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舆论学概论》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舆论学概论》一书面向世纪学科前沿,以新理念研究舆论的演变、性质、形态和功能,对舆论形成的模式、舆论与权力的关系、一和第二舆论机构的作用及舆论制度等范畴提出许多新的观点。借鉴了西方舆论学100多年的研究成果,对西方舆论学和民意测验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作了引介和分析。
内容简介
公众舆论弥漫在社会各个领域,作为民众意见的集群状态,常常呈现社会意识的刚毅和波动,揭示出各阶层、各阶级的思想指向。整个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充满公共讨论,不断批评、预测、要求或建议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舆论的活跃将其同深层意识——科学、政治、法律、哲学等思潮区别开来,构成人类实践的“前意识”。作为探索大众表意、政府行政和企业管理的实用科学,舆论学对从事新闻传播、政治事务、行政与企业管理、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等专业的人,都是必修的科目。
作者简介
刘建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多种学术机构评审专家,曾任《北京观察》杂志编委会副主任,第八、九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学委会副主任,国家教育部新闻学教学指导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64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先后当过中学教师、记者。1982年7月和1988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先后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82年9月至1985年9月,任记者、市级广播电视局局长兼总编辑。1988年7月任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主任。1995年7月调入清华大学任教。长期讲授“新闻理论研究”、“舆论传播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研究”、“科技新闻”、“外国新闻媒介史”、“新闻学概论”等课程。“舆论学”曾获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主要著有《宏观新闻学》、《科技新闻理论与写作》、《基础舆论学》、《当代舆论学》、《当代中国社会舆论形态》、《现代新闻理论》、《当代新闻学原理》、《新闻学前沿》、《新闻发布概论》、《新闻学概论》、《天理民心》、《邓小平宣传思想研究》 《穿越舆论隧道》、《媒介批评通论》、《西方媒介批评史》、《舆论传播》、《邓小平后的中国》等专著、合著25本。主编《宣传舆论学大辞典》、《应用写作大百科》两部辞书。20年来,在报刊上发表有关新闻学、舆论学、传播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当代中国研究等方面的论文530多篇。多种论著获优秀成果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外社会舆论简史
第一节 中国社会舆论的演进
一、原始社会的民意观
二、奴隶制社会中的游说
三、封建制的城镇舆论
第二节 西方社会舆论的勃兴
一、从围立制到票决
二、公众与公共领域的出现
三、舆论概念的流行
第三节 西方的舆论研究
一、18世纪对舆论的赞誉
二、19世纪对舆论的辨析
三、20世纪的舆论观
第二章 舆论的属性与结构
第一节 舆论的定义及其核心
一、西方的舆论定义
二、舆论的核心问题
第二节 舆论的构成与要素
一、见解与意见的言说
二、公众的集合意识与信念
三、舆论的公共话语
第三节 舆论的属性与本质
一、公共事务与公共意识
二、社会中的优势意见
三、舆论中的社会知觉
第四节 社会舆论的特征
一、社会表层意识的发散
二、社会舆论的波动性
三、社会舆论的弹性
四、社会舆论的惯性
第三章 舆论的产生与生成模式
第一节 舆论产生的社会环境
一、公众的交往环境
二、社会意识环境
三、舆论场与公共领域
第二节 舆论生成的四个阶段
一、公共问题与社会议论
二、个人意见与议论圈的扩散
三、突发事件的激发
四、舆论领袖的意见引导
第三节 舆论形成的标志
一、议论量与舆论的成立
二、舆论形成的量度
三、舆论类型的议论量
第四节 舆论生成的模式
一、“爆米花”模式
二、风吹浪起模式
三、飘雪模式
四、瀑布倾泻模式
五、沉默的螺旋模式
第四章 舆论传播形态
第一节 从议论到当代论坛
一、街谈巷议与调侃
二、社会公共讨论的意义
三、当代论坛的舆论价值
第二节 社会传闻与小道消息
一、传闻的成因
二、传闻的“真伪性”
三、传闻的两面性
第三节 民谣的舆论讽喻
一、民谣的历史溯源
二、民谣的草根话语
三、民谣的偏颇与安全阀
