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條辨

傷寒論條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明] 方有執 著,陳居偉 注
圖書標籤:
  • 中醫
  • 傷寒論
  • 張仲景
  • 辨證論治
  • 溫病
  • 方劑
  • 經典醫書
  • 中醫古籍
  • 醫學
  • 養生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學苑齣版社
ISBN:9787507734027
版次:1
商品編碼:1030593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傷寒論注十人書
開本:大32開
齣版時間:2009-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3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傷寒論條辨》為明代著名醫傢方有執研究《傷寒論》嘔心之作。方氏指齣仲景之書兼論傷寒雜病,六經應統傷寒雜病,而傷寒不能統六經,刪去王叔和所撰之傷寒序例,將“辨脈法”、“平脈法”移至捲末,重編仲景原文,考訂字句,詳予注釋。《傷寒論》經方氏整理編次後,進一步加強瞭原文的係統性和條理性,重點突齣,對後世影晌較大。
《傷寒論條辨》作為明清時期傷寒錯簡重訂學派的開山之作,具有重要學術影響,自其成書以來,一直是學習和研究《傷寒論》的重要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方有執,字仲行,明代醫傢。歙縣(今安徽歙縣)人。因前後兩妻及子女五人病死而發憤學醫,四方遊學。方氏推崇仲景之學,精心於《傷寒論》,認為治傷寒要”心仲景之心、誌伸景之誌以求之”。方氏認為《傷寒雜病論》經王叔和編次,已有改動;而經成無己的注解,又多竄亂;後世之人惟徇私己,冠履倒置的情況更是嚴重。於是曆經二十餘年,對《傷寒論》逐條加以考訂,在七十一歲時完成《傷寒論條辨》八捲。後附《本草鈔》一捲,《或問》一捲,《痙書》一捲。其後,喻昌、張璐、吳儀洛、程應旄、周揚俊、黃元禦、章楠等醫傢承其學,形成《傷寒論》錯簡重訂學派。

目錄



重刻傷寒論條辨序

附陽病陰病傳變圖
圖說
傷寒論條辨捲之一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篇第一 凡六十六條方二十
傷寒論條辨捲之二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篇第二 凡五十七條方十九
傷寒論條辨捲之三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第三 凡三十八條方十八
傷寒論條辨捲之四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四 凡七十七條方十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五凡九條方無
傷寒論條辨捲之五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六凡九條方二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七 凡四十六條方十五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八凡五十四條方六
傷寒論條辨捲之六
辨溫病風溫雜病脈證並治第九 凡二十條方三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凡九條方三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脈證並治第十一 凡七條方四
傷寒論條辨捲之七
辨痙濕喝病證第十二內有問答
辨脈法上篇第十三內有細問答
辨脈法下篇第十四 內有細問答
傷寒論條辨捲之八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六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病脈證並治第十八
辨可吐病脈證並治第十九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辨發汗吐下後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附:廬山劉復真脈訣捷要凡八條
嚴三點捷法
神聖功巧括
削傷寒例
傷寒論條辨跋
傷寒論條辨本草鈔
傷寒論條辨或問
痙書敘
痙書
痙書或問
痙書跋
傷寒論條辨後序

精彩書摘

少陽者,邪過肌肉而又進,則又到軀殼之內,腑髒之外。所謂半錶半裏者,少陽足膽經之閤也。閤者何?膽不自立,粘連於肝而不離,與外不屬軀殼而不離軀殼,內不屬腑髒而不離腑髒者同道,故閤也。然則不以膽與閤言而以少陽言者,膽與閤皆偏隅,少陽統大綱其道備也。夫以病起於錶,錶外也。外為陽,故日陽病,陽病自外而內,其漸如此,過此則入內矣。內而腑髒,腑閤錶而應病,不待言也。髒主內,內,裏也。裏為陰,髒亦陰,故日陰病。陰病者,髒受病之謂也。
太陰,脾也。脾居中而陽事,故次少陽而為三陰之先受。少陰,腎也。厥陰,肝也。心肺何以不受哉?《靈樞》日:心為人一身之主,不受外邪,心受外邪人則死,以不受外邪,故位高而居上,肺主齣不受納,故最高而極上。二髒又不與外之三陽閤,且陰道逆,其主下。故肝雖近脾,腎雖遠而居下,腎反次脾受,肝最後受,故日厥陰。厥雖以兩陰交盡而得名,有逆道也。陰道自下而上,逆固如此。而三髒者,與錶三陽又閤道,天人一緻之妙,有如此夫。由此觀之,病雖無量,無有不歸於三陽三陰者,極此而推。《素問》日:百病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至哉言也。

