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动物农场(中英精装版) 全2本 当代外国文学

1984+动物农场(中英精装版) 全2本 当代外国文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乔治·奥威尔 著,林东泰,田伟华 译
图书标签:
  • 乔治·奥威尔
  • 反乌托邦
  • 政治讽刺
  • 经典文学
  • 双语阅读
  • 精装本
  • 外国文学
  • 1984
  • 动物农场
  • 文学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世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4601312
商品编码:10553234784
品牌:中国妇女出版社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在《1984》里,奥威尔为我们展现了他惊人的想象力、伟大的创造力、深邃的洞察力,用他独有的风格和高超的技巧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泯灭亲情、爱情、人性的恐怖世界。书中描写了一个叫做“大洋国”的极权统治社会,在那里,人性遭到扼杀,自由遭到剥夺,思想受到钳制,生活极度贫乏、单调。历史每天都在被伪造,所有不利于统治的历史记录都将被毁掉,记忆不再可靠,人们每天在仇恨中生活。人性也堕落到不分是非善恶的程度。虽然书中描述的是对极权主义恶性发展的预言,但是却让每一个经历或熟知该类历史事件的人看过《1984》后都会产生一种触目惊心的契合感。书中刻画的人类生存状态,仿佛一个永不退色的警世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



       乔治·奥威尔(1903~1950),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社会评论家、英语文体家,被称为西方世界的良心、欧洲的鲁迅、“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和“天才的梦魇者”。奥威尔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1903年出生于印度孟加拉,1907年举家迁回英国。少年时代。受教育于著名的伊顿中学。1921年远走缅甸,加入帝国警察部队,非常同情当时殖民地的人民, 终因厌倦殖民行径、痴迷写作而辞职。1927年回到欧洲,从事文学创作。1936年,参加西班牙内战,因重伤返回英国。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奥威尔积极参加反纳粹的活动,并在英国广播公司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1950年。死于困扰多年的肺病,年仅47岁。主要作品有《动物庄园》、《1984》、《绞刑》、《缅甸岁月》、《猎象记》、《巴黎伦敦落魄记》、《向卡特洛尼亚致敬》、《置身鱼腹》和《我为何写作》等。 奥威尔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疾病缠身,郁郁不得志。在西班牙内战与“二战”中的苦痛经历,使他对战争与和平、极权与民主、社会关怀与人类理想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致力于维护人类自由和尊严,揭露、鞭笞专制和极权主义。在他的作品中,《1984》与《动物庄园》影响大。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奥威尔主义”、“奥威尔式”等词汇成为通用词汇而被广泛使用。“奥威尔风格”也成为一种生活、文学和语言的代名词。




