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古典之殤:紀念原配的世界》是一部追溯古典、保衛生活、懷念人類童年的書。
《古典之殤:紀念原配的世界》是一部喚醒記憶、修復現代感官和心靈美學的書。
我的注意力將從自然細節開始,從那些曾經來過卻告彆的風物開始,從那些被人類辜負的生存元素開始,比如河流、井泉、寂靜、黑夜、流螢、蟲鳴、水橋、城丘、荒野、鴿哨、燕巢、古樹、村莊……比如農曆、禁忌、耕作、女織、腳力、市井、小街、漫步、故鄉和放學路上、自然長大的豬……
我越來越篤信兩點:好東西都是原配的;好東西應是免費的。
上蒼最初頒發給人的世界——那個“原配”的世界,那個天光明澈、風物燦爛的世界,正漸行漸遠。無數草木和生靈消逝瞭,似乎隻剩下我們。身為大自然成就之一的人,越來越隻生活在自己的成就裏,越來越淪為自己工具的工具。
大自然身負重傷,古老的秩序和天然邏輯被破壞,它冒犯的不僅是神性,損害的不僅是生態,更有精神美學和心靈傢園。物性決定人性,物境塑造心境,所謂“人心不古”,蓋因山水不古、萬象不古。
我們損失慘重。許多疼痛和驚悚要等未來、待神經復蘇後,纔發齣一聲巨響。
原配的世界,人類的童年,真的結束瞭。
此乃天大的事,值得人類嚎陶大哭的事。
內容簡介
王開嶺文集之自然美學捲,係作者最新文字結集,作者的注意力從自然細節開始,從那些曾經來過卻正在消逝的風物開始,從那些被人類辜負的美好元素開始,從兒時的記憶和笑聲開始,以獨特的視角、細膩的筆觸錶達瞭自己對於自然美的無限眷念。
作者簡介
王開嶺,1969年生,祖籍山東,主要著作有《激動的舌頭》《精神自治》《跟隨勇敢的心》《精神明亮的人》等,作品入選數百種中外選集、年鑒和教材。現居北京,任央視《社會記錄》《新聞會客廳》《24小時》等欄目指導。
目錄
序
第一輯:再見,原配的世界
再見,螢火蟲
河殤
茶憾
橋是水的情書
誰偷走瞭夜裏的“黑”
追著井說聲謝謝
耳根的清靜
蟋蟀入我床下
消逝的地平綫
湮滅的燕事
女織
丟失的腳步
每個故鄉都在消逝
天上的那件事
荒野的消逝
古典之殤
第二輯:不要以為這就是生活
讓我們如大自然般過一天吧
讓事物恢復它的本來麵目
消逝的“放學路上”
那些美麗的禁忌
多聞草木少識人
“我是印第安人,我不懂”
春天瞭一定要讓風箏放你
有股焦灼讓你必須連夜種點什麼
日子你要一天一天地過
人是什麼東西
在古代有幾個熟人
一輩子就是玩,玩透瞭
老北京的童話
第三輯: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
嚮一個人的死因緻敬
讓傻瓜也能活得好好的
生活在險境中
人生被獵物化
鄉下人哪兒去瞭
我是個移動硬盤
生存在當代截麵上
你被逼成你的對立麵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
自然長大的豬
竇娥冤,果子狸
那些消逝的歌
嚮2008最後的陽光緻敬
青春之死·懷念陳虻
第四輯: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
文學,其實是被解放瞭
做新聞,就是和時代的疾病打交道
彆忘瞭,時間是帶利息的
沒有愛,世界會凍僵
CCTV:需要和獵物商量的獵人
不要改造體內的人性,要幫助體外的人性
曆史:近處失明和遠視癥
知情權:沒準備好就收到的上帝禮物
道德:一個最讓人傷心的詞
《感動中國》:低效的道德動員
常識還活著,世間還有青春
我們的工具箱被盜瞭
法律很復雜,正義很簡單
一件事情的長度
“勞動”,我忍不住嚮這個詞敬禮
房地産跟中國民生開瞭個惡毒玩笑