前言/序言

  學苑齣版社已將影宋本《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清代禦醫薛福長批閱句讀)刊行於世,今又將《傷寒論注十人書》齣版,此實為中醫學界之興事也。餘不纔,曾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傷寒論教研室任教二十餘年,從事中醫臨床四十餘年,對醫聖之書略曉一二,受益頗多。值此之際,不揣冒昧,贅言幾句,與同道共勉。
  《尚書》言: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餘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東漢末年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言醫之大道也。後世學者將此三書尊為中醫學之經典,崇仲景謂醫聖,恰當至極也。仲景在其大論中,創六經辨證之法,將疾病係統化分類定位:總攝八綱,寓衛氣營血及髒腑經絡辨證之端倪以定性;撰用《黃帝內經》之理、《神農本草經》之藥用,集中醫理法方藥之大成,開中醫辨證論治之先河。大論中有方百一十三首(佚一方,實存百一十二首),劑型上有湯、丸、散等之分,方藥上有隨證加減變化之異,兼詳明煎服方法及治禁,實為方書之祖。
《寒溪集》 編著者:瀋存溪 《寒溪集》並非一部醫學典籍,而是一部融匯瞭作者瀋存溪數十載人生閱曆、所思所感、所學所悟的隨筆雜錄。本書以豁達而審慎的筆觸,漫談古今,旁徵博引,從人生的跌宕起伏,到自然的陰晴圓缺;從曆史的興衰更替,到人文的薪火相傳,無不細細梳理,娓娓道來。 本書的開篇,作者以“歲寒知鬆柏”之語,引齣對人生砥礪與磨煉的深刻體悟。他認為,人生的價值並非一帆風順的坦途,而恰恰是在經曆風雨、遭遇挫摺後,方能顯露齣堅韌的品格與不屈的精神。作者結閤自己的人生軌跡,分享瞭諸多如何在逆境中保持清醒頭腦、如何於睏頓中尋覓希望的經驗與感悟,字裏行間充盈著一種曆經滄桑後的豁達與超脫。 在談及曆史時,《寒溪集》並未拘泥於史料的堆砌,而是著眼於曆史事件背後的人性光輝與曆史規律。作者時而藉古諷今,時而引經據典,從宏大的曆史敘事中抽離齣微小的個體命運,又從個體命運的浮沉中洞察時代的脈搏。他對某些曆史人物的評價,也跳齣瞭臉譜化的窠臼,呈現齣更具人性化和多維度的解讀。例如,在論及某位被後世褒貶不一的帝王時,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其功過,而是深入探討其決策的時代背景、內心的掙紮以及最終的局限性,從而引發讀者對曆史真相的更深層次思考。 《寒溪集》亦不乏對自然景物的細緻描摹。作者將對自然的觀察融入對人生的感悟之中,藉由春華鞦實、夏雨鼕雪,抒發對生命輪迴、時間流轉的感慨。他筆下的山川草木,並非冰冷的景物,而是被賦予瞭生命的靈性與情感的寄托。一株野草的頑強生長,可能引發他對生命力的贊嘆;一片落葉的飄零,則可能勾起他對短暫人生的喟嘆。這種將自然之美與人生之理巧妙結閤的手法,使得全書在保持文人雅緻的同時,更添一份深沉的哲思。 在人文精神的探討上,作者展現瞭其深厚的學養。他引述老莊的道傢智慧,汲取儒傢的仁愛精神,並融閤佛傢的慈悲情懷,試圖勾勒齣一幅理想的人格圖景。他強調修身養性、內省自省的重要性,鼓勵讀者在喧囂的塵世中保持一份內心的寜靜與澄明。對於當下的社會現象,作者也常常以一種旁觀者的清醒與批判,錶達對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對浮躁與虛妄的警醒。 本書的語言風格樸實而典雅,不事雕琢,卻字字珠璣。作者擅長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敘述,將抽象的道理具象化,使之易於理解,又引人入勝。讀《寒溪集》,如同與一位智者對坐,聽其娓娓道來,時而令人捧腹,時而令人深思,時而令人感喟,時而令人豁然。 《寒溪集》的內容廣泛,包羅萬象,但其核心始終圍繞著“人”——人的情感、人的思想、人的行為、人的命運。作者試圖通過這部作品,與讀者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引導大傢去審視自身,去理解世界,去感悟生命。它不提供標準答案,也不強加任何既定的觀念,而是以開放的姿態,邀請讀者一同踏上探索人生真諦的旅程。 本書適閤所有對人生有思考、對生活有感悟、對學問有興趣的讀者。無論是初涉世事的青年,還是飽經風霜的長者,都能在《寒溪集》中找到觸動心靈的篇章,獲得啓發與慰藉。它是一杯醇厚的陳釀,需要細細品味;它是一麵明鏡,映照齣人生的百態;它更是一盞明燈,指引你在前行的道路上,保持一份清醒與從容。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一 這本書簡直是中醫學習者的一場及時雨!我一直覺得《傷寒論》雖然博大精深,但原著的語言和條文邏輯,尤其是對於初學者來說,門檻著實不低。每次捧著原著,都會有種“看得懂字,卻理解不瞭意”的挫敗感。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耐心地坐在你身邊,一點點地為你剖析每一條經文,不僅解釋瞭字麵意思,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淺齣地揭示瞭方證對應的病機,以及治法方藥的精妙之處。讀這本書,我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有瞭一個循循善誘的嚮導,讓我能夠更加清晰地把握《傷寒論》的整體框架和核心思想。它不僅僅是理論的梳理,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引導,讓我能夠將零散的條文融會貫通,形成一個完整的辨證論治體係。這種體驗,比單純閱讀枯燥的文字要有效得多,也讓我重拾瞭學習中醫的信心和熱情。

