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必备的心理学读本,家长与教师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工具书,青少年了解自我、解疑释惑、健康成长的必读书。
★畅销80余年的心灵成长读本,自**版发行已逾八十年,版本无数,本书是译者呕心沥血的版本,译文简洁流畅,十分契合当下的读者受众。
★本书的作者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自卑与**》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颇丰的学术创见。
书中不仅涉及人为什么活着,心灵与肉体的关系,自卑感和优越感,家庭和学校对人的影响,而且还论及了早期记忆、梦、犯罪、爱情及婚姻等内容。他在书中着重论述了自卑感的形成与对个人的影响,个人如何**自卑感,如何将自卑感转变为对优越地位的追求以取得成就。
本书修正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精神分析观,开创了精神分析学的新阶段。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的学生之一,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阿德勒有《神经病的形成》、《自卑感》等著作,他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译者序/1
一、 生活的意义/1
1.生活对于我们的意义/2
2.人生的三大事实/4
3.社会情感/7
4.童年对人生的影响/11
5.童年记忆的重要价值/16
6.合作的重要性/19
二、心灵与肉体/21
1.心灵与肉体的交互作用/22
2.情感影响发展/25
3.身形、性格与心智/37
三、自卑感和优越感/41
1.自卑情结/42
2.追求优越感/49
3.设立有意义目标/53
四、早期的记忆/61
1.理解记忆/62
2.关于早期记忆的六个案例/65
3.行为的根源——早期记忆/74
五、梦/81
1.关于梦/82
2.弗洛伊德学派与梦/84
3.个体心理学派与梦/86
4.梦的构成/90
5.常见的梦/94
六、家庭的影响/105
1.母亲的影响/106
2.父亲的角色与责任/116
3.为人父母/121
七、学校的影响/135
1.教育的变革/136
2.教师的角色/137
3.课堂里的合作与竞争/141
4.天赋与习得/145
5.区分孩子的个性/148
6.顾问会议的工作/154
八、青春期/157
1.什么是青春期/158
2.心理特征/158
3.生理特征/159
4.青春期的挣扎/160
5.青春期的性意识萌芽/165
6.正视青春期/169
九、犯罪及其预防/171
1.犯罪心理/172
2.罪犯的类型/181
3.合作的重要性/189
4.如何矫治犯罪行为/198
十、职 业/207
1.平衡生活的三条系带/208
2.职业的早期训练/210
3.影响职业选择的其他因素/212
4.对待职业的态度/216
十一、人及其同伴/219
1.人类需要团结/220
2.利己主义/222
3.过失犯罪/227
4.社会兴趣和社会平等/228
十二、爱情与婚姻/231
1.爱情、合作与社会兴趣的重要性/232
2.夫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235
3.不适合结婚的人/242
4.婚姻观与人生观/247
阿德勒年谱/251译者序
一、生活的意义
1.生活对于我们的意义
2.人生的三大事实
3.社会情感
4.童年对人生的影响
5.童年记忆的重要价值
6.合作的重要性
二、心灵与肉体
1.心灵与肉体的交互作用
2.情感影响发展
3.身形、性格与心智
三、自卑感和优越感
1.自卑情结
2.追求优越感
3.设立有意义目标
四、早期的记忆
1.理解记忆
2.关于早期记忆的六个案例
3.行为的根源——早期记忆
五、梦
1.关于梦
2.弗洛伊德学派与梦
3.个体心理学派与梦
4.梦的构成
5.常见的梦
六、家庭的影响
1.母亲的影响
2.父亲的角色与责任
3.为人父母
七、学校的影响
1.教育的变革
2.教师的角色
3.课堂里的合作与竞争
4.天赋与习得
5.区分孩子的个性
6.顾问会议的工作
八、青春期
1.什么是青春期
2.心理特征
3.生理特征
4.青春期的挣扎
5.青春期的性意识萌芽
6.正视青春期
九、犯罪及其预防
1.犯罪心理
2.罪犯的类型
3.合作的重要性
4.如何矫治犯罪行为
十、职业
1.平衡生活的三条系带
2.职业的早期训练
3.影响职业选择的其他因素
4.对待职业的态度
十一、人及其同伴
1.人类需要团结
2.利己主义
3.过失犯罪
4.社会兴趣和社会平等
十二、爱情与婚姻
1.爱情、合作与社会兴趣的重要性
2.夫妻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3.不适合结婚的人
4.婚姻观与人生观
阿德勒年谱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古典的韵味,尽管讨论的是现代人的困境,但作者的表达却充满了跨越时代的智慧感。我特别喜欢那种严谨而不失温度的语调,它既有科学家的客观分析,又有人文主义者的深切关怀。读起来,你会感觉到作者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同情,他没有高高在上地评判谁对谁错,而是以一种近乎慈悲的笔调,去描绘个体在面对生活重压时所展现出的挣扎与韧性。这种阅读感受是非常独特的,它不像许多畅销书那样急于迎合读者的期待,而是坚持自己的节奏和深度,耐心地引导读者进入一个更广阔的认知领域。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聆听一位智者的教诲,他用清晰、有力的逻辑为你构建起一个理解人性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既有理论的深度,又不失对日常生活的关照,让人感到既受教又被抚慰。