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1卷)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1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承略,刘心明 编
图书标签:
  • 史学
  • 经学
  • 文史
  • 艺文
  • 经籍
  • 志考
  • 古籍
  • 编纂
  • 二十五史
  • 清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282778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5335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8
字数:32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1卷)》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阂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部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足史志日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丫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

目录

补晋书艺文志
补晋书艺文志凡例
补晋书艺文志卷一
补晋书艺文志卷二
补晋书艺文志卷三
补晋书艺文志卷四
补晋书艺文志
黄木父先生墓志铭
黄木父君传
补晋书艺文志序例
补晋书艺文志目录
补晋书艺文志卷第一
补晋书艺文志卷第二
补晋书艺文志卷第三
补晋书艺文志卷第四
补晋书经籍志
补晋书经籍志序
补晋书经籍志卷一
补晋书经籍志卷二
补晋书经籍志卷三
补晋书经籍志卷四

前言/序言


《中国历代史志述略与述考》 卷一:上古至先秦史志流变探微 本书旨在对中国古代史学传统中“志”这一特殊体裁的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剖析。不同于传统的“史书”或“纪传体”史学,史志以其独特的“分门别类,专论一事”的特性,深刻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士人对世界、社会、制度、文化等方方面面的认知结构与整理方法。本书聚焦于史志的源起、早期形态的演变及其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初步奠基工作,力求揭示其内在的学术逻辑与时代背景。 第一章 史志概念的萌芽与早期形态 本章追溯“志”的语源与概念的早期意涵。在先秦文献中,“志”字多指记录、记述或心之所向,尚未完全固化为一种成熟的史学体裁。我们首先考察《尚书》、《春秋》等早期典籍中“记事”与“论述”的边界,探讨早期诸子百家著作中对自然、地理、礼仪等方面的记载,这些记载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史志”,却为后世史志的体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重点分析周代礼乐制度的文献记录,特别是对礼仪、职官、度量衡的系统性描述。这些早期官方或半官方的记录,体现了对特定领域知识进行整理和规范化的初步努力。 第二章 两汉经学传统对史志的催化作用 汉代“独尊儒术”的时代背景,使得经学研究成为学术主流。儒家强调“格物致知”、“穷理尽性”,推动了对客观世界和国家制度的深入考察与记录。本章详细论述了汉代经学思潮如何催生并推动了早期史志的成熟。 2.1 谶纬之学与方技志的兴盛: 谶纬之学盛行,促使了对天文、历法、五行、祥瑞的专门记录。这些记录往往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但客观上促进了对自然现象的系统性收集。我们对比研究了早期涉及方技、术数的文献,探讨其与后世“艺文志”、“地理志”的内在联系。 2.2 郡国志与地方史的勃兴: 汉代疆域扩大,郡国行政体系日益完善,地方志的撰修活动随之兴起。本章梳理了早期郡国志的存佚情况,分析其内容构成,如物产、风俗、古迹、人物等要素的采集标准,并指出其在后世地方志学中的奠基地位。这些志书不仅是地方行政的参考,更是古代社会经济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2.3 典籍整理与《汉书·艺文志》的里程碑意义: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具系统性的典籍分类志书,是理解史志发展史的枢纽。本章将用较大篇幅深入剖析其“六分法”的学术价值与局限性。我们详细考察了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文献归类,探讨刘向、班固父子在典籍整理中所采用的审定标准和学术态度。尤其关注《艺文志》中对已失传古籍的著录与评价,及其为后世“校补”工作提供的原始材料基础。 第三章 史学编纂方法论的初步构建 本章探讨汉代史家在处理庞杂信息时所采用的编纂技巧和思维模式。史志的编写不同于编年体或纪传体的叙事流畅性,它更侧重于条理清晰、体系完备。 3.1 分科立目与体系构建: 论述了如何从零散的记录中提炼出稳定的分类框架。例如,地理的区划、官制的层级、学术的派别,这些固定化的结构正是史志体裁生命力的所在。 3.2 考订与辨伪的雏形: 早期史志的撰写,尤其是在记录古籍和地方物产时,已经包含了初步的考订工作。本章通过个案分析,展示了早期学者如何辨别文献的真伪、核对地理的沿革,虽然方法相对粗略,但已具备了史学批判精神的萌芽。 结论: 史志作为一种研究与整理知识体系的体裁,在先秦至两汉时期完成了从零散记录到体系建构的质变。它深刻植根于儒家对秩序的追求和对社会运行规律的探究,为后续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史志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本书的后续卷次将沿着这一脉络,继续探讨魏晋南北朝的志书重构与唐代“新史学”的整合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我对这种“考补萃编”的命名非常好奇。它暗示着一种筛选、提炼和弥补的过程,意味着它并非是对所有材料的包罗万象,而是经过了审慎的筛选和价值判断。这种主动的取舍,对于信息爆炸的今天而言,显得尤为珍贵。我希望它能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兼顾一定的可读性,让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到文献考证的魅力。例如,如果能用清晰的图表或对比式的注释,直观地展示出“补”了哪些内容、“萃”取了哪些精华,那将大大提升阅读的效率和乐趣。我设想,如果它能帮助我理清一些旧时文献分类体系的演变脉络,或者揭示出某个流传已久的书目记载中的小错误,那无疑是一次非常令人满足的阅读体验。

