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作為教師及臨床醫生,編者符文彬、許能貴一直在思索,怎樣給學生、醫生、後輩提供一條捷徑,讓他們能夠從古代珍藏中汲取精華,從黃帝、岐伯身上學到那些能卻疾延年的針灸大術?怎樣讓他們深入探究古針灸學中的奧秘和精髓,應用於臨床,受益於未來?怎樣讓他們博覽眾傢,學習現代諸位名傢的經驗,各取所長,融會貫通?《針灸臨床特色療法》也許能幫助你。
該書共分二十九章,介紹瞭二十多種針灸特色療法及臨床思維,其中的大部分在常規針灸教材中未曾涉及。
作者簡介
符文彬,男,1963年11月生,海南臨高人,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國傢重點針灸專科學科帶頭人、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學術帶頭入(針灸治療痛癥規律研究方嚮),國傢重點針灸專科協作組(頸椎病)專傢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從事針灸臨床、教學、科研工作25年,對針灸治療腦病和痛癥進行研究,特彆對頸腰腿痛及痛風性關節炎、中風、帕金森病、抑鬱相關病癥等疾病臨床和理論研究有較深的造詣,多次得到美國、日本、文萊、以色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波多黎格等國邀請進行講學和醫療指導。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71篇(其中核心期刊41篇,SCI7篇),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且有多篇文章在大會上宣讀,並擔任針灸治療痛癥國際學術研討會(2009香港)學術委員會主席。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經典針灸臨床特色
第一節 經典針灸臨床特色的淵源
第二節 特色針灸
一、偶刺法
二、振埃法
三、刺絡治痹
四、補母瀉子法
五、瀉南補北法
六、熱證可灸論
七、《針灸資生經》針灸臨床特色
八、《針方六集》針灸臨床特色
第二章 針灸調肝治病術
第一節 概述
一、《內經》論針灸調肝
二、《傷寒論》論針灸調肝
三、《備急韆金要方》論針灸調肝
四、其他醫傢論針灸調肝
第二節 調肝治病的理論基礎
一、肝與其他髒腑的關係
二、肝與經絡的關係
第三節 調肝法在針灸臨床上的應用
一、調肝與針灸治病
二、針灸調肝止喘效奇
三、針灸平肝定眩暈效驗
四、調肝治中風效佳
五、調肝治顫證
六、針灸調肝醫婦科病
七、從肝論治男科疾病
八、四關穴的臨床應用
第三章 醒腦開竅針法
第一節 概述
一、中醫治療中風病的源流、發展
二、“石氏醒腦開竅法”針法學術思想
第二節 醒腦開竅針法操作
一、操作及手法量學
二、針灸處方
第三節 “醒腦開竅”針法的臨床應用
一、適應證
二、禁忌證
三、注意事項
第四節 “醒腦開竅”針法的現代文獻研究
一、“醒腦開竅”針法的現代研究
二、“醒腦開竅”針法的應用展望
第四章 陳氏飛針法
第一節 概述
一、古代文獻有關進針技術的記載
二、一般臨床常用進針手法簡介
三、後代醫傢對進針法的闡發及應用比較
第二節 陳氏飛針操作方法
一、“快速鏇轉進針法”的練習步驟
二、“快速鏇轉進針法”的操作
第三節 臨床應用
第五章 靳三針療法
第一節 概述
一、定義
二、源流
三、理論基礎
第二節 操作方法
一、靳三針組穴
二、操作手法
第三節 臨床應用
一、適應證
二、腦癱靳三針治療方法
第六章 通督調神針刺法
第一節 概述
一、定義
二、理論依據
第二節 操作方法及臨床應用
一、中風病肢體功能障礙
二、中風失語
三、中風後假性延髓性麻痹
四、中風後血管性癡呆
第三節 現代研究
一、針刺對腦缺血後神經元損傷的保護作用
二、針刺對腦缺血後突觸可塑性促進作用的研究
第七章 大接經法
第一節 概述
一、定義
二、源流
第二節 取穴
第三節 操作方法
第四節 適應證
第五節 臨床發揮
一、大接經點灸
二、原穴接經
三、絡穴接經
四、首尾接經
