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1800-1911年)(精)/剑桥中国史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1800-1911年)(精)/剑桥中国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费正清,刘广京,译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 编
图书标签:
  • 晚清史
  • 剑桥中国史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传记
  • 政治史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剑桥大学出版社
  • 19世纪中国
  • 20世纪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社科
ISBN:7500407661
商品编码:1027218165
开本:16
出版时间:1985-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1800-1911年)(精)/剑桥中国史
  • 作者:(美)费正清//刘广京|译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
  • 定价:143
  • 出版社:中国社科
  • ISBN号:750040766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1985-02-01
  • 印刷时间:2007-06-01
  • 版次:1
  • 印次:3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1400
  • 字数:1376千字

剑桥中华帝国晚期史(1800-1911年):一个时代的转型与挣扎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中极具分量的一部巨著,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且动荡的时期——从1800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这段历史时期,跨越了清朝的鼎盛末期,历经了内忧外患的严峻考验,最终以王朝的覆灭告终,为现代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复杂而深刻的基石。这部多卷本的著作汇集了全球顶尖汉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宏大叙事和细致入微的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全景式的晚清社会变迁图景。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内部的张力(约1800-1840年) 在19世纪初,尽管表面上大清帝国仍维持着“天朝上国”的威仪,但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已然凸显。本卷的第一部分深入探讨了乾隆盛世余波下的社会经济基础。农业生产的压力、人口的激增与土地资源的紧张,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未来社会动荡的根源。 学者们详细考察了国家财政的衰退迹象。虽然官方记录显示出一定的繁荣,但腐败的蔓延、税收体系的僵化,以及地方精英阶层对中央权力的侵蚀,使得清政府的实际控制力在十八世纪末期开始松动。 同时,社会思想的演变也在此阶段被细致剖析。儒学经典的研究虽然仍在继续,但对实际问题的关注,例如李绂、刘墉等官员所面对的赈灾、水利等工程挑战,揭示了知识分子对“经世致用”的再探索。八股文的僵化与对实学需求的增长之间的张力,是理解当时精英阶层心理状态的关键。 此外,西南、西北边疆的治理问题,以及白莲教起义等地方性反抗运动的兴起,被视为中央权威衰弱的早期信号。这些地方性的武装冲突,消耗了大量的财政资源,并暴露了地方绿营和八旗军队的战斗力已大不如前。 第二部分:与西方的碰撞与体系的重构(约1840-1870年) 本书的中间部分,集中于鸦片战争及其引发的连锁反应。这一阶段是清帝国遭受外部冲击,并被迫开始自我调整的起点。 战争的代价与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建立: 历史学家不仅重述了军事冲突的经过,更侧重于分析战争背后的文化误解、技术代差以及中英双方不同的外交哲学。条约体系的建立——从《南京条约》到《天津条约》——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财政收入、司法主权和对外关系模式,是本卷的重点。 内部的剧变——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影响: 太平天国之乱被置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考察。它不仅仅是一场宗教起义,更是底层民众对清朝统治失灵、土地兼并加剧、以及南方社会结构失衡的强烈回应。研究深入探讨了洪秀全的意识形态、天京政权的组织结构,以及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兴起对中央权力下放(“湘系”和“淮系”势力的崛起)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这场内战对中国人口、经济和意识形态造成的破坏与重塑,是理解晚清历史的关键。 洋务运动的萌芽与早期实践: 面对内忧外患,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开明官僚开始推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自强运动。本部分细致梳理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早期工业实践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了官督商办模式的复杂性,以及其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面临的系统性障碍。 第三部分:自我强化的努力与最终的危机(约1870-1911年) 晚清的后半段展现了中国试图在既有体制内进行现代化改革的艰巨努力,同时也暴露了改革的内在局限性。 外交与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 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改革成果的相对脆弱性。学者们分析了清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时的两难境地:既要维护传统的宗藩体系观念,又要适应基于均势原则的现代国际法框架。甲午战败不仅割让了台湾,更严重打击了中国知识界对洋务派“中体西用”路线的信心。 思想界的觉醒与维新思潮: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知识分子的崛起,是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们不再满足于技术层面的学习,而是开始质疑儒家正统的政治和社会基础。光绪戊戌变法的短暂尝试及其失败,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革命道路。 社会结构与地方自治的松动: 在中央权力被削弱、地方势力增强的背景下,城市商业阶层、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形成并发出更强的政治声音。地方士绅在“团练”和地方筹款中积累的实力,使得他们对中央的政令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制约力。 帝国的终结:预兆与爆发: 义和团运动及其引发的八国联军入侵,被视为帝国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传统主义反抗浪潮。随后的《辛丑条约》使得清政府的财政和主权彻底沦为附庸地位。 最后的章节聚焦于清末新政(包括预备立宪)的复杂性。新政试图通过改革军队、推行新式教育和承诺君主立宪来挽救王朝,但步伐的迟缓、立宪派与革命派的路线之争,以及地方实权的不可逆转的下放,最终使得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力量获得了成功的土壤。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这个长达两百多年的统治时期的终结,开启了中国历史的共和新纪元。 总结:一个多面体的晚清 这部著作的价值在于其多维度、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它避免了将晚清简单地视为一个“衰落”或“落后”的阶段,而是展现了一个在巨大外部压力下进行痛苦而艰难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重构的时期。它探讨了精英与底层、传统与现代、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复杂张力,为理解中国从前现代向现代转型的复杂逻辑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深度和广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厚重的史学巨著,与其说是书,不如说是一部鸿篇巨制,它以近乎档案级别的严谨和浩瀚的史料,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时代轮廓。我尤其欣赏作者群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他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叙述“发生了什么”,而是深入到社会肌理、文化心态乃至经济结构的微观层面去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例如,书中对地方士绅阶层在朝廷权力衰退过程中的角色转变,分析得入木三分,丝毫不避讳探讨地方自治的萌芽与中央集权衰败之间的复杂张力。翻阅这些篇章,我仿佛能听到洋务运动工厂机器的轰鸣声,感受到维新变法时期知识分子思想碰撞的火花,甚至能嗅到戊戌政变后宫廷深处的紧张气息。它不是那种轻松的通俗读物,你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消化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冗长的条约文本分析以及对不同史学流派观点的平衡梳理。然而,一旦你沉下心来,那种知识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为你理解现代中国从何处来,提供了最坚实、最全面的学术基石。每一次重读,都能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发现新的侧重点和更深的逻辑联系。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历史细节的业余爱好者来说,这套书的注释和引文部分,简直是宝藏。它不仅仅提供了可靠的来源支撑,更像是一条条通往更深层次研究的支流小径。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因为一个特定的外交事件或一项具体的财政政策,去追溯原文,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当时决策环境的理解。例如,书中对甲午战后列强“瓜分狂潮”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条约的表面意义,而是深入探讨了西方资本的逐利逻辑如何与大清王朝的财政危机形成致命的共振。它展示了一种“结构性脆弱”,即一个庞大帝国在面对一个以效率和技术驱动的全球体系时,其既有的权力结构和社会惯性是如何成为最大的绊脚石。这种细致入微的因果链条分析,让历史事件不再是孤立的节点,而成为一个巨大、复杂的系统如何一步步走向崩溃的完整演示。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套书在叙事风格上的平衡感。尽管它汇集了多位学者的成果,但整体的阅读体验却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它没有采取那种煽情或批判的姿态,而是用一种近乎手术刀般精确的语言,解剖着帝国的病灶。在描述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乃至袁世凯等关键人物的决策时,作者们似乎总是能站在一个相对超然的角度,展示他们的动机是如何被时代和体制所塑造,而非仅仅归咎于个人品德的缺陷。这种成熟的历史观,让人在阅读中学会了一种必要的“历史的同理心”——即理解古人的局限性,同时又不失对其错误后果的清醒认识。它引导我们思考,在巨大的历史惯性面前,个人的努力究竟能改变多少?这种内敛而有力的叙事,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能给人以深思。