评分

说实话,这类专精于某一断代文献分类史的著作,对于我这样涉猎较广但不够精深的阅读者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深潜器”。它能帮助我快速搭建起一个特定知识领域的框架。我尤其希望它在处理那些流传不清、散佚严重的文献时,能提供一些创新的思路。比如,如何通过侧证(其他同时期文献的提及)来推断佚文的大致内容或流向,这种文献还原的“侦探工作”总是最吸引人的。如果本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能够填补一些学界长久以来的悬案,那它的贡献就不只是停留在整理层面,而是具有开创性的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极其专业的方式,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文献秘密的大门。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的个人书房,希望能构建一个更具体系化的学术参考库,而像这种专注于特定领域进行考订和补遗的著作,无疑是构建这个体系的基石。我向来对传统文献学的细致考据抱有极高的期待,好的考据著作,其价值往往不在于展现宏大的叙事,而在于对那些被前人忽略的细微之处的精准定位与修正。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推动学问向前发展的真正动力。我期望这本书能带来一些我以往阅读的通鉴或总志中没有触及到的新线索,或许是某个版本差异的考证,或许是对某条佚文的出处更深层次的追溯。它不仅仅是对前人成果的简单堆砌,更应该是一种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如果能在某些争议性的文献归属上提供令人信服的新证据,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法估量了。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才是真正体现“大家之作”的底色。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光是拿在手里,就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络。纸张的选用也很有讲究,微微泛黄的色调,既有古籍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印刷的清晰度。我特别喜欢扉页上那几行小篆,遒劲有力,一看就知道是出自名家之手。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里面的具体内容,但光是这初翻时的印象,就足以让人感受到编纂者对学术的敬畏之心。市面上很多新出的古籍整理本,往往只注重内容本身的整理,却忽略了作为“物”的载体所应有的美感和仪式感,但这一本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翻阅时,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陈旧气息,让人不禁沉浸其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需要一笔一划手抄典籍的年代。这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对于真心热爱古籍装帧艺术的同好来说,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和结构让我感到一丝敬畏,这绝对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能够将如此庞杂的文献信息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比对,并形成逻辑自洽的“考补”体系,背后投入的心血可想而知。我尤其关注其引用和注释体系的规范性。在考据学领域,引文的准确性是生命线。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套严谨的、能追溯到原典的版本和页码的标注系统,而不是泛泛而谈的引用。只有建立在牢不可破的注释基础之上,其“萃编”出来的结论才具有真正的说服力。这样的著作,往往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案头功夫,它代表着一种沉静的、不求速成的治学风骨。我期待它能成为我未来研究相关领域时的“案头必备”,可以随时翻阅,获取最可靠的参考信息。

评分

值得推荐的书,值得一读。

评分

黄木父君传

评分

这次补了三本,总算凑齐全套了。《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第11卷)》收录二十五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及其在宋代至民国间的考证、注释与补遗之作,收录清代至民国间补撰的各朝艺文志或经籍志,收录宋、明。清三朝的阂史艺文志或经籍志,共计83种,每一种部作了标点,校勘,大致根据时代和篇幅分为27卷30册。这足史志日录首次大规模的汇辑和整理,显示丫各代藏书与著述之盛,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家底,反映了各个时代各种学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的繁荣,为贯通考察典籍的成书、著者、卷帙、真伪,流传等情况,提供了最基本、最可信的依据。

评分

黄木父君传

评分

所以,趁着做活动,一下次买了十二种,

评分

补晋书艺文志卷二

评分

文献学必读,文献学专业必读

评分

标点情况还算满意,期待12卷及以下。

评分

所以,趁着做活动,一下次买了十二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