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系统评价、Meta-分析设计与实施方法》系统评价、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重要的研究方法和佳证据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当前临床医学各专业使用频繁的研究工具之一。掌握系统评价方法还有助于提高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能力。特别是Cochrane系统评价于2007年被SCI收录,2008年其影响因子达4.6,国内各高校医学研究生、博士生对学习系统评价制作方法热情高涨,学员对该知识的需求大。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应全国各地学员要求,编写一本针对性强的参考书,以指导其具体研究。每一章开头增加精选案例引入本章,结尾给出本章的具体应用案例,内容有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系统评价基本知识及制作前准备 
第一节  系统评价的概念、起源、发展和作用 
第二节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关系 
第三节  Cochrane系统评价制作所需条件及注册过程 
第四节  Cochrane系统评价制作、保存、发表和更新原则 
第五节  Cochrane系统评价在循证医学中的作用  
第二章  系统评价选题 
第一节  系统评价选题原则 
第二节  系统评价问题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系统评价选题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  
第三章  系统评价计划书撰写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Cochrane系统评价计划书撰写内容与流程 
第三节  计划书撰写注意事项与相关资源  
第四章  临床研究检索与常用数据库介绍 
第一节  循证医学证据概述 
第二节  临床研究检索方法与检索策略制定 
第三节  常用中英文数据库介绍 
第四节  常用文献管理软件简介  
第五章  临床研究选择和纳入 
第一节  临床研究选择和纳入的重要性 
第二节  临床研究选择和纳入标准流程 
第三节  临床研究选择和纳入基本步骤 
第四节  临床研究选择和纳入基本原则 
第五节  临床研究选择和纳入注意事项 
第六节  临床研究选择和纳入表格模板  
第六章  纳入研究的偏倚评价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第三节  非随机研究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第四节  诊断性试验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第五节  纳人研究偏倚风险评价的注意事项 
第六节  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在系统评价中的作用  
第七章  数据提取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提取基本原则 
第二节  数据提取基本步骤 
第三节  数据提取表的设计 
第四节  数据提取过程中的特殊问题 
第五节  数据提取表格模板  
第八章  meta-分析和系统评价常用统计指标及方法 
第一节  meta-分析中的统计学过程 
第二节  常用统计指标及可信区间  
第九章  结果 
第一节  结果报告原则和要点 
第二节  制作结果汇总表 
第三节  报告偏倚的概念与评价 
第四节  不良反应  
第十章  结果解释(讨论)与结论 
第一节  结果解释的要点 
第二节  结果的统计学意义与临床意义 
第三节  证据质量分级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正确解释证据适用性 
第五节  如何得出结论  
第十一章  RevMan软件介绍 
第一节  RevMan软件基本内容与主要功能 
第二节  RevMan软件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第十二章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特别主题 
第一节  不良反应的系统评价 
第二节  经济学证据整合 
第三?  患者报告的结局 
第四节  个体患者系统评价 
第五节  前瞻性meta-分析 
第六节  动物实验系统评价  
第十三章  Cochrane系统评价汇总评价 
第一节  Cochrane系统评价汇总评价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Cochrane系统评价汇总评价的主要内容  
第十四章  系统评价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系统评价是目前临床循证论证强度最高的证据之一 
第二节  运用最佳证据进行临床实践决策 
第三节  应用系统评价指导临床循证决策应注意的问题 
附录 
附录1  Cochrane系统评价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 
附录2  Cochrane协作网52个系统评价专业组联系方式 
附录3  常用Cochrane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制作及循证医学应用相关参考资源 
附录4  其他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方法学常用参考资源 
附录5  国际社会学系统评价研究、药物经济学评价与安全性相关资源网      
精彩书摘
       (四)研究类型 
    某些研究设计(design)比另外一些研究设计更适合回答某些问题。因此,在纳入标准的设计中,系统评价的作者还需要考虑什么样的研究设计能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来回答系统评价所关注的问题。 
