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

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强 等 著
图书标签:
  • 汶川地震
  • 滑坡
  • 地质灾害
  • 灾害防治
  • 工程地质
  • 四川
  • 灾后重建
  • 遥感监测
  • 稳定性分析
  • 风险评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69065
版次:1
商品编码:10320268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47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数以万计的次生地质灾害,其中仅大型、特大型滑坡就达数百处。与通常重力环境下形成的滑坡相比,强震诱发的大型滑坡在形态特征、动力特性以及成因机理等各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差别。因此,紧紧抓住汶川地震这千年一遇的极震事件,通过对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地研究和解剖,对探索和揭示强震条件下大型滑坡的动力特征与成因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选取汶川地震诱发的18个规模相对较大(一般大于100万m3)、具有典型特征和代表性的滑坡作为典型实例,采用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工程测绘和勘探,以及室内分析等手段,对各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和成因机理进行了较系统地描述、分析和评价,并从统计分析的角度对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的发育分布规律、动力过程、运动特性及成因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
《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可供国土资源、防震减灾、水利水电、交通、矿山、国防工程等部门的地质和岩土工程技术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汶川地震诱发大型滑坡分布规律、特征与成因机理(许强 李为乐)
1.1 概述
1.2 汶川地震大型滑坡分布规律
1.3 汶川地震大型滑坡动力过程
1.4 汶川地震大型滑坡运动性
1.5 汶川地震大型滑坡主要成因模式
1.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安县大光包滑坡(黄润秋 裴向军 许强)
2.1 概述
2.2 地质环境条件
2.3 大光包滑坡发生过程
2.4 大光包滑坡特征
2.5 滑坡堆积体特征
2.6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2.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安县罐滩滑坡(巨能攀 赵建军 李果)
3.1 概述
3.2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3.3 罐滩滑坡基本特征
3.4 罐滩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安县老鹰岩滑坡(裴向军 黄润秋 袁建科)
4.1 概述
4.2 老鹰岩滑坡地理位置及滑坡过程
4.3 滑坡区地质环境概况
4.4 滑坡发育特征
4.5 滑坡堆积体(Ⅱ区)特征
4.6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4.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北川县唐家山滑坡(胡卸文 吕小平 罗刚)
5.1 概述
5.2 唐家山滑坡(堰塞坝)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5.3 滑坡(堰塞坝)形态特征及地质结构特点
5.4 滑坡(堰塞体)物质组成及物理力学特性
5.5 唐家山滑坡堵江机制分析
5.6 唐家山滑坡(堰塞体)稳定性及可能溃坝模式分析
5.7 唐家山滑坡后壁残留山体震后稳定性
5.8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北川县王家岩滑坡(许强 董秀军)
6.1 概述
6.2 滑坡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6.3 滑坡特征
6.4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7章 北川县北川中学新区滑坡(许强 董秀军)
7.1 概述
7.2 滑坡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7.3 滑坡体特征
7.4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7.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8章 北川县鼓儿山滑坡(汤明高 许强 董秀军)
8.1 概述
