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订 別傻了 這才是京都:單車.白味噌.五山送火~49個不為人知的潛規則 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预订 別傻了 這才是京都:單車.白味噌.五山送火~49個不為人知的潛規則 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都會生活研究專案 著,許郁文 译
图书标签:
  • 京都
  • 旅行
  • 文化
  • 生活
  • 美食
  • 潜规则
  • 单车
  • 白味噌
  • 五山送火
  • 港台图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遠足文化
ISBN:9789869208123
商品编码:10148645544
包装:平装
开本:12.8cm x 18.2cm
出版时间:2015-08-26
页数:16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作者:都會生活研究專案
譯者:許郁文
出版社:遠足文化
書系:浮世繪
出版日期:2015-08-26
ISBN:9789869208123
城邦書號:A6800517
規格:平裝 / 雙色 / 160頁 / 12.8cm×18.2cm

破除你對京都的刻板印象
從歷史線索中探尋京都的真實樣貌,彙編出
在京都優雅生活的49道潛規則!

.要當心暴衝的自行車與違法停車?!
.京都人不可能在店前排隊?
.油豆皮不叫油豆皮,要尊稱油豆皮先生?!
.京都人絕不自認是關西人?!
.將「五山送火」說成「大文字燒」會被取笑?

觀光指南與旅遊節目裡的京都,既有「京風的喲」(方言)的大眾既定印象,也存在著自古以來當地住民之間那濃得化不開的人情義理;
既有風雅的京都料理,也有堪稱「天壹」(天下壹品)的超濃厚拉麵文化;
是時尚洗練的都市,卻也有「我們小鎮zui美麗!」這種質樸鄉野的壹面。

究竟京都的真面目是什麼模樣?究竟哪壹面是表面、哪壹面又是其內在的性格?這座城市從不輕易展露它的真實風貌。

那些「我不知道」的冷漠回答,常令人感到不安,因此京都人才會給人「聽不見真心話很可怕」「表裡不壹的人(很壞心)」的刻板印象。

所以,消除這些成見與溝通障礙就是本書的重要任務。我們將從隱藏在五里霧中的歷史脈落中來探尋「真實京都」的樣貌。

在如此漫長歷史之中遺留下來的事物或是新誕生的事物,即便乍見之下有些不合人情,但背後都有其意義存在。希望本書能幫助各位讀者融入看似有些「撲朔迷離」的京都,並與京都人相處融洽;同時對京都人來說,也能藉由本書重新確認身為京都人的自尊與驕傲!

都會生活研究專案
京都:
從食衣住行育樂、詞彙、街景等各種角度調查與研究京都的生活習慣,並進行比較與檢視。
本團體成員包括祖上從1200年前就世住在京都的道地京都人,到因為調職與結婚而搬到京都的新京都人,以及因旅行而愛上京都,夢想移居京都的京都迷。
負責主持本專案的是大澤玲子,我們在許多的經驗裡加入了採訪內容,將京都的真實樣貌整理成這49條潛規則。也製作第二本大阪的書籍以及廣島或其他地方的相關書籍。

北海道:
從食衣住行、交通、街道、娛樂這些角度調查、研究北海道的地域性以及生活習慣。
成員包含從開墾時期世世代代居住在北海道的道產子,以及因調職與結婚而成為道民的新北海道人,還有因旅行而愛上北海道文化,夢想著有天壹定要定居北海道的狂熱者們。
我們跟隨主導整個專案的大澤玲子,根據自己的親身體驗與各類採訪集結出這本北海道的48個潛規則。目前京都與第二本的大阪也正在製作中。

歡迎光臨 京都地圖

交通篇
潛規則1 自行車如同雙腳
潛規則2 要當心暴衝自行車與違法停車!
潛規則3 重要的公車系統全都背得滾瓜爛熟
潛規則4 盡可能別在市內開車

購物篇
潛規則5 必須習慣春季與秋季的公車總是爆滿
潛規則6 很少去四条以南的地區
潛規則7 超市就是IZUMIYA與FRESCO
潛規則8 怎麼可能在店前排隊
潛規則9 考慮到zui後通常不買
潛規則10 不可能輕易背叛世代支持的店家
潛規則11 有些店家無法確定創業幾年

