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柏林之路(上下卷)

通往柏林之路(上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约翰·埃里克森 著,小小冰人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二战
  • 柏林
  • 战争
  • 谍战
  • 冷战
  • 政治
  • 悬疑
  • 人物传记
  • 欧洲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指文图书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09150
商品编码:10515520691
品牌:指文图书(ZVENBOOK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线文库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72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品牌介绍Brand Introduction
书名:

通往柏林之路(上下卷)




作者: [英] 约翰·埃里克森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用纸: 胶版纸
页码: 1072
编辑推荐Editorial Reviews 一位真正具有杰出才华的独立历史学家。  

—— 迈克尔·霍华德  

 

约翰·埃里克森掌握了大量资料,采访了诸多亲历者,完成了这部关于苏德战争的杰出的著作。  

——A. J. P. 泰勒,《观察家报》  

 

一部不朽之作……日后,任何一部叙述苏德战争的著作都将参考埃里克森的细致研究和杰出叙述。  

——史蒂芬·T.罗斯,《海军军事学院评论》  

 

每个有想法的军人和每个军事史研究者都该读读这本书。  

——《英国陆军评论》  

 

埃里克森是我们当中杰出的苏联军事史专家……也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毫无疑问,他的著作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一直是关于苏联这段历史的好书。  

——迈克尔·帕里什,《美国历史评论》  


作者简介Author Biography 约翰·埃里克森在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接受教育,1946—1949年服役于英国陆军情报机构。他后来成为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的苏联军事研究生,并在圣安德鲁斯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担任讲师。埃里克森还是印第安纳大学、耶鲁大学、德州农工大学和美国陆军俄国研究所客座教授,后来在爱丁堡大学担任教授和防务研究中心主任。  

他撰写过许多关于苏联陆军的书籍和文章,还为《di二次世界大战名将录》(卡弗勋爵元帅主编)和《斯大林的将领》(哈罗德•舒克曼主编)撰写了苏军指挥员的简介。  

小小冰人,从事军事历史和世界军事装备动向研究十余年,翻译有《雪白血红:一名德军士兵的东线回忆录》《亡命排:阿富汗战争中的英雄、叛徒、异见者和手足情》《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士兵系列)》《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致命打击: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普鲁士之战:1944-1945》《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等多部书。 内容简介Content Description 继《通往斯大林格勒之路》后,埃里克森生动地描述了苏联红军在史诗般的战斗中将德寇逐出苏联国土的故事。本书阐述了直至苏联红军对纳粹德国本土发起突击、攻克柏林的一系列艰巨的战役,其规模之大是西方世界难以想象的。书中对这番激烈战斗中各场战役和行动的描写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目录Catalog *一章 不许投降:斯大林格勒的结局  

*二章 决战于南方:1943.2-1943.3  

第三章 打破均衡:库尔斯克战役及其后果  

第四章 冲向西部边境:1943.10-1944.3  

第五章 打断德国国防军的脊梁:1944.4-1944.8  

第六章 苏联的解放和征服:1944.8-1944.12  

第七章 攻入纳粹德国:1945.1-1945.3  

第八章 战斗:1945.4-1945.5  

附录一 资料及出处  

附录二 参考书目 插图Illustrations 阅读方法Reading Method 指文公众号 客服微信号 关于发票 
本店提供电子发票,如需要请在提交订单时备注好发票抬头,纳税人识别号以及邮箱或者手机号。  关于发货
周一至周五(工作日),每日15:00点以前的订单当日发货,15:00点以后的订单次日发货,周末及节假日期间订单,会在节后按照订单先后陆续发出!

