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毅 等 著
图书标签:
  • 过程控制
  • 过程装备
  • 自动化
  • 化工工程
  • 控制技术
  • 工业自动化
  • 仪器仪表
  • 教材
  • 高等教育
  • 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006110
版次:2
商品编码:1028098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可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作为有关院校的石油、化工、能源、动力、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使用,同时还可供从事过程设备与控制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突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特点,既力求掌握控制理论的有关基础知识,又立足于实践与应用,同时强调其先进性。从过程装备自动控制的应用角度出发,主要介绍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过程控制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应用;压力、温度、流量、液位、物质成分等常见参数的测量方法及所用仪器、仪表的结构、原理和应用;最后简要介绍几种目前比较先进的过程控制系统。
  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增加过程控制方面的基本内容,压缩检测方面的基础知识,增加了一些例题。在第1章和第2章详细描述过程控制基本概念;整合第3章内容,增加过程检测技术的新进展;第4章进行删减;第5章增加了DCS和FCS内容。
  本书可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科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作为有关院校的石油、化工、能源、动力、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使用,同时还可供从事过程设备与控制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1 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概述
1.1.1 生产过程自动化系统所包含的内容
1.1.2 过程装备控制的任务和要求
1.2 控制系统的组成
1.2.1 过程装备的控制
1.2.2 控制系统的组成
1.3 控制系统的方框图
1.4 控制系统的分类
1.4.1 按给定值的特点划分
1.4.2 按系统输出信号对操纵变量影响划分
1.4.3 按系统的复杂程度划分
1.4.4 按系统克服干扰的方法划分
1.5 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及其性能指标
1.5.1 控制系统的过渡过程
1.5.2 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
思考题与习题
2 过程装备控制基础
2.1 被控对象的特性
2.1.1 被控对象的数学描述
2.1.2 被控对象的特性参数
2.1.3 对象特性的实验测定
2.2 单回路控制系统
2.2.1 单回路控制系统的设计
2.2.2 调节器的调节规律
2.2.3 调节器参数的工程整定
2.3 复杂控制系统
2.3.1 串级控制系统
2.3.2 前馈控制系统
2.3.3 比值控制系统
2.3.4 选择性控制系统
2.3.5 均匀控制系统
2.3.6 分程控制系统
思考题与习题
3 过程检测技术
3.1 测量与误差的基本知识
3.1.1 测量的基本概念
3.1.2 误差的基本概念
3.1.3 仪器仪表的主要性能指标
3.2 传感器概述
3.2.1 传感器基本概念及组成
3.2.2 传感器分类
3.2.3 传感器特性及标定
3.2.4 新型传感器介绍
3.2.5 传感器选用
3.2.6 传感器发展动向
3.3 压力测量
3.3.1 概述
3.3.2 液柱式压力计
3.3.3 弹性式压力计
3.3.4 压阻式压力计
3.3.5 压电式压力计
3.3.6 压力计的选用
3.4 温度测量
3.4.1 概论
3.4.2 热膨胀式温度计
3.4.3 热电偶测温仪表
3.4.4 热电阻测温仪表
3.4.5 测温仪表的选用
3.5 流量测量
3.5.1 概述
3.5.2 压差式流量计
3.5.3 转子式流量计
3.5.4 电磁式流量计
3.5.5 流量测量仪表的选用
3.6 液位测量
3.6.1 概述
3.6.2 浮力式液位计
3.6.3 静压式液位计
3.6.4 电容式液位计
3.6.5 光纤液位计
3.6.6 液位计的选用
3.7 物质成分分析
3.7.1 红外线气体分析仪
3.7.2 氧化锆氧气分析仪
3.7.3 工业电导仪
3.7.4 气相色谱仪
3.8 过程检测技术的新进展
3.8.1 智能传感器
3.8.2 软测量技术
3.8.3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
3.8.4 虚拟仪器
思考题与习题
4 过程控制装置
4.1 变送器
4.1.1 差压变送器
4.1.2 防爆安全栅
4.1.3 温度变送器
4.1.4 标准仪表的信号标准以及与电源连接的方式
4.2 调节器
4.2.1 调节器调节规律的实现方法
4.2.2 PID调节器的硬件结构
4.3 执行器
4.3.1 气动执行器
4.3.2 电动执行器
4.3.3 电一气转换器及电一气阀门定位器
思考题与习题
5 计算机控制系统
5.1 概述
5.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5.2.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
