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設備振動環境適應性設計/現代電子機械工程叢書

電子設備振動環境適應性設計/現代電子機械工程叢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季馨,王樹榮 編
圖書標籤:
  • 電子設備
  • 振動
  • 環境適應性
  • 設計
  • 可靠性
  • 電子機械工程
  • 測試
  • 防護
  • 工程設計
  • 機械工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
ISBN:9787121153761
商品編碼:1027967384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2-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九州誌(VOL 14)

原價:15.00元

作者:江南 編

齣版社:長江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49209057

字數:

頁碼:17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2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我的劍,便連天地也劈得開。”——江南領銜 “薔薇之世”全新專題:《碎國名劍錄》參上!皇師利不想復活那隻蒼龍!如果復活蒼龍贏瞭棋,他寜可輸掉這一局! ——震旦Ⅸ |鳳歌 “我幫你們,也不過是因為上層命令要設法保全你們,可彆以為我們就是什麼朋友瞭。” 她伸手,輕輕拭去修女眉心的一點冷汗。“就算是真正的朋友……我也隻能把她交給命運。” ——銹蝕天使Ⅷ|蕭如瑟葉宅目瞪口呆無言以對,半響嗚咽一聲:“那,我地理真的不好,要是,要是實在記不住呢?” 霍東野聳聳肩:“記不住你就死吧。” ——四色狐Ⅲ|白飯如霜 “你不去,我就放火燒瞭楚宮。”白衣公子平淡地說,一字一句,認真無比。 ——風中古捲·玉之略|蘇梨葉四朝八國二百載,天下烽火惟一姓。

目錄


001 九州之星 葉明璫
003 特彆策劃 碎國名劍錄 江南/TRYLEA
004 碎國名劍錄 承影 ISOTONE/TRYLEA
005 碎國名劍錄 荒古檮杌 ISOTONE/幻藍坊主
006 碎國名劍錄 影鱗 江南/壞硯
008 碎國名劍錄 大夏龍雀 葉韆河/TRYLEA
012 捲首語 江南
014 十二國記·將君 011
022 將君Ⅱ(連載二) 行煙煙/011  大婚|皇後|海戰
040 商博良Ⅻ 江南  尨鱦|蛛巢|誘惑
054 四色狐 白飯如霜/ziiii  深井|犧牲|混亂
090 銹蝕天使 蕭如瑟/白樹  修女|舞者|朋友
108 風中古捲 玉之略 蘇梨葉/阿琉  楚王|魔像|齣徵
132 震旦Ⅸ 鳳歌/李堃  尋蹤|魔徒|逆鱗
164 繪畫課 紫瀾羽/阿琉

作者介紹


    江南,男,巨蟹座,安徽閤肥人,中國著名青春小說作者,遊走於青春與幻想創作之間,其作品以情節多變、人物熱血、內容勵誌著稱。代錶作《九州縹緲錄》(6本)、《此間的少年》、《上海堡壘》等。“九州”帝國的締造者。

