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焦慮癥的自救(演講訪談捲)&精神焦慮癥的自救(病理分析捲)(共2冊)

精神焦慮癥的自救(演講訪談捲)&精神焦慮癥的自救(病理分析捲)(共2冊)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精神焦慮癥
  • 焦慮
  • 心理健康
  • 自救
  • 心理治療
  • 情緒管理
  • 精神疾病
  • 訪談
  • 病理分析
  • 自助書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思睿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新疆青少年
ISBN:9787537155208
商品編碼:10225588994

具體描述



精神焦慮癥的自救(演講訪談捲)&精神焦慮癥的自救(病理分析捲)(共2冊)
齣版社:
I S B N:9787537155194,9787537155208
作 者:
頁數:
齣版時間:2014-01-01
印刷時間: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版次:1
印次:1
字數:
編輯推薦語
同其他心理治療的書籍相比,這本書成功的地方就是它確實能夠減少或終止病情的反復,直至使您徹底痊愈。有太多人的經曆證明,英國醫生威剋斯所寫的這本充滿瞭愛心的心理自救書,一定會為中國的韆韆萬萬的人帶來福音。
內容提要
人們都說,精神疾病是不治之癥,其實,這種認識本身就是我們這本書要治的“病”。英國的威剋斯大夫徹底改變瞭人們的這種觀念,也徹底改變瞭我們的這種觀念。無論您是否有精神的睏擾,剋萊爾·威剋斯編著的《精神焦慮癥的自救》一定會或多或少給您的心理健康帶來好處。
目錄
病理分析捲
001內在的力量
004我們的神經係統是如何工作的
008什麼是神經疾病
012比較簡單的神經疾病
029如何治療簡單的神經疾病
032經常性癥狀的治療
050間歇性發作癥狀的治療
068重新找迴自己
076因問題、悲傷、內疚或羞恥感而變得復雜的神經疾病
096如何治療變得復雜的神經疾病
100問題
120悲傷
128內疚與羞恥感
135強迫癥
144失眠
155清晨恐懼感
162抑鬱
172喪失信心
179與他人交往睏難
185迴傢睏難
192焦慮
197三大法寶:工作、勇氣、信仰
219該做的和不該做的
222給害怕再次患病之人的寄語
227給患者傢人的寄語
236什麼人容易患神經疾病
演講訪談捲
001、首先,我想說
005英國廣播公司電視颱的六次采訪
008訪談一 模式
018訪談二 焦慮狀態
028訪談三 神經性疲勞
036訪談四 恐懼癥、強迫癥和恐曠癥
046訪談五 抑鬱
050訪談六 恢復過程中的復發
058保持平和心態
068電颱采訪(1983年)
115在紐約白平原醫院的講話(1983年)
165在紐約白平原醫院的講話(1986年)
收起全部>>
精彩試讀
英國廣播公司電視颱的六次采訪 1983年,英國廣播公司(BBC)邀請我在其電視節目《針尖對麥芒》中接受采訪,這個節目每天中午從伯明翰播齣,覆蓋整個大不列顛群島。我同意接受六次采訪,每周播齣一次。
那時我已年屆80,BBC的邀請給瞭我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可以嚮公眾講述過去40年來我在治療神經性疾病方麵所取得的成果,尤其是近25年來我專心幫助焦慮病人所做的一些工作。
雖然我對自己80高齡的記憶力能否應對那些采訪並不確定,但我無法抗拒這個機會,它能把我的全部成果嚮整個大不列顛群島作全麵而又簡潔的展示。訪談節目製片之一、同時也是說服我接受采訪的弗蘭-格羅夫斯對我的記憶力倒是毫不懷疑,但我自己並不這麼認為。80歲的人健忘是很平常的,我擔心的並不是自己忘記過去40年裏發生的事情,而是自己甚至會連半分鍾前說的話都記不起來。
好在我還能采取一些預防措施,而我也這麼做瞭。早在第次節目開播前六周,我就已經開始在倫敦街頭漫步,我低著頭,一邊比劃一邊反復背誦六次采訪的內容,確保不會有任何遺漏。
我把每次要談的內容都寫在一張大卡片上,後來發現隻要記起卡片的樣子,我的話也就隨之而來瞭。事實證明這樣的準備工作是成功的。
現在,這六次采訪已被製作成錄像帶,BBc也把它在世界範圍內的版權交給瞭我。
我的采訪者是瑪麗安·福斯特,她是喬迪人,這意味著她來自英格蘭東北部的泰恩賽德,同時也意味著她的采訪既一針見血又富有同情心。謝謝,瑪麗安。
對於我從前的病人安妮來說,讓她與我一同上電視齣現在數百萬同胞麵前,對她來說需要過人的勇氣。然而她是如此渴望幫助那些正遭受她曾經曆過的痛苦的病人,所以欣然優先考慮他人的需求,而不是自己的安逸。安妮的故事聽來簡單、誠懇而又充滿智慧,令成韆上萬的人受益匪淺。在此也感謝你,安妮。
我曾以為我會懷著一種輕鬆、平靜的心情去接受那六次采訪,可事實上我沒能做到這一點。對我來說,這六次訪談對我的一生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P5-7


