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论集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张家山汉简
  • 二年律令
  • 汉代法律
  • 简牍研究
  • 历史学
  • 考古学
  • 法制史
  • 文献学
  • 学术研究
  • 秦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65586
版次:1
商品编码:103782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6-01
页数:3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全部律令的总称,包括27种律和1种令,内容涉及西汉初年政治、经济、军事 、地理、社会生活等多方面。通过对上述诸种律和令的研究,探讨汉初社会各方面制度,已成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文集》公布以来最突出的亮点。文集选编了其中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在同一问题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33篇,分官僚制度、军功爵制、赋税制度、土地制度、货币商业制度、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阶级关系与继承制度、历史地理等专题,全面面而又系统地概括了近年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文集》研究的各个方面。

目录

阎步克 从《秩律》论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纵向伸展
廖伯源 汉初县吏之秩阶及其任命。
阎步克 论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
李学勤 试说张家山汉简《史律》
高敏 从《二年律令》看西汉前期的赐爵制度
朱绍侯 西汉初年军功爵制的等级划分——《二年律令》与军功爵制研究之一
朱绍侯 从《二年律令》看与军功爵制有关的三个问题——《二年律令》与军功爵制研究之三
李均明 张家山汉简所反映的二十等爵制
刘敏 张家山汉简“小爵”臆释
高敏 论西汉前期刍、稿税制度的变化发展——读《张家山汉墓竹简》札记之二
王子今 说“上郡地恶”——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读札记
臧知非 张家山汉简所见西汉矿业税收制度试析——兼谈西汉前期“弛山泽之禁”及商人兼并农民问题
高敏 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看西汉前期的土地制度——读《张家山汉墓竹简》札记之三
杨振红 秦汉“名田宅制”说——从张家山汉简看战国秦汉的土地制度
王彦辉 论张家山汉简中的军功名田宅制度
朱绍侯 论汉代的名田(授田)制及其破坏
吴荣曾 秦汉时的行钱
王子今 张家山汉简《金布律》中的早期井盐史料及相关问题
温乐平 程宇昌 从张家山汉简看西汉初期平价制度
李均明 张家山汉简《收律》与家族连坐
张建国 论西汉初期的赎
孙家洲 再论“矫制”——读《张家山汉墓竹简》札记之一
邢义田 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论秦汉的刑期问题(订补稿)
南玉泉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所见刑罚原则。
崔永东 张家山汉简中的法律思想
陈伟 张家山汉简《津关令》中的涉马诸令研究
李均明 张家山汉简所见规范人口管理的法律
徐世虹 张家山《二年律令》中的损害赔偿之规定
彭浩 读张家山汉简《行书律》
尹在硕 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反映的秦汉时期后子制和家系继承
王彦辉 从张家山汉简看西汉时期私奴婢的社会地位
周振鹤 《二年律令·秋律》的历史地理意义
王子今 刘华祝 说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津关令》所见五关
张小峰 2002—2004年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研究论著简目
后记

前言/序言


汉代律令制度的深入探究:以秦汉法律思想与实践为中心的综述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的考古文献,如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而是旨在提供一个更为宏观和系统的视角,审视汉代法律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其背后的思想渊源与社会实践。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力图勾勒出汉初至中叶法律体系的完整图景。 第一部分:秦代法律遗产与汉初的“更化”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汉代法律的根基——秦朝的严苛法制。我们详细分析了秦律的特点,包括其以刑罚为主导的色彩、对郡县制的强力支撑,以及在“大一统”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重点探讨了秦律体系的内在矛盾,特别是其严酷性与新兴地主阶级对稳定和秩序的内在需求之间的张力。 随后,研究深入剖析了汉初,特别是文景之治时期,统治者如何对秦制进行审慎的“更化”。我们分析了高祖刘邦在用人、刑罚和地方管理上所采取的实用主义策略,以及如何通过“黄老之术”来缓和秦代遗留下来的社会矛盾。这一时期的法律实践,呈现出一种“宽容”与“刚猛”并存的复杂面貌。我们通过对早期出土文献和史书记载的对比研究,探讨了“约法省刑”思想的具体体现,例如在人身自由、财产继承权等方面的微妙调整,这些调整构成了汉代法律区别于秦律的关键性特征。 第二部分:律令体系的建构与儒家思想的渗透 随着汉武帝时代的到来,国家治理的复杂性要求法律体系必须更加精细化和规范化。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汉代律令制度的全面建构过程。我们详细考察了“律”与“令”的区别与联系。“律”作为基本成文法典,其稳定性如何维护;而“令”则作为皇帝针对具体时事、社会发展而颁布的行政法规,其灵活性又体现在何处。这种“律令”并行的双轨制,是汉代法律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个核心议题是儒家思想对汉代法律的深刻影响。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下,法家思想的主导地位虽然未被彻底颠覆,但儒家关于“仁义”、“德治”、“孝悌”的观念逐渐渗透到法律精神之中。本书通过对特定罪名(如不孝罪、盗窃罪的量刑原则)的分析,展示了如何将伦理纲常转化为法律条文,从而实现“寓教于刑”的治理理想。我们特别关注了“比附”原则在法律解释中的应用,探讨了儒家经典是如何被用作解释法律的权威来源,从而为皇权披上了一层道德合理性的外衣。 第三部分:法律实践与社会控制:以司法程序和地方治理为例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其社会实践。本部分着重于剖析汉代法律在实际运行中的面貌。 首先,我们详细考察了汉代的司法程序。不同于后世严格的成文诉讼法典,汉代的司法过程更依赖于官员的审讯艺术与经验判断。我们分析了审讯中的刑讯逼供问题、证据的采信标准,以及不同阶层在司法实践中可能获得的差异化待遇。通过对《汉书·酷吏传》等材料的细读,揭示了权力对司法公正的潜在干预。 其次,本书探讨了法律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角色。汉代地方官(如县令、长)既是法律的执行者,也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他们如何运用律令来调解民事纠纷,如何利用法律工具来巩固地方的宗族势力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我们讨论了“保伍制”、“什伍连坐法”等基层控制手段与律令体系的相互配合,揭示了国家权力如何通过法律的触角延伸至最微小的社会单元。 第四部分:法制变迁的趋势与汉末的困局 最后,本书展望了汉代法律制度在东汉中后期的发展趋势。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原本旨在维护小农经济和国家稳定的法律体系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本书讨论了在新的社会经济结构下,针对土地买卖、债务纠纷等问题产生的法律漏洞和地方性变通做法。 我们分析了在东汉后期,儒家士大夫阶层对法律的批判与反思,特别是他们对律令繁冗、刑罚过重的批评。这种对“德治”的重新强调,实际上反映了对现有法律实践有效性的深刻怀疑。最终,法律的失范与执行力的下降,成为了汉末政治动荡和地方豪强“以私力抗公法”的重要背景之一,为王朝的衰亡埋下了伏笔。 本书通过对秦汉之际法律思想、制度构建、实践操作及最终走向的全面梳理,旨在为理解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态下的法律本质,提供一个扎实而深入的学术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二年律令》研究论集,我的第一感受是其学术严谨性。从封面设计到内文排版,都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扎实的学术气息,非常符合我对于一本严肃研究著作的期待。我虽然还未深入阅读,但对书中可能涉及的许多议题充满了好奇。例如,对于《二年律令》的文字校勘和释读,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细的考证过程,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古老文字的变迁和意义。再者,如何将这些律令条文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分析其在实际执行中的效果和影响,这更是考验研究者功力的地方。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揭示出《二年律令》在法律继承和发展上的作用,它在汉代法律体系中占据怎样的地位,又对后世法律产生了哪些影响。我常常觉得,古代的法律条文,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的行为规范、社会矛盾的反映,甚至是思想观念的凝结。我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评分