文化即拖時代後腿的那股定力
我們不是地球業主,隻是她的孩子
“科學”“真理”……這些詞殺傷力很大
我是個做減法的人,害怕復雜
精彩書摘
1 那些街上的晨跑者,那些蹦蹦跳跳上學的孩子,哪兒去瞭呢? 那些笑逐顔開、邊走邊聊的早班人,那些黃昏時的遛彎族,那些按時迴 傢的自行車鈴響……那些用腳步生活的人,怎麼都不見瞭呢? 小,即美好。這是30年前經濟學傢舒馬赫的一冊書名。我越來越支持這 句話。大,正讓城市削掉雙足,腳步日漸枯萎。我們腿腳的使用率已低於人體 其他部位,它甚至很少被放置到地麵上——我說的不是地闆。“有足而不用 ,與無足等耳。”一個天天乘車踏闆、周鏇於電梯者,與輪椅上的人差不多 。街頭,叮叮當當的釘鞋掌聲消失瞭。我們不再有磨壞的鞋子。我甚至想收藏一架那種補鞋機,它快成古董瞭 吧?就像鄉下的磨盤和犁具。點與點之間的遙遠,讓我們望而卻步,不得不摺疊起雙足,換之以輪胎 和軌道。現代人的日常身份,不再是“行人”,而是“乘客”。2 北京城,已套上瞭第六個大呼啦圈,且環距越來越大。沒人再敢把城市當棋枰、視自己為棋子瞭。城市的態勢隻能用漣漪來形 容,且是巨石“撲通”激起的那種。麵對急劇的放擴,沒人敢吹噓熟悉每一 條波紋瞭,連的士司機都像片警那樣,專挑熟悉的“片”跑。每逢趕急,我 從不敢搭私車去機場,看錯一個路標,前程就毀瞭。“大”編織的迷宮、復雜和詭秘,無端製造的浪費與周摺,讓一切“準 時”的承諾都變得可疑、艱巨,近乎說謊。由於太大,任何人都隻能消費極小一部分,無法從整體上參與它、擁有 它。這是一盤誰也下不完的棋。人隻能在上麵流浪,鬍亂移動。某種意義上 ,已無真正的“北京人”“上海人”“廣州人”。無邊無際、日夜更新的城 市,所有人都變成瞭它的陌生客,幾月不齣門,即陷入“異地”的恍惚和迷 失。記得購房時,關於地點,我有個願望:能一句話說清我究竟住哪,並讓 朋友憑這句話找到我。後發現,這想法太腐敗瞭!除非你住在天下皆知的某 個地標旁,以正常購買力,這簡直癡人說夢。我曾給一個土著朋友發短信,說明來我傢的駕車路綫,盡管言簡意賅,還是耗瞭五十多字。據說,法國學者皮埃爾·卡藍默訪問瞭幾座中國城市後,感嘆:“它們 太大瞭,每一次進入我都忍不住發抖。”在無界的大麵前,腳力是渺小的,所有的腿都會恐懼、自卑、 抽搐。由於“腳”和“曆程”之間的邏輯弛散瞭,“人生腳步”一詞,正喪失 其象徵性。城市無法用腳來丈量,人生也不再用腳來記錄。我的辦公室同事 ,人均每日乘車三小時,那是一種天天齣差的感覺。一傢夥惡狠狠道:“天 天仨小時!他媽的,練書法我早成瞭大師,下圍棋我早晉瞭八段……”是的,我們最有效的生命時間,虛擲在瞭路上。而且,這是純物理、純機械的“趕路”,絕無精神活動和審美可能:堵 、擠、搶、搡、颳擦、焦灼、噪音、汙染……整個一皺眉和罵娘的過程。3 我一直深以為——美好的地方一定是養腳的地方。詩意的城市應該是漫步的城市。我對“散步”一詞有著本能偏愛,多年前逛書店,一眼瞅見封皮上有“散步”的兩冊:宗白華《美學散步》,盧梭《一個孤獨散步者的遐想》。二 話不說捧迴傢,果然好書,極好的書。我熱愛散步的人生,信任散步的産物。好的靈感、音符、情愫,就像螞 蚱藏在你的途中,會突然於草叢中躍齣。什麼情況下,漫步會成為城市的主題?人會心甘情願地安步當 車呢? 除城不能太大、任意兩點間不能太遠,還有兩條:一、沿途空間應有舒 適性和愉悅感,有魅力,不乏味;二、人的生活節奏相對舒緩,不焦灼,不 拼急。後者屬時代心境,最難化解,不多贅,隻說空間。一個城市是否對腳友好,是否對漫步發齣瞭真摯邀請,看人行道即一目 瞭然。人行道在道路係統中的地位,直接反映齣對腳的態度。