5.2.2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类
5.3 A/D与D/A转换器
5.3.1 A/D转换器
5.3.2 D/A转换器
5.3.3 A/D、D/A接口板介绍
5.3.4 A/D选择原则
5.3.5 D/A选择原则
5.4 计算机测试系统
5.4.1 计算机在测试技术中的作用
5.4.2 计算机测试系统的基本结构
5.4.3 数据采集
5.4.4 计算机测试系统的设计
5.5 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5.5.1 DDC系统概述
5.5.2 DDC的基本算法
5.5.3 改进的PID算法
5.5.4 DDC的PID算法中参数的整定
5.5.5 采样周期的选择
5.6 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应用’
5.6.1 概述
5.6.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5.6.3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指令
5.6.4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应用举例
5.7 集散控制系统与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5.7.1 集散控制系统
5.7.2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5.8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8.1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
5.8.2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5.9 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5.9.1 提高元器件的可靠性
5.9.2 冗余技术
5.9.3 采取抗干扰措施
思考题与习题
6 典型过程控制系统应用方案
6.1 热交换器温度反馈——静态前馈控制系统
6.1.1 生产过程对系统设计的要求
6.1.2 系统组成
6.1.3 仪表静态参数的设置
6.2 单回路控制系统的应用
6.2.1 生产工艺简况
6.2.2 系统设计
6.3 计算机数字控制的典型实例——炉温控制系统的计算机控制
6.3.1 控制方案设计
6.3.2 硬件线路
6.3.3 控制算法的确定
6.3.4 程序流程框图
6.3.5 控制系统的调试
6.4 流体输送设备的控制
6.4.1 概述
6.4.2 泵及压缩机的典型控制方案
6.5 反应器的控制
6.5.1 化学反应的特点与基本规律
6.5.2 化学反应器的控制要求和手段
6.5.3 反应器温度被控变量的选择
6.5.4 以温度作为控制指标的控制方案
6.6 精馏塔的控制
6.6.1 概述
6.6.2 精馏塔的基本关系
6.6.3 精馏塔的控制要求及干扰因素
6.6.4 被控变量的选择
6.6.5 精馏塔的控制
思考题与习题
7 先进过程控制系统简介
7.1 概述
7.2 自适应控制系统
7.2.1 基本概念
7.2.2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基本类型
7.3 推断控制系统
7.4 预测控制系统
7.5 模糊控制系统
7.6 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系统
7.6.1 神经元及其数学模型
7.6.2 人工神经网络拓扑结构及学习算法
7.6.3 常用神经网络简介
7.6.4 人工神经网络与自动控制
参考文献
《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第二版)图书简介 书籍定位与读者对象: 《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第二版)是一部聚焦于现代工业过程装备自动化与智能化控制的权威著作。本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编写宗旨在于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如化工、石化、制药、冶金、食品、能源等)的本科生、研究生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实践指导。同时,本书也面向工业界从事过程设备设计、制造、运行、维护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工程师、技术人员,以及致力于过程工业智能化转型的相关从业者,提供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内容梗概与核心价值: 本书紧密围绕“过程装备”这一核心,深入剖析其“控制技术”的原理、方法与“应用”实践。全书内容涵盖了过程装备控制领域的核心要素,从基础理论到先进技术,从通用方法到具体行业应用,力求全面、系统、深入。其核心价值在于: 1. 理论体系的系统性与前沿性: 本书在继承和发展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大量融入了近年来在过程控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如先进过程控制(APC)、模型预测控制(MPC)、智能控制、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等。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读者构建起严谨而完善的理论框架。 2. 应用导向的实践性: 书中不仅阐述了控制原理,更强调了这些原理在实际过程装备中的应用。