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什么要进行产权的管理,破除知识产权的认识误区,从法律之盾到产业之矛,知识产权的价值,投资,保护投资以及其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到底管什么,你的企业处在知识产权的哪个发展阶段,质量为本,强健知识产权的心,企业“知识产权流”管理,揭开“知识产权战略”的面纱,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奖励机制……
内容简介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如何升展知识严权工作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和实务上的探讨。《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分为认识篇、业务管理篇和人事管理篇。作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精华部分的认识篇,直面当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的认识误区和困惑,对知识产权的价值、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管理重心、知识产权的战略形式进行了研究,并尝试性地提出了企业“知识产权流”的管理理论和知识产权质量的评价理论。业务管理篇从实务角度,对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实践进行系统化的概括与梳理。人事管理篇则对企业内的知识产权部门设置、人员配备以及对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同时也提出了知识产权部门业绩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丰富了知识产权管理理论和实践。《中小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是知识产权管理科学领域颇具思想性、系统性与实用性的一本书,同时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管理的必备工具书。
读者对象:企业管理者、知识产权领域的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认识篇/1
第1章 为什么要进行知识产权的管理/3
——知识产权是生意的一部分,是市场竞争的一部分
第2章 破除知识产权管理的认识误区/7
一、认识误区之一——关于成本与收益/7
二、认识误区之二——关于长效与短效/9
三、认识误区之三——关于内在的需要与政府的需要/ll
四、认识误区之四——关于管理的高度/12
第3章 从法律之盾到产业之矛/14
一、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14
二、多维视角下的知识产权/15
三、知识产权的推动作用/16
四、从法律之盾到产业之矛/17
第4章 知识产权的价值:投资,保护投资以及其他/19
一、关于知识产权价值的各种观点/19
二、笔者所理解的知识产权的价值/20
三、全面看待知识产权的价值/21
四、知识产权价值的可量化和不可量化/22
五、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价值观/23
第5章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到底管什么/25
一、知识产权职业圈/25
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25
三、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两大支柱/31
第6章 你的企业处在知识产权管理的哪个发展阶段/33
一、第一阶段——知识产权积累阶段/33
二、第二阶段——知识产权侵权风险控制阶段/34
三、第三阶段——知识产权运营阶段/35
第7章 质量为本,强健知识产权的心/37
一、漠视知识产权质量的“尴尬”/37
二、知识产权质量/39
三、知识产权的数量/49
四、知识产权数量与质量的和谐发展/50
五、质量为本,强健知识产权的心/50
第8章 企业“知识产权流”管理/51
一、“物质流”与“知识产权流”/51
二、企业知识产权流管理的必要性/53
三、企业知识产权流的内容/54
四、知识产权流的全景示意图/54
五、解读知识产权流/56
六、结束语/62
第9章 揭开“知识产权战略”的面纱/63
一、知识产权战略的形式/63
二、知识产权战略:要制定,更要落实/67
第二篇业务管理篇/69
第10章 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奖励机制/71
一、知识产权奖励的分类/71
二、在哪些环节发放奖励/71
三、活用知识产权奖励措施,达到激励目的/78
四、合理确定奖励金额/78
五、非物质手段的知识产权奖励/79
六、知识产权奖励制度化及灵活处理/81
第11章 专利检索:企业专利工作的基本功和必修课/82
一、放平心态/82
二、选用合适的专利数据库和检索平台/83
三、专利检索由谁来做/87
四、专利检索制度化/88
第12章 挖掘员工的技术创新成果/92
一、奖励/92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93
三、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与研发人员的沟通/93
四、设定技术交底的指标/93
五、鼓励员工养成阅读他人专利的兴趣/94
第13章 为研发人员设计一份漂亮的“技术交底书”/95
第14章 商标管理:让品牌的“风筝”飞得更高、更远/104
一、企业的商标体系/104
二、对企业品牌的商标法律保护/104
三、商标使用的管理/111