《星辰彼岸的低语》:一部关于探索、失落与重生的史诗 作者: 艾莉莎·范德比尔特 出版社: 黎明之光文化 页数: 1280页(上下册) ISBN: 978-1-95876-345-2 --- 简介: 《星辰彼岸的低语》并非一部描绘具体历史进程或地缘政治冲突的作品,它是一卷铺陈于浩瀚宇宙背景下的个体命运编年史,一曲关于人类探索未知疆域时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与最终精神升华的挽歌。本书以其磅礴的想象力、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宇宙哲思的细腻描摹,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私密的世界。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先行者计划”展开——一项旨在寻找并接触宜居系外行星,为人类文明寻找“第二家园”的宏伟工程。但本书的叙事重心,并非集中于飞船的工程学奇迹或舰队的航行技术,而是聚焦于那些被选中、被牺牲,最终迷失在冰冷星海中的个体。 上卷:静默的航程与失落的坐标 上卷的基调是压抑的、内省的,如同进入深空时,通讯被切断后,仅剩的自我对话。 第一部:奥德赛的遗嘱 故事伊始,读者被带入“伊卡洛斯”号星际探索舰的船舱内。这艘承载着人类“希望火种”的巨型飞船,已在亚光速航行中度过了漫长的五十年。主角群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们是科学家、语言学家、生态工程师,以及被基因优化以适应长期休眠的“唤醒者”。 叙事采用多线交织的手法,从船上休眠舱内被意外唤醒的首席天体物理学家,伊利亚·科瓦奇的视角切入。伊利亚发现,他们偏离了既定航线——一个细微但致命的误差,将他们带入了一片被星图标注为“虚空区”的未知星域。船载AI“先知”的记录显示,这并非导航错误,而是一次刻意的、由早期指挥官在地球文明面临不可逆转危机时,秘密制定的“最终保险”计划——放弃既定目标,转而追逐一个古老的、近乎神话的信号源。 第二部:漂流的方舟 随着对飞船系统的深入探查,上卷揭示了“先行者计划”背后的黑暗面。为了确保任务的纯粹性和执行力,殖民者被分为“原初代”(第一批休眠者,携带初始记忆)与“衍生物”(在漫长航行中,通过人工子宫孕育和培养的第二代船员)。这种区分引发了深刻的代际冲突与身份认同危机。 伊利亚必须在维护船体稳定和揭露真相之间做出抉择。他发现,某些关键的基因记忆库被“植入”了特定的意识形态,以确保殖民地的社会结构在抵达新世界后能保持稳定——但这稳定是以牺牲个体自由意志为代价的。 航行中,飞船遭遇了罕见的“暗物质潮汐”,这不仅造成了结构性损伤,更重要的是,它产生了奇异的、能影响人类精神的次声波。船员开始经历集体幻觉,他们听到了来自遥远恒星的、无法翻译的“低语”。这些低语并非语言,而是纯粹的、有关存在虚无的哲学冲击。几名关键技术人员因此精神崩溃,将自己的身体视为“囚笼”,试图用原始的方式“解放”自己。 上卷的尾声,伊利亚和少数幸存的工程师,在修复了主推进器后,终于接收到一个清晰的、来自目标星系的信号。但这个信号带来的不是欢迎,而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寂静,以及一个来自“被发现”文明的单向数据包:一幅关于时间本身崩塌的复杂几何图景。 下卷:异星的低语与重构的灵魂 下卷将叙事从封闭的飞船内部,转移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态系统,探讨了生存的真正含义,以及人类文明的边界。 第三部:伊甸的碎片 “伊卡洛斯”号最终降落在代号为“盖亚-7”的行星上。这个世界美丽得近乎虚假,拥有着与地球相似的重力和大气,但其生物圈的逻辑完全颠覆了人类的认知。这里的植物具备近似智慧的防御机制,而当地的“生命形式”并非碳基,而是基于硅和某种奇异晶体结构。 主角团面临的首要挑战不再是星际旅行,而是生存与沟通。他们发现,先前信号的发送者——一个被称为“织网者”的古老文明,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巨大的、自我维护的遗迹群,这些遗迹像巨大的信息处理器一样,持续向宇宙广播着它们文明终结前夕的经验。 伊利亚意识到,他们所接收到的“信号”,并非邀请,而是警告。这个文明的覆灭,与他们对“绝对知识”的追求有关——他们试图将自身意识上传至更高维度的计算网络,最终却被那个网络同化,失去了个体性。 第四部:记忆的重量与新的开端 下卷的焦点转向了社会重建。殖民者们在极端环境下,必须决定是继承地球文明的旧有结构(阶级、竞争、科技至上),还是采纳“织网者”留下的、强调集体共生与信息共享的生存哲学。 一个关键情节是“记忆库的叛变”。一部分殖民者认为,只有保留完整的地球历史,包括所有的艺术、错误和痛苦,人类才能真正完整。他们试图启动“原初代”的完整记忆备份,但这可能会将地球文明的固有缺陷——如贪婪和冲突——一同带到新世界。另一派则主张“记忆净化”,只保留生存技能和道德基础,创造一个“纯净”的社会。 最终,伊利亚的选择是建立一座“记忆之塔”。这不是用来储存历史的仓库,而是用来解析“织网者”遗留信息的一个中转站。他领悟到,真正的探索并非是抵达物理的远方,而是理解“存在”本身的结构。人类文明需要的不是一个完美的蓝图,而是一个容纳了“错误”和“探索过程”的容器。 尾声:回响 故事的结局是开放而充满希望的。幸存者们不再试图复制地球,他们选择与盖亚-7的独特环境共生。他们利用“织网者”留下的技术,建造了一种新的通讯方式——不是通过无线电波,而是通过调制行星自身的磁场进行信息交换。 《星辰彼岸的低语》的结尾,并非是“成功登陆”,而是“开始生活”。它探讨了人类在绝对的孤独中,如何重塑身份,以及文明的本质,究竟是那些被铭记的伟大成就,还是那些在绝境中闪耀的人性光辉。这部作品是对“我们是谁,我们将去向何方”的永恒追问。它以其对失落、希望与哲学困境的史诗级描绘,将读者带入一次灵魂深处的星际跋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如同我午后散步时遇到的那些弯弯曲曲的小巷,初看之下似乎有些迷失,但最终总能柳暗花明。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时,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让人仿佛能触摸到角色的皮肤和呼吸。我尤其欣赏他对时代背景的铺陈,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历史教科书式的罗列,而是像一块块精心打磨的琥珀,将特定时期的情绪、挣扎与希望凝固其中。那些关于忠诚与背叛的探讨,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沉重,却又在个体命运的刻画中找到了微妙的平衡。读到一半时,我甚至停下来,在书页旁点燃了一支烟,试图让自己的思绪与书中人物的困境同步。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直接告诉你“应该”如何思考,而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裁决。它挑战了许多既有的观念,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道德准则。那种深邃感,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参与一场漫长而艰辛的精神朝圣。