食物篇
潛規則12 不許出現「京風」這個字眼
潛規則13 「天壹」與「王將」是無可取代的名店
潛規則14 油豆皮不叫油豆皮,要稱油豆皮先生
潛規則15 御雜煮要用白味噌
潛規則16 提到油豆皮就想到淋芡汁
潛規則17 壹到6月30日就下意識地想吃「水無月」
潛規則18 都在學生街吃過大胃王挑戰料理
潛規則19 麵包消費量是日本第壹

街道篇
潛規則20 若在某處迷路,會以「棋盤的排列方式來看……」
潛規則21 活用「北上南下」與「東行西行」的概念
潛規則22 「町」的發音不是「chou」而是「machi」
潛規則23 京都人很在意是位於京都的何區或何市
潛規則24 提到高級住宅區就想到下鴨、北白川與岡崎
潛規則25 在鴨川沿岸賞景,就該等距離排排坐
潛規則26 兜風聖地zui是「琵琶湖」,而非大海
潛規則27 嚴禁俗豔的原色招牌!
潛規則28 淨是消災解厄的標語
潛規則29 京都人心中都有MY櫻花與楓葉
潛規則30 京都的名勝意外地遠

詞彙.人際關係篇
潛規則31 語尾壹定會有「~haru」
潛規則32 不會使用「dosu(e)」的說法
潛規則33 壹不小心「很麻煩欸」就會脫口而出
潛規則34 謹言慎行只是為了避免遭人嗤之以鼻
潛規則35 信用經濟!
潛規則36 茶泡飯傳說是京都人的共通禮儀
潛規則37 「容我再考慮考慮」就是「NO」的暗號
潛規則38 絕對能看穿正牌舞妓與冒牌舞妓的差異
潛規則39 京都人絕不自認是關西人

生活百匯篇
潛規則40 京都的大學密度是日本第壹
潛規則41 知道京女、同女、Dame女是哪些大學的簡稱
潛規則42 去宵山會說成去宵宵宵山
潛規則43 不說大文字燒而是五山送火
潛規則44 聽廣播會說聽「α-STATION」而不是「802」
潛規則45 大家都看過西村衛生的小饅頭廣告
潛規則46 夏季熱到汗流浹背,冬季冷到全身抖擻
潛規則47 大家都有過「十三歲參拜」後,忍住不回頭的記憶
潛規則48 能巧妙地耍耍壞心眼才算獨當壹面
潛規則49 壹生,只想留在京都終老

參考文獻

潛規則2 要當心暴衝自行車與違法停車!

自行車如同京都人的雙腳,奔馳的自行車就是京都的日常風景。正因如此,隨之而來的是違法停車的問題,但這裡所說的「車」,是自行車的違法停車,而非指汽車喔!

老實說,大部分的在地人對「自行車文化」都太習以為常,所以壹直都不覺得「路邊隨便停車」有什麼問題……。

只要有幾台自行車停在壹起,那裡就是理所當然的停車場。

幾乎可以說,每個京都人都曾有過自行車被拖吊的慘痛經驗,都有過前往難得會去的京都站南側、竹田站或十條站附近的車輛保管場領回自行車的回憶吧!