大量精选的典型工业案例、丰富的图表与流程示意图,直观地展示了控制技术如何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效率、保证安全、降低成本。 3. 技术更新的及时性: 作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第二版,本书充分体现了近年来过程装备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战略导向。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AI)在过程装备控制中的融合应用进行了前瞻性的探讨,为读者提供了面向未来的知识储备。 4. 跨学科的融合性: 过程装备控制技术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交叉的学科领域,本书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融合了自动化、机械、化学工程、仪表、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跨学科的思维模式。 章节内容详述(假定章节结构,旨在展现内容丰富度): 本书预计包含以下几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又细分为多个章节,内容详实,逻辑清晰: 第一部分:过程装备控制基础理论 绪论: 详细介绍过程工业的特点、过程装备在工业生产中的地位、过程控制的意义、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作用。阐述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组成(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和基本性能指标(稳定性、响应速度、精度、鲁棒性等)。 过程对象与数学模型: 深入分析各种典型过程装备(如反应器、蒸馏塔、换热器、泵、压缩机等)的物理化学过程特性。重点介绍建立过程对象数学模型的常用方法,包括机理建模法(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辨识建模法(传递函数模型、状态空间模型、ARX、ARMAX模型等),以及模型的线性化处理。 经典控制理论: 系统讲解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原理,包括其原理、参数整定方法(如Ziegler-Nichols法、临界比例法、经验法等),以及PID控制在工业过程中的优势与局限。介绍更高级的反馈控制策略,如串级控制、前馈控制、 ratio控制、重叠控制等,并分析其在不同工况下的应用场景。 系统稳定性与动态响应分析: 探讨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如Routh判据、Nyquist判据、根轨迹法、Bode图法),以及不同控制参数对系统动态响应特性的影响。 第二部分:先进过程控制技术 先进过程控制(APC)综述: 介绍APC的概念、必要性及其在提高过程经济效益、保证产品质量、降低能耗方面的关键作用。 模型预测控制(MPC): 详细阐述MPC的原理,包括预测模型、滚动优化、约束处理等核心概念。重点讲解其在多变量、强耦合、大滞后过程中的优势,并介绍常见的MPC算法,如GPC(广义预测控制)。 多变量耦合系统控制: 分析多变量系统中变量之间的耦合关系,介绍解耦控制、相对增益分析(RGA)等方法,以克服耦合带来的控制难题。 自适应控制与鲁棒控制: 讲解自适应控制的原理,包括参数自适应、重构自适应等,以应对过程参数时变或模型不确定性的情况。介绍鲁棒控制的设计方法,旨在保证系统在模型不确定性存在时仍能保持良好的性能。 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控制: 探讨基于模糊逻辑的推理和控制方法,以及利用神经网络学习和逼近复杂非线性过程模型,实现智能控制。 第三部分:过程装备的监测与执行技术 过程检测技术: 详细介绍各种过程变量(温度、压力、流量、液位、成分、pH等)的传感器原理、特性、选型及安装要求。重点关注高精度、高可靠性、在线测量技术。 过程执行器: 阐述调节阀、泵、电机等执行器的工作原理、选型原则、动态特性以及与控制器的匹配问题。介绍执行器的故障诊断与维护。 仪表与传感器网络: 探讨现代仪表技术的发展,如智能仪表、现场总线技术(FF、Profibus等)的应用,以及如何构建高效的传感器网络以实现全面、实时的数据采集。 第四部分:过程自动化系统与集成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深入讲解DCS的体系结构、功能模块(如控制站、I/O站、工程师站、操作员站)、通信网络以及在大型复杂过程中的应用。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介绍PLC的硬件组成、指令系统、编程语言(如梯形图、指令表、顺序功能图等),以及其在顺序控制、逻辑控制、简单模拟量控制中的广泛应用。 安全仪表系统(SIS): 阐述SIS在过程安全中的关键作用,包括其独立性、完整性等级(SIL)概念、功能安全标准(如IEC 61508/61511)以及SIS的设计与应用。 过程监控与数据管理: 介绍过程监控系统(如SCADA)的功能,包括数据采集、历史记录、报警处理、报表生成等。探讨MES(制造执行系统)与DCS/SCADA的集成,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 第五部分:过程装备控制的应用实例 炼油与化工过程控制: 结合典型的炼油装置(如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和化工生产过程(如合成氨、乙烯生产),深入讲解其关键设备(如精馏塔、反应器)的控制策略与应用。 