而普遍現狀是 :人行道的待遇太差瞭,較之寬闊的車道,它要麼被忽略不計,要麼被嚴重 冷落和邊緣化,甚至被侮辱。不僅人行道受車道欺負,行人在車輛前也被迫 禮讓、退避、服從。在一座美好之城裏,道路係統應在細節上處處體現對行人的體恤,人行 道應享有特殊的榮譽和尊嚴。那天,我要到馬路對麵去,一個外地來的朋友正拼命揮手,可附近既無 天橋亦無路口,我想瞭半天,也不知如何跨越幾十米天塹,最後招瞭輛車,到一橋底再繞迴來,跋涉瞭幾公裏,纔和朋友握上手,真可謂咫尺天涯。丹尼貝爾說:城市不僅是一個地方,更是一種心理狀態,一種生活方式 的象徵。選擇一座城市,就是投奔一種生活。規劃一座城市,就是設計一種生活。4 “湖上笠翁”李漁最懂得“步”和“行”的關係。《閑情偶寄》裏有一 篇專門論行,他對沉湎車馬者的建議是——“使乘車策馬之人,能以步趨為樂,或經山水之勝,或逢花柳之妍,或 遇戴笠之貧交,或見負薪之高士,欣然止馭,徒步為歡,有時安車而待步,有時安步以當車。”他的時代全是木牛流馬的環保車,故隻從美學上衡量廢足的損失,若換 瞭現在,無馬可策、無轡可馭,唯有屁股冒煙的汽車,這位綠色享樂者恐該 氣急敗壞瞭。雖發掘齣很多足樂,但顯然,他對沿途空間企求太高:山水之勝,花柳 之妍,負薪之高士……也就是說,行步之趣須魅力風物相伴,須有好玩的故 事和興奮點。心曠神怡,方舉目皆景,否則即純粹纍足 之苦。柳永有過一篇《望海潮》,寫宋朝杭州市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傢……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で寮危�有三鞦桂 子,十裏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韆騎擁高牙,乘醉聽 簫鼓,吟賞煙霞……”讀罷,我真有股衝動,恨不得即刻動身,奔赴那座偉大的城池。那樣的戶外,你想不挪步都難,會覺得呆屋裏是犯罪,走得太急也是犯 罪。5 不可否認,長安街乃京城最偉大的街。我曾嘗試在這條偉大的街上散步 ,發現唯深夜可忍,白天隻適於車,不適於行。它空闊嘈雜,油味嗆鼻,讓 人心煩意亂不說,且樹稀蔭小,不便停駐和小憩;雖建築林立,但萬象實為 一景,枯燥無味,缺乏細節。而且,其筆直和寬幅也決定瞭它隻適於遊行和 閱兵,不支持個體散漫和 自由。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雅各布斯說齣瞭一重要觀點:城市要飽 滿,要豐富,須保證“大多數街段要短,也就是說,在街上很容易拐彎”。在北京,真正對漫步發齣邀請的是鬍同。其一磚一木都有體溫,元素鮮 活,細節密集,最具酵母氣息和微生物色彩,所遇之人也有 趣……重要的 是,你能與它對話,一副門礅、春聯,一棵槐樹和一窩喜鵲,一叢牆頭草或 一隻流浪貓,都是一個有趣的信息體。而長安街,你就沒法交流,它根本不 打算和你平等。那些威風凜凜的建築體,陰鬱僵冷,拒絕握手,拒絕攀談,隻接受瞻仰、服從。琉璃廠、大柵欄,本為京城最活躍的市井,但整飭葺新後,野性和生趣 沒瞭,故事與傳奇沒瞭,民間性和平易感沒瞭,店主與顧客的多樣性也沒瞭 ……總之,有意思的人和事都沒瞭,甚至比不上潘傢園和報國寺的地攤,後 者更有張力和彈性,更有潛伏的江湖能量。偶爾,我也會串串琉璃廠,但權 當憑吊瞭,腦子裏裝的滿是王世襄、張中行筆下的舊影,畫餅充飢罷瞭。鬍同街區的枯萎、市井活性的夭摺、“步行街”的齣世,皆意味著漫步 文化漸行漸遠。當走路成為一件乏味的體力活,興緻即衰瞭。人行道的物理性能再好,也隻能滿足運動一下筋骨,寂寞而齣,索然而歸。在廣州、廈門和泉州的老 城,我邂逅一些殘破的舊騎樓,它們身處繁華,臨街倚鋪,探齣一溜簷廊來 ,銜連幾百米,可遮風蔽雨擋曬。據說該設計曾風靡於南洋,和古廊橋相似 ,它處處體現對行人的召喚與體貼,可謂關懷備至,非常溫馨。北方的林蔭道、風雨亭,南方的騎樓、廊橋,都是漫步文化的 産物。或許車馬稀少之故,祖先在建築上極其嗬護行人和散客。現代場館則相 反,重車輛重利潤,停車位、停車場,設施服務皆一流,但一個過路人休想 從建築中得到任何免費的好處。P60-65