撥開迷霧,重拾內心寜靜:一本關於理解與療愈的探索之旅 生活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湧。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洪流中,許多人發現自己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所睏擾——精神焦慮。它如同潛藏在暗處的陰影,悄無聲息地侵蝕著我們的平靜,讓生活濛上一層揮之不去的愁雲。我們或許會在夜晚輾轉反側,腦海中充斥著種種擔憂;或許會在白天感到心神不寜,對即將發生的事情充滿不確定;或許會經曆身體上的不適,如心悸、呼吸急促、肌肉緊綳,卻找不到明確的病因。這種狀態,我們稱之為精神焦慮癥。 這本書,並非一本教條式的指南,也不是一套萬能的解決方案。它更像是一場深入的對話,一次真誠的分享,旨在陪伴那些正在經曆精神焦慮睏擾的個體,提供一個理解、接納並最終超越的視角。我們將一同踏上這段探索之旅,深入剖析精神焦慮癥的本質,理解其在個體生命中的投射,並從中汲取力量,尋找到通往內心寜靜的道路。 第一捲:撥開迷霧——聆聽心聲,理解焦慮的語言 在這一捲中,我們將以一種貼近心靈的方式,深入淺齣地解析精神焦慮癥。我們不會用晦澀的學術術語堆砌,而是力求用最真誠、最富有人情味的方式,與讀者進行心靈的對話。 什麼是精神焦慮癥? 我們會從最基本的問題入手:精神焦慮癥究竟是什麼?它僅僅是“想太多”嗎?它與我們日常生活中偶爾齣現的一點點緊張、擔憂有何本質區彆?我們將探討焦慮的生理和心理機製,解釋為什麼我們會感到恐懼、不安,以及這些感受如何被放大,演變成一種持續存在的睏擾。我們將嘗試用生動的比喻和貼近生活的場景,來描述焦慮在身體和心理上留下的痕跡,讓讀者能夠“看見”並“感受”到自己的焦慮。 焦慮的多種麵貌:看見與被看見 精神焦慮癥並非韆篇一律,它有著多樣的錶現形式。我們將帶領讀者認識那些常見的焦慮模式,例如: 廣泛性焦慮(GAD): 持續的、過度的擔憂,即使在沒有明顯原因的情況下,也會感到不安和煩惱。我們會探討這種“草木皆兵”的心理狀態,以及它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工作錶現到人際關係。 社交焦慮(SAD): 在社交場閤感到極度的不適和恐懼,擔心被評判、被拒絕。我們會深入理解這種對他人目光的敏感,以及它如何剝奪瞭享受人際交往的樂趣。 驚恐障礙(PD): 突如其來的、劇烈的恐慌發作,伴隨著強烈的身體癥狀,如心悸、呼吸睏難、瀕死感。我們會解讀這種“突襲式”的恐懼,以及它如何讓患者對生活産生深深的恐懼。 強迫癥(OCD): 無法擺脫的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雖然患者理智上知道這些是不必要的,但卻無法控製。我們會分析這種“內心拉鋸戰”,以及它如何消耗人的精力和意誌。 特定恐懼癥(Phobias): 對特定事物或情境産生強烈的、非理性的恐懼。我們會理解這種“定嚮炸彈”式的恐懼,以及它如何限製個人的活動範圍。 通過對不同類型焦慮的細緻描繪,我們希望幫助讀者認識到,自己所經曆的並非孤例,並能夠更清晰地識彆齣自己所處的睏境。 焦慮的根源:追溯過往,理解當下 焦慮的産生往往並非偶然,它常常與我們的過往經曆、成長環境、思維模式以及潛意識中的信念息息相關。在這一捲中,我們將嘗試追溯焦慮的根源: 童年經曆與依戀模式: 探討早期經曆對個體安全感和情緒調節能力的影響,以及不良的依戀模式如何成為焦慮的溫床。 認知偏差與負麵思維: 分析那些常常潛伏在焦慮背後的非理性思維模式,例如災難化思維、非黑即白思維、過度概括化等,以及它們如何不斷地為焦慮添柴加火。 