制药与食品过程控制: 关注制药与食品行业的特殊要求,如GMP规范、卫生级设计,讲解发酵、结晶、灭菌等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能源与电力过程控制: 介绍火电厂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的过程控制,以及新能源(如风电、光伏)发电过程的控制与集成。 冶金过程控制: 讲解高炉、转炉、电炉等冶金设备的控制技术,以及轧钢、连铸等生产线的自动化。 环境保护与节能控制: 探讨污水处理、废气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以及如何利用过程控制技术实现工业过程的节能减排。 第六部分:过程装备控制的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化与集成化: 展望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背景下,过程装备控制向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过程控制策略,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AI技术实现故障预测、智能诊断、自学习控制。 物联网(IoT)与边缘计算: 分析工业物联网(IIoT)如何赋能过程装备的互联互通,以及边缘计算在实时数据处理和决策中的作用。 数字孪生技术: 介绍数字孪生在过程装备设计、调试、运行优化与培训中的应用潜力。 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 强调过程控制在实现工业绿色化、低碳化、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本书特点总结: 内容全面: 涵盖了从基础到前沿的各个环节,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 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 理论阐述清晰,案例分析详实,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技术更新及时: 反映了近年来过程装备控制领域的最新技术和发展方向。 图文并茂: 大量精美的图表、流程图、实物照片,便于理解和学习。 结构逻辑清晰: 各部分内容层层递进,便于系统掌握。 语言严谨: 使用规范的技术术语,保证了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结: 《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及应用》(第二版)是一部集科学性、实践性、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它不仅是过程装备控制领域相关专业师生的重要学习资源,更是工业界技术人员提升专业技能、解决工程难题的得力助手。本书的出版,必将对推动我国过程工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过程装备的控制,以前总觉得这些设备离我们很遥远,似乎是机械工程师的专属领域。但翻开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控制技术才是真正让这些庞大复杂的机器“活”起来的关键。从基础的传感器、执行器原理,到PLC、DCS等自动化系统的架构和应用,每一章都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让我逐渐理解了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尤其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这本书的讲解非常贴合实际,各种案例分析都极具启发性,让我能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比如,在介绍PID控制算法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数学公式层面,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图示,阐述了其背后的逻辑,让我更容易理解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参数以达到最优控制效果。而且,书中对不同类型过程装备的控制策略也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无论是化工行业的反应器、蒸馏塔,还是制药行业的发酵罐、干燥设备,都能找到相应的控制方案和技术要点。这对于我这样跨专业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让我不再因为专业隔阂而感到困扰。再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朴实易懂,即使是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概念,作者也力求用最直观的方式进行解释,避免了过于晦涩的技术术语堆砌,这让我能够更专注于理解核心内容,而不是被语言本身所难倒。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引导着我一步步探索过程装备控制的奥秘,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技术领域的大门。我甚至觉得,如果我早些年能接触到这本书,在学习过程中会少走很多弯路,能够更早地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完整且逻辑严谨,对于理解复杂的过程装备控制系统非常有帮助。