前言/序言
當我們正在為生活疲於奔命的時候,生活已經離我們而去。 ——約翰·列儂 如果我說我們對它既是不能忍受的又與它相處得不錯,你會理解我的意 思嗎? ——薩特 1 19世紀的狄更斯在《雙城記》開頭寫道:“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 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 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 這是段讓人隱隱動容的話。 他的指嚮是法國大革命。起先,我以為這樣的評語隻適於精神激昂、大 變革和大撕裂的時代——分泌的希望和絕望同樣多、創造力和破壞力同樣大 。但現在,我改瞭看法,覺得它幾乎匹配任何歲月,每個人都會對自己的現 世發齣類似感慨。 前幾天,接受一位獨立製片人采訪,地點是明城牆旁的酒吧,當被問“ 你怎麼評價這個時代”時,狄更斯的話猛然在空氣中一閃,像玻璃片的反光 ,我本能地眯起眼。朋友說,你眯眼的樣子像是皺眉和閃躲,又像憧憬或陶 醉。 那個寒風尖銳,但有陽光和紅茶的下午,我說:“這是個最好的時代, 也是個最壞的時代。” 兩個“最”,說明邏輯的極度矛盾和混亂。但感情上,我們沒理由不愛 現世、不支持和肯定當代價值,因為我們隻有它,我們的搖籃和墳墓、生涯 和意義都住在裏頭——就像蚯蚓淹沒在泥土裏。我們把一輩子,僅有的一輩 子都抵押給它,獻身於它瞭。 俄國鄉村詩人葉賽寜自殺後,高爾基哀鳴:他生得太早,或太晚瞭。 我以為,這是句悲傷過度的話。其實,每個人都生逢其時,每個人都結 實地擁抱瞭自己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厭惡與贊美、冷漠與狂熱、懷疑與信 任、逃避與親昵中完成瞭對時代的認領。 更何況,每個人都從周圍人堆裏找到瞭戀人、情人、友人,都娶瞭當代 某女為妻,或以幸福名義嫁給瞭某男,而對方,恰恰是時代的分泌物。 當你說愛一個人的時候,其實說的就是愛這個時代。 除瞭愛,彆無選擇。連敵視和詛咒,亦屬同樣感情。 2 采訪中,對方還提瞭個有趣的問題:能說說“世界”的含義嗎? 我猶豫瞭一下,斷續錶達瞭這樣的意思—— 世界是誰的?人類的嗎?不,世界至少有兩個組成、兩個係統:人間和 “非人間”,或者說社會與自然、文明與荒野。前者是人類自身的成就,諸 如國傢、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倫理等一切文明範疇,這項成就史尚不 足萬年;而後者乃大自然的成就,即原始地理和物種繁衍,諸如山嶽、湖澤 、沙漠、冰川、海洋、生物、礦藏、氣候,其曆史已達46億年。可你細打量 ,即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圍繞我們身邊的,幾乎全是人類自己的成就:城 鄉、街巷、交通、社區、學校、醫院、銀行、商場、法律……20世紀中葉後 的人類,正越來越深陷此境:我們隻生活在自己的成就裏!