四月的一天,天气晴朗寒冷,钟敲了十三下。温斯顿·史密斯为了躲避阴冷的风,紧缩着脖子,快步溜进了胜利大厦的玻璃门,不过动作还是不够快,没能把一股尘土关在门外。 门厅里有股煮卷心菜和旧床垫的气味。门厅一头的墙上钉着一张彩色的宣传画,在室内悬挂显得太大了。画上是一张巨大的面孔,宽度超过一米:这是一个四十五岁左右的男人的脸,留着浓密的黑胡子,面部粗犷而英俊。温斯顿朝楼梯走去。用不着试电梯。即使在好的时候,电梯也是很少开的,何况现在又是白天停电。这是为了迎接仇恨周而实行的节约运动中的一部分。温斯顿的住所在七楼。他今年三十九岁,右脚脖子上有一块因患静脉曲张而造成的溃疡,因此上楼梯时爬’得很慢,中途还休息了好几次。每上一层楼,正对着电梯门的墙上就有那幅画着很大脸庞的宣传画凝视着。它是这种类型的画,无论你走到哪里,画面中的眼神总是跟着你。“老大哥在看着你”,下面印着这样的标题。 在公寓里,有个圆润的声音正在念一系列与生铁产量有关的数字。声音来自一块像毛玻璃一样的长方形金属板,这构成右边墙壁的一部分。温斯顿旋转了一个开关,声音在某种程度上就减弱了一些,不过说的话仍能听得清。这个装置(叫做电子屏幕)可以放低声音,但没有办法彻底把声音关闭。他走到窗边。他的身体瘦小纤弱,作为党员制服的蓝色的工作服更加突出了他身子的单薄。他的头发很淡,脸色天生红润,皮肤因为使用劣质肥皂和钝刀片,再加上刚刚过去的寒冬,变得粗糙不堪。 外面,即使透过紧闭的玻璃窗,看上去仍然显得很冷。下面的街道上,阵阵的小旋风把尘土和碎纸吹卷起来,虽然阳光闪耀,天空也蓝得刺眼,可是除了到处张贴的宣传画外,似乎一切都失去了颜色。那张蓄着黑胡子的脸从每一个能够看到街道的街角向下凝视。正对面的房子上就有一幅,标题印着:老大哥在看着你。那双黑色的眼睛死盯着温斯顿。下面街上还有另外一张宣传画,一角给撕破了,在风中不停地拍打着,把“英社”这个weiyi的词汇一会儿盖上,一会儿展开。远处,一架直升飞机在屋顶间掠过,像只蓝色的瓶子一样徘徊了一会儿,然后又划了道弧线飞走了。这是警察巡逻队,正在窥探人们的窗户。不过巡逻队倒没什么,可怕的只是思想警察。 在温斯顿的身后,电子屏幕上的声音仍在喋喋不休地播报着生铁产量和第九个三年计划的超额完成情况。电子屏幕能够同时接收和发送。温斯顿发出的任何声音,只要超过极低的私语,它都可以接收到;此外,只要他留在那块金属板的视野之内,他就既能被听到,也能被看到。当然,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内,你无法得知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正在被监视。思想警察多长时间或者以什么样的方式接进某条电线,那你就只能猜测了。甚至可以想象,他们始终都在监视着每个人。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他们愿意,都可以接上你的那条电线。你必须生活——真真正正地生活,从已成为本能的习惯出发——在一个设想之下,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会被听到,你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除非是在黑暗中,都会被细察。 温斯顿继续背对着电子屏幕。这样比较安全,不过他心里很清楚,即使是背部,也可能会暴露出什么。一公里之外,是真理部,这是他工作的地方,是一幢伫立在肮脏地带的白色的、巨大的建筑物。他带着一种模糊的厌恶情绪想——这里就是伦敦,一号机场的主要城市,一号机场是大洋国人口位居第三的省份。他绞尽脑汁想挤出一些童年时代的记忆来,以便能够告诉他伦敦是不是一直都是这个样子:破败的十九世纪的房子,墙身用木头架子撑着,窗户上封着纸板,屋顶上盖着波形板,倒塌的花园围墙东倒西歪;还有那尘土飞扬、破砖残瓦上野草丛生的、被炸弹炸过的地方;还有那炸弹清理出了一大块空地,上面忽然出现了许多肮脏的居民区,像鸡笼般的木板房。可是没有用,他记不起来了;除了一系列缺少背景的、光亮的画面(其中的大部分不可理喻)以外,他童年的记忆中再也没有留下任何东西。 




我在1936年以后写的每一篇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和拥护社会主义的,当然是根据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要写作》


二十世纪的代表作……黑暗的命运令人读之难忘。

──英国《独立报》

                       


