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脂砚斋全评本)

石头记(脂砚斋全评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曹雪芹著霍国玲,紫军校勘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文学
  • 名著
  • 清代
  • 脂砚斋
  • 石头记
  • 红楼梦
  • 文学
  • 小说
  • 古典小说
  • 章回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54459
商品编码:10534156670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清)曹雪芹 著;霍国玲,紫军 校勘 定  价:180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01月01日 页  数:845 装  帧:平装 ISBN:9787010154459
《脂砚斋全评石头记》序
校勘说明
《石头记》序
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五回 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第七回 送宫花周瑞叹英莲 谈肄业秦钟结宝玉
第八回 薛宝钗小恙梨香院 贾宝玉大醉绛芸轩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第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第十五回 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天逝黄泉路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石头记(脂砚斋全评本上下)》——自辛亥革命以后,数部曹雪芹著作的早期抄本陆续被发现。其书名叫做《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或《石头记》,很多只有八十回,并带有脂砚斋批语。这些早期抄本反映了作者的创作过程。其中“戚序本”是曹雪芹临终时正在修订的本子,也是几个早期抄本中很成熟的本子。本书正是以“戚序本”作为底本,以其他早期抄本作为参校本校勘而成的。本书收入了全部脂砚斋批语,因而本书是迄今为止很接近曹雪芹本意的著作。《石头记》是曹雪芹著作的“本名”。在“甲戌本”(二评本)正文中云:”此书有五个书名”。但到庚辰本(四评本)时删去了《红楼梦》之名,其后的“蒙府本”“戚序本”亦然,故本书叫做《石头记》(脂砚斋全评本),堪列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首。 (清)曹雪芹 著;霍国玲,紫军 校勘 霍国玲,生于1936年12月,河北清苑人。原为北京国营797厂工程师,1980年开始研究带脂砚斋批语的八十回本《石头记》。1982年开始发表有关论文。1989年与霍纪平合作出版《红楼解梦》。该书构成“石学”雏形。1995年与紫军合作,初期并有霍力君、霍纪平参与,出版《红楼解梦》系列论丛。至2007年共出版“论丛”9集12册(含编外集),字数逾300万:专集《反读红楼梦》《曹雪芹毒杀雍正帝》;校勘《脂砚斋全评石头记》,“石学”学说正式提出。霍国玲的“石学”受到读者广泛欢迎,收到的来信逾千封。约40个高等院校等单位邀请霍国玲做学术报告。曾被《人民政协报》《中外妇女》《视点》《今天》《红楼》《中国社等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其内容之博大精深,情节之曲折跌宕,人物之鲜活生动,思想之深刻隽永,在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一个家族的兴衰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广阔而细腻的社会风情画卷,更深入地剖析了封建社会制度下的悲剧命运,以及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故事围绕着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展开,其中尤以贾府的荣华富贵与最终的败落为主要叙事空间。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或雍容华贵,或精明强干,或才情出众,或愚钝可笑,共同构成了封建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隐藏着深深的危机与无奈。 小说的核心人物是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贾宝玉,作为荣国府的公子,生于富贵之家,却又厌恶功名利禄,崇尚真情,追求个性解放。他与寄居在贾府的表妹林黛玉之间,有着一段惊世骇俗的爱情。黛玉聪慧敏感,才情过人,却体弱多病,心思细腻,对宝玉的感情充满了猜疑与不安。他们的爱情,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如同水中月,镜中花,注定是一场无法实现的悲剧。而薛宝钗,则代表着另一种女性形象:端庄稳重,识大体,符合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她与宝玉的“金玉良缘”,成为阻碍宝黛爱情的另一重巨大力量。 《红楼梦》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它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书中对当时的社会生活、饮食起居、服饰妆容、园林建筑、医药养生、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方方面面都有细致入微的描写。作者通过对贾府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奢靡生活,以及其内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权力斗争。从大观园的亭台楼阁,到人物的衣食住行,无不透露出那个时代的风貌,为后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弊端与腐朽。它展现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以及科举制度对人性的压抑。贾府的兴盛,建立在剥削和压迫之上,其最终的败落,也是这种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缩影。作者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尤其是对女性命运的悲悯,表达了对那个时代女性遭受的压迫和摧残的深刻同情。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也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其语言典雅优美,生动传神,既有文言的精炼,又有白话的流畅。人物对话各具特色,性格鲜明,栩栩如生。作者善于运用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表情神态,以及周围环境的渲染,将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景物描写更是精妙绝伦,大观园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都仿佛有了生命,与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 此外,小说还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它探讨了人生无常,世事变幻的道理,以及“情”与“理”、“真”与“假”的辩证关系。宝黛之间的爱情,是对封建礼教的挑战,也是对人性真挚情感的歌颂。而最终的悲剧结局,则引发了人们对命运、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 《红楼梦》的版本众多,脂砚斋评点本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版本,以其独特的评语,为读者理解原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脂砚斋的评点,不仅解释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补充了故事情节的细节,更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者的创作思想,极大地丰富了《红楼梦》的解读空间。 总而言之,《红楼梦》是一部集文学、历史、社会、哲学于一体的伟大作品。它以其宏大的格局,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节,以及精湛的艺术手法,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一面映照封建社会衰败的镜子,也是一首吟唱人生悲欢离合的挽歌,更是一曲对真挚情感和理想人格的永恒赞歌。阅读《红楼梦》,便如同走进一个瑰丽而又凄美的世界,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感悟世事的无常变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又重新拾起了这本《石头记》。每一次阅读,都感觉像是在重新认识一位老朋友,而脂砚斋的批语,则像是这位老朋友为我揭示的,那些我从未留意过的,隐藏在表面之下的,更深层次的含义。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那些复杂、矛盾、立体的人物,不是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比如,宝钗的“藏愚守拙”,黛玉的“孤高自许”,凤姐的“泼辣狠毒”,这些性格特点,在脂批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鲜活和真实。我常常会因为某一段文字,某个情节,而陷入沉思,然后转头看向脂批,仿佛能找到困扰我已久的答案,或者,是更多的疑问,但这些疑问,都带着一种探索的乐趣。