正拼命用自己的 成就去篡改和毀滅大自然的成就! 可彆忘瞭:連人類也是大自然的成就之一! 有個最新的科學推測:正是19億年前某瞬間猝現的一種可用陽光生産氧 氣的細菌,激發齣瞭植物和生命,並徹底改變瞭地球進化史。而這記瞬間, 偶然得不能再偶然,脆弱得不能再脆弱,堪稱一個荒唐的奇跡。 許久許久以來,人類的價值觀犯瞭個大錯:想當然地以為世界即人間, 即人類領地和傢園,實則謬矣,人和萬物一樣,隻是地球的匆匆過客,投宿 而已。人不是地球業主,隻是它的孩子,和草木蟲豸細菌一樣,受地球撫養 ……你可以視地球為傢,但須看到它也是老虎、獅子和一棵草的傢,它不止 你一個孩子,而且在它眼裏,所有孩子都是平等的,一視同仁。也許它無法 阻止你去侵害彆的孩子,但會頒布最嚴厲的懲罰,那就是:當它的孩子越來 越少時,人——這個野心勃勃的物種也將麵臨末日,或精神上孤獨而死,或 肉體上被烈日席捲、缺氧窒息……在自然倫理上,若不能剋服“人本位”“ 人類中心論”,人終將死於自己,死於欲望的腐敗。 人的悲劇尚在於,他憑藉強大的智商、邏輯和麻木,早已把現實給無理 地閤理化瞭。 人必須學會節製和謙卑,必須承認占有瞭很多不該占有的地盤,消耗瞭 很多不該消耗的資源。我們目前所有的倫理、美德和情懷,都隻對內部成員 纔使用,一旦越過瞭物種邊界,人類就變成瞭納粹,野獸的能量即釋放齣來 瞭…… 我想,也許人類還有一種成就的可能,亦堪稱最高成就:保衛大自然成 就的成就!隻是,留給人類的機會和時日,恐怕不多瞭。 3 那個陽光和紅茶的下午,說著說著,我發覺自己的情緒陡然激烈瞭,像 燒柴一樣劈啪響,有點失態。 我清楚,這和哥本哈根有關。那個童話之城,剛結束瞭一場所謂“拯救 人類最後機會”的大會,其悲愴堪比哈姆雷特的那句:活著,還是死去? 就在此前,好萊塢剛推齣瞭世界末日大片:《2012》。而在印度洋島國 馬爾代夫,剛上演瞭一場悲情“行為藝術”:總統納希德和14名部長佩帶呼 吸器,潛入海底召開內閣會。照現在的氣候變暖趨勢,本世紀內,該國將被 海水淹沒。而在喜馬拉雅山,為抗議冰川速融,尼泊爾總理與眾幕僚,頭戴 氧氣罩,空降在海拔5000多米的珠穆朗瑪峰地區。還有沉陷中的威尼斯,還 有斐濟人的哭泣,還有乞力馬紮羅的雪,還有極地冰層和北極熊的憂鬱…… 然而,這卻是個讓人類濛羞的政客大會。13天裏,上萬名代錶圍繞所謂 “共同而有區彆的責任”吵得麵紅耳赤,一群孩子為贍養母親討價還價,唇 焦舌燥,不外乎義務的大小、攤派的多少……這是怎樣的不敬不孝?他們還 把自己當成生存共同體嗎?延期一天後,大會終於在遮羞布中落幕瞭,用“ 綠色和平”執行乾事長庫米的話說:“如罪男罪女般逃往機場。” 而這13天裏,我所在的電視頻道每天直播這群人的吵架,不僅充當光榮 的看客,還當起瞭裁判。 關於環境和人類命運,我不想再多說瞭,我願采摘20年前比爾·麥剋基 本在《自然的終結》裏的幾束聲音: 將來,颶風、雷暴和大雨已不再是上帝的行動,而是我們的行動。 人類第一次變得如此強大,我們改變瞭周圍的一切……從每一立方米的 空氣、溫度計的每一次上升中,都可找到我們的欲求和習慣。 如果有人對我說,2010年世界將發生極其不幸的事,我會在錶麵上顯得 關切,而潛意識裏把它撂到一邊。 我們沒有創造這個世界,我們正忙於削弱它。我們需要找到如何使我們 自己變小一些、不再是世界中心的辦法。 4 十幾年前,《讀書》雜誌刊過李皖的一篇文章,《這麼早就迴憶瞭》。 內容忘瞭,但題目記住。這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題目。 世界變得太快,眼花繚亂,來不及駐留,來不及迴味,來不及告彆和迴 頭再看一眼。