《1984》与《动物农场》:警世巨著,双璧合鸣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总有一些思想的火花,穿越时空的界限,直抵人心最深处,引发我们对社会、权力、自由以及人性的深刻反思。《1984》与《动物农场》——乔治·奥威尔这两部奠定其文学史地位的经典之作,以其尖锐的洞察力和震撼人心的叙事,至今仍具有惊人的现实意义。本次推出的中英双语精装版本,不仅是语言的盛宴,更是对这两部划时代作品的深度呈现,将引领读者踏上一场思想的朝圣之旅,体味语言的力量,洞悉现实的隐喻。 《1984》:思想的牢笼与心灵的抗争 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部令人不安却又不得不读的反乌托邦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大洋国”的极权主义社会,在那里,无所不在的“老大哥”以监视和控制为手段,将人民的思想与行动牢牢掌控。小说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一个在大洋国低下层工作的普通成员,内心深处却燃烧着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真相的追寻。他秘密地记录下自己的思想,试图寻找个体存在的意义,并与同样怀揣反叛精神的裘莉亚产生了一段危险却又弥足珍贵的恋情。 奥威尔以其冷静而精准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令人窒息的未来图景。语言被扭曲和简化,成为“新话”,旨在限制人们的思维空间;历史被篡改和重写,以服务于当权者的利益;而“思想警察”则将监视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任何一丝不合时宜的念头都会被视为“思想罪”而受到严厉惩罚。温斯顿的反抗,是对这种极端压迫的呐喊,是对人性尊严的捍卫,即使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他依然选择以微弱的火光,挑战无边的黑暗。 《1984》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寓言,它更是一次对人类心灵深处恐惧的探讨。老大哥的形象,如同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权力一旦不受约束,可能带来的何等可怕的后果。小说中对“双重思想”(Doublethink)的描绘——同时接受两个相互矛盾的信念——更是精准地揭示了极权主义如何瓦解个体的理性判断能力。 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其深刻的预见性。奥威尔在创作《1984》时,正值二战后的冷战初期,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极权主义的潜在威胁,并将其推向极致。时至今日,小说中关于信息控制、隐私侵犯、情感操纵等主题,依然 resonates with contemporary concerns。阅读《1984》,我们被迫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思考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被剥夺了部分思想的自由。温斯顿的悲剧,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时刻警惕任何试图侵蚀个体精神自由的企图。 《动物农场》:权力腐蚀的寓言,革命变质的悲歌 相较于《1984》宏大而压抑的未来图景,《动物农场》则以更加简洁、讽刺的寓言形式,揭示了权力腐蚀的本质和革命理想如何走向变质。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动物农场”的地方,一群不堪忍受人类压迫的动物们,在老少校的鼓动下,推翻了农场主琼斯先生的统治,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动物主义”社会。起初,动物们怀揣着平等、自由、共同劳动的理想,制定了“七诫”,誓言要创造一个美好的新世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场上的权力悄然转移。起初最受尊敬的猪,尤其是聪明的拿破仑,逐渐掌握了领导权。它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组织能力,一步步排挤和压制其他动物,篡改历史,歪曲“七诫”的含义,最终将自己变成了比人类主人更残酷、更贪婪的统治者。曾经“所有动物生来平等”的口号,最终演变成了“所有动物生来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奥威尔在这部作品中,运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政治现象寓于动物之间的关系之中。每一个角色都带有鲜明的象征意义:猪代表了政治精英,狗代表了暴力工具,而马匹、绵羊等则代表了被蒙蔽的民众。通过对这些动物之间权力斗争的描绘,奥威尔深刻地揭示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权力的腐蚀性: 即使是出于最崇高的理想而发起的革命,也可能在权力的诱惑下走向腐败。掌权者往往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来巩固自身利益,而非为民众的福祉服务。 宣传的欺骗性: 掌权者善于利用宣传机器,歪曲事实,制造假象,以达到愚弄和控制民众的目的。斯诺鲍的形象被丑化,拿破仑的功绩被夸大,都是典型的例子。 民众的盲从与麻木: 许多动物由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或者出于对秩序的渴望,而选择盲从统治者的指令,即使这些指令越来越不合理。这种麻木不仁,为统治者的暴行提供了温床。 理想的破灭: “动物主义”的理想,从最初的解放与平等,最终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被权力的肮脏所玷污。这揭示了革命理想在现实政治斗争中的脆弱性。 《动物农场》是一则永恒的寓言,它告诫我们,任何形式的权力都需要受到监督和制约。当理想主义者沦为压迫者,当解放的口号被用来奴役他人,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并勇敢地质疑和反抗。 双璧合鸣:对自由与真实的永恒追问 《1984》与《动物农场》虽然创作背景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核心都在于对极权主义的深刻批判,以及对个体自由和真实意义的永恒追问。 对语言与思想的控制: 两部作品都深刻揭示了极权主义如何通过控制语言来控制思想。《1984》中的“新话”和《动物农场》中被篡改的“七诫”,都有效地限制了人们的认知边界,使他们难以形成独立的判断。 对真相的扭曲: 极权体制的核心便是对真相的否定和重塑。《1984》中的历史部和《动物农场》中被颠倒黑白的记述,都展示了统治者如何通过操纵事实来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 对人性的异化: 在极权体制下,个体的尊严和价值被严重压抑,人性被扭曲。《1984》中的温斯顿最终被剥夺了反抗的能力,而《动物农场》中的许多动物则变得麻木不仁,沦为被奴役的工具。 对警惕的呼唤: 两部作品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它们不断地向读者发出警醒。它们并非仅仅描绘了一个虚构的黑暗未来,而是通过对现实逻辑的极致推演,让我们反思我们所处的社会,是否已经悄悄地滑向了危险的边缘。 中英精装版本:跨越语言的深度体验 本次推出的《1984+动物农场(中英精装版) 全2本 当代外国文学》,以精美的装帧和双语对照的形式,为读者提供了绝佳的阅读体验。 语言的深度探索: 中英双语对照,能够让读者在阅读中文译本的同时,直接对比原文,更准确地把握奥威尔的语言风格、词语的细微差别以及作者的表达意图。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这更是深入理解作品精髓的绝佳途径。 思想的跨文化交流: 乔治·奥威尔的作品早已超越了国界,成为全球性的思想财富。通过中英双语的呈现,本书将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进行跨越语言的深度交流,共同探讨人性和社会议题。 精装的典藏价值: 精美的装帧设计,不仅提升了书籍的阅读质感,更赋予了其收藏价值。这部经典之作,值得以最尊贵的形式呈现在您的书架上,成为您思想成长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 结语 《1984》与《动物农场》是乔治·奥威尔留给我们的两份宝贵遗产,它们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揭示了极权主义的种种弊端,呼唤我们珍视自由,捍卫真实,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本次推出的中英精装版本,无疑是您收藏和深入品读这两部文学巨著的最佳选择。在这复杂多变的时代,重读奥威尔,就是重塑我们对自由的理解,重塑我们对真相的追求,重塑我们作为个体应有的尊严与力量。让我们跟随奥威尔的笔触,在思想的迷宫中寻找出口,在现实的阴影中点亮希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对“语言即权力”的深刻认识。作者对“新话”的描绘,揭示了当语言被扭曲和简化后,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如何被系统性地摧毁的。当“自由就是奴役”成为真理时,人们甚至失去了表达反对意见的词汇基础。这促使我开始更加警惕我们当前信息爆炸时代中的语言使用现象,那些被精心包装的宣传口号,那些被简化和标签化的复杂议题,是否也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批判性思维的土壤。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看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关于认知和思想独立性的自我训练。它强迫你保持警醒,不断质疑被告知的一切。这种知识上的警醒作用,远比单纯的故事吸引力更为持久。它是一份沉重的礼物,提醒着每一个读者,维护思想的清晰和语言的纯粹,是捍卫个人自由的第一道防线。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巧妙地将宏大的政治寓言,融入到极其简洁明快的文字风格之中。篇幅看似不大,但信息的密度和哲思的深度却令人咋舌。尤其是那种冷峻的、近乎新闻报道式的客观叙述,反而加剧了故事的恐怖感——因为一切的荒谬和残忍,都是以一种不带感情色彩的方式被呈现出来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通过象征和隐喻来构建整个故事的骨架。那些动物的形象,与其说它们是单纯的动物,不如说是对人类社会中不同阶层、不同类型人物的精准刻画。猪的狡猾与专制,马的忠诚与盲目,驴的清醒与无力,无不一针见血。这种寓言的强大生命力,使得这部作品超越了特定的历史背景,成为对所有权力结构进行批判的永恒文本。阅读时,我甚至会尝试去拆解每一个场景背后的政治含义,这种智力上的参与感,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挑战与乐趣。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装帧设计非常考究,那精装的质感握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出一种沉稳和厚重感,让人联想到其中蕴含的思想重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到位,印刷清晰,字体排版赏心悦目,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经典文学作品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版本简直是收藏级的珍品。而且,作为中英对照的版本,它极大地拓宽了阅读的维度。我常常在阅读中文译文时,会忍不住对照原文,去感受乔治·奥威尔在构建那些令人不安的场景和复杂人物心理时所使用的词汇和句法结构。这种跨语言的对比阅读体验,不仅提升了我的英语水平,更让我对原作的讽刺力度和文学技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静静地停留在书架上,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对文学尊重的宣言。每一次翻开它,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审美愉悦,远超一般平装书所能提供的体验。从收到包裹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我得到了一个值得珍藏的宝藏。