评分

当我合上这套书的最后一册时,留下的是一种既震撼又略带悲凉的情绪。它以冷峻的笔触,撕开了“近代化”标签下那些血淋淋的现实——腐败的官僚体系如何无力应对来自西方的结构性挑战,底层民众的挣扎如何常常被上层精英的政治博弈所忽略。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地缘政治冲突与中国社会内部的断裂感并置呈现。它没有简单地将晚清定性为“落后挨打”,而是细致描绘了内部的自我革新努力,无论是太平天国的“半截子革命”,还是清末新政中那些充满矛盾的自救尝试。那些关于税制改革、军队现代化、乃至教育西化的讨论,读起来让人扼腕叹息,因为你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次转折点,都伴随着巨大的内部阻力与历史机遇的稍纵即逝。它让你明白,历史的进程往往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错位、重复与悲剧性的循环。这种全景式的、充满内部张力的描绘,远比任何简化的叙事都要来得真实和深刻。

评分

这套书提供的视角,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现代性”进入中国的复杂面貌的呈现。它清晰地描绘了“中体西用”思想的内在矛盾是如何贯穿了整个自救运动的始终。技术可以引进,但思想和制度的根基却难以撼动,这种结构性的冲突,最终使得每一次改革都像是一场在泥沼中挣扎的努力。它细致地梳理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对“现代化”的不同理解:士绅眼中的现代化是维护秩序的工具,商人眼中的是逐利的新途径,而底层的民众,可能感受到的只是税赋的增加和传统秩序的崩塌。这种多层次的解读,让我深刻体会到,晚清的危机并非单一的军事失败,而是一场涉及政治哲学、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的全面危机。读完后,你对那个世纪的复杂性会有更立体的认知,不再满足于任何简单化的标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