一眨眼功夫,無數事物隻剩下背影,成瞭往事和收藏。你跟不 上,一個敏感者,一個內心喜歡穩定和秩序的人,會痛苦,會失措和迷惘。 傷逝提前降臨瞭,這是對清晨的懷念。 現代人過早地進入瞭心靈黃昏。 大約10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古典之殤》,主題是:當我們大聲朗 讀古典詩詞時,殊不知,那些美麗的鄉土和自然風物、那些曾把人類引入美 好意境的物境,早已蕩然無存;現實空間裏,我們找不到古人的精神現場, 找不到對應物,連遺址都沒有……古詩詞,成瞭大自然的悼詞和殤碑。 其實,何須祭奠古詩,何須憑吊人類童年,連我這代人的兒時記憶也被 摧毀瞭:那些草長鶯飛、魚戲蝦翩,那些青山綠水、星河燦爛,那些夏夜流 螢、遍地蛙聲,還有古老的祠堂、繞村的小河和隆重的民俗……皆一夜間蒸 發瞭。從鄉村到城市,每個人的故鄉都在淪陷,每個歸來的遊子都成瞭陌生 人。而這,遠非“發展”“進步”“新貌”“建設”等詞所能遮掩得瞭的。 有個寫作構想我頻頻給朋友提起,我說你們拿去寫吧,一個非常有意義 但我無暇顧及的題目,那就是:對比古代生活和人類童年,搜索一下我們今 天究竟流逝瞭什麼?用美學的眼睛,用心靈的觸角,用自然和人文角度,列 個清單,慢慢建檔,彆急於評論……我說你知道古人取什麼水煮茶嗎?江河 水!《茶經》中,它的名次排在井水前。我說你耳朵裏還住著寂靜嗎?你讀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的最大感受是什麼?我覺得那會兒的夜真靜啊 !我說你有多少年沒見螢火蟲、沒遇到過黑夜瞭?真正的黑夜!我說你見過 蹦蹦跳跳自己上學或放學的城市孩子嗎?我們那代人全是在這條路上長大的 呀!我說這些年,你見過一隻登堂入室的燕子嗎?你見過一隻自然長大的雞 或豬嗎?你嚼過不含添加劑的饅頭嗎?你嘗過不喂化肥農藥的蔬菜嗎?你吃 過自己種的哪怕一丁點糧食或瓜果嗎?…… 是啊,這麼早就開始懷念瞭。 說上述話的時候,我30歲。 5 人是高於自然的嗎?文明是以擺脫自然性為標誌的嗎? 我絕不承認。和社會復雜性、文明的深邃與詭異相比,我越來越支持人 的本位落戶於自然,和草木鳥獸沒什麼兩樣,唯一差異即人能更深刻地領悟 這點。正像霍爾姆斯·羅爾斯頓所稱:“生命是自然賦予人類的,我們有著 自然給予的腦和手、基因和血液中的化學反應,我們生命內容的90%仍是自 然的,隻有剩下的那點屬於人為。” 距狄更斯100年後,他的話被一個人所重復—— 我們生於一個野蠻、殘忍,但同時又極美的世界。判定這世界無意義成 分還是有意義成分居多,這由個人性情決定……我珍視這樣一種渴望,即有 意義的成分將居主導,並取得勝 利……有這麼多東西滿溢瞭我的心:草木 、鳥獸、雲彩、白晝與黑夜,還有人內心的永恒。我越對自己感到不確信, 即越有一種想跟萬物親近的感覺。(卡爾·榮格) 與狄更斯的政治民生——這一經典社會矛盾相比,作為心理學大師,榮 格把現代人更隱深的精神睏境和靈魂危機抖落瞭齣來。對21世紀的我來說, 榮格的感受來得更強烈和清晰,更貼近我的日常狀態,仿佛每天醒來要說的 第一句話,也是我與自己對話時最重要和頻繁的內容。 責備和愛,尖銳與溫情,落魄和信心,是我對當代的基本態度,如此矛 盾又如此和諧。與榮格一樣,我內心常湧起一股“永恒”和“安寜”——當 我把雙腳插入泥濘和草叢時,當我覺得生命像蜻蜓穩穩落於枝頭、在自然本 位上時。 那一刹,我
古典之殤:紀念原配的世界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