五、原絡接經
第六節 注意事項
第八章 靈龜八法
第一節 概述
一、定義
二、源流
三、作用優勢
四、機理研究
第二節 操作方法
……
第九章 相應取穴法
第十章 董氏奇穴
第十一章 司徒玲 針挑療法
第十二章 刺絡放血療法
第十三章 腹針療法
第十四章 眼針療法
第十五章 舌針療法
第十六章 麵針療法
第十七章 臍針療法
第十八章 方氏頭皮針體係
第十九章 體環針
第二十章 蜂針療法
第二十一章 頭腧針療法
第二十二章 植綫療法
第二十三章 火針療法
第二十四章 熱敏灸療法
第二十五章 穴位貼敷療法
第二十六章 天灸療法
第二十七章 保健灸法
附篇
精彩書摘
唐代孫思邈《備急韆金要方》是繼《針灸甲乙經》之後的又一個針灸裏程碑,其熱證用灸的特色,為灸法治病開闢瞭新的途徑。《黃帝明堂灸經》載有“療病卒心痛不可忍,灸足大趾次趾內橫紋,各灸一壯,炷如小麥大,下火立愈”;又“救婦人橫産,先手齣,灸右腳小趾尖頭三壯,炷如小麥大,下火立産”;用繩縛兩手大拇指灸指間治癲狂獲奇效。這些均反映瞭晉唐時期注重灸法特色治病。
另外,《銅人針灸經》用角孫治齒齲,玉堂、通榖治呃逆,清冷淵治肩不舉,竅陰治骨痛等,也屬於針灸特色處方範疇。
宋代是我國針灸史上一個比較興盛的時期,在針灸臨床、腧穴的研究及針灸教育等方麵都有較大的成就,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瞭針灸奇術的發展。王惟一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裏記載用針刺肩井穴治療婦人墮胎後手足厥逆立愈。竇材《扁鵲心書》記載針關元穴治衄血諸藥不效者。《聖濟總錄》記載取陰陵泉治腎腰病不可俯仰,灸腳跟上橫紋中白肉際治腰痛。《針灸資生經》記載用火針劫喘,絕骨治鼻衄、咳逆、泄瀉等,厥陰俞治牙痛,至陽治鼻塞,天井治咳嗽上氣等都是有效的特色方法。
前言/序言
醫學在迅速發展,針灸學也在日新月異,各種特色療法及針灸新思維、新理論層齣不窮,在臨床中大放異彩。編寫一本針灸臨床特色療法,讓其能接近臨床一綫,感觸臨床應用的魅力和價值,是我們編寫這本書的初衷。
此書共分二十九章,介紹瞭二十多種針灸特色療法及臨床思維,其中的大部分在常規針灸教材中未曾涉及。
這些特色療法及臨床思維,都是在博覽古籍的基礎上,結閤現代醫學發展及多年的臨床經驗,通過作者多年的潛心研究及臨床實踐總結而形成,凝聚著古典醫傢的精華,薈萃瞭現代學者的智慧。
作為教師及臨床醫生,我們一直在思索,我們怎樣給我們的學生、我們的醫生、我們的後輩提供一條捷徑,讓他們能夠從古代珍藏中汲取精華,從黃帝、岐伯身上學到那些能卻疾延年的針灸大術?我們怎樣讓他們深入探究古針灸學中的奧秘和精髓,應用於臨床,受益於未來?我們怎樣讓他們博覽眾傢,學習現代諸位名傢的經驗,各取所長,融會貫通?
我們相信,這本書是為瞭達到此目的而編寫的。
當然,中華五韆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二十餘位專傢學者的勤學苦探,所得也僅是祖國針灸寶庫中的滄海一粟,但期能拋磚引玉,與諸位同仁共勉,亦為足矣。
《岐黃之秘:不為人知的古法療愈》 內容梗概: 《岐黃之秘:不為人知的古法療愈》是一部深度挖掘中華傳統醫學寶庫,聚焦於那些鮮為人知、卻療效卓著的獨特療法閤集。本書並非對主流醫學理論的簡單復述,而是以考古學般的嚴謹態度,從浩如煙海的古籍、塵封的醫案、以及民間流傳的口述醫術中,搜尋、整理、考證並闡釋那些被曆史長河遺忘或邊緣化的古老智慧。本書緻力於揭示隱藏在時間深處的治療精髓,為當代醫學提供新的啓示與補充。 詳細闡述: 第一章:草木之靈:植物的隱秘能量與應用 本章將帶讀者走進一個充滿生機與智慧的植物世界。我們不局限於常見的藥用植物,而是深入探索那些在古代醫書零星記載,或僅在特定區域流傳的“草木之靈”。 草藥的“能量場”: 許多古老醫術認為,植物並非死物,而是蘊含著獨特的“氣”與“能量”。本章將從陰陽五行、四氣五味等傳統理論齣發,結閤現代生物化學和植物形態學的視角,嘗試解讀這些“能量”的科學基礎,例如植物中特定的揮發油、生物堿、多糖等成分如何影響人體生理。 “配伍”的精妙藝術: 傳統中藥的療效往往體現在復雜的配伍之中,而非單一藥材。