文摘


序言



機械係統可靠性分析與設計 引言 在現代工程領域,機械係統的可靠性設計與分析已成為衡量産品性能、保障運行安全、降低維護成本的關鍵因素。無論是航天航空、汽車製造,還是工業自動化、精密儀器,機械係統的穩定運行都直接關係到整個係統的成敗。本文旨在深入探討機械係統的可靠性評估方法、影響可靠性的關鍵因素,以及提升係統可靠性的設計策略,為工程師們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參考框架。我們將從基礎理論齣發,逐步深入到具體的實踐應用,力求展現機械係統可靠性設計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第一章 機械係統可靠性基礎理論 1.1 可靠性的定義與衡量 可靠性,從根本上講,是指一個機械係統或其組成部件在規定條件下,於規定時間內完成其預期功能的能力。它並非一個簡單的“好”或“壞”的二元概念,而是可以用一係列量化指標來衡量的。 失效率 (Failure Rate, λ): 單位時間內係統發生失效的概率。對於不可修復的部件,失效率常常假定為恒定(指數分布),而對於可修復的係統,失效率可能隨時間而變化(例如,浴缸麯綫中的早期失效、正常工作期和損耗期)。 平均失效間隔時間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MTBF): 對於可修復係統,指兩次相鄰失效之間平均的時間間隔。MTBF越高,係統的可靠性越好。 平均壽命 (Mean Time To Failure, MTTF): 對於不可修復係統(一次性使用的部件),指從係統開始工作到首次失效的平均時間。 可用度 (Availability, A): 係統在任意給定時刻能夠正常工作的概率。它綜閤考慮瞭係統的可靠性(不發生失效)和可維護性(發生失效後能迅速修復)。可用度通常錶示為:A = MTBF / (MTBF + MTTR),其中MTTR是平均修復時間。 壽命分布: 描述係統或部件何時可能失效的概率分布。常見的有指數分布、威布爾分布、正態分布、伽馬分布等。不同的壽命分布反映瞭不同的失效機製。 1.2 失效模式與失效機理 理解失效模式和失效機理是進行可靠性分析的前提。 失效模式 (Failure Mode): 係統或部件失效的具體錶現形式。例如,軸承的磨損、裂紋、卡死;連接件的鬆動、斷裂;密封件的泄漏;電機繞組的短路、開路。 失效機理 (Failure Mechanism): 導緻失效模式發生的物理、化學或機械過程。例如,疲勞(應力循環纍積導緻材料損傷)、腐蝕(化學反應破壞材料)、磨損(錶麵接觸的相對運動導緻材料損失)、過載(超齣材料承受能力的載荷)、過熱(溫度超過材料或組件的允許範圍)、老化(材料性能隨時間自然衰減)。 對失效模式和機理的深入研究,可以幫助我們預測潛在的故障,並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 1.3 可靠性數學模型 為瞭定量分析和預測可靠性,需要建立數學模型。 串聯係統: 整個係統的可靠性取決於最不可靠的部件。若係統由n個部件串聯而成,且各部件的可靠性分彆為R1, R2, ..., Rn,則係統可靠性R_system = R1 R2 ... Rn。 並聯係統: 隻要有一個部件正常工作,係統就能正常工作。若係統由n個部件並聯而成,其失效概率分彆為Q1, Q2, ..., Qn (Qi = 1 - Ri),則係統失效概率Q_system = Q1 Q2 ... Qn。係統可靠性R_system = 1 - Q_system。 復雜係統: 許多實際係統是串聯和並聯的混閤結構,需要通過布爾代數、事件樹分析(ETA)或故障樹分析(FTA)等方法來建立係統可靠性模型。 1.4 浴缸麯綫 (Bathtub Curve) 浴缸麯綫是描述産品失效率隨時間變化趨勢的經典模型,它通常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失效期 (Infant Mortality Period): 失效率較高且隨時間快速下降。這通常是由於設計缺陷、製造過程中的疏忽或材料本身的缺陷導緻。 隨機失效期/正常工作期 (Random Failure Period/Useful Life Period): 失效率相對較低且基本恒定。這是産品進入穩定工作狀態的階段。 損耗期 (Wear-out Period): 失效率隨時間快速上升。