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良、陈伟国主编的《蚕桑全程标准化操作手册》共6个部分,着重介绍了蚕桑生产管理年历、主要农事管理、品种介绍、主要生产技术、肥料使用建议和病虫害防治建议等,内容简明扼要,注重操作,图文并茂,可供蚕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生产大户等主体参考使用。
一、生产管理年历
二、主要农事管理
(一)休眠期
(二)发芽开叶期
(三)春叶成熟期
(四)夏伐期
(五)疏芽期
(六)夏、秋叶生长期
(七)落叶期
三、品种介绍
(一)农桑14号
(二)育71-1
(三)丰田2号
(四)强桑1号
(五)金10
(六)强桑2号
(七)菁松×皓月
(八)秋丰×白玉
(九)明丰×春玉
(十)秋华×平30
四、主要生产技术
(一)桑园种植与管理技术
(二)桑叶收获技术
(三)小蚕饲养技术
(四)大蚕饲养技术
(五)上蔟采茧技术
五、肥料使用建议
六、病虫害防控建议
(一)桑病虫害防治
(二)蚕病防控
附录
(一)建议使用的农药及安全间隔期
(二)建议使用的蚕室、蚕具消毒剂
(三)建议使用的蚕体蚕座药剂
主要参考文献
我得承认,我是一个非常注重实用性的读者,书籍对我而言,最大的价值在于解决我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操作阶段所设置的“常见问题与排除故障”部分。这些内容非常贴合一线工作者的真实痛点,很多我之前只能凭经验或四处打听才能得到的经验性知识,竟然都被系统、有条理地整理了出来。比如针对不同虫害的识别图谱,配图的清晰度和专业性极高,让人一看便能心中有数。这种高度聚焦于“解决问题”的编写思路,使得这本书在实际应用中,真正成为了一个随叫随到的“超级顾问”,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让人在书架上就能立刻注意到它。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翻阅起来非常舒服,没有廉价书籍那种仓促感。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很多关键概念和术语都有精美的插图或者清晰的图解来辅助说明,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愿意反复摩挲和收藏。那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封面到内页的每一个边角处理,都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极为严谨,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连接理论知识与田间实践之间的坚固桥梁。作者群的专业背景想必十分深厚,因为他们能够用一种既科学严谨又不失温度的方式来传达信息。不同于某些教科书的刻板说教,这本书充满了对大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劳动者的体恤。在一些关键步骤的描述中,能够感受到那种对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层面的感染力,也是促使读者积极投入实践的重要动力。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对于任何想要在这一领域追求卓越的人士来说,它都算得上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细细品味的案头必备良书。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偏向技术性的手册抱持着一丝警惕,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只有行业老手才明白的“黑话”。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的叙事逻辑极其清晰流畅,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耐心十足的老师,正一步步牵引着你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复杂流程的拆解,每一步的过渡都自然得像是水到渠成。特别是它对于“标准化”这个核心概念的阐释,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对比分析来呈现,让抽象的规范变得具体可感、易于理解和记忆。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建立了一个非常稳固的知识框架,这对于后续深入学习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深度上的挖掘,绝对是超出我预期的。我原以为它会停留在“操作指南”的层面,点到为止。但实际上,它深入到了许多关键技术点的“为什么”和“如何优化”。例如,在谈到某个特定环节的最佳实践时,它不仅列出了标准流程,还详细分析了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品种下,对该流程可能产生的影响及相应的微调策略。这种层次感和前瞻性,显示了编纂团队深厚的实践积累和对行业未来趋势的深刻洞察。它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现有的规程,而是在现行标准的基础上,提供了进阶的思考维度,让我感觉手中的这本书,拥有一种持久的生命力和指导价值,而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时效性”产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