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确实不短,但奇怪的是,我几乎没有感受到任何拖沓或冗余。每一个章节的设置都像是精心编排的乐章中的一个音符,紧密地服务于整体的架构。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克服自卑情结”的那几个核心章节,作者对于这一主题的剖析之透彻,简直令人叹服。他不仅描述了自卑的外在表现,更深入挖掘了其形成的心理根源和代际传递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祖辈和父辈遗留下的那些未解决的情感包袱。读完之后,我不再仅仅将某些缺点视为“我的错”,而是将其放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语境中去理解,这极大地减轻了我对自身的苛责。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时间沉淀的作品,它的价值是累积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确信书中很多观点还会不断地在我的生活中得到印证和深化。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那种传统的心理学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融入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历史背景的梳理,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理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叙事能力,他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将那些高深的心理学概念变得通俗易懂,仿佛那些抽象的理论一下子就有了血有肉的模样。每读完一个部分,我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迷宫中找到了一盏指路的明灯。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对社会文化环境与个体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探讨,视角既宏大又微观,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看待自我和世界的独特方式。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套理论框架,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人性和社会的透镜,让我的思维维度一下子拓宽了许多,看待以往的许多困惑也变得清晰起来了。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就给我一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能描摹出人物内心最隐秘的角落。我常常在想,我们每个人心里多多少少都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角落,那些关于自我怀疑、关于渴望被看见的挣扎,这本书却毫不避讳地将它们摊开来,用一种近乎残酷的诚实解剖给我们看。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会放下书,盯着窗外发呆,脑海里全是书里那些关于成长的阵痛与蜕变。它不是那种空洞的说教,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拉着你的手,一步步带你走过那些泥泞不堪的过往,告诉你疼痛是暂时的,但从中汲取的养分却是长久的财富。尤其是一些关于家庭影响和早期教育的论述,那种切身的共鸣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仿佛作者就是我的影子,精准地捕捉到了我那些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种魔力,它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用最朴素、最直击人心的语言,构建起一个深刻而又温暖的精神世界。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翻翻就走马观花的作品。我发现自己经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甚至要拿出笔在旁边做些批注和思考。这或许就是好书的标志吧,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并用你自己的生命经验去与之对话。其中关于“生命目标”和“社会兴趣”的论述,对我个人生活规划产生了非常实质性的影响。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一些行为模式和决策背后的驱动力,那些看似无意义的重复行为,在作者的解读下,竟指向了深层的情感需求。这是一种强迫人进行自我反思的文本,它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更好地提出问题,如何更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这种由内而外的冲击感,是很多流于表面的励志书籍所无法比拟的,它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有益的内心修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