這是由於部件的磨損、老化等原因導緻性能衰減,最終發生失效。 理解浴缸麯綫有助於我們針對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可靠性提升和質量控製策略。 第二章 影響機械係統可靠性的關鍵因素 機械係統的可靠性是一個復雜的多因素問題,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都可能導緻整體性能的下降。 2.1 設計階段的因素 設計是決定係統可靠性的基礎。 材料選擇: 材料的強度、韌性、耐磨性、耐腐蝕性、疲勞壽命等直接影響部件的性能。不當的材料選擇是導緻早期失效和損耗期失效的重要原因。 結構設計: 結構的強度、剛度、應力分布、振動特性、熱膨脹等都至關重要。不閤理的結構設計可能導緻應力集中、過大的變形、不必要的振動,從而加速部件磨損或疲勞損壞。 選型與匹配: 所選用的零部件(軸承、齒輪、電機、傳感器等)的性能、壽命、工作環境適應性必須與整個係統的設計要求相匹配。組件之間的不匹配可能導緻一個環節過早失效,進而影響整個係統。 環境適應性設計: 係統需要在各種預期的工作環境(溫度、濕度、腐蝕性介質、振動、衝擊等)下穩定運行。若設計未能充分考慮這些環境因素,將導緻係統在實際使用中過早失效。 失效裕度設計 (Design Margin): 在設計中留有足夠的裕度,確保即使在承受一定載荷或環境變化時,部件也不會立即達到失效閾值。 可維護性設計: 考慮係統在發生故障後是否易於診斷、拆卸、更換和修復,從而縮短修復時間,提高可用度。 2.2 製造與裝配階段的因素 即使設計再優秀,如果在製造和裝配過程中齣現問題,也會嚴重損害係統的可靠性。 工藝精度: 加工精度、錶麵粗糙度、熱處理質量等直接影響部件的性能和壽命。 材料質量: 原材料的成分、微觀結構、是否存在缺陷等都會影響最終産品的可靠性。 裝配精度: 各部件之間的配閤間隙、同軸度、垂直度等必須滿足設計要求,否則可能導緻應力集中、運動不暢。 質量控製 (Quality Control, QC): 嚴格的生産過程中的質量檢測和控製,包括原材料檢驗、過程檢驗、成品檢驗,是確保産品可靠性的重要環節。 2.3 使用與維護階段的因素 係統投入使用後,其運行條件和維護情況是影響可靠性的重要外部因素。 工作載荷與工作循環: 實際工作載荷是否超過設計載荷,工作循環是否頻繁,都會影響部件的壽命,尤其是疲勞壽命。 工作環境: 實際工作環境的溫度、濕度、汙染程度、振動等是否與設計預期相符。 操作規程: 操作人員是否遵循正確的使用規程,避免誤操作。 定期維護與保養: 按時進行潤滑、清潔、緊固、檢查和更換易損件,可以有效預防故障,延長係統壽命。 及時維修: 齣現故障後,是否能及時、正確地進行修復,避免小問題演變成大故障。 2.4 其他因素 老化: 隨著時間的推移,材料性能會發生自然衰減,例如橡膠密封件的老化變硬、塑料件的脆化。 疲勞: 材料在反復應力作用下産生的損傷,是機械結構失效的常見原因。 磨損: 接觸錶麵的相對運動導緻材料損失,影響配閤精度和功能。 腐蝕: 材料與周圍環境發生化學或電化學反應,導緻材料性能下降或結構破壞。 第三章 提升機械係統可靠性的設計策略 提升機械係統的可靠性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從設計源頭到後期維護進行全方位的考量。 3.1 優化設計流程與方法 可靠性設計原則 (Design for Reliability, DFR): 在設計的早期就將可靠性作為首要考慮因素,並貫穿於整個設計過程。 失效模式與影響及危害性分析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FMEA): 一種係統性的、預見性的方法,用於識彆潛在的失效模式,評估其發生的可能性、影響和危害程度,並製定預防措施。 故障樹分析 (Fault Tree Analysis, FTA): 從頂層故障事件齣發,通過邏輯門(AND, OR等)推導齣導緻該故障的各種底層基本事件,從而分析係統發生故障的概率和關鍵因素。 加速壽命試驗 (Accelerated Life Testing, ALT): 通過施加比正常工作條件更嚴苛的應力(如更高的溫度、更大的載荷),縮短試驗時間,快速評估産品的長期可靠性。 裕度分析 (Margin Analysis): 對關鍵參數和部件進行裕度評估,確保在各種變化和不確定性下係統仍能安全可靠運行。 3.2 強化材料與結構設計 高性能材料應用: 選擇具有優異力學性能、耐磨損、耐腐蝕、抗疲勞的先進材料,如高強度閤金、工程塑料、復閤材料等。 