8.2 地质环境条件
8.3 陈家坝鼓儿山滑坡特征
8.4 陈家坝鼓儿山滑坡成因机制
参考文献
第9章 青川县东河口滑坡(许强 汤明高)
9.1 概述
9.2 地质环境条件
9.3 东河口滑坡特征
9.4 东河口滑坡运动过程与堆积特征
9.5 东河口滑坡成因机制
参考文献
第10章 青川县窝前滑坡(汤明高 许强)
10.1 概述
10.2 地质环境条件
10.3 窝前滑坡特征
10.4 窝前滑坡运动过程与堆积特征
10.5 窝前滑坡成因机制
参考文献
第11章 青川县石板沟滑坡(许强)
11.1 概述
11.2 滑坡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11.3 石板沟滑坡工程地质特征
11.4 石板沟滑坡坝与堰塞湖特征
11.5 石板沟滑坡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第12章 青川县大岩壳滑坡(裴向军 张元才)
12.1 概述
12.2 地质环境条件
12.3 滑坡发育特征
12.4 滑坡失稳机制分析
1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3章 青川县董家滑坡(黄润秋 张元才)
13.1 概述
13.2 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概况
13.3 滑坡发生过程及堆积特征
13.4 滑坡失稳机制分析
1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4章 汶川县牛眠沟滑坡(许强 董秀军)
14.1 概述
14.2 滑坡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14.3 牛眠沟滑坡工程地质特征
14.4 牛眠沟滑坡—碎屑流的运动特性研究
14.5 牛眠沟滑坡—碎屑流潜在泥石流隐患分析
14.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5章 绵竹市文家沟滑坡(赵其华 黄河清)
15.1 概述
15.2 地质环境条件
15.3 文家沟滑坡—碎屑流堆积体基本特征
15.4 滑坡—碎屑流运动路径分析
15.5 文家沟滑坡—碎屑流的成因机制及运动特征分析
15.6 文家沟滑坡—碎屑流的灾害链效应
15.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6章 彭州市谢家店子滑坡(范宣梅 许强)
16.1 概述
16.2 滑坡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16.3 滑坡特征
16.4 滑坡区的形成机制与滑动过程
1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7章 平武县平溪村滑坡(裴向军袁建科)
17.1 概述
17.2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17.3 平溪村滑坡特征
17.4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17.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8章 平武县郑家山滑坡(裴钻裴向军)
18.1 概述
18.2 滑坡区自然地质条件
18.3 滑坡特征
18.4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18.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19章 映秀—卧龙公路K24滑坡(程强 裴向军)
19.1 概述
19.2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19.3 滑坡运动与堆积特征
19.4 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19.5 结论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滑坡区地处龙门山构造带上,构造格局有明显的三分性:即晋宁期的变形构造、震旦-三叠纪的同沉积断块构造、三叠纪末期以后形成的推覆构造。滑坡位于龙门山前陆推覆体的大水闸推覆体中,该推覆体主要为脆性(兼韧性)推覆体,具逆冲一推覆-滑脱一走滑特点,大水闸推覆体北西界是四道沟断裂,南东界为映秀-北川断裂(陈家坪-白云山断裂),图2.7。在推覆过程中还产生了一系列推覆断裂和褶皱,大光包滑坡位于NE向延伸的大水闸背斜NW翼,层面产状N80°~88。E/NW/35°~38°。岩体主要发育两组结构面,产状分别为:N40°W/NE/80°~85°和N55°~60°E/SE/60°。2.2.4发震构造背景
大光包滑坡紧邻“512”汶川大地震的发震断裂-映秀-北川断裂(图2.8)。
该断层从陈家坪经清平到木瓜坪斜贯出测区。断裂的多期活动致使断面扭曲,倾向多变(有的倾向北西,倾角60°~80°;有的倾向南东,倾角65°~85°)。断裂带宽50~100m,带内有辉绿岩脉入侵,炭化发育。
图2.9为发震断裂震后影像图。
从图2.9可以看出大光包滑坡所处断裂位置属首尾斜裂交汇处,这些部位往往成为应力集中地带,由于断裂斜裂,每条断裂的端部存在岩桥。在断裂走滑导致端部应力高度集中,当应力积累到能剪断岩桥时,就会发生脆性破坏。图2.10和图2.11是汶川地震时该发震断裂错断睢水河(高川乡泉水村)形成的跌水,垂直错距约为45m,该处距大光包滑坡距离6.5km,发震断层水平位错,使桥面水平错断0.4m。