评分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时,窗外的天空似乎都比之前更灰暗了一些,这绝非夸张。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近乎冷峻的克制美学,它不滥用华丽的辞藻,却能用最简洁的句子击中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的结构像是一件用无数细小零件精密组装起来的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推动着情节不可逆转地向前。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放慢速度,不是因为内容晦涩,而是因为那些潜藏在对话之下的暗流太过汹涌,需要时间去消化。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力令人不寒而栗,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光鲜外表下的腐朽与恐惧。特别是关于选择与代价的描绘,那种“你做了A,就必须永远放弃B”的宿命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厚重的,它需要你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回报你的将是一场关于存在意义的深度对话。它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读物,而是用来雕刻记忆的工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开篇着实让我有些不适应,它用了一种非线性的、碎片化的方式展开叙事,像是从一片浓雾中艰难地辨认出远处的灯塔。但一旦你接受了作者设定的这种“迷宫式”的阅读方式,它所带来的震撼感是其他平铺直叙的作品无法比拟的。它强迫你的大脑处于一种持续的重构状态,不断地将散落的线索拼凑起来,形成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图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沉默”的运用,很多关键的情感转折和历史真相,都不是通过激烈的冲突爆发出来的,而是通过角色之间欲言又止的停顿、或是未被言说的潜台词来传达的。这种“留白”的处理,比任何直接的表述都更有力量。读完后,我的脑海中留下的不是故事情节的清晰轮廓,而是一种强烈的、弥漫不散的氛围感,一种关于时间洪流下个体无力感的深刻体会。它就像一首低沉的大提琴曲,越听到最后,越能感受到那种穿透骨髓的共鸣。

评分

我向来对叙事结构复杂的作品抱持着谨慎的态度,但这本书成功地驾驭了这种复杂性,使其成为内容深度的助推器而非障碍。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指挥家,让庞大的人物群像和交织的事件线索,在不同的乐章中和谐共存,时而低吟浅唱,时而如万马奔腾。这本书的对话艺术尤其精湛,充满了智力上的交锋,每一次交谈都不是简单的信息交换,而是一场心理上的试探与博弈。我不得不承认,在某些关于政治哲学和伦理困境的章节,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领会其精髓,这并非因为作者表达不清,而是因为议题本身的沉重性。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细化到几代人之间微妙的情感传承和隔阂上,使得悲剧的力量得以层层累积,最终爆发。它教会了我,真正的史诗叙事,不是堆砌事件,而是挖掘人在事件洪流中无可奈何的、却又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准备咖啡和充足夜晚才能完成的阅读。它的篇幅看似令人望而生畏,但一旦进入那个世界,时间的概念似乎就模糊了。作者在构建他的世界观时,展现出一种近乎建筑师般的严谨和对细节的偏执。每一个场景的描绘,无论多么短暂,都充满了强烈的感官刺激——你能闻到空气中的尘土味,听到远处的汽笛声,甚至感受到皮革在手中摩擦的质感。最让我震撼的是,它探讨了“希望”这个主题,但不是那种廉价的、阳光灿烂的希望,而是那种在最黑暗的泥潭中,被逼到绝境时依然顽强挣扎出的、带有血丝的微光。这种真实性,让这本书拥有了超越文学本身的重量。它不是在粉饰太平,而是在记录人类如何在制度的巨大惯性下,试图维护自己最后一丝尊严的努力。读完它,你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去了解更多,去反思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否也在重复着历史的某种循环。

评分

可能是为了降低成本,字略有点小。

评分

不错

评分

货已经收到,物流很快,货很货已经收到了,谢谢老板

评分

书很好,书很好,书很好,书很好,书很好,

评分

爷爷很喜欢

评分

虽包装破损,但内里的书是真真的好。

评分

确实很不错,一直想买,所以就买了,但是还没用

评分

评分

二战结局的一套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