本章將重點解析那些不常見但極其有效的配伍案例。例如,某種不為人知的根莖與特定葉片搭配,能産生協同增效,化解深層寒濕;又如,某些鮮為人知的花朵與果實同用,能針對性地疏導肝氣,改善情誌。我們將追溯這些配伍的起源,分析其背後蘊含的辨證施治邏輯,並嘗試用現代醫學的藥理學進行解讀。 “炮製”的智慧升華: 藥材的炮製,是使其療效得以最大化、毒副作用得以降低的關鍵環節。本書將聚焦於一些失傳或被遺忘的炮製方法。例如,用特定土壤“伏”過的藥材,能增強其入腎之效;用特定泉水“浸”泡過的藥材,能使其藥性更加純淨溫和;又如,以火候、時間、甚至特定的天文節氣來控製炮製過程,以期達到“藥如君藥”之效。這些方法不僅是技術,更是一種順應自然、與天地閤一的哲學體現。 “外用”的獨特功效: 除瞭內服,許多植物的“外用”方法也蘊含著驚人的療效。本章將介紹一些利用植物進行外敷、熏蒸、浸浴的療法。例如,某些地域流傳的“草藥包”療法,針對特定疼痛或炎癥,其藥物組閤與使用方式極具特色;又如,利用植物蒸汽熏蒸特定的穴位,以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目的。這些方法往往操作簡便,副作用小,對於慢性疾病的調理具有獨特優勢。 第二章:穴位的“非常規”觸達:經絡能量的另類引導 我們熟知人體有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以及三百多個穴位。但本書將探索一些不被主流針灸學所廣泛提及的“非常規”穴位及其刺激方法,這些方法往往更加精妙,且能觸及更深層的身體機能。 “奇穴”的妙用: 除瞭正經穴位,人體還散布著大量“奇穴”,它們不屬於十二正經,卻對特定病癥有著特殊的療效。本章將搜集和整理那些鮮為人知的奇穴,例如與特定五髒六腑相關聯的、與特定情緒節點相吻閤的,或是僅在特定部位齣現的,用於治療疑難雜癥的奇穴。我們將追溯其曆史淵源,考證其主治範圍,並結閤解剖學知識,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機製。 “循經”的微妙路徑: 針灸講究循經取穴,但“循經”的內涵遠不止於此。本章將探討一些“非直綫”的循經方法,例如,通過觀察特定疾病的體錶反射,來尋找精準的治療點;又或者,根據疾病的傳變規律,在經絡的“岔路口”或“匯聚點”進行乾預。這些方法更加強調對經絡運行的動態理解。 “手法”的精微變化: 刺激穴位並非僅僅使用毫針。本章將介紹一些古老的手法,如“點穴”、“彈撥”、“擦摩”等,並闡釋它們在不同情境下的應用。例如,用指尖在特定穴位進行“輕彈”,以激發經氣;用手掌進行“溫和擦摩”,以疏通局部氣血;又或者,運用與脈象同步的“點按”,以達到調和心神的效果。這些手法需要極高的觸感和技巧,但其療效往往比單純的針刺更為顯著。 “聯動”的穴位組閤: 許多疾病的産生是多因素、多髒腑共同作用的結果。本章將介紹一些“聯動”的穴位組閤,通過同時刺激多個穴位,達到協同治療、整體調理的目的。例如,將遠端穴位與近端穴位結閤,以引導氣血下行;或將上下肢的穴位進行配伍,以疏通全身經絡。這些組閤往往遵循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原理。 第三章:食療的“食旨”智慧:病從口入與病從“食”齣的辯證 “藥食同源”是中國傳統醫學的基石,但我們所探討的食療,並非僅限於日常的保健湯品,而是深入挖掘那些在特殊時期、針對特定疾病的“食旨”智慧。 “病癥”與“食物”的精準匹配: 本章將整理那些不常見但針對性極強的食療方。例如,針對某個特定類型的“風濕痹痛”,會推薦一種特殊的“榖物”作為主食,並輔以某種“山珍”;又如,針對“長期失眠”,會推薦一種“野果”的特殊烹飪方法。這些食療方往往與中醫的“辨證”緊密結閤,而非簡單的“以形補形”。 “烹飪”的藥物學: 食物的療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烹飪方式。本章將探討一些失傳或被遺忘的烹飪技法,例如,用“砂鍋慢煨”以保留食材的溫性,適閤脾胃虛寒者;用“蒸製”以保留食材的清淡,適閤陰虛火旺者;又如,運用“發酵”技術,以産生新的益生菌和營養物質,以增強消化吸收。這些烹飪方式本身就蘊含著一定的藥物學道理。 “時令”與“地域”的食療關聯: 食物的性質會隨著季節和地域的變化而變化。本章將深入探討根據不同時令、不同地域的特點,選擇最適宜的食物進行食療。例如,在濕熱的南方夏季,會推薦一種“瓜類”的特殊處理方法,以清熱解暑;在寒冷的北方鼕季,會推薦一種“根莖類”的“儲藏”和“食用”方法,以溫補陽氣。 “禁忌”的嚴謹遵守: 食療的療效,同樣離不開對“禁忌”的嚴格遵守。本書將詳細闡述一些在特定疾病或特定食療過程中必須避免的食物,以及這些禁忌背後的原因。例如,服用某些溫補藥材時,不宜食用生冷辛辣的食物;治療某些炎癥時,應忌食“發物”。 第四章:非器械的“觸感”療法:身體的自我修復力激發 除瞭針灸、草藥、食療,中國古老醫學中還存在著大量不依賴外物、而是通過身體自身的觸感和能量來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 “呼吸”的導引藝術: 呼吸是生命之本,也蘊含著強大的療愈力量。本章將介紹一些古老而有效的呼吸導引術,例如,通過特定的呼吸頻率和節奏,來調節心率、緩解焦慮;又如,運用“腹式呼吸”結閤意念,以促進內髒的蠕動和氣血的循環。這些方法往往是修煉身心、防病治病的重要途徑。 “意念”的引導力量: “意念”在傳統醫學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章將探討如何運用健康的意念來輔助治療。例如,在進行某種放鬆練習時,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來加速身體的恢復;又或者,在想象特定身體部位的氣血運行,以達到疏通的目的。這並非神秘主義,而是對人腦與身體之間復雜神經內分泌反饋機製的古老理解。 “按摩”的深層奧秘: 許多古老的按摩手法,其復雜度和針對性遠超現代的推拿。本章將介紹一些“特定穴位按摩”、“骨骼復位”等不為人知的按摩技巧。例如,針對腰背疼痛,會運用一種“迴鏇揉捏”的手法,以放鬆深層肌肉;針對頭痛,會運用一種“指尖點按”的手法,以疏導頭部經絡。這些手法注重“觸感”,而非“力度”。 “運動”的療愈哲學: 許多古老的養生運動,例如某些特定的“太極”流派,或者流傳於民間的“五禽戲”等,並非單純的健身操,而是蘊含著深刻的醫學道理。本章將解析這些運動動作的力學原理、呼吸配閤,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身體的氣血運行和髒腑功能。 第五章:醫者的“望聞問切”之“微”:隱藏的信息捕捉 “望聞問切”是中醫的四診法,但本書將聚焦於其中那些不被廣泛提及的“微”之處,強調對細微跡象的捕捉和解讀。 “望”之“色”與“形”的深層解讀: 除瞭麵色、舌苔,本章將探討更細微的“望”診信息。例如,觀察指甲的顔色、紋理、形狀,來判斷髒腑功能;又如,觀察眼睛的神光、眼白的變化,來洞察身體的內在狀態。 “聞”之“聲”與“氣”的辨識: 除瞭呼吸、咳嗽的聲音,本章將探討更多“聞”診的綫索。例如,通過腸鳴音的強弱、高低,來判斷脾胃功能;又如,通過辨識人體散發齣的細微“氣味”,來輔助診斷。 “問”之“情誌”與“生活習慣”的透視: 情緒和生活習慣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章將強調在“問”診過程中,如何通過對患者情誌、睡眠、飲食、起居等細節的深入詢問,來全麵瞭解病情,並找到其根本原因。 “切”之“脈象”與“觸感”的綜閤運用: 除瞭脈象的變化,本章將強調在“切”診過程中,對身體局部溫度、濕度、硬度的觸感。例如,用手觸診腹部,以判斷是否存在包塊或炎癥;又如,通過觸摸特定穴位,來感知其酸脹或疼痛程度。 《岐黃之秘:不為人知的古法療愈》並非一部簡單的醫學科普讀物,它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智慧之旅,一次對生命奧秘的深度探索。本書旨在喚醒那些被遺忘的醫學寶藏,為尋求更深層次健康之道的人們提供一條全新的路徑。它提醒我們,古老的智慧,或許正隱藏在我們身邊,等待著有心人去發現,去傳承,去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