四、竞争对手商标布局的跟踪/113
第15章 企业的商业秘密管理/114
一、保密体系/114
二、构建和谐的员工关系/119
三、商业秘密管理两难题/119
第16章 知识产权权属的管理/122
一、员工与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权属安排/122
二、关联企业之间的知识产权权属管理/126
第17章 预防为主:建立知识产权侵权风险防控体系/129
一、正确认识企业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129
二、如何控制专利侵权风险/131
三、如何控制商标侵权风险/139
四、分散企业知识产权侵权风险/140
五、建立足够的知识产权储备,尤其是专利储备/142
第18章 该出手时就出手——建立企业的打假体系/143
一、打假的前提: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143
二、设立打假的机构/144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打假利益共同体/144
四、积极收集假冒信息/144
五、打假工作的部署/146
第19章 怎样做知识产权的预算/149
一、知识产权预算放在哪个部门/149
二、知识产权预算项目/150
三、专利预算模型/152
第20章 知识产权管理图表/158
一、知识产权资产表/158
二、“市场分布与知识产权风险”图表/165
三、“竞争对手知识产权分布”图表/167
四、竞争对手专利路线图/168
五、知识产权费用表/168
六、数据统计/169
第三篇人事管理篇/173
第2l章 为你的企业合理设置知识产权部门/175
一、知识产权部门组建模式/175
二、从案例看部门设立的合理性/177
三、复杂情况下的知识产权部门配备/179
第22章 管理好企业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181
一、哪些事务外包给代理机构/181
二、代理机构的选择/182
三、监督代理机构的服务/185
第23章 企业知识产权人才体系的建设/187
一、企业的知识产权人才体系概况/187
二、企业知识产权人才体系中的主要角色/190
三、企业知识产权人才体系的培养/191
第24章 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管理/193
一、部门职责的确定/193
二、人员的配备/193
三、内部职能和人员的细分/194
四、部门业绩的考核/196
后记/203
精彩书摘
2.技术秘密奖励的发放环节
企业的很多与技术相关的信息、资料、文件等,无论在法律上是否符合技术秘密(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在企业内部管理上首先都需要以技术秘密加以管理,因此,企业并非要对所有的技术秘密都给予奖励。此处所述奖励的技术秘密,指的是那些经过知识产权部门评估,未采取专利形式保护,而是采取技术秘密方式保护的技术创新成果。
对研发人员的技术创新成果,是采取专利保护还是技术秘密保护,通常不是由研发人员自己决定,而是知识产权部门经过评估以后确定。如果申请专利有奖励,而技术秘密保护没有奖励,那么对研发人员是不公平的。
由于技术秘密不存在向行政机关申请保护的问题,也不存在受理阶段和授权阶段的问题,因此,技术秘密奖励的发放环节与专利有明显不同。一般来讲,有两个环节可以发放技术秘密奖励:
(1)第一环节:被知识产权部门评估确定采用技术秘密保护的阶段
员工的技术创新成果被知识产权部门评估后,决定采用技术秘密的形式保护,此时,该项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形式也就被确定了下来,企业有必要向员工发放相应的奖励。
这里有个问题,那就是与专利奖励的金额相比,技术秘密奖励的金额定在哪个层次才会更加合适?实践中有的企业将技术秘密奖励的金额定在与实用新型专利奖励相同的档次上,或者参照实用新型专利奖励的额度来对技术秘密进行奖励。这种奖励额度可能与技术秘密本身的价值不相吻合。
前言/序言
知识产权管理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概念,备受推崇的理念。近几年来,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地涌现出来,大有与知识产权法学著作分庭抗礼之势。
但是,早在2005年2月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召开的“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讨会”上,我就发言批评市面上一些貌似知识产权管理的著作,不少是挂着管理的“羊头”卖着法律的“狗肉”。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的研究显然也迈向了新的高度,但一些知识产权管理的著作,仍然存在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
一是知识产权“假”管理。这种著作其实是“法学教材型”或“知识普及型”,虽然号称知识产权管理,却连一些涉及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内容都找不到。知识产权管理的使命显然不是重述法律知识,而是把法律知识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去,尤其是要把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观念转换为知识产权“经营”观念,将知识产权与技术研发方向、企业经营活动、产业结构升级等相结合,开启知识产权创造价值的新局面。
二是知识产权“空”管理。这种著作充斥着“伟大的空话”、“正确的废话”,对知识产权管理的概念、类型、特征、功能、意义、原则、要求之类的问题,浓墨重彩,滔滔不绝,但往往“空对空”,不得要领,缺乏对现实的关照、对实践的指导。与其一直高谈知识产权管理的功能、原则等脱离实践、缺乏实证的理论,不如告诉读者如何写技术交底书、如何做知识产权预算等具体知识和现实经验。
