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所描述的“新史学”,除了与新文化史、全球史等的展开以及“大写历史”的式微有密切的关联,也与西方尤其是美国史学研究人员的“草根化”和“反智”的社会风气相关。著者认为,与其追随那些源自西方、反映西方文化焦虑甚至危机的史学潮流,还不如充分尊重历史的多样性,根据性之所近,借助自身的文化特质和历史积淀,选择研究反映中国文化特质的历史问题,进而反观西方,找出其弱点予以批评和克服,所获得的研究心得,更能全面地体现当今全球化的特点,因为全球化通常是以其“在地化”(glocaIization)为前提、并与之互为表里的。
内容简介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历史研究的观念和手段却与日俱进。本书据著者近年在北京大学等校的讲演写成,阐述并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历史研究的种种趋新的倾向:一、突破“大写历史”的理念和以民族国家为历史研究中心的方式;二、注重以往史家所忽略的“边缘”层面,提倡“自下而上”的新文化史的研究;三、倡导“记忆研究”,将普通人对过去的口述回忆纳入历史研究;四、回应全球化的挑战,尝试全球史的写作,以求在新的认知基础上,重拾、重建史家叙述历史演变、诠释历史走向的传统。
作者简介
王晴佳美国新泽西州罗文大学(RowanUniversity)历史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国际史学史、史学理论委员会理事兼秘书长。曾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教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研究员。2008年起任ChineseStudiesinHistory(M.E.Sharpe出版)主编,StoriadellaStoriografia杂志编委。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外比较史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著有《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话比较》(合著),以及AGlobalHistoryofModernHistoriography(合著)等书。
目录
第一讲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学历史?(代前言)
第二讲 “大写历史”的兴衰
第三讲 当代史学的困境
第四讲 新文化史的兴起
第五讲 新文化史的特征
第六讲 走出民族国家史学
第七讲 记忆、历史和记忆史学
第八讲 全球史和史学的前景
附录一 张芝联先生与中外史学交流——兼论其外国史学史研究的洞见卓识
附录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怀念郭圣铭先生
进一步阅读书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讲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学历史?(代前言)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小书,是以我自2007年以来在各地高校演讲的记录汇总、整理而成的。我之所以会准备这些讲演,是因为自2007年年初,我应聘成为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依据“长江学者”的合同,我在北大历史系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些相关课程为基础,就当代史学在世界范围的变化和趋向(当然以我的知识范围为限),开设了一系列讲座,有的对外公开,有的则采取小规模座谈的形式。这些讲座是本书得以成型的基础。以后,我又应邀在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和台湾大学等高校做了一些讲座,其内容大致与我在北大上课、开讲座的内容相同。在整理过程中,我个人对于讲座的录音整理,做了相当大的更动——比如将原来的一次讲座,在这里分为两讲,而有时又将原来的两次讲座,合为这里的一讲。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因为开设讲座与整理成书,显然有明显的不同。讲座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整理成书,则本质上是一种历史叙述,因此可以有铺陈、可以有延伸,有必要显出叙述的某种顺序和连续性。不过虽然有这些更动,重复的地方可能还是在所难免,这里只能提请读者注意并原谅。
前言/序言
新史学讲演录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一般般吧。
评分
☆☆☆☆☆
大写历史阐明历史发展的规律,抓住主干。但容易让人质疑,为什么一定正确呢?于是在各种问题中,小写历史产生了,它用数据说话,用科学论证,研究社会对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的推动力。着眼于公众,于是也强调“口述历史”“集体记忆”。它质疑启蒙运动的“普遍主义”,这种声音自下而上地反省和完善。同样是战争,美国国内不愿参战的民众质疑西方文明是否有权利凌驾于另一种文明之上。这放之全球,挑战的更是霸权思维。
评分
☆☆☆☆☆
通俗易懂
评分
☆☆☆☆☆
一本近年新书,学习历史的人应该读读
评分
☆☆☆☆☆
一本近年新书,学习历史的人应该读读
评分
☆☆☆☆☆
个人对个人权利的坚持,是西方民主的基本特色。游行示威等干预政治,都是自下而上的思维。历史长河是滚滚向前的,但个人的存在并不是没有意义的。新史学关注个人、集体,虽是淙淙小溪,终会流成那长带的完整。
评分
☆☆☆☆☆
一般般吧。
评分
☆☆☆☆☆
继瞿林东《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谈》之后系统论述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书,内容待细读。
评分
☆☆☆☆☆
有助于理论方面提升,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