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作者:于凌波
出版社:東大
出版日期:2008/04/01
商品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927961
頁數:320
裝訂:平裝
級別:普遍級
內容簡介
唯識學是一門哲理深奧而名相繁瑣的學問。唯識宗所依的經典,由印度梵文譯出者,有所謂「六經十一論」、「一本十支」;而中國歷代大師的著述,除糅合十家釋論譯出的《成唯識論》外又有詮釋《識論》的述記、樞要、演秘、了義燈等一系列的註疏。
初學唯識的人,常有不知如何下手之苦。因此本書由《百法明門論》的略陳名數,《大勝五蘊論》的是麤釋體義,《唯識三十論》的高建法幢,帶領初學者跨入唯識之門。
作者介紹
于凌波,河南洛陽人,1927年生。國防醫學院畢業,公務員特考甲種衛生行政人員及格。1963年與李炳南、朱斐居士等創辦佛教菩提醫院,任院長;創辦菩提救濟院,任常務董事。1969年創設普濟聯合醫院,任院長。1970年創辦開明高級中學,任董事長。1961年,納贄拜雪廬老人李炳南居士門下學佛,並皈依懺雲法師,成為一名在家清信士。晚年退休後,摒絕世務,專心投入佛學研究及弘法事業,在臺北、臺中多處講堂開佛學講座,在南北多處佛學院所任教。
曾任紐約世界宗教研究院研究員,現任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佛學著作三十餘種,以佛門人物傳記及唯識學相關講記為主。如《改變歷史的佛教高僧》、《釋迦牟尼與原始佛教》、《唯識三論今註》等。
我对这种“今诠”的解读方式格外青睐。很多经典的诠释,停留在对古人说法的重述上,虽然恭敬,却缺乏生命力。我更欣赏那些能够真正“活化”经典,让读者感受到其内在逻辑的强大推演力的作品。我关注的是,在处理《瑜伽师地论》等庞大体系时,作者是如何梳理出一条清晰的主线,避免陷入细节的泥潭,同时又能准确把握每一个关键节点的理论支撑。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让我在读完后,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是这样”,并能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和阐释这些概念,那么,它就真正达到了“今诠”的精髓,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了。
评分作为一个对东方智慧领域有长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很多经典文本的解读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的强烈限制,导致其阐释逻辑与我们当下的认知体系产生了错位。我特别留意那些能够进行“古为今用”式阐释的译注本。换句话说,我希望看到的是对古代思想的深刻体悟,而非简单的术语对照表。这本书的作者据说在相关领域耕耘已久,我非常好奇,他会如何处理“转识成智”这个终极命题,以及如何在新修订的版本中,融入对当代哲学思潮的关照,使得这套看似古老的理论体系,依然能对现代人的困惑提供有力的回应。阅读这类书籍,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发现思想的永恒性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
评分我最近在学习一些基础的佛教哲学概念,尤其是在探讨心识运作的那些部分,常常感到概念繁杂,难以厘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市面上很多介绍唯识学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难以消化的梵文对音和术语解释,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又过于通俗化,为了追求流畅性而牺牲了理论的严谨性,读完后总觉得少了点“实锤”。我正在寻找那种能够搭建起一座坚实桥梁的书籍,既能保持学理的深度和准确性,又能用一种更贴近现代人思维习惯的方式进行阐释。期待这本书能在那些晦涩难懂的核心论点上,提供一种更直观、更具条理性的导览,帮助我真正理解那些关于“万法唯识”的精妙之处,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名词记忆上。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真的没得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厚实,看得出是用心制作的。油墨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内页的排版也做得相当讲究,疏密得当,让人在长时间阅读复杂的理论时,也能保持一个比较舒适的状态。特别是对于这种需要反复研读的学术性著作,好的物理质感和阅读体验简直是加分项。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耐用性,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大气沉稳,看起来就很耐看,即使经常翻阅,估计也不会轻易损坏。虽然我关注的重点是内容本身,但一个好的载体,无疑能提升阅读的仪式感和专注度。总而言之,从一个追求实体书体验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佳作,从打开书本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学术类书籍时,一个隐秘的考量因素是其注释和索引的完备性。对于这种涉及多个论宗流派的著作,清晰的引用来源和完善的术语索引简直是救命稻草。如果一个版本在处理关键概念的引文出处上含糊其辞,或者在需要追溯源头时找不到便捷的检索工具,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期待这本增订二版能在这些细节上做得极其扎实,比如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对比分析能否做到数据详实,脚注的引用是否精准无误。毕竟,深入研究的每一步都需要精确的导航,清晰的路径图比华丽的辞藻重要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