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寫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作者在德國海德堡大學任教,這一時期是他對德國現代哲學進行深入反思的時期,海德格爾思想是他在此期間的重要思想背景、資源和反思的對象。在本書中,洛維特對海德格爾的存在論哲學的諸多問題進行瞭深入考察,尤其是將這些問題置入現代性危機的背景之中,深刻地指齣海德格爾在其存在論哲學中對主體哲學的拒斥既是現代性危機的錶徵,又是這一危機自我服的自發性錶現。本書是洛維特哲學史寫作的代錶作之一,也是研究現代性問題的經典文獻。 (德)卡爾·洛維特(Karl Lowith) 著;彭超 譯;徐曄,陳越 叢書主編 著作 卡爾洛維特(1897―1973),德國哲學傢,猶太裔基督徒。生於慕尼黑,靠前次世界大戰期間曾自願從軍,受傷被俘。1919年前往弗菜堡求學,師從鬍塞爾和海德格爾。1928年至1933年在馬堡大學任教,隨後因納粹的反猶政策流亡意大利、日本和美國,1952年受伽達默爾邀請到海德堡大學任教,1964年退休。有《韋伯與馬思》《從黑格爾到尼采》《世界曆史與救贖曆史》《海德格爾――貧睏時代的思想傢》等著作。他以曆史哲學、宗教哲學和生存哲學為研究重點,並對海德格爾思想及現代哲學有所批判。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匠心獨運。它並非按照時間順序或者思想發展階段那樣綫性展開,而是采取瞭一種螺鏇上升的敘事方式,不斷地從不同的側麵切入核心議題。這種非綫性的敘述,恰恰模仿瞭復雜思想的生成過程——它不是一次性灌輸的,而是需要反復咀嚼、多角度對照纔能逐漸明晰。我尤其喜歡其中幾處對關鍵德語詞匯的深入考據,作者的嚴謹態度使得那些原本高不可攀的術語,變得可觸摸、可感悟。這種對語言本體的尊重,體現瞭作者對文本的深刻敬意。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解讀瞭海德格爾,更在於它示範瞭一種如何嚴肅對待思想遺産的典範。它要求讀者付齣耐心,但迴報是極其豐厚的,你會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彆人的觀點,而是在參與一場跨越世紀的思想對話。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太引人注目瞭,那種深沉的色調和簡約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承認,我對海德格爾這個名字是帶著一種敬畏和好奇去翻開它的。初讀時,那種文字的密度和思想的深度,讓我不得不放慢速度,甚至常常需要停下來,對著書頁沉思良久。作者的敘事節奏處理得相當老道,並非那種枯燥的哲學說教,而是將深奧的議題融入瞭一種近乎文學性的探討之中。尤其是在描述特定曆史背景下,思想傢所麵臨的睏境和抉擇時,那種筆觸的細膩和情感的張力,讓人真切地感受到瞭一種時代重壓下的個體掙紮。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構建論述體係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清晰的邏輯鏈條,即使麵對“存在”這樣難以捉摸的概念,他也能找到巧妙的切入點,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全新的認知維度。總而言之,它不是那種讀完就能立刻“掌握”的工具書,更像是一次漫長而深刻的心靈遠足,每走一步,都能發現新的風景。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我而言更接近於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而非信息獲取。作者的文筆富有韻律感,尤其是在構建那些宏大命題時,句式長短錯落有緻,仿佛帶著一種內在的節奏感在推進。我發現自己常常不自覺地在腦海中“重放”那些關鍵的論斷,試圖捕捉其背後的細微差彆。令人稱奇的是,盡管主題深奧,作者卻巧妙地運用瞭大量鮮活的例子和曆史的切片來佐證其觀點,這極大地降低瞭理論的門檻,使得一個非專業讀者也能窺見其思想的宏偉藍圖。它迫使你去思考“何以為傢”、“何以為真理”這些最基本的問題,並且告訴你,答案可能遠比你想象的復雜和沉重。讀完之後,你會覺得世界似乎沒有改變,但你的觀察世界的方式,已經悄然發生瞭不可逆轉的偏移。
評分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閱讀這本書的感受,那就是“清理”。它像一把銳利的工具,毫不留情地颳去瞭我認知上那些陳舊的灰塵和虛假的確定性。作者在論述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哲學勇氣,令人印象深刻——敢於直麵那些最根本、最令人不安的問題,並且拒絕提供廉價的答案。這種“不妥協”的態度,正是當代思想所急需的。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評述時,對於不同學派之間的張力把握得極其精準,既不盲目推崇,也不簡單批判,而是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去審視這些思想碰撞的價值。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我都會産生一種想要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環境的衝動,去尋找那些被我們習以為常卻早已被遺忘的“本真”痕跡。這絕不是一本輕鬆讀物,它更像是一次對心智的嚴格訓練。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於“貧睏”這個詞的重新詮釋。我們通常理解的貧睏是物質上的匱乏,但在這裏,作者似乎指嚮瞭一種更本質的精神荒蕪。那種對傳統形而上學體係的徹底解構,帶來的不是虛無,而是一種令人不安的“敞開”。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哲學思辨邊界的想象。我得承認,一開始我對作者如何將海德格爾的晦澀理論與如此具象化的“貧睏時代”聯係起來持懷疑態度,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種連接是如此自然且富有洞察力。它不再是高懸於理論殿堂上的空談,而是與我們當下所處的這個信息爆炸卻意義稀缺的時代緊密相連。作者的文字時常帶有那麼一絲冷峻的、近乎預言式的力量,讓人在閤捲之後,久久無法從那種被揭示的現實中抽離齣來,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日常生活的基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