應力分析與優化: 利用有限元分析(FEA)等數值模擬工具,精確計算結構應力分布,優化結構形狀,避免應力集中。 剛度與強度設計: 確保結構具有足夠的剛度和強度,以抵抗工作載荷,減小變形,提高承載能力。 振動與噪聲控製: 通過優化結構參數、增加阻尼、隔離振源等方式,降低係統的固有頻率,避免共振,減少工作過程中的振動和噪聲。 熱管理設計: 閤理設計散熱結構,控製工作溫度,防止過熱導緻的材料性能下降或組件損壞。 3.3 零部件選型與係統集成 高質量組件選型: 優先選擇信譽良好、質量穩定的知名品牌零部件,並根據實際工作條件選擇具有更高可靠性等級的産品。 標準化與模塊化設計: 采用標準化零部件,便於采購、更換和維護。模塊化設計可以簡化係統結構,提高可維護性。 接口與兼容性: 確保各零部件之間的接口設計閤理,兼容性良好,避免因接口問題導緻的裝配睏難或工作異常。 3.4 環境適應性設計強化 密封設計: 采用可靠的密封結構,防止灰塵、水分、腐蝕性介質侵入。 溫度補償: 對於對溫度敏感的部件,進行溫度補償設計,確保其在不同溫度下性能穩定。 抗振與抗衝擊設計: 采用減震措施,固定組件,加固結構,使其能夠承受預期的振動和衝擊載荷。 防腐蝕設計: 錶麵處理(如電鍍、噴塗)、使用耐腐蝕材料、隔離腐蝕源等。 3.5 提高可維護性與可用度 易損件設計: 使易損件易於識彆、易於拆卸和更換。 診斷接口: 設計方便的診斷接口和測試點,便於故障診斷。 冗餘設計: 對於關鍵部件或係統,可以采用冗餘設計,當一個部件失效時,另一個冗餘部件可以立即接替工作,提高係統的可用度。 故障預警係統: 集成傳感器和監控係統,對關鍵參數進行實時監測,提前預警可能發生的故障。 3.6 質量控製與測試 嚴格的生産過程控製: 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係(如ISO 9000),對生産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嚴格監控。 全麵的齣廠測試: 在産品齣廠前進行全麵的功能測試、性能測試和可靠性測試,確保産品達到設計要求。 現場驗證: 在實際使用環境中進行現場驗證,收集運行數據,驗證設計可靠性,並為後續改進提供依據。 結論 機械係統的可靠性設計並非一蹴而就,它是一個持續改進、不斷優化的過程。從基礎理論的理解,到影響因素的深入分析,再到各種設計策略的實施,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通過係統化的可靠性工程方法,結閤先進的設計工具和嚴格的質量控製,我們可以有效地提升機械係統的可靠性,降低失效發生的概率,延長産品的使用壽命,最終為用戶創造更大的價值。在瞬息萬變的科技浪潮中,對機械係統可靠性的不懈追求,是確保工程項目成功、推動技術進步的堅實基石。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相當吸引我,簡潔大氣,書名“電子設備振動環境適應性設計”直擊核心,現代電子機械工程叢書的標簽則暗示瞭其專業性和深度,預示著這將是一本能幫助我係統梳理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寶典。我一直以來都對電子設備在復雜環境下的可靠性問題感到睏擾,尤其是振動,它無處不在,從汽車的引擎轟鳴到飛機的起降,再到工業設備的連續運轉,都可能對精密電子元件造成潛在的損壞。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提供瞭一盞明燈,我期待它能深入淺齣地講解振動環境對電子設備的具體影響機製,比如應力集中、材料疲勞、連接器鬆動、焊點開裂等,並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我希望書中不僅有理論知識的闡述,更要有豐富的案例分析和設計指導,最好能包含一些實際的設計流程、測試方法以及相關的行業標準,這樣我纔能將學到的知識快速應用到我的工作中,提升産品的設計水平,降低返修率,最終為我的公司節省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我猜想,書中關於材料選擇、結構優化、減振降噪技術等方麵的論述一定會非常精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開它,汲取其中的智慧。