實情確實如此,京都為了美化街景以及觀光客的安全,領全國之先,特別在自行車的取締上投入心力(甚至市政府還設立了自行車政策課)。

所以您若是初到京都的外地人,可得先學會避免自行車被拖吊的麻煩,也得先了解自行車停車場的位置,更好的做法是問問當地居民或店家哪些地點比較不會被拖吊。

若是打算騎自行車上學或上班,記得勤勞壹點,先壹步掌握車站附近的停車場位置,尤其在搬家或大學入學的旺季,停車位置的爭奪戰可是非常激烈的喔!倘若實在無法找到車位,建議使用「Share Cycle Service」這項服務(會員共享多輛自行車的服務,由民營團體或電鐵公司提供)。

除了停車問題外,還有壹件值得注意的事,那就是暴衝自行車的問題。

正如前述,京都的街道大多平坦,壹不留神,車速可能會加快2~3倍,尤其在早上通勤的時段更要小心,因為會有不少學生與不要命的上班族從京都北邊以極快的速度疾馳而下,在京大(京都大學)附近的「百萬遍」壹帶,常可見到自行車差點互撞的場景!這真的很可怕,難不成自行車大塞車這項名產從北京搬到京都了嗎……?

二條站附近的京都三條會商店街,在拱門、步道或是行人較多的街道都會設立「請下車牽著自行車步行」的警告標語,可惜遵守的人實在不多,唉,京都明明這麼狹窄,怎麼還是有人耐不住性子在路上狂奔呢?!

倘若您對自己的反射神經不太有自信或是正好牽著小朋友逛街,走在人行道的時候千萬別太過鬆懈,因為除了「注意汽車」之外,還得「注意自行車」,這可是京都重要的交通潛規則喔!