前言/序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县映秀镇(北纬31.0°、东经1034。)发生特大地震。汶川地震因具有震级高(Ms8.0级)、震源浅(震源深度小于20km)、震源呈长条形面状(主破裂带长近300km,最大错动位移达7m左吉)、释放能量大(是1976年唐山地震的三倍)、持续时间长(主震持续时间长达120s,主要能量释放于前80s)、地面振动强烈(所记录到PGA局部地段达1.5 ~2.0g)等特点,再加上地震发生于地质环境本身就异常脆弱的龙门山区,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不仅数量多(最新的遥感解译结果为6万处左右),而且还呈现出一系列与通常重力环境下地质灾害迥异的特征,如独特的失稳机理、超强的动力特性、大规模的高速抛射与远程运动、大量山体震裂松动与坡麓物质堆积、众多的崩滑堵江等。这些现象和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人们原有的认识。
  为了能紧紧抓住汶川地震这千年一遇的极震事件,探索和揭示强震条件下大型滑坡的动力过程与成因机理,同时也为了能在灾区各主要大型滑坡被自然和人类工程活动改造之前“真实地”记录下滑坡的形貌和特征,“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时组织力量,采用遥感解译,大量的现场调查、工程测绘和勘探等手段,对汶川地震诱发的规模相对较大(一般大于100万)、具有典型特征和代表性的滑坡进行了较为系统地调查研究,本书便是此项研究阶段性成果的集中体现。

