜邪。所以战汗是疾病好坏的转折点,要合参四诊,了解清楚。
3.问头身 询问头部的感觉,一般以头痛和头晕为主。分别头痛多以六经辨别:头痛后连项背的,多属太阴经;头痛在前额或连眉棱等处的,多属阳明经;头痛在两侧太阳穴的多属少阳经;头痛而重,并有腹满自汗的,多属太阴经;头痛连及齿,并有指甲发青的,多属少阴经;头痛上连巅顶的,多属厥阴经。总的说,头痛新作多为外感、火邪等邪气实证;久痛多为阴虚或阳虚等元气虚证。
头眩有新久虚实的不同。突然发作的眩晕,多是肝火上升或痰气不降;发作已久的眩晕,多是气血不足或肾气亏乏所致。另如湿痰留滞、清阳不升,也会发作眩晕。
问诊身体各部的感觉,除胸、腹、聋、渴等另加说明外,一般着重在问周身的疼痛感觉,特别是以腰背等部为主。凡是周身疼痛没有固定的地方,并且兼有表证的,多属外感风寒证。凡背痛牵及头项的,多为太阳经证。妇女产后身体疼痛又没有外感表证,多由血虚或瘀血滞于经络所致。凡臂、肘、膝。腕等关节处或身体其他部分固定或不固定的疼痛,多属风、寒、湿痹。凡是腰部绵绵作痛而冷,溲清便溏的,多为肾阳虚;腰痛而溲赤便秘的,多是肾阴虚;腰部重滞,腰以下感冷的,多为湿痛。
……
前言/序言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一般情况
评分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
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正因为如此,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具备整体观念的特色,它就不会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医学,具备了整体观念若是还不具备动态的性质,那么,这种理论也就还没有完全把握到中医学的真谛。所以。尽管中医学早已意识到“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色,但现有的中医学,除了《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几乎还没有人能达到这样的能全方位的突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色的,既能揭示脏腑的阴阳气化规律、沟通与天地阴阳气化规律联系,又能揭示疾病的证侯规律的理论体系。 比如说中医学有从整体观念角度形成的“正气与邪气是构成疾病的基本矛盾”的概念,按理说这应该是中医确定病名的理论依据。然而,由于其几乎丧失了阴阳五行理论对其的指导作用与价值,必然就分不清“病因”与“证因”的区别与联系,意识到“病”和“证”是构成疾病的基本要素,而是把“病因”与“证因”混为一谈
评分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
2背景
评分
☆☆☆☆☆
初学者必备图书!!!!!
评分
☆☆☆☆☆
还行吧!!!!!!!,,!
评分
☆☆☆☆☆
丢了!周二到的,今天去拿,发现没了!怎么处理?
评分
☆☆☆☆☆
编纂完成后,乾隆看后十分满意,赐书名为《医宗金鉴》,正式确定该书名为《御纂医宗金 鉴》,于1742年,以武英殿聚珍本与尊经阁刻本印行,在全国推广,影响巨大。1749年即被定为太医 院医学教育的教科书,“使为师者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必由是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