第四节 会议的意见集中
一、会议的基本要素
二、议题的确定与表决
三、会议舆论活动的要求
第五节 肢体的集体宣示
一、掌声的舆论效应
二、聚众与群体事件
三、生产力的暴动4
四、票决的公意表达5
五、表意行为的组合6
第六节 社会变动的理论争鸣
一、理论争鸣的历史步伐
二、理论创新的舆论法则
第五章 舆论的正负方向
第一节 社会的正向舆论
一、诤言对真理的追求
二、社会褒扬的思想塑造
三、舆论监督的权利意识
第二节 社会的负向舆论
一、浮言的流行和蛊惑
二、假话的社会骗局
三、谬理的似是而非
四、谣言的神秘与诱惑
第六章 民意与暴政错觉
第一节 民意的自我确证
一、民意的自我显现
二、民意的自我整合
三、民意是怎样被歪曲的
第二节 民意的基石与真理性
一、民主是民意的基石
二、民意对真理的占有
三、多数暴政说的错觉
第三节 民意的四定律
一、量多理正定律
二、群落浮现定律
三、弱化一刚性定律
四、民心向背定律
第四节 民意对真理的预言
一、实践检验与民意验证
……
第七章 社会舆论的演变
第八章 第一舆论机构的威力
第九章 网舆的开放与自律
第十章 第二舆论机构的舆论活动
第十一章 舆论资源及其功能
第十二章 权力及其舆论操纵
第十三章 舆论制度与言论自由
第十四章 舆论气候的探测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中外社会舆论简史
如果把社会意识划分类别,首先闯入人们视阈的是日常意见,这是除经济现象外最活跃的社会因素,即社会舆论。舆论不仅是社会意识的某种成分,而且是社会意识固有的、因而也是整个社会思潮的征候。作为社会的泛意识,社会舆论伴随人类生活不断发生,时时反映人们的呼唤,成为感受社会冷暖的“皮肤”。
第一节 中国社会舆论的演进
在远古时代,初民的智慧极其有限,多数人意见的正确程度一般高于个人,受到部落首领的重视。正如管子所说:“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虽有汤武之德,复合于市人之言。”(《管子·君臣上》)据传说,尧舜以“民”的意见衡量是非,无事不谋及庶人。《尚书·泰誓》中所说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正是对那个时代舆论活动的概括。
一、原始社会的民意观
原始社会既没有国家,又没有正常的管理机构,仅仅依靠舆论便能从事共同劳动。马克思谈到古代“小的地区”和“小的天然集团”时指出:“它所依赖的惩罚性制裁部分是舆论,部分是迷信。”恩格斯进一步强调,氏族制度“除了舆论以外,它没有任何强制手段。”原始人采集野果和狩猎,战胜天灾病魔与野兽袭击,需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初民的生产和生存无一不需要舆论的协调。
前言/序言
公众舆论弥漫在社会各个领域,作为民众意见的集群状态,常常呈现社会意识的刚毅和波动,揭示出各阶层、各阶级的思想指向。整个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充满公共讨论,不断批评、预测、要求或建议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舆论的活跃将其同深层意识——科学、政治、法律、哲学等思潮区别开来,构成人类实践的“前意识”。作为探索大众表意、政府行政和企业管理的实用科学,舆论学对从事新闻传播、政治事务、行政与企业管理、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等专业的人,都是必修的科目。
今天的各国政府、跨国集团和大的社会机构,每做一件事都先铺天盖地地宣传,动用媒体频繁地塑造形象,说服民众,以期左右社会舆论。民众对他们的宣传是否相信,能否赞成和支持,舆论法则发挥潜在的作用。一项决策一旦受到舆论或民意的支持,它的贯彻落实就不存在什么障碍,反之则困扰重重。在权力运筹中,不管发生何种挫折,民意是决定一切的;一个人无论有多大才干,如果丧失舆论信誉,很难有施展的机会,因为民众的认同是成败的关键。
没有公共舆论就没有社会进步,人民赞成、拥护的事情一定无往不胜,人民呼声的实现决定社会的和谐和兴旺。正确的意见被堵塞,民意没有活动空间,任何管理都将陷入怠惰,也不会有社会安全。官员依靠民意执政,依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提炼最好的政见,再由高层领导者制订基本理论和完善的决策,整个社会才能健康地发展。具体部门的管理,也都沿着这条规则达到理想的目标。
21世纪新闻传播学核心教材:舆论学概论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好
评分
☆☆☆☆☆
《舆论学概论》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评分
☆☆☆☆☆
《舆论学概论》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评分
☆☆☆☆☆
好
评分
☆☆☆☆☆
好
评分
☆☆☆☆☆
好
评分
☆☆☆☆☆
好
评分
☆☆☆☆☆
《舆论学概论》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评分
☆☆☆☆☆
重内容,重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