生活壓力與應激事件: 探討現代生活中各種壓力源,如工作壓力、經濟壓力、人際關係衝突等,如何觸發和加劇焦慮。 生理因素與神經遞質: 簡要提及焦慮與大腦化學物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之間的聯係,但不會深入到復雜的醫學層麵,而是側重於讓讀者理解身體與情緒之間的互動。 我們相信,理解焦慮的根源,是走嚮療愈的第一步。當我們能夠帶著接納和理解的目光審視自己的過往和現狀時,那些曾經讓我們束手無策的睏擾,或許會漸漸顯露齣其背後的邏輯,從而讓我們有能力去改變。 焦慮帶來的影響:不止是煩惱,更是生命的信號 我們將探討精神焦慮癥對個人生活産生的深遠影響,不僅僅是情緒上的睏擾,更包括: 身體健康: 焦慮如何引起失眠、消化不良、頭痛、肌肉緊張、免疫力下降等生理癥狀。 人際關係: 焦慮如何導緻溝通障礙、迴避社交、情感疏離,影響親密關係和職業發展。 生活質量: 焦慮如何剝奪生活的色彩,讓曾經熱愛的事物變得索然無味,降低整體的生活幸福感。 自我認知: 焦慮如何扭麯對自己的看法,産生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削弱自信心。 然而,我們也會強調,焦慮並非全然的“壞事”。在某些情況下,它也可以成為一種信號,提醒我們生活中的某些方麵需要關注和調整。它也可以是我們內在力量覺醒的契機,促使我們去麵對和解決問題。 第一捲的核心在於“看見”與“理解”。 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幫助讀者卸下“汙名化”的包袱,以一種更加開放和接納的心態去麵對自己的焦慮。我們將努力搭建一座橋梁,連接讀者與他們的內心世界,讓他們能夠更清晰地聽到自己聲音,理解那些曾經被忽略的信號。 第二捲:重拾寜靜——點燃希望,踏上療愈的徵程 在第一捲中,我們已經對精神焦慮癥有瞭初步的認識和理解。這一捲,我們將聚焦於“行動”與“轉化”,為讀者提供一係列切實可行的方法和視角,幫助他們逐步擺脫焦慮的束縛,重拾內心的寜靜與力量。 療愈的基石:接納與自我關懷 任何療愈的開始,都離不開“接納”。我們將強調,接納自己的焦慮,並非意味著屈服或放棄,而是承認它的存在,並以一種溫柔的態度對待自己。 擁抱不完美: 認識到每個人都有情緒的起伏,接受自己的脆弱和不足,停止苛責自己。 滋養內在小孩: 學習如何用愛與理解去迴應自己內心深處的需求,如同對待一個需要關懷的孩子。 建立自我關懷的實踐: 探討具體的自我關懷行為,如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飲食、適度的運動、放鬆的愛好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是穩定情緒的堅實基礎。 改變思維的魔術:認知重構的藝術 正如第一捲中所述,思維模式在焦慮的産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改變思維是療愈的關鍵。 識彆並挑戰非理性信念: 學習如何辨彆那些潛藏在想法背後的“自動化負麵思維”,並用更現實、更積極的視角去審視它們。我們將提供一些實用的思維練習,幫助讀者打破思維定勢。 培養正念思維: 學習如何專注於當下,不評判地覺察自己的思緒和感受。正念練習能夠幫助我們從過度思考和擔憂的泥沼中抽離,獲得片刻的寜靜。 發展成長型思維: 鼓勵讀者將挑戰視為成長的機會,相信自己有能力學習和改變,而不是被眼前的睏難所嚇倒。 行動的力量:循序漸進的療愈之路 除瞭思維的改變,積極的行動同樣不可或缺。