《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全球视角下的风险评估与管理》 本书导言: 在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交织中,地质灾害始终是悬在我们头顶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古老的文明记载到现代的工程实践,山体崩塌、地面沉降、泥石流等现象以其突发的、毁灭性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空间与发展进程。本书《地质灾害与工程安全:全球视角下的风险评估与管理》并非聚焦于某一次特定的自然事件,而是立足于一个更宏大、更系统的地理环境安全框架,探讨如何理解、预测和应对全球范围内日益复杂的地质灾害风险。 本书的撰写目标是为地质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城市规划以及应急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士、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全面且前沿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我们旨在构建一座连接基础科学研究与实际工程应用的桥梁,强调跨学科的整合,以期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提升人类社会对地质灾害的韧性。 第一部分:地质灾害的地球动力学基础与分类体系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引发各类地质灾害的内在机制与外部驱动力。我们首先回顾了地球内部的构造应力场、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长期效应,这些宏观地质过程为地质灾害的孕育提供了能量基础。 第一章:构造地质背景与应力积累 本章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构造带(如走滑断层、逆冲断层、伸展性裂谷)如何通过持续的构造挤压或拉伸作用,在斜坡、岩体和地下介质中积累弹性应变能。重点讨论了应力场演化模型,以及如何利用高精度GPS、InSAR等形变监测技术来识别潜在的应力集中区。我们引入了“应力-应变路径耦合理论”,解释了在复杂应力叠加下,岩体结构面(如节理、层理)失稳的临界条件。 第二章:水文地质耦合作用的控制机制 水是激发和加速地质灾害演化的最关键因素。本章将水文过程提升到核心地位,分析了降雨强度、地下水位变化、孔隙水压力波动与边坡稳定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深入探讨了“临界渗流速度”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水文地质模型(如Richards方程的数值解)来模拟降雨入渗过程对土体有效应力的削弱效应。此外,书中还专题讨论了火山活动、冰川消融水文过程在全球不同区域引发的特殊性地质灾害(如火山碎屑流、冰碛物湖溃决洪水)。 第三章:全球地质灾害的现代分类与风险矩阵构建 传统的地质灾害分类往往侧重于形态描述,本书提出了一种基于“触发机制-运动方式-响应时间”的新型分类框架。这包括:慢速形变(如蠕变、地面沉降)、快速致灾事件(如岩崩、泥流)和复合型灾害(如崩塌诱发的堰塞湖)。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一个全球地质灾害风险矩阵,将地质灾害的易发性(Hazard)、暴露度(Exposure)、脆弱性(Vulnerability)进行量化交叉分析,为风险管理提供多维度工具。 第二部分:前沿监测、模拟与预测技术 精准的科学认知依赖于先进的观测手段。本部分专注于当前地质灾害领域中最尖端的监测技术与数值模拟方法。 第四章:多源遥感与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本章详述了如何整合多种地球空间技术来构建连续、实时的灾害监测网络。详细介绍了差分干涉测量合成孔径雷达(D-InSAR)在监测毫米级地表形变中的优势与局限性,特别是其处理植被覆盖、大气延迟误差的技术策略。同时,探讨了无人机摄影测量(UAV-Photogrammetry)在灾后快速评估和高精度地形建模中的应用,以及激光雷达(LiDAR)数据在识别微地貌和潜在滑坡体边界中的关键作用。 第五章:传感器网络与物联网(IoT)在实时预警中的集成 实时预警系统的核心在于传感器的部署与数据融合。本书详细介绍了应变计、倾角仪、孔隙水压传感器、加速度计等现场监测设备的选型标准与最佳布设方案。重点讨论了如何利用低功耗广域网络(LPWAN)技术构建高效、低成本的物联网监测系统,并通过先进的滤波算法(如卡尔曼滤波)对海量异构数据进行去噪、融合,最终建立多层级、多尺度的预警阈值模型。 第六章:高性能计算与复杂地质过程的数值模拟 现代地质灾害研究已进入“计算驱动”时代。本章深入讲解了有限元法(FEM)、离散元法(DEM)以及基于流体动力学的方法(如SPH)在模拟复杂失稳过程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如何精确模拟材料的非线性本构关系、张拉裂隙的萌生与扩展,以及泥石流的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切换机制。书中提供了多个基于商业软件和开源平台的案例,展示如何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反演模拟。 第三部分:工程稳定控制与风险适应性管理 理论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指导工程实践,实现减灾目标。本部分聚焦于主动干预与被动防护措施的优化设计,以及面向未来的风险管理策略。 第七章:斜坡稳定性分析与主动加固技术 本章提供了对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系统梳理,包括经典的极限平衡法(如Bishop法、Spencer法)的适用范围,以及更先进的强度折减法(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的数值实现。在工程治理方面,本书着重介绍了先进的锚固系统(如自钻式预应力锚杆)的优化设计、微孔注浆技术在改善软弱岩体强度中的作用,以及植被生态治理在长期水文控制方面的可持续性优势。 第八章:城市化进程中的地面沉降与岩溶塌陷防控 面对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特殊地质问题,本章专门探讨了超采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Land Subsidence)的地球物理反演技术,以及如何通过人工回灌和区域水资源调配来控制沉降速率。对于岩溶(喀斯特)地区的塌陷风险,书中详细分析了探孔、电法探测相结合的联合物探方法,并阐述了针对大型地下空洞的填充加固与风险区划技术。 第九章: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地质灾害韧性规划与政策框架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必须具备前瞻性。本章将地质灾害风险纳入气候变化情景分析框架中,评估极端天气事件对地质灾害频率和规模的潜在放大效应。讨论了如何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适应”,包括建立基于风险分级的土地利用管制策略、设计具有冗余性的基础设施(如韧性交通网络),以及完善跨区域的应急物资储备与快速响应机制。本书强调,有效的地质灾害管理需要跨越技术壁垒,实现科学认知、政策引导与公众教育的有效整合,构建一个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体系。 结语: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多尺度的、跨学科的视角,深入剖析地质灾害的本质、监测手段的进化以及工程防护的未来方向。我们深信,通过对这些复杂地球系统过程的深入理解和科学管理,人类可以更有效地与自然环境共存,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自然灾害的威力感到好奇,尤其是像汶川地震这样规模宏大的事件。虽然这本书的名字是《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但我并没有从书中深入了解具体的滑坡形态、形成机制或是详细的监测预警技术。相反,我更多地是被书中那些震撼人心的灾难场景所触动。作者用极其生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地震发生那一刻地动山摇、山体崩塌的画面,那种仿佛世界末日降临的恐怖感,即使隔着文字,也依然能感受到。读到那些描述,我会不自觉地想象,在那巨大的能量释放下,山体是如何被撕裂、被抛掷,又如何以摧枯拉朽之势吞噬一切。书中穿插的许多幸存者的回忆片段,更是让人感同身受。他们描述了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那种绝望、无助,以及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瞬间。那种身处险境,与时间赛跑,拼尽全力求生的情节,读来让人心惊肉跳,也更加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这本书虽然没能让我成为一个滑坡专家,但它无疑让我对汶川地震带来的破坏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在灾难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充满了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研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关于勇气、关于人类在面对强大自然力量时的渺小与伟大的故事集。