    因为Cochrane系统评价关注的临床问题常常是关于防治性医疗措施的效果,所以,随机对照试验是回答此类问题的主要研究类型。随机是在不同干预组之间,防止已知和未知混杂因素引起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出现系统性偏差的唯一方法。对于临床干预措施而言,谁接受干预措施,谁不接受干预措施受很多因素包括许多预后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非随机研究与随机研究相比,其观察到的医疗干预的阳性结果更多,受偏倚的影响更大,而且偏倚的程度甚至方向都是很难估计和预测的。因此,许多Cochrane系统评价只纳入随机试验,其纳入随机试验的方法也并不适用于纳入其他类型的研究。而如果纳入随机研究以外的其他类型的研究,系统评价本身可能需要一些额外的努力来保持系统评价持续更新,也由此可能增加了系统评价的结果被发表偏倚影响的危险。 
    有时,尽管系统评价只限于纳入随机试验,研究设计的某些特殊的方面也应该被考虑。比如:是否需要纳入簇状随机试验和交叉试验,是否使用了安慰剂,对于结果的评估是否使用了盲法,随访的最短时间是多少等。还需要衡量严格的研究设计和不严格的研究设计之间的不同,前者可能纳入了低度偏倚的研究文献,但是通常研究样本量较小;后者可能纳入了偏倚较高的文献,但是样本量更大。 
    三、获取更多信息 
    有时,我们可以发现,即使获得了研究文献的全文,仍然没有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比如,可能文献并没有表明该研究是怎样进行随机分配的;也可能文献没有写清楚参与者的类型如何;有时,甚至发现文献没有提供我们所需要的结局指标。当文献研究的相关信息不全或不清楚时,需要进一步获取相关信息。有时可以从文章中合理地推断出所需要的信息。比如,有研究表明其纳入的是60岁以上的妇女,此时,可以假设所有纳入的女性都是绝经后妇女,而不需要就此问题去询问作者。如果不能推导出相关信息,就需要寻找进一步的资料。一个方法是去检索同一研究的其他相关报道,其有可能包含了更多的信息;另一个方法是联系文献的作者以获得进一步的信息。 
    第四节 临床研究选择和纳入基本原则 
    在制作系统评价全文时,临床试验研究的选择和纳入是一个主观判断过程,难免会发生偏倚和人为的错误。尤其是有时需要对上百,甚至上万篇检索出的文献研究进行筛选,决定是否纳入时,如何保证文献选择和纳入的准确可靠,尽可能减少偏倚和人为错误,同时又节省时间呢?掌握文献研究选择和纳入的基本原则就非常重要。以下就系统评价中,对文献选择和纳入的基本原则进行讨论。 
    ……      
前言/序言
       
				 
				
				
					《循证医学实践:从临床问题到证据整合》  前言  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海量研究成果如同汪洋中的孤岛,亟待有效的方法将其连接,形成坚实的知识体系,为临床实践提供最可靠的指引。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正是应运而生,它倡导将现有的最佳研究证据、临床经验以及患者的价值观和偏好相结合,做出最佳的医疗决策。然而,将“循证”二字落到实处,并非易事。它要求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具备识别、评估和整合研究证据的能力,而这背后涉及一系列严谨的设计与实施方法。  本书《循证医学实践:从临床问题到证据整合》并非系统性地介绍“系统评价、Meta-分析设计与实施方法”这一特定领域的详细操作指南,而是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更为宏观的循证医学实践框架。我们聚焦于循证医学的核心理念,强调如何将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转化为可回答的研究疑问,以及如何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梳理、筛选和解读现有的研究证据。本书更侧重于培养读者“理解”和“应用”循证思维的能力,而非仅仅掌握某个工具的“操作”技巧。  第一部分:循证医学的基石——理解与应用  第一章:循证医学的时代脉搏     循证医学的起源与发展: 回溯循证医学的诞生背景,从早期对临床决策的质疑到如今成为医学界的主流思潮,理解其历史演进和哲学基础。    循证医学的核心要素: 详细阐述循证医学的五大步骤:提出临床问题、查找最佳证据、批判性评价证据、整合证据与临床实践、评估实践绩效。本书将围绕这些步骤展开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更广阔的实践应用。    循证医学的价值与挑战: 探讨循证医学在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审视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如证据的局限性、信息爆炸的压力、临床决策的复杂性等。    循证思维在不同医学领域的渗透: 展示循证医学如何影响药物研发、治疗指南制定、医疗政策规划、医学教育等各个层面,让读者认识到循证医学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第二章:从临床困惑到研究问题     识别临床实践中的“未解之谜”: 引导读者学会敏锐地捕捉临床工作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和争议点,例如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诊断方法的准确性、预后因素的辨识等。    PICO原则的灵活运用: 深入剖析PICO(Patient/Population, Intervention, Comparison, Outcome)原则,不仅是构建搜索策略的工具,更是清晰界定临床问题的思维框架。通过大量实例,演示如何将模糊的临床困惑转化为清晰、具体、可回答的研究问题。    问题的边界与可行性分析: 强调在提出研究问题时,需要考虑其可行性,包括现有证据的可获得性、研究伦理、时间与资源限制等。学会对问题进行聚焦与细化,避免过于宽泛或难以回答的研究方向。    将研究问题转化为信息需求: 理解研究问题背后隐藏的真实信息需求,明确需要查找哪些类型的研究证据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章:证据的海洋——高效的证据检索策略     检索数据库的选择与精通: 介绍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主流医学文献数据库的特点、优势与局限性。指导读者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选择最合适的数据库进行检索。    检索词的构建与优化: 深入讲解布尔逻辑运算符(AND, OR, NOT)、截词符(truncation)和词干提取(stemming)等检索技巧,以及如何利用MeSH(Medical Subject Headings)等主题词进行精确检索。    