评分

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对于现代文学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它极大地拓宽了“反乌托邦”这一文学体裁的边界和可能性,确立了一套影响深远的叙事范式。它不仅仅是批判某种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政权,它更像是对“权力腐蚀人性”这一永恒母题的一次深刻剖析。书中的语言是如此的精准和富有力量,以至于某些词汇和短语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用语和政治讨论中,成为我们思考社会问题的通用词汇。这种文化渗透力,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伟大与否的重要标志。我对比阅读了不同译本(即便在这套书里,中英文对照也提供了对比的机会),发现好的译文如何在保持原文的锐利感和黑色幽默的同时,又能流畅地融入目标语言的文化语境,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艺术工程。每一次重温,都像是在梳理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如何走向自我毁灭的预言史诗。

评分

阅读体验本身简直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那种代入感强到让人喘不过气来。作者构建的世界观,那种无处不在的监控、对历史的不断篡改,以及对个体自由的彻底剥夺,至今读来仍感到毛骨悚然。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标志性的概念和口号,试图理解这种极权主义是如何从微小的社会裂缝中滋长,最终吞噬一切人性的。每一个情节的推进都充满了令人窒息的张力,尤其是主角的内心挣扎,那种在恐惧和良知之间摇摆不定,最终走向毁灭的轨迹,描绘得极其细腻和真实。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那种“老大哥在看着你”的影子,反思我们当下社会中信息流动的边界和个人隐私的脆弱性。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不是提供一个遥远的、虚构的未来,而是像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人性中那些最黑暗、最容易被利用的弱点。每次合上书本,都需要时间来平复内心的震动,重新回到现实世界,感受久违的自由空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