評分

評價五 《傷寒論》作為中醫的經典之作,其價值不言而喻,但原著的晦澀難懂,確實讓許多學習者望而卻步。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幫助我真正理解《傷寒論》的讀物,它不僅僅是解釋條文,更重要的是能夠傳遞《傷寒論》的精髓和臨床應用。這本書,從它的書名和一些介紹來看,似乎正是我想找的。我期待它能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傷寒論》的辨證思路,特彆是對於一些難懂的條文,能夠有更清晰的解釋和更具說服力的論證。同時,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臨床上的指導,讓我在學習理論的同時,也能逐漸掌握如何將這些知識運用到實際的診療中去,從而真正提升自己的中醫水平。

評分

評價三 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對中醫,特彆是《傷寒論》這樣的經典著作抱有深深的敬意。然而,受限於自身的學識和背景,每次嘗試閱讀原著,都感覺像是霧裏看花,水中望月,很多精妙之處難以領會。這本書,無意中吸引瞭我的注意。它給人的感覺,就像是為我們這些“門外漢”量身定做的一樣。它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古老的智慧重新演繹,讓我有機會去觸碰那深奧的醫學殿堂。我尤其欣賞它能夠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可以理解的邏輯,並且似乎在其中融入瞭作者多年的臨床經驗和感悟。這種“在地化”的解讀方式,讓我覺得中醫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學科,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實用性的智慧。

評分

評價二 我一直對中醫的“辨證論治”和“隨證施治”頗感興趣,但總覺得理論與實踐之間隔著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這本書,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研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和一些章節,就讓我看到瞭希望。它似乎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層麵,而是非常注重實際應用,將復雜的病癥拆解成一個個可操作的環節,並且提供瞭清晰的思路和方法。我特彆期待它在“辨證”方麵能給我帶來新的啓發,能夠幫助我從紛繁復雜的癥狀中抓住關鍵,準確地辨彆病機。同時,書中對“施治”的論述,也讓我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學到如何根據不同的辨證結果,選擇最恰當的方藥,並能掌握加減變化之法。如果它真的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將是我在中醫學習道路上的一位得力助手。

評分

評價四 我一直覺得,學習一門學科,尤其是像中醫這樣講究實踐經驗的學科,光有理論是遠遠不夠的。理論知識需要與臨床實踐相結閤,纔能真正發揮其價值。這本書,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細讀,但從它傳遞齣的信息來看,它似乎是在努力彌閤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距離。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將《傷寒論》的理論應用於實際臨床的指導,比如通過一些典型的案例分析,或者對一些常用方劑的深入解讀,來幫助讀者理解辨證施治的實際操作過程。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幫助我建立起一種“辨證思維”的模式,讓我在麵對具體病癥時,能夠有條理地進行分析,而不是感到茫然無措。

評分

不錯吧,老師推薦的要買傷寒論條辨。

評分

書送得很快很及時,可以打發假期瞭

評分

傷寒論條辨中醫學經典之作,很好

評分

商品很好,就是快遞不給力啊

評分

不是想要的版本,希望還可以

評分

還沒看,朋友推薦的,中醫學經典,肯定錯不瞭

評分

傷寒論讀後感可以這麼說吧,但是非常有係統,值得交流

評分

快遞送貨很快!!!!!

評分

買來看看,看完再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