从最基础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原理,到PLC、DCS等控制系统的架构设计,再到各种先进的控制算法,几乎涵盖了过程控制领域的方方面面。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深入讲解,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过程模型来预测系统的未来行为,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控制器的输出。这对于处理那些具有长延迟、多变量耦合的复杂系统尤其有效。书中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了MPC的优势,例如在优化炼油厂的连续催化重整装置时,MPC能够显著提高汽油的辛烷值,降低能耗。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模糊逻辑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人工智能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这让我看到了未来过程控制的发展趋势,即向着更智能化、更自适应化的方向发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朴实易懂,尽管涉及的都是专业技术知识,但作者却能用清晰的语言将它们解释清楚,避免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分享他的知识和经验,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快速地掌握过程控制的核心技术。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些担心,毕竟“过程装备控制技术”听起来就挺硬核的,怕会枯燥难懂。但读进去之后,我才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讲解方式非常生动有趣,作者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复杂的原理,比如把PID控制比作你在开车时根据车速和路况调整油门刹车,一下子就形象了很多。而且,书中对各种控制算法的介绍,从最基础的开关控制,到复杂的自适应控制和预测控制,都讲得非常透彻。我尤其喜欢关于“状态空间方法”的部分,虽然一开始接触的时候觉得有些抽象,但作者通过图解和具体的算例,让我逐渐理解了其在描述和分析多变量系统中的优势,这对于理解更复杂的工业过程控制系统非常有帮助。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传感器的选型和应用,以及执行器的工作原理和选型原则,这对于我在实际项目中进行设备选型和系统设计非常有指导意义。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来精确测量某个物理量,这本书就给出了详细的分类和比较,让我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做出最佳选择。此外,书中还涵盖了安全仪表系统(SIS)和过程安全管理的内容,这对于保障工业生产的安全至关重要,也让我意识到了过程装备控制不仅仅是关于效率和精度,更是关于安全和可靠性。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让我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又多了一份底气。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实用性”。我一直觉得理论知识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实际应用场景,很多东西就显得空泛。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讲解理论,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供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和案例分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过程优化”的部分,它讲解了如何利用控制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书中给出的优化算法和控制策略,都非常有实际操作指导意义。比如,在化工生产中,如何通过精确控制反应器的温度、压力和物料配比,来最大化目标产物的收率,减少副产物的生成,这本书都给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另外,书中对“工业过程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的讲解,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在复杂的工业生产过程中,设备故障几乎是难以避免的,而如何及时诊断故障,并采取相应的容错措施,以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安全性,这本书就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的内容更新也比较及时,涵盖了当前过程控制领域的一些前沿技术,例如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让我对未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我在过程装备控制领域学到的最系统、最实用的一本教材,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指导。