評分

我一直對電子設備的可靠性設計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當設備需要承受各種極端環境挑戰時。“電子設備振動環境適應性設計”這個書名立刻引起瞭我的注意,因為它觸及到瞭一個非常關鍵且普遍存在的設計難題。在我的經驗中,許多看似堅固的電子産品,在經曆長時間的振動或衝擊後,都會齣現意想不到的故障,比如屏幕閃爍、按鈕失靈、甚至內部綫路斷裂。我猜想這本書會從物理學的角度齣發,詳細解釋振動能量是如何傳遞和積纍的,以及它對不同材料和結構會産生何種影響。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實用的設計準則和工程實踐,幫助我理解如何通過閤理的結構設計、材料選擇以及元器件布局來有效抵禦振動。例如,書中是否會討論如何計算和預測設備的固有頻率,以及如何避免共振現象?是否會提供關於減震器、阻尼材料和緩衝墊等防護措施的應用指導?如果能包含一些不同行業(如消費電子、通信設備、醫療器械等)的振動適應性設計案例分析,那就更好瞭,這樣我可以從中汲取靈感,並將其應用於我自己的設計工作中,從而提升産品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配色我非常喜歡,沉穩的藍色搭配精緻的白色字體,給人一種專業、嚴謹又充滿科技感的感覺。書名“電子設備振動環境適應性設計”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這正是我近期在項目中急需解決的難題。我所負責的産品經常要在各種不確定的振動環境下工作,例如戶外監測設備,它會麵臨風、雨、以及運輸過程中的顛簸,這些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振動衝擊。目前我們在産品可靠性方麵遇到的最大瓶頸就是振動問題,有些元器件的焊點在長時間振動後齣現虛焊,導緻設備失靈,這不僅影響瞭産品的口碑,也增加瞭售後維修的成本。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的、科學的設計方法論,指導我如何從源頭上規避振動帶來的風險。我希望書中能詳細介紹各種典型的振動模式及其對電子元件的影響,並提供具體的仿真分析和實驗驗證方法。特彆是關於結構設計中如何有效分散振動應力,以及如何選擇閤適的減振材料和阻尼技術,這些內容對我來說至關重要。如果書中還能包含一些成功的設計案例,或者針對不同類型電子設備的振動適應性設計指南,那就更完美瞭。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電子設備振動環境適應性設計”直接切中瞭我在研發工作中遇到的痛點。我的工作涉及到一些需要長時間在惡劣環境下工作的測量儀器,比如安裝在工業機械上的傳感器。這些機械在運行過程中會産生持續且幅度可觀的振動,而這些振動不可避免地會傳遞到傳感器及其內部的精密電子元件上,導緻信號漂移甚至硬件損壞。我常常為此而頭疼,感覺像是大海撈針一樣去排查問題所在。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清晰、係統化的解決方案,幫助我理解振動是如何影響電子元件的,例如高頻振動對焊接點和PCB闆的影響,低頻振動對結構件和綫纜的影響等等。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各種減振和抗振的設計技術,例如如何通過優化PCB布局來減少應力集中,如何選擇閤適的元器件和連接器來抵抗振動,以及如何通過外殼設計和內部支撐結構來提高整體的抗振性能。如果書中還能包含一些關於振動環境建模和仿真分析的指導,以及實際的案例研究,那對我來說將是無價之寶,能夠幫助我少走彎路,快速提升産品的可靠性。

評分

看到這本書的標題,“電子設備振動環境適應性設計”,我幾乎沒有猶豫就把它加入瞭我的購物車。近年來,隨著電子設備的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尤其是在一些苛刻環境下工作的設備,例如國防軍工、航空航天、汽車電子等,其對振動環境的適應性要求越來越高。我曾參與過一個車載電子控製單元的設計,在實際路測中,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産生的劇烈顛簸和發動機的持續振動,導緻模塊內部的某些連接器發生鬆動,最終引發瞭功能故障,這給我留下瞭深刻的教訓。我迫切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講解如何針對不同的振動場景,製定相應的電子設備設計策略。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振動分析的理論基礎,例如模態分析、諧響應分析等,並介紹相關的工程軟件應用。此外,關於振動防護措施的設計,比如如何選擇閤適的安裝方式、如何進行結構加強、如何運用緩衝材料和隔振器等,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內容。如果書中還能提供一些關於振動測試的標準和方法,以及如何根據測試結果進行設計改進的指導,那將極大地幫助我提升工作效率和産品可靠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