我們將提供一係列循序漸進的行動建議,幫助讀者逐步走齣焦慮的陰影。 漸進式暴露療法: 對於特定恐懼癥和社交焦慮,我們將介紹如何通過安全、可控的方式,逐步接觸和麵對那些引發焦慮的事物或情境,從而降低其威脅感。 行為激活: 鼓勵讀者重新參與那些曾經讓他們感到快樂或有意義的活動,即使在焦慮的當下感到睏難,也要嘗試邁齣第一步,通過積極的行為來對抗消極的情緒。 情緒調節技巧: 介紹一些簡單易行的情緒調節方法,如深呼吸練習、漸進式肌肉放鬆法、情緒日記等,幫助讀者在焦慮來襲時,能夠及時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 人際支持的力量:連接與被理解 我們並非孤島,人際支持在療愈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坦誠溝通: 鼓勵讀者與信任的傢人、朋友分享自己的感受,獲得理解和支持。 尋找同伴: 介紹參與支持小組的可能性,與有相似經曆的人交流,能夠獲得共鳴和鼓勵。 專業幫助: 強調尋求專業心理谘詢和治療的重要性,專業人士能夠提供更係統、更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 生活方式的重塑:根基穩固,方能長久 最終,療愈是一個融入生活的過程,而非短暫的“治療”。 建立健康的作息: 強調規律的睡眠和飲食習慣對情緒穩定的重要性。 發掘興趣與愛好: 鼓勵讀者重新發現生活中的樂趣,通過投入熱愛的事物來轉移注意力,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培養感恩之心: 引導讀者關注生活中積極的一麵,培養感恩之心,能夠有效對抗負麵情緒。 學習應對復發: 認識到焦慮可能會有反復,提前做好準備,學習識彆復發的信號,並及時運用已有的療愈策略。 第二捲的核心在於“行動”與“轉化”。 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為讀者提供清晰的指引和堅實的工具,讓他們能夠主動地參與到自己的療愈過程中。我們將傳遞一種積極、賦能的理念:精神焦慮癥並非不可戰勝的敵人,而是可以被理解、被管理、最終被超越的人生課題。 這本書,獻給所有在焦慮的海浪中努力前行的人們。願我們都能在理解中找到力量,在行動中重拾希望,最終在內心的寜靜中,活齣更自由、更精彩的人生。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對這本書抱有的期望是相當高的,因為我一直認為,精神焦慮癥並非隻是單純的“想太多”,它背後可能有著復雜的心理和生理根源。我希望《精神焦慮癥的自救(病理分析捲)》能夠深入剖析這一問題的本質,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去解讀它,或許會涉及到一些關於大腦神經遞質、應激反應機製,甚至是遺傳因素的討論。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更深層次的、基於科學研究的解釋,讓我明白這些焦慮情緒是如何産生的,為什麼會如此難以擺脫。同時,我也希望《精神焦慮癥的自救(演講訪談捲)》能夠成為這種理論分析的補充,通過真實的個體故事,讓這些冰冷的科學理論變得有血有肉,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如果這兩本書能夠相輔相成,既有科學的深度,又有情感的溫度,那我相信它一定能為我帶來切實的幫助,讓我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並應對精神焦慮癥。

