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原為《劍橋中國史》**0捲和**1捲,敘述自清代道光年間至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曆史。上捲包括導言舊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與叛亂的根源、鴉片戰爭、不平等條約、太平軍起義、中俄關係、清在濛古、新疆、西藏的統治、清代中興、自強運動、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傳教活動及其影響。下捲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國的經濟趨嚮、晚清對外關係、中國人對西方關係看法的變化、西北與沿海的軍事挑戰、思想的變化與維新運動、日本與中國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製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業、共和革命運動、社會變化的潮流,等等。本書作者皆為西方知名學者,譯者為我院曆史所編譯室專傢。本書據1978年本翻譯,於1993年齣版,當時將**0、11捲閤為《劍橋中國晚清史》上下捲齣版,使用一個書號,此次再版仍延用這種做法。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給人一種沉靜而有力的感覺,沒有過度的煽情,但字裏行間流淌著對曆史的深刻敬畏。它對女性在晚清社會變遷中的角色描繪,雖然篇幅不長,卻極為精妙。作者沒有將她們簡單地塑造成被壓迫的符號,而是展現瞭她們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通過教育和傢庭責任的重塑,間接參與到現代化的進程中。比如對早期女學堂的介紹,就讓我們看到瞭在舊式傢庭倫理下,新思想是如何悄悄植入的。這種對“非主流”曆史參與者的關注,使得整體的敘事不再是帝王將相的獨角戲,而是一幅包含社會各個階層的全景畫捲,引人深思。
評分如果說曆史是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那麼這本著作就像一個技藝高超的船夫,帶領我們精確地穿越瞭1800到1911年間那些洶湧的暗礁與險灘。我特彆關注其對於文化思潮變遷的描繪,那部分寫得極其細膩。它沒有急於給齣一個“好”或“壞”的價值判斷,而是冷靜地呈現瞭傳統文化在麵對異質文明衝擊時,內部自我調適的艱難與陣痛。從“中體西用”的理論構建,到知識分子群體內部關於“救亡圖存”路徑的分歧,都有詳盡的論述。讀來讓人不禁思考,在信息傳播如此緩慢的年代,思想的啓濛與傳播需要付齣多大的代價。這種對知識分子心靈史的關注,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層次。
評分這本書的學術深度著實令人肅然起敬,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其行文的流暢與可讀性。它成功地避免瞭許多同類著作中常見的堆砌術語和晦澀難懂的弊病。對於我們這些並非專業曆史學齣身的普通讀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去理解晚清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變革。比如,它對“自強運動”的解讀,並非簡單地將其歸結為器物層麵的學習,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儒傢思想與西方科學精神的內在衝突與融閤過程,分析得鞭闢入裏,邏輯鏈條清晰無比。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分析完美結閤的筆法,使得原本枯燥的史實變得鮮活起來,仿佛曆史的幽靈在耳邊低語,講述著那個時代無解的睏境。
評分這本書的側重點非常獨到,它似乎有意避開瞭那些被傳統史學反復咀嚼的重大戰役與條約簽訂的細節,轉而將筆墨聚焦於社會結構的韌性與斷裂。我尤其對其中關於城市化進程和商業資本發展的部分印象深刻。它揭示瞭在帝國衰落的大背景下,底層社會是如何通過非正式的網絡和地方性的商業活動,試圖維持一種脆弱的秩序。作者對江南地區新興買辦階層的崛起及其對傳統宗族製度的侵蝕,分析得非常透徹。這種“自下而上”的曆史觀,為我們理解晚清的最終崩塌,提供瞭重要的補充視角,讓我們看到,製度的僵化並非唯一的失敗原因,社會經濟基礎的潛移默化變化,纔是更深層的推手。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作者對史料的駕馭能力令人贊嘆,無論是官方奏摺的嚴肅,還是民間書信的生動,都被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構築瞭一個立體而有血有肉的晚清圖景。尤其在描述中英外交的拉鋸戰時,那種字裏行間透齣的緊張感和無奈感,讓人深思。它不僅僅是羅列事件,更是對曆史人物復雜動機的深刻剖析。我尤其喜歡它對地方士紳階層在權力真空期所扮演角色的探討,那些在傳統與變革之間掙紮的人物群像,刻畫得入木三分。讀完後,你不會覺得這是一部冰冷的學術著作,而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曆史悲喜劇,讓人在掩捲之餘,仍久久迴味。
評分超級棒的書,正版好書紙質沒的說,新華文軒信得過!下次還要來。
評分經典作品,值得認真學習
評分包裝真的非常好,很好很強大
評分超級棒的書,正版好書紙質沒的說,新華文軒信得過!下次還要來。
評分laji商傢,太差勁瞭。寄來書很髒
評分非常非常好的書,送貨很快,價格閤適
評分好,快!
評分讀書的時候就聽說過這套書的名氣,如今好好拜讀一下
評分這是對於曆史的評價,喜歡看敘事的謹慎購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