评分

坦白说,《石头记》这本书,每次读都能有不同的感受。这次再读脂砚斋全评本,更是被书中的细节所震撼。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绘,往往蕴含着深意。例如,书中对贾府衰败的伏笔,从“一日日衰败”到“人亡家散”的预言,脂批总是能准确地指出其中端倪,让我惊叹于曹雪芹的先见之明,以及脂砚斋的洞察力。我最喜欢书中描绘人物情感的细腻之处,那些含蓄的、欲说还休的情感表达,在脂批的解读下,更显得多愁善感,凄美动人。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体验一段人生,体会人生的无常,人生的无奈,以及人生的美好。

评分

读《石头记》的滋味,就如同品味一杯陈年的女儿红,初入口时微涩,细品之下却甘醇绵长,回味无穷。这套脂砚斋全评本,更是将这份醇厚发挥到了极致。我最喜欢的地方在于,脂批并没有打断故事的流畅性,而是巧妙地镶嵌在文本之中,如同古老的壁画,在主体的故事之外,诉说着另一种层次的解读。当我读到林黛玉初进贾府,那份敏感与不安,以及她与宝玉之间微妙的互动,脂批便会适时地出现,点明黛玉“寄人篱下”的境况,或是宝玉“懵懂”的性情。这种解读,并非简单的解释,而是一种共情,一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让我忍不住一遍遍地回味,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座朱门锦绣的大观园之中。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更是一种对人生、对世情、对命运的深刻体悟。每次翻开,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触。脂砚斋的批语,如同夜空中的星辰,指引着我在这浩瀚的文学星河中探索。尤其是在描写真实生活场景的时候,那些细致入微的描摹,从服饰的材质,到饮食的讲究,再到人际交往的礼数,无不令人叹为观止。脂批更是锦上添花,点出这些细节背后的深意,例如对贾母的“慈”与“威”的辩证分析,或是对王熙凤“聪明反被聪明误”的预警。读这样的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沉淀,一种与古人对话的过程。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石头记》,便被一股厚重的历史感和扑面而来的市井气息所淹没。我之前也零星读过一些关于《红楼梦》的片段,但从未有过如此沉浸的体验。脂砚斋的批语,如同一位饱经沧桑的老友,在我阅读的字里行间低语,时而辛辣,时而温情,仿佛能洞察曹雪芹的每一个心思。读到宝黛初见,脂批点出“此是初缘,并非情恋,因有所感,非为彼生”,这寥寥数语,便让我对二人复杂的情感纠葛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种纯粹的、带着宿命感的初遇,被脂砚斋一语道破,更增添了其凄美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