高级检索技巧与策略: 介绍如何运用字段限制(如标题、摘要、作者)、时间范围、语言等进行更精准的检索。探讨如何设计多步检索策略,以及如何处理检索结果的重复性。    灰文献(Grey Literature)的重要性与检索: 强调除了同行评审期刊外,会议摘要、学位论文、政府报告等灰文献也可能包含重要的研究信息,并介绍相应的检索方法。    文献管理工具的应用: 简述EndNote, Zotero, Mendeley等文献管理工具在收集、组织、引用文献中的作用,帮助读者建立个人文献库。  第二部分:证据的筛查与评估——批判性思维的实践  第四章:大海捞针——文献筛选的原则与流程     预设筛选标准的重要性: 强调在开始文献筛选之前,必须根据研究问题明确纳入和排除标准(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以确保筛选过程的客观性和一致性。    分阶段的筛选流程: 详细介绍从初步标题/摘要筛查到全文阅读筛查的两个主要阶段。指导读者如何高效地阅读标题和摘要,快速排除不相关的文献。    全文阅读与决策: 阐述在全文阅读阶段,如何结合纳入/排除标准,对候选文献进行最终的判定。强调小组合作和双人独立筛选的重要性,以减少偏倚。    疑难案例的处理与共识: 探讨在筛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确定情况,以及如何通过讨论、参考专家意见等方式达成一致。  第五章:火眼金睛——研究证据的批判性评价     理解研究设计的类型与局限性: 梳理不同研究设计(如随机对照试验 RCTs, 队列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 横断面研究, 系统评价等)的特点、优势、劣势和适用范围。    评价研究的偏倚风险: 深入讲解各种偏倚(Selection bias, Performance bias, Detection bias, Attrition bias, Reporting bias)的来源与识别方法。介绍JBI Critical Appraisal Tools, CASP checklists等评价工具的应用。    评价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重点关注研究结果的精确性(Precision)、临床意义(Clinical Significance)和可信度(Credibility)。讲解统计学显著性与临床实际意义的区别。    评价研究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 讨论研究间异质性可能带来的影响,包括临床异质性、方法学异质性和统计学异质性。    解读研究的局限性与推广应用: 鼓励读者批判性地看待研究结果,理解其固有的局限性,并审慎地将其推广到具体临床情境中。  第三部分:证据的整合与应用——将知识转化为行动  第六章:融会贯通——证据的综合与解读     不同类型证据的权重与解读: 讨论不同研究设计在证据等级金字塔中的位置,以及如何综合来自不同类型研究的证据。    理解定性与定量证据的结合: 探讨在循证实践中,如何结合定量研究(如RCTs)和定性研究(如访谈、焦点小组)的发现,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关注研究的经济学评价: 介绍成本效益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成本效用分析(Cost-utility analysis)等方法,帮助读者理解证据的经济学维度。    解读临床实践指南(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阐述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过程、证据基础以及如何评估其质量和适用性。  第七章:知行合一——证据整合与临床实践     将证据转化为临床决策: 强调将外部证据与患者的具体情况(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个人偏好、经济承受能力等)相结合,做出个性化的决策。    克服证据应用于临床的障碍: 探讨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阻力,如时间限制、组织文化、医护人员的接受度、患者的依从性等,并提供应对策略。    患者教育与参与: 论述如何将循证信息以患者易于理解的方式传达,鼓励患者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提升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循证决策的伦理考量: 讨论在循证实践中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如如何平衡证据的普遍性与个体差异,以及如何处理患者的价值观与证据不一致的情况。  第八章:持续改进——循证实践的评估与发展     评估循证实践的绩效: 介绍评估临床决策和治疗方案是否符合循证原则的方法,以及如何衡量循证实践对患者结局的影响。    建立持续学习与改进的机制: 鼓励医疗机构和个人建立常态化的学习和评估机制,不断更新知识,优化实践。    循证医学的未来展望: 探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循证医学实践可能带来的变革,以及如何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与构建循证文化: 呼吁读者成为循证医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共同推动医学知识的科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结语  《循证医学实践:从临床问题到证据整合》并非一本机械的操作手册,而是一份关于思维方式和实践方法的指南。它旨在赋予读者一种批判性、系统性和实证性的视角,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驾驭医学知识的洪流,做出更科学、更合理的临床决策。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希望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循证医学的精神,并将其内化为日常工作中的一种习惯和能力,最终为患者带来更优质、更可靠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