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原为《剑桥中国史》**0卷和**1卷,叙述自清代道光年间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上卷包括导言旧秩序、清代的疆土、清王朝的衰落与叛乱的根源、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太平军起义、中俄关系、清在蒙古、新疆、西藏的统治、清代中兴、自强运动、1900年以前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及其影响。下卷包括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晚清对外关系、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思想的变化与维新运动、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共和革命运动、社会变化的潮流,等等。本书作者皆为西方知名学者,译者为我院历史所编译室专家。本书据1978年本翻译,于1993年出版,当时将**0、11卷合为《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出版,使用一个书号,此次再版仍延用这种做法。这本书的侧重点非常独到,它似乎有意避开了那些被传统史学反复咀嚼的重大战役与条约签订的细节,转而将笔墨聚焦于社会结构的韧性与断裂。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城市化进程和商业资本发展的部分印象深刻。它揭示了在帝国衰落的大背景下,底层社会是如何通过非正式的网络和地方性的商业活动,试图维持一种脆弱的秩序。作者对江南地区新兴买办阶层的崛起及其对传统宗族制度的侵蚀,分析得非常透彻。这种“自下而上”的历史观,为我们理解晚清的最终崩塌,提供了重要的补充视角,让我们看到,制度的僵化并非唯一的失败原因,社会经济基础的潜移默化变化,才是更深层的推手。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深度着实令人肃然起敬,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其行文的流畅与可读性。它成功地避免了许多同类著作中常见的堆砌术语和晦涩难懂的弊病。对于我们这些并非专业历史学出身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去理解晚清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比如,它对“自强运动”的解读,并非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器物层面的学习,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儒家思想与西方科学精神的内在冲突与融合过程,分析得鞭辟入里,逻辑链条清晰无比。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完美结合的笔法,使得原本枯燥的史实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历史的幽灵在耳边低语,讲述着那个时代无解的困境。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作者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令人赞叹,无论是官方奏折的严肃,还是民间书信的生动,都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筑了一个立体而有血有肉的晚清图景。尤其在描述中英外交的拉锯战时,那种字里行间透出的紧张感和无奈感,让人深思。它不仅仅是罗列事件,更是对历史人物复杂动机的深刻剖析。我尤其喜欢它对地方士绅阶层在权力真空期所扮演角色的探讨,那些在传统与变革之间挣扎的人物群像,刻画得入木三分。读完后,你不会觉得这是一部冰冷的学术著作,而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历史悲喜剧,让人在掩卷之余,仍久久回味。
评分如果说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这本著作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船夫,带领我们精确地穿越了1800到1911年间那些汹涌的暗礁与险滩。我特别关注其对于文化思潮变迁的描绘,那部分写得极其细腻。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好”或“坏”的价值判断,而是冷静地呈现了传统文化在面对异质文明冲击时,内部自我调适的艰难与阵痛。从“中体西用”的理论构建,到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关于“救亡图存”路径的分歧,都有详尽的论述。读来让人不禁思考,在信息传播如此缓慢的年代,思想的启蒙与传播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这种对知识分子心灵史的关注,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层次。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人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感觉,没有过度的煽情,但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历史的深刻敬畏。它对女性在晚清社会变迁中的角色描绘,虽然篇幅不长,却极为精妙。作者没有将她们简单地塑造成被压迫的符号,而是展现了她们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教育和家庭责任的重塑,间接参与到现代化的进程中。比如对早期女学堂的介绍,就让我们看到了在旧式家庭伦理下,新思想是如何悄悄植入的。这种对“非主流”历史参与者的关注,使得整体的叙事不再是帝王将相的独角戏,而是一幅包含社会各个阶层的全景画卷,引人深思。
评分对爱看这本书的孩子表示致敬
评分非常好的历史书,值得一读。
评分价格便宜,但是书角有点小变形。
评分价格便宜,但是书角有点小变形。
评分laji商家,太差劲了。寄来书很脏
评分laji商家,太差劲了。寄来书很脏
评分个别地方有些脏了的痕迹,总体很好。纸质中上。上下册143的价格75买到,也值得了。
评分对爱看这本书的孩子表示致敬
评分质量不错 正版 文轩网 真的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