评分

我对历史事件一直情有独钟,特别是那些改变了人们生活轨迹的重大灾难。《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这本书,在我的阅读体验中,更像是一部关于“历史的回响”的记录。书中并没有过多地去解析滑坡形成的物理过程,或者用复杂的公式来解释其诱因。相反,我更多地是被书中那些关于汶川地震本身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次地质上的剧烈运动,更是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一次巨大冲击。书中详细地回顾了地震发生前的社会状况,以及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如何反应,救援工作是如何展开的。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灾后重建的章节,它描绘了在废墟之上,人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一点点地恢复生活,重建家园。那些关于新的城镇规划、新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都让我看到了人类的韧性和智慧。虽然书名强调“滑坡研究”,但我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深入探究滑坡的细节。我更关注的是,这场灾难,是如何被铭记,如何被反思,以及它给整个民族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更多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它让我了解到,每一次灾难的背后,都隐藏着无数的故事,都承载着无数的记忆,都对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人类自身有着重要的启示。

评分

我对地质灾害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学习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后,总是想深入了解一些实际案例。《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这本书,虽然以“研究”为名,但实际阅读过程中,我更多地是把它当作一本关于汶川地震历史事件的百科全书。书中并没有过多地去探讨那些高深的滑坡动力学方程,或者复杂的数值模拟模型。反而,它更像是在梳理和呈现汶川地震发生后,涉及到的各种大规模地质现象,尤其是那些在地震诱发下形成的巨大滑坡体。我被书中列举的各种滑坡案例所吸引,它们有的形成堰塞湖,改变了地貌;有的直接掩埋了村庄,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书中对这些滑坡的发生地点、规模、形态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虽然我无法完全理解其背后的地质力学原理,但光是看到那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和图片,就足以让人对大自然的破坏力感到震撼。我更关注的是,这些滑坡的发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长远影响。书中提及的一些关于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的章节,虽然不是核心的滑坡研究内容,却给了我一些关于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应对灾难的新思考。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宏观的认知,它让我了解到,一场大地震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其影响是多么的广泛和深远。

评分

最近迷上了阅读关于大自然破坏力的书籍,总觉得能从中汲取一些力量,也更能理解人类在地球面前的渺小。《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这本书,我更多地将其理解为一本关于“灾难叙事”的集锦。书中并没有深入探讨“大型滑坡”这个学术概念的专业定义,或者去解析那些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应力分析。我反而更侧重于阅读书中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故事。作者仿佛是一位亲临现场的记录者,用朴实却充满力量的语言,描绘了地震发生时,山体是如何瞬间被撕裂、崩塌,仿佛巨龙在咆哮,大地在呻吟。那些滑坡体,有的如同移动的山脉,将原有的地貌彻底改变;有的则以惊人的速度,将村庄、道路瞬间吞噬。书中穿插的不少人物故事,让我印象深刻。有在危难中互相扶持的普通人,有在废墟中搜救的英雄,也有那些在灾难后重建家园的坚定身影。这些故事,让冰冷的学术术语变得有温度,也让我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虽然我并没有从书中获得多少关于滑坡科学的专业知识,但这本书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仅是地质学上的事件,更是无数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是人类顽强生存意志的体现。它让我思考,在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时,我们应该如何敬畏自然,如何相互扶持,如何重建希望。

评分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科学研究性的书籍总是充满好奇,但有时候也会被一些专业术语弄得一头雾水。《汶川地震大型滑坡研究》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自然之叹”的体验。书中并没有像科普读物那样,详细解释什么是地质构造,什么是应力应变。而我,也并没有去深究那些关于滑坡动力学、或者边坡稳定性的复杂计算。我更多地是被书中描绘的自然力量的磅礴气势所震撼。当读到关于山体崩塌的描述时,仿佛置身于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听到巨石滚落的声音,感受到大地的颤抖。书中那些关于滑坡体规模的数字,虽然抽象,却能让我想象出那巨大的能量是如何将一座山夷为平地的。我更侧重于阅读那些关于灾害发生后,大自然如何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重塑地貌的章节。那些被滑坡改变的河流,被堰塞湖淹没的山谷,都让我对地球的演变过程充满了敬畏。这本书没有给我带来具体的科学知识,却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然界的伟大与神秘,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它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也更加敬畏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这种“敬畏感”的获得,对我来说,已经远远超过了对具体学术内容的理解。

评分

超级好,很实用,送货给力

评分

图文并茂 是一本入门的书 不过银子也不少哈

评分

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

超级好,很实用,送货给力

评分

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

图文并茂 是一本入门的书 不过银子也不少哈

评分

超级好,很实用,送货给力

评分

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好书!值得珍藏!

评分

超级好,很实用,送货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