穿越古都的深度漫游指南:京都的慢活美学与寻常巷陌 一部关于京都生活质感与在地精神的私房手札 --- 本书并非一本走马观花的旅游手册,亦非充斥着人尽皆知的寺庙名录。它是一份诚挚的邀请函,邀请读者放下行色匆匆的脚步,真正潜入古都京都那层层叠叠的生活肌理之中。作者以一个长期观察者和生活者的独特视角,剥去了商业化包装下的华丽外衣,深入挖掘隐藏在寻常巷陌、日常规矩与季节更迭背后的,那份需要用心体会才能捕捉到的京都“味道”。 全书围绕“慢活”(Slow Living)的美学哲学,细致描摹了京都人在四季流转中的生活态度、工作哲学以及对“美”的执着追求。我们不谈论如何一小时内打卡十个世界遗产,而是探讨如何在某一个清晨,于鸭川边静静地看着晨光如何描绘出五山送火的起点——大文字山。 第一章:时间与空间:京都的“不紧不慢” 京都的时间流速似乎与其他都市格格不入。本章重点探讨了京都人如何对待“等待”与“间隙”。从传统的日式庭院设计中对“借景”的运用,到老铺对于传承技艺的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展现了京都文化中对时间纵深的尊重。 茶道中的“一期一会”在日常中的延伸: 不仅仅是茶席,即便是与街角面包师傅的短暂交谈,也蕴含着对当下瞬间的极致专注。我们会探访那些坚持使用传统工具、而非效率至上的手工艺人,他们的工作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对现代快节奏的温和反抗。 町屋的呼吸与格局: 深入剖析京都传统住宅“町屋”的设计哲学。窄而深的空间布局,如何巧妙地利用采光、通风,以及被动地适应季节变化。理解这些空间,是理解京都人如何与自然共存的关键。 公共空间里的静默礼仪: 探讨京都的公共交通、咖啡馆以及图书馆中,人们自发形成的“噪音阈值”。这种无形的默契,构成了京都城市环境的舒适底色。 第二章:味觉的记忆:从白味噌到渍物哲学 京都的料理,是其历史沉淀的具象体现。它不以浓烈取胜,而在于对食材本味的极致提炼与对“だし”(高汤)的精妙控制。本章将深入解析京都料理背后的文化逻辑。 白味噌的温和力量: 为什么京都偏爱白味噌?探究其原料、发酵工艺的细微差别,以及它如何影响了京料理的整体色调与口感——清淡、雅致、不夺食材之光。 渍物(Tsukemono)的季节性叙事: 渍物在京都饮食中远不止是配菜。它们是季节的档案,是家庭智慧的结晶。我们将介绍一些罕见的地方渍物,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节气中扮演的“清口”角色。 喫茶店里的昭和余温: 追溯那些坚守着传统咖啡与蛋包饭(Omurice)风格的“老派喫茶店”。这些空间,是京都中产阶级在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期寻找慰藉的角落,它们保留了特定的怀旧美学。 第三章:四季的仪式感:与自然共舞的市民生活 京都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对自然节律的紧密跟随。本书详细记录了那些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却是当地人生活重心的季节性活动。 夏日“避暑”的智慧——川床与纳凉: 介绍鸭川和贵船的“川床料理”不仅仅是餐饮消费,更是一种应对湿热夏天的生存智慧。探讨其结构、服务流程以及背后的风雅意境。 秋日“红叶狩”的内在精神: 区别于热门赏枫地点的喧嚣,我们聚焦于那些需要徒步深入才能抵达的幽静寺院,以及当地人如何挑选最佳观赏点——不仅仅是视觉的震撼,更是心境的沉淀。 冬日的“雪见酒”与内敛的温暖: 当大雪覆盖金阁寺时,当地人如何选择在屋内的温暖角落,通过一杯清酒或一碗热汤来对抗严寒,这种向内收敛的审美倾向。 第四章:匠人的坚持与传承的边界 京都拥有数量惊人的“百年老店”。本书通过对几位不同领域职人的深度访谈,揭示了“传承”二字背后的巨大压力与坚持。 和伞的重生: 探访仍在制作传统和伞的工房。在塑料制品普及的时代,他们如何向现代生活阐释竹篾、和纸与图案的结合,并为产品注入新的意义。 “御朱印”背后的墨与笔: 御朱印不再仅仅是参拜的凭证,而成为了一种艺术品。本章分析了不同寺社朱印风格的差异,以及书写者在快速书写中如何保持其书法品质的训练。 町家“后继者”的挣扎与创新: 许多传统店铺面临后继无人,年轻人如何选择回归继承家业,他们又运用了哪些现代营销或设计手法来激活古老品牌,同时又不失其历史的厚重感。 第五章:隐藏的社区网络与地缘文化 京都的城市划分极具特色,不同的“区”拥有截然不同的性格。 东西本愿寺的地域分野与人情味: 探讨在历史冲突与日常生活中,不同地域文化如何塑造了当地人的性格——东山的典雅与西阵的市井气息。 学问之都的学术氛围对日常的影响: 围绕京都大学周边的旧书店、独立书店和学术沙龙,展现了知识分子群体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座城市的思考深度。 --- 这本书旨在提供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能以更细腻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一切,理解生活美学并非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渗透在每一个日常选择中的哲学实践。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慢下来”才能“看得更清”的京都生活宝典。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那些标榜“深度”的游记,很多时候都抱持着一丝怀疑态度,因为很多所谓的深度,最后都会变成“我去了人迹罕至的网红地打卡”。但这本书的“潜规则”这个词用得巧妙,它暗示着一种需要门道才能抵达的真实体验。我特别想知道,它会如何解读“自行车”在京都生活中的角色。在现代都市里,交通工具的选择往往直接决定了你的移动效率和对城市的感知度。京都的路网规划,对于骑自行车的人来说,到底是一个便利的天堂,还是一个充满单行道和坡度的挑战?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自行车租赁的实用信息,甚至是一些推荐的骑行路线,比如沿着鸭川,或者穿梭于那些老城区的小巷中,那简直是为我这种热爱自由慢行的旅行者量身定做的内容。我更期待的是,通过自行车这个视角,能看到京都那些隐藏在主干道背后的市井生活,比如早上送货的小贩,放学后在公园玩耍的孩子,这些都是坐在观光巴士上绝对无法捕捉到的画面。这种将交通方式与城市文化深度结合的叙事方式,无疑会大大提升阅读的代入感。