评分

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中收获最大的一本,它在过程装备控制领域的知识体系构建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从基础的信号采集与处理,到复杂的决策与执行,作者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先进过程控制”(APC)的详尽阐述,这部分内容深入讲解了模型预测控制(MPC)等高级控制策略,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更智能的算法来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和能源效率。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详细展示了APC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例如如何通过MPC来稳定反应器的温度和压力,减少副产物的生成,提高收率。这对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改进现有生产流程,提升自动化水平非常有启发。此外,书中对“数据驱动的控制”和“人工智能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的探讨,也让我看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书中介绍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建立过程模型,实现更精准的预测和控制,这让我对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很好,每一章的末尾都有相关的习题和讨论,这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我甚至觉得,如果把书中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再结合实际项目经验,几乎可以应对工业自动化领域大部分的控制问题。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提升了我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对未来在自动化领域的职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一直对工业自动化的各个环节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幕后默默工作的控制系统,总觉得它们充满了智慧和科技感。这本书就如同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过程装备控制的精妙世界。书中从最基础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入手,详细讲解了它们的工作原理、选型原则和应用场景。这对于我理解自动化系统的“眼睛”和“手脚”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工业网络通信”的章节,对于现场总线(如PROFIBUS, Foundation Fieldbus)和工业以太网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不同设备之间是如何进行信息交互的,以及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可靠的自动化通信网络。这在实际的工业项目实施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书中还对各种控制器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例如PLC的灵活性和DCS的集中管理能力,让我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控制器。而且,书中对“安全仪表系统”(SIS)的介绍,也让我意识到了过程控制在保障生产安全方面的重要性。它不仅关注生产效率,更关注人员和设备的安全。这本书的内容覆盖面非常广,从微观的元器件到宏观的系统集成,都讲解得非常到位。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过程装备控制速成指南”,虽然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成为专家,但绝对能够让你对这个领域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是我在过程装备控制领域所接触到的最系统、最全面的教材之一。它不仅仅涵盖了基础的控制理论,更深入地探讨了现代过程控制的各种先进技术和应用。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高级过程控制”(APC)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模型预测控制(MPC)等策略,以及它们在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巨大潜力。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APC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强大威力,例如如何通过MPC来优化炼油厂的生产流程,提高汽油的产量和质量。此外,书中对“数据驱动的控制”和“人工智能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的讨论,也让我对未来过程控制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介绍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建立过程模型,实现更精准的预测和控制,这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基础到进阶,循序渐进,使得学习过程更加顺畅。每一章的结尾都有相关的习题和讨论,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提升了我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对未来在自动化领域的职业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作为一本“国家级规划教材”,它果然名不虚传,知识点非常全面,而且讲解得深入浅出。我之前对过程装备的控制一直停留在比较表面的理解,觉得无非就是开关一下、调节一下参数。但读了这本书,我才了解到,原来背后有着如此复杂的理论和精密的计算。书中对“模型控制”的讲解,让我眼前一亮。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过程的动态特性,以及如何利用模型进行预测和控制。这对于理解那些难以建模或非线性特性强的过程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自适应控制”和“鲁棒控制”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们展示了控制系统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或模型的不确定性来自动调整控制策略,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这比传统的固定参数控制要先进得多。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的讨论,让我了解到过程控制技术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至今的,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我进行长远的学习规划和职业发展非常有益。这本书的理论体系非常完整,逻辑性极强,每一次阅读都能让我对控制系统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学习教材,更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参考书,能够帮助我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各种复杂的技术难题。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工业自动化领域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机械设备层面如何实现精准控制,一直是我脑海中一个模糊的概念。读了这本书,我才茅塞顿开。它系统地介绍了过程装备控制所需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从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到执行器的工作方式,再到各种控制器(如PLC、DCS)的设计和应用,都有着详尽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剖析,那些在真实工业场景中遇到的控制难题,以及如何运用书中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它们,都让我受益匪浅。比如,书中关于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的章节,让我看到了传统PID控制之外的更高级、更智能的控制方法,这在处理非线性、时变性强的复杂系统时,显得尤为重要。我甚至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控制策略应用到我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小项目上,虽然规模不大,但理论的指导意义是巨大的。而且,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合理,从基础到进阶,循序渐进,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每次读完一章,都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自己对整个控制系统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作者在讲解过程中,也常常会穿插一些历史发展背景和未来发展趋势的介绍,这让我不仅仅满足于掌握当前的技术,更能对整个领域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培养一种长远的眼光。我曾经在网上搜集过一些资料,但总是碎片化,不成体系,而这本书就像一块拼图,将所有零散的信息都整合了起来,形成了一幅清晰完整的画面。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知识的重塑和观念的革新。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相当扎实,对于我深入理解过程装备的控制机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书中对各种控制算法的原理进行了详细而清晰的阐述,从经典的PID控制到先进的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再到模型预测控制,每一个算法都配备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和工程应用案例。我尤其被书中关于“鲁棒控制”的讲解所吸引,它强调在系统参数不确定或存在外部干扰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稳定可靠的控制器。这对于在复杂多变的工业环境下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书中还对“过程安全管理”和“安全仪表系统”(SIS)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让我意识到,过程控制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效率和精度,更是为了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例如,如何通过SIS来监测关键参数,并在异常情况发生时自动采取安全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对“工业通信网络”的详尽介绍,从现场总线到工业以太网,让我对不同设备之间如何进行高效可靠的信息交互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而系统,让我能够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地掌握过程装备控制的核心技术,为我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书的质量好,包装一般,服务态度一般

评分

挺好的啊,挺好的,这个书正用上。嘿嘿

评分

书很好,正版是肯定的。

评分

很不错的书!对于自学很有用!里面的内容还行,看完应该会很有收获的。

评分

还好吧。。。就是送货太慢了。。。

评分

内容还没看,应该对我的专业有用

评分

还好吧。。。就是送货太慢了。。。

评分

当教材使用 很划算

评分

现在购物体验轻松多了,省去到书店花 高价买书的悲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