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包括形象设计、行销设计、包装设计三本年鉴,搜录有185家台湾设计公司单位之924组创意作品。拥有它,可让您确实了解台湾设计现况、认识更多设计伙伴,同时是您掌握无限创意点子、扩展创作领域和提升工作竞争实力的*佳利器,也是一部值得大家永*收藏的珍贵典籍。因此,无论实用认知、创作参考、教学观摩或资料典藏,我们肯定您绝*需要! 继1991、1995、1998、2001年后,睽违九年,第五套代表台湾设计界珍贵典籍的2010台湾创意百科终于出版了!为了延续台湾生生不息的设计脉动,本套年鉴除了作品的水准呈现外,各方面也都力求完美,并有以下几项特别用心的地方: 1.从【点】到【面】的汇集:为了完整纪录台湾近几年的设计风貌,在作品收集方面,征集范围更加广阔,从南到北一点一滴的累积,一举网罗近五年的杰出设计创作精华,总计收到286家公司所提供的4334套作品。在征件过程中,从*初的资料汇整、档案建立、简介印制、作品洽收,就花费了五个月的时间;以及到*后出版阶段的补作品档案、文字校对、版面美编等,每一道关卡都谨慎确认,务使面面俱到,就是希望做出一套真正代表台湾的设计经典。 2.从【A】到【A+】的选择:为了使作品更具客观性及多元性,在作品评选方面,特别邀请岛内15位具代表性、实务经验丰富的设计人成立编选委员会。以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并兼顾作品的地域性和代表性,以及不同面貌、不同文化、不同水平等因素,编委们经过一整天严谨地评选,由4334套作品中,精选出形象设计332套、行销设计307套、包装设计285套,总计共刊录924套作品,入选比率虽仅约21%,却都是上上之选的杰作。 3.从【简】到【精】的呈现:为了让年鉴更精致及具有典藏价值,在整体印刷制作方面,特别精心规划与设计,除了克服技术层面的种种难题,并委由台湾印刷品质首*的沈氏艺术印刷配合协力印制。全套采精装装帧,封面使用银色造丝布表现,尤其三册作品页全部印制银底特别色,这可说是国内书籍印制的一项创举,期望由内到外给予大众不同的视觉盛宴。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插图选择和布局设计同样值得称赞。虽然内容非常扎实,但通过大量的留白和高质量的印刷图片,使得阅读过程丝毫没有感到拥堵。特别是某些横跨两页的大幅案例展示,图片的分辨率极高,即便是设计图中的细微网点和色彩渐变都能清晰可见,这对于需要分析印刷工艺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此外,书中的案例引用来源标注得非常详尽,如果你对某个特定的设计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很容易地追溯到原始的发布信息,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沟通理论深度与市场实践的桥梁,它不仅仅是关于台湾设计,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用设计讲好一个地方故事”的教科书,值得被反复研读和珍藏。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亚洲设计趋势的研究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梳理台湾设计脉络这一核心任务上,展现出了一种令人惊讶的宏大视野和精准落点。它似乎并没有满足于罗列漂亮的图片,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台湾设计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在地性”与“国际化”如何在高压的市场环境中进行微妙平衡的论述部分。这种辩证性的分析,远超出了普通的设计图鉴的范畴,更像是一份深刻的行业报告。它没有回避台湾设计在面对全球化竞争时的挑战与困境,反而将其视为驱动创新的核心动力。这种坦诚而深刻的剖析,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亚洲设计哲学的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案例时所采用的叙事手法,它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这个设计如何诞生”,而是着重强调了背后的文化驱动力和市场策略,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探索乐趣。
评分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对“创意”这个模糊概念进行了极其务实和可操作性的拆解。它没有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而是将台湾在不同行业(比如文创、科技产品、旅游推广)中展现出的独特创意手法,系统地归纳和提炼出来了。我发现里面有一套关于如何进行“差异化行销”的思维导图非常实用,它将复杂的市场调研和消费者洞察流程,简化成了一套清晰的步骤。对我而言,这就像是获得了一份来自行业前辈的“秘笈”,它揭示了成功背后那些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设计的逻辑链条。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我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试图用书中提到的“微小惊喜设计”原则来优化用户体验的接触点。这种能够立刻转化为实践的理论指导,是衡量一本设计书籍价值的最高标准,而这本书无疑达到了这个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和信息密度让我感到既兴奋又有点“压力山大”。我得承认,我可能需要至少一周的时间,每天都给自己安排出专门的“阅读和消化时间”,才能勉强跟上它抛出的每一个观点。我一开始只是随便翻看其中关于“包装设计”的那一章节,结果发现,仅仅是关于食品包装上的文字排版和信息层级的设计技巧,就写了不下二十页的深度解析。这种对细节的“偏执”和对专业知识的“毫不保留”,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停下来,拿起我手边现有的产品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将书中的理论模型立刻套用在实际案例上,这种即时的反馈和学习曲线的陡峭感,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这本书似乎是为那些已经有一定基础,渴望突破瓶颈的资深从业者量身定制的进阶读物,它不会教你如何使用软件,但会告诉你如何像一个顶尖设计师一样思考宏观策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拿到手里就让人感觉沉甸甸的,充满了“干货”的期待。封面那简洁却极具力量感的排版,搭配上那一抹恰到好处的亮色点缀,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花了很长时间在书店里摩挲这本书,光是看封面和目录的字体选择,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者案例集,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尤其是侧边切口的工艺处理,那种细微的纹理和颜色过渡,让人爱不释手。我本来还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但仅仅是翻阅前几页的导言和一些设计图的展示,那种扑面而来的现代感和对台湾设计界现状的敏锐捕捉,就已经让我坚信这绝对是一次物超所值的投资。书里对不同设计元素的探讨,比如色彩心理学在品牌识别中的应用,展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让人期待后续深入的内容能带来更多启发和实战指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