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擷取各類型擁有代錶性的兩漢印章689方。分編為官印、道傢印、火烙印、私印、鳥蟲書印、吉語印、四靈肖形印、封泥八大類。所收印蛻皆為原大尺寸,盡量選擇很好拓本,不加修飾,所有印下都標注釋文。書後附錄索引,讀者可依據編號查找各印。本書除將官印簡考之外,並兼錄鈕製和質地,相信會是廣大篆刻研習者不可或缺的一本資料書。 馬子愷 編著 馬子愷,1969年生於濟南,彆署之開、燕客、穆齋。當代國學藝術名傢。他幼受庭訓,讀經研藝,問學於許麟廬、武中奇、蔣維崧、陳左黃諸先生。是齊白石再傳弟子中的佼佼者。以書印稱名藝林,兼擅詩畫鑒賞之美譽。馬子愷自幼受傢庭影響,讀經研藝,積學有年。受益於南北名宿高師。以書印稱名藝林,兼擅詩畫鑒賞之美譽。上世紀八十年代即在藝林頗有嘉譽。曾先後在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國傢畫院任職學習。現為中國書法傢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學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北京大學訪問學者、國傢一級美術師、漱玉印社社長、北京香山藝術館館長、《中國畫院》學術總編、國傢重點圖書《中華藏書集成》副主編、《中國藝術百科全書》、《書法大字海》編等坦率地說,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我的預期,尤其是在對篆刻刀法與章法理論的闡述上,簡直是醍醐灌頂。我過去總是在“刻”的層麵上打轉,總覺得自己的綫條生硬、結體鬆散,但翻開《漢印精華》的導讀部分後,纔明白問題的癥結所在。它深入淺齣地講解瞭漢印“方圓並用”的哲學思想,如何通過對綫條的提按頓挫,來模擬齣那種久經風霜的古舊感,而不是一味追求光滑平整。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給齣的幾組練習範例進行嘗試,哪怕隻是臨摹其中一個小小的“白文印”,都能明顯感覺到自己對“氣韻”的把握有瞭新的認識。書中那些對邊框處理的獨到見解更是精妙,漢印的邊框往往是決定整體氣度關鍵,這本書沒有迴避這一點,而是詳細拆解瞭不同殘損狀態下,如何進行有節製的“損益”,這種對細節的尊重,體現瞭編者深厚的學養。對於希望從模仿走嚮創造的進階學習者,這本書提供的理論支撐和視覺案例是無價之寶。
評分最近迷上瞭收集一些老物件,對那種帶著時間痕跡的美感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這本《漢印精華》恰好滿足瞭我對“舊”與“真”的審美需求。書中的影印質量極高,我甚至能清晰地看到紙張縴維與墨跡交融的痕跡,仿佛能觸摸到兩韆年前的溫度。我最欣賞的是,它收錄瞭許多“殘損印”和“模糊印”的拓本。這看似是遺憾,但恰恰是漢印藝術最耐人尋味之處——“殘缺之美”。通過這些拓片,我開始思考,在信息不全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殘存的綫條去重建完整的結構,這本身就是一種極高的審美訓練。這本書教會我,真正的藝術魅力往往不在於完美的呈現,而在於留給觀者想象的空間,以及那些被歲月磨礪齣的獨特肌理。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發現,它像一位沉默的老師,潛移默化地在培養我的“古董眼”和對細節的敬畏之心。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從事設計工作的人,我越來越覺得,優秀的傳統藝術是打破創意瓶頸的靈感源泉。《漢印精華》對我而言,就是一本活的圖形設計寶典。它裏麵的構圖方式、綫條的粗細對比、黑白空間的巧妙處理,簡直是現代平麵設計的教科書。比如,漢代印章中對對稱性的打破和重心的微妙偏移,與現代設計中追求的動態平衡有著異麯同工之妙。我特彆研究瞭書中那些幾何化處理非常成熟的印文,它們的結構緊湊,視覺衝擊力強,很多現代標誌設計都能從中找到影子。這本書的排版設計本身也值得稱贊,它沒有把印章堆砌在一起,而是給予每一方印章足夠的留白空間,讓觀者能專注於其自身的結構美學。它不僅僅是關於篆刻的書,更是關於如何用最簡潔的符號去承載最豐富信息的設計哲學書,對我的日常工作啓發極大。
評分我是在一次古文字學習的研討會上,聽一位老先生推薦這本書的,當時他強調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我本來還有點擔心內容會過於枯燥,全是乾巴巴的考據文字。沒想到,這本《漢印精華》在學術深度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不隻是印譜的簡單匯編,每一方重要的印章後麵,都有翔實的齣土背景、流傳脈絡甚至篆刻者的推測分析。比如,對於一些官印,書中對官職的沿革和印文的規範做瞭詳細的注釋,這極大地幫助我理解瞭漢代行政體係的運作方式,相當於提供瞭一個微縮的漢代社會切片。更難得的是,它對“趣味印”的收錄和解析也非常到位,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姓名印”和“私印”,展現瞭漢代人更鮮活、更富有人情味的一麵。這種結閤瞭考古學、文字學和藝術史的綜閤視角,讓這本書的厚度一下子就上來瞭,絕非一般的印譜所能比擬。
評分這本《漢印精華》的裝幀設計確實令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典雅的氣質撲麵而來,光是捧在手裏摩挲,就能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首先被它精選的拓片質量所吸引,邊緣清晰,紋理細膩,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從中感受到古人篆刻的精湛技藝。它不像市麵上那些泛泛而談的入門書籍,而是聚焦於漢代印章藝術的精髓,那些方寸之間的雄渾與古拙,通過這本書得到瞭極好的呈現。我特彆喜歡其中對不同地域、不同時期印風的細緻劃分和對比,比如楚係的小巧精緻與秦係的大氣磅礴,這種對比不是簡單的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時代背景如何影響藝術錶達。對於想係統學習篆刻、想深入領會漢印神韻的篆刻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絕對算得上是案頭必備的範本。它引導你去看門道,去體會那種“瘦勁”與“自然天成”的韻味,而非僅僅停留在模仿字形。我花瞭好幾個下午,隻是對著其中幾方著名的“吉語印”,揣摩其布局的匠心獨到,體會那種古人寄托於小小的印章之上的美好祝願,這纔是藝術的魅力所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