评分

阅读旅行书籍,有时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远足,我追求的是那种能让我暂时抽离现实,沉浸在异地氛围中的感觉。京都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那种时空交错的奇妙感——古老的寺庙与现代生活无缝衔接。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捕捉到这种“交错感”,那它就成功了一半。我猜想,它也许会介绍一些当地人日常光顾的、隐藏在现代建筑群中的小神社,那些地方往往香火不旺,却保留着最原始的宁静和历史的厚重感。或者,它会探讨一下京都人是如何在坚持传统审美(比如“雅”)的同时,又巧妙地接纳现代事物的。例如,在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茶铺里,却用上了最先进的电子支付系统,这种反差本身就充满了趣味性。我希望这本书的文笔能够是那种沉稳而不失幽默的,能够像一位睿智的长者,一边娓娓道来古老的典故,一边又用现代的眼光去解读这些现象,让读者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第一眼就被它那充满生活气息的标题吸引住了,尤其是提到了“白味噌”和“五山送火”,这可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旅游书籍会着墨的重点。我常常觉得,旅行的精髓,往往隐藏在那些最细微的感官体验中,比如食物的味道,比如空气中弥漫的气味,又比如某个特定仪式带来的震撼感。京都的“白味噌”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充满地域色彩的味觉记忆,它不像红味噌那样浓烈,反而有一种温润的甜,配上精致的京料理,简直是味蕾上的享受。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一下这种味噌的制作工艺,或者推荐几家坚持传统做法的老店,那就太棒了。而“五山送火”,那是京都夏日夜晚最壮观的景象之一,如果它能提供一些更不为人知的观赏点,比如避开人潮拥挤的鸭川边,选择一个能从侧面看到全景的高处,那就简直是宝藏信息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你“去哪里看”,更是告诉你“为什么去看”,以及“如何更好地去感受”那种庄严肃穆又充满生命力的文化氛围。这种对细节的捕捉和深度的挖掘,才是区分一本优秀旅行书和平庸指南的关键所在。

评分

我对那些专注于特定主题的书籍总是有种特别的好感,因为它们往往能挖掘出比大杂烩更深刻的东西。这本书以“潜规则”为切入点,暗示了它绝不是一本浮光掠影的介绍手册。我尤其关注“49个”这个具体数字,它提供了一种清晰的结构感,让人觉得内容是经过精心筛选和编排的,而不是随意堆砌。这49个点,我希望它们覆盖的层面足够广,既有宗教礼仪上的禁忌(比如进入某些特定区域的注意事项),也有消费习惯上的窍门(比如哪里可以买到性价比最高的纪念品,而不是被游客价宰一刀),甚至是对人际交往中的微小细节的提醒(比如打招呼、道谢时的恰当地点和方式)。这种全面而精炼的“使用说明书”,对于想要在京都体验到最高效率和最真实感受的旅行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它提供了一种预先的知识武装,让读者在面对任何突发状况时,都能表现得体、游刃有余,真正做到“入乡随俗”,而不是成为一个格格不入的闯入者。

评分

这本京都指南的书籍,光是看到名字里那个“别傻了”的劲儿,就让人觉得一股清流扑面而来。我一直觉得,市面上那些旅游书,要么是把著名景点翻来覆去地介绍,恨不得把清水寺的照片印满每一页,要么就是塞满了各种高大上的历史文化背景,读起来像是在啃一本不太好消化的大部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似乎更愿意拉着你这位读者,像一个老朋友一样,拐进那些不起眼的巷弄里,告诉你一些“门道”。比如,它会不会提到,在岚山,游客都挤在竹林小径那里拍照时,其实转个弯,那边的景色也同样惊艳,但人少得多?又或者,在袛园,怎样才能真正地捕捉到艺伎擦肩而过的瞬间,而不是只能对着空荡荡的石板路干瞪眼?我特别期待看到那些关于“潜规则”的部分,所谓的潜规则,其实就是当地人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比如哪家拉面店的隐藏菜单,或者哪个月份去哪家寺庙能享受到最独特的季节限定景色。我希望它能告诉我,如何在不打扰当地人生活的前提下,真正地融入到这座古都的日常节奏中去,而不是做个走马观花的游客。这种更贴近生活的视角,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旅行指南,它能让你的京都之行,从“到此一游”升级为“深度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