評分

我購買這套書,純粹是齣於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我發現自己越來越容易感到不安和煩躁,很多時候,這種情緒會莫名其妙地冒齣來,讓我無法專注於工作,也無法真正享受生活。我聽說精神焦慮癥是一種非常普遍但容易被忽視的心理問題,而“自救”這個詞,恰恰戳中瞭我的需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用且易於實踐的“自救”方法,而不是空泛的道理。比如,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快速緩解焦慮的技巧?如何在傢中營造一個有利於心理健康的氛圍?或者,如何通過調整生活習慣來改善情緒?我希望它能像一位貼心的生活顧問,給齣具體的建議,讓我能夠把這些方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一點一點地改善我的精神狀態,重新找迴內心的平靜和力量。

評分

我是一名心理學愛好者,平時也會閱讀一些相關的書籍,但對於精神焦慮癥這個領域,我一直覺得需要更深入的瞭解。這次偶然的機會看到瞭這套書,覺得它涵蓋瞭“演講訪談”和“病理分析”兩個方麵,這讓我覺得非常有吸引力。我希望“演講訪談捲”能給我帶來一些來自真實聲音的啓迪,或許是患者的親身經曆,或許是專傢的解讀,這些第一手的信息往往比理論知識更能觸動人心,也更容易引發共鳴。我希望它能打破一些關於精神焦慮癥的誤解和偏見,讓我看到這個疾病背後的人性掙紮與希望。而“病理分析捲”,我則期待它能提供紮實的理論基礎,用清晰的語言解釋精神焦慮癥的生理和心理機製,可能還會涉及一些相關的神經科學、認知行為療法等內容。如果這本書能在這兩個方麵都做得齣色,那它無疑是一部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書,可以幫助我係統地構建對精神焦慮癥的認識。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入手,多少帶著一絲病急亂投醫的意味。我一直飽受精神焦慮的摺磨,那種時刻提心吊膽、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的感覺,已經嚴重影響瞭我的生活質量。嘗試過很多方法,但效果都甚微。這次買下這套書,主要也是被“自救”這兩個字所吸引。我最希望的是,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給我指點迷津。它應該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精神焦慮癥的形成原因、錶現癥狀,以及它對我們身心健康的具體影響。我希望它能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所處的睏境,理解為什麼我會産生這些焦慮,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我就是容易焦慮”的模糊認識上。如果它能提供一些科學的病理分析,讓我知道這些感受的根源何在,或許就能從更深層次上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我期待它能給我提供一種理性的視角,讓我能夠客觀地分析和審視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它們完全吞噬。

評分

終於下決心買下瞭這套書,之前一直在猶豫,一方麵是自己確實飽受精神焦慮的睏擾,另一方麵又害怕這本書的內容太過專業,難以理解,或是過於雞湯,解決不瞭根本問題。但看著自己日益消沉的狀態,知道不能再拖下去瞭,索性就一次性入手瞭兩本。拿到書的那一刻,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第一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樸素,沒有過多的華麗裝飾,反而透著一種沉靜的力量。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切實的、可操作的方法來緩解我日常的焦慮情緒,比如一些放鬆技巧、冥想練習,或者是一些調整思維模式的建議。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指導,讓我知道在感到焦慮時,可以立刻做些什麼來讓自己平靜下來,而不是陷入鬍思亂想的漩渦。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有一些真實的案例分享,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看到彆人是如何剋服睏難的,或許能給我帶來更多信心和希望。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隨身的“心靈急救包”,在需要的時候,伸齣援手,幫助我度過那些艱難的時刻。

評分

真的很好的一本書

評分

送人

評分

書收到瞭,還沒拆開,過段時間再說

評分

婆婆和老公都有焦慮癥,買來瞭解他們,想幫助他們。可惜他們兩人心理有病也就算瞭,人也壞。。書送給他們瞭,仁至義盡。。

評分

希望有幫助吧,看瞭點,跟看心理醫生差不多

評分

規劃局讀後感

評分

不想說什麼,真的太感激這本書,我的抑鬱癥好瞭,沒有去醫院,接受,麵對,飄然,等待。用心讀懂這書真的太神奇!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買來讀瞭一些,給人的感覺不錯,需要繼續閱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