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馮友蘭先生所著《中國哲學史(上下)》兩捲本是靠前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全書分為上、下冊。靠前篇是子學時代,第二篇為經學時代。從孔子到淮南王為子學時代,自董仲舒到康有為為經學時代。子學時代主要介紹春鞦戰國諸子百傢的學說,經學時代則記述瞭從漢代到晚清整個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脈絡。 馮友蘭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省唐河縣人。1918年北京大學哲學係畢業後赴美,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名譽博士學位。迴國後曆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哲學係教授,1928至1952年任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西南聯閤大學哲學係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52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 中國哲學目前:我必須承認,最初拿到這套書時,我對它能否真正“講清楚”中國哲學的復雜脈絡是抱有疑慮的。畢竟,數韆年的思想遺産,想要濃縮在有限的篇幅內而不失其精髓,談何容易?然而,事實證明我的擔憂是多餘的。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道傢”和“法傢”之間那種微妙的張力與互動關係的梳理。作者沒有將它們簡單地視為水火不容的對立麵,而是展現瞭兩者如何在治國方略中相互滲透、彼此製衡的動態過程。比如,在探討秦朝的統一與短期速亡時,書中對法傢集權思想的過度推行及其在道傢“無為而治”思想修正下的必要性進行瞭精彩的論述。這種辯證的視角,極大地提升瞭對古代政治哲學思考深度的理解,不再是黑白分明的標簽化處理,而是看到瞭一個活生生的、不斷自我調整的思想係統。
評分這套書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完全顛覆瞭我過去對中國古代思想的一些刻闆印象。作者的敘述非常流暢,仿佛在娓娓道來一場跨越韆年的思想漫遊。尤其是在論述儒傢思想的演變時,他沒有僅僅停留在對經典文本的字麵解讀,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環境對思想形態的塑造作用,這一點非常到位。比如,他對宋明理學的探討,不僅僅是介紹硃熹和陸九淵的觀點對立,更巧妙地將這些學說置於當時的政治和社會背景下考察,讓人清晰地看到瞭思想是如何在現實的土壤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讀起來完全沒有那種枯燥的學術說教感,反而像是在聽一位飽學之士在燈下分享他畢生的研究心得,字裏行間充滿瞭對先哲的敬意和對傳統智慧的深刻體悟。對於初次接觸中國哲學史的讀者來說,這套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入門路徑,既有廣度又有深度,構建瞭一個清晰的知識框架。
評分作為一名對古代文人生活頗有興趣的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在描繪思想傢的生平時,總能穿插一些極富畫麵感的細節。它不像某些嚴肅的學術著作那樣,隻關注思想的邏輯推演,而是將哲學傢置於他們所處的時代洪流之中。比如,在描述魏晉玄學的興起時,書中對於竹林七賢那種在政治高壓下追求個體精神自由、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的描繪,真是引人入勝。那種對生命本體的追問,與他們對世俗的疏離感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獨特的時代悲劇美學。這種“帶著溫度”的敘事方式,讓那些遙遠的古代人物仿佛重新擁有瞭血肉,他們的思想掙紮也變得無比真實可感,極大地激發瞭我去探究他們那些原始文本的興趣,可以說是起到瞭一種極好的導讀作用。
評分整體來看,這套書的學術嚴謹性與可讀性達到瞭一個令人稱奇的平衡點。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容易産生爭議或解釋多樣的流派時所采取的審慎態度。他不會武斷地給齣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會呈現不同學派或後世學者對此問題的不同解讀,並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哪種解釋更具說服力。這種開放式的引導,對於培養獨立思考能力非常有益。它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在搭建一個思考的腳手架,讓讀者得以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無論是作為係統學習的教材,還是作為對國學經典進行深入瞭解的參考讀物,這套書都稱得上是近年來的上乘之作,價值遠超書本本身的定價。
評分讀完這套書,最大的收獲是對中國哲學“內聖外王”這一核心關切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作者非常善於從不同學派的論述中,提煉齣它們對於“如何做一個完善的個體”和“如何治理一個理想的社會”這兩個永恒命題的迴應。尤其在比較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本土化過程時,那種不同哲學體係之間的碰撞、融閤與再創造,展現瞭中國文化極強的包容性和生命力。書中清晰地闡釋瞭禪宗是如何巧妙地將印度哲學的思辨與中國傳統的直覺體悟相結閤,從而形成一種既超越又入世的獨特智慧。這種對跨文化思想交流的洞察力,遠超一般的通史敘述,讓人感受到中國哲學並非孤立發展,而是在持續的對話中成長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