这本书的气息,怎么说呢,就是那种一拿到手里,就觉得不容小觑的厚重感。我对于汉代历史,特别是其法律制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张家山汉简的研究,更是让我觉得窥见了那个遥远时代的肌理。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细细品味,但仅仅是书名,就已经充满了引人探索的魅力。《二年律令》作为汉初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背后蕴含的政治、经济、社会信息量巨大。我非常期待本书能够带我深入理解这些律令的具体条文,以及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土壤中生根发芽,发挥作用的。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当时的法律是如何处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婚姻、财产、徭役等,这些细致入微的规定,最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我对作者们能够从简牍的只言片语中,抽丝剥茧,还原出完整的法律条文和历史场景的功力,充满了敬意和期待。这本书,无疑将是一场知识的盛宴。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风格,在我看来,透着一股浓浓的学术范儿,沉静而内敛,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一直对汉代的法律文献,特别是那些从地下出土的珍贵史料,抱有极大的热情。张家山汉简的发现,无疑是汉代历史研究中的一次重大突破。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二年律令》的窗户,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古老律令的条文内容,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这些律令的解读是否能够跳出文字的局限,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相结合,从而展现出更立体、更鲜活的汉代法律面貌。我常常觉得,古代的法律条文,不仅仅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人际关系、道德伦理的集中体现。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汉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法律的框架下行事的。我相信,这本书将为我带来一次宝贵的学术探索之旅。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法律史略知一二的读者,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法律是绕不开的切入点。尤其是像张家山汉简这样出土的原始文献,更是弥足珍贵。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在浩瀚的史海中找到了一座宝藏。我虽然还没有机会深入其中,但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学术的深度和广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二年律令》的系统性梳理,从条文的解读、溯源,到其在当时的社会实际运行情况,以及与其他律令的比较研究。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民事、刑事方面的规定,它们如何体现了汉代统治者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以及对公民权利(即便在当时可能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权利)的界定。对于我这样的读者,虽然可能无法完全理解所有艰深的学术术语,但作者们的研究成果,无疑会极大地丰富我对汉代法律的认知,帮助我构建起一个更完整、更生动的汉代法制图景。我坚信,这本书将为所有对中国古代法制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

评分

这本《二年律令》研究论集,从装帧上看就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学术分量,古朴的封面设计,触感扎实的纸张,都让人对即将翻阅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汉代法律制度,特别是那些能够直接窥见古人生活细节的简牍文献深感兴趣,而张家山汉简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存在之一。虽然这本书我还没有来得及细致地通读,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初步翻看几章,就已经能感受到作者们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和扎实的学识功底。对于我这样一名业余爱好者而言,能够阅读到如此深入且多角度的解读,无疑是一次极大的知识馈赠。我尤其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二年律令》在当时的社会是如何被解读和执行的,它又如何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伦理观念以及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简牍文字的辨识和释读本就极具挑战性,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深入分析,这背后一定凝聚了无数的心血和智慧。我常常想象,那些埋藏在黄土之下的竹简,仿佛是时光的信使,将遥远的过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我打开一扇更深入理解汉代社会的大门。

评分

很好的东东,商家信誉很好

评分

这个领域哟,出一点东西,大家都争破头

评分

各种论文非常全,是写论文的必备资料。

评分

很好的东东,商家信誉很好

评分

重要的研究论集

评分

重要的研究论集

评分

一本好书.有参考价值.

评分

重要的研究论集

评分

一本好书.有参考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