洞悉数字时代的商业脉搏:一本关于品牌战略与市场创新的深度指南 书名: 品牌重塑:从传统营销到数字化增长的范式转移 作者: [此处填写虚构作者姓名,例如:陈远、李慧敏] --- 书籍简介 在当前这个由数据驱动、技术迭代速度日益加快的商业环境中,传统的营销和品牌管理范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旧有的忠诚度模型正在瓦解,消费者主权空前高涨,每一次点击、每一次评论都在塑造着品牌的无形资产。《品牌重塑:从传统营销到数字化增长的范式转移》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理论汇编,而是一部深入剖析现代商业生态系统运作逻辑的实战手册,旨在为决策者、市场领导者以及所有致力于在数字洪流中构建持久价值的企业,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转型框架。 本书的核心关注点在于“范式转移”——即企业如何彻底抛弃以产品为中心、以渠道为导向的旧思维,转向以用户体验(UX)和数据洞察为核心的持续性价值创造模型。 --- 第一部分:认知重塑——数字时代的商业环境与消费者心智地图 这一部分首先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宏大且精细的商业图景。我们摒弃了将技术视为工具的简单看法,而是将其视为重塑商业关系、颠覆价值链的“催化剂”。 1. 体验经济的崛起与“零点接触”理论: 详细阐述了消费者决策路径的碎片化。现代购买旅程不再是线性的漏斗模型,而是由无数“零点接触点”(Moments of Truth)构成的复杂网络。本书将拆解如何识别并优化这些关键接触点,从初次搜索到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如何将每一次互动转化为品牌资产的累积。 2. “去中心化”信任机制的解构: 探讨了传统权威(如媒体、广告公司)影响力衰退的深层原因。重点分析了社会化媒体、意见领袖(KOLs/KOCs)以及用户生成内容(UGC)如何重塑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基础。书中提出了“信任杠杆模型”,教导企业如何有效地参与到去中心化的对话中,而非试图控制对话。 3. 价值主张的动态演变: 讨论了产品功能不再是核心差异化要素的现实。品牌价值正在从“我能为你做什么”(功能层面)转向“我代表什么”(情感与价值观层面)。本书提供了工具来评估和迭代品牌的核心叙事,确保其与目标受众不断变化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人身份认同保持同步。 --- 第二部分:增长引擎的重构——数据驱动的营销自动化与个性化(Hyper-Personalization) 数字转型并非简单地将线下活动搬到线上,而是要求对增长逻辑进行根本性的重构。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构建高效、可预测的增长飞轮。 4. 客户数据平台(CDP)的战略价值: 深入分析了CDP在整合孤立数据源、构建统一客户视图中的不可替代性。我们将详细讨论如何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可行动的洞察(Actionable Insights),而非仅仅是生成报告。书中提供了构建数据治理框架的实用指南,确保数据合规性和有效利用。 5. 从粗放投放转向“微定位”策略: 告别基于大数据的模糊人群细分。本章着重介绍了如何结合预测分析、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对个体用户的超精细化(Micro-targeting)和实时触达。探讨了“预测性生命周期价值(pLTV)”模型在预算分配中的应用。 6. 内容即资产:规模化叙事与动态适配: 探讨了“内容饥渴”时代的解决方案。本书强调内容创作需要从一次性项目思维转变为持续性资产管理。内容应被设计成模块化结构,能够根据不同的接触点和用户画像,自动生成适配的格式和语境(即动态内容优化)。 --- 第三部分:构建韧性品牌——创新、敏捷性与长期主义的实践 成功的数字化转型不是一次性的项目,而是一种持续的组织能力。这要求企业具备快速学习、快速失败、快速迭代的敏捷文化。 7. “实验驱动”的创新文化塑造: 阐述了如何将“最小可行性产品(MVP)”的思维从产品开发延伸至市场营销活动。介绍了A/B/n测试的进阶应用,以及如何建立一个鼓励并奖励低成本失败的组织结构,从而加速对新渠道和新用户行为的适应速度。 8. 渠道融合与全渠道体验的协同效应: 深入探讨了线上(O2O)和线下体验的无缝集成。重点关注物联网(IoT)和增强现实(AR)技术如何为实体门店注入数字生命力,使物理空间成为数据收集和沉浸式体验的场所。 9. 品牌韧性与危机预警系统: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危机公关的响应速度决定了损害的程度。本章提供了一套前瞻性的危机管理框架,强调利用自然语言处理(NLP)工具对社交媒体进行实时情感分析,将潜在危机扼杀在萌芽阶段,并提供了“声誉修复”的长期策略。 --- 本书的独特价值 《品牌重塑》的价值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性。它不仅仅是关于营销技术或品牌设计的单一论述,而是将组织结构、数据架构、消费者心理学与增长战略编织成一个统一的、可执行的蓝图。本书的案例研究均来源于全球范围内在数字化转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先锋企业,文字风格力求清晰、直接、具有实战指导意义,避免了晦涩的学术术语堆砌,真正面向那些渴望在未来十年占据市场领导地位的远见者。 目标读者: 首席营销官(CMO)、首席数字官(CDO)、高增长科技公司创始人、品牌战略总监以及致力于在数字经济中实现可持续增长的企业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