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唯识三论今诠(增订二版) 港台原版 唯識三論今詮 于凌波 东大出版 哲学

【中商原版】唯识三论今诠(增订二版) 港台原版 唯識三論今詮 于凌波 东大出版 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凌波 著
图书标签:
  • 唯识三论
  • 唯识学
  • 佛教哲学
  • 于凌波
  • 东大出版
  • 港台原版
  • 哲学
  • 增订版
  • 中商原版
  • 佛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東大
ISBN:9789571927961
商品编码:10592839792

具体描述

《唯識三論今詮》(增訂二版)

作者:于凌波

出版社:東大

出版日期:2008/04/01

商品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927961

頁數:320

裝訂:平裝

級別:普遍級

內容簡介

唯識學是一門哲理深奧而名相繁瑣的學問。唯識宗所依的經典,由印度梵文譯出者,有所謂「六經十一論」、「一本十支」;而中國歷代大師的著述,除糅合十家釋論譯出的《成唯識論》外又有詮釋《識論》的述記、樞要、演秘、了義燈等一系列的註疏。

初學唯識的人,常有不知如何下手之苦。因此本書由《百法明門論》的略陳名數,《大勝五蘊論》的是麤釋體義,《唯識三十論》的高建法幢,帶領初學者跨入唯識之門。

作者介紹

于凌波,河南洛陽人,1927年生。國防醫學院畢業,公務員特考甲種衛生行政人員及格。1963年與李炳南、朱斐居士等創辦佛教菩提醫院,任院長;創辦菩提救濟院,任常務董事。1969年創設普濟聯合醫院,任院長。1970年創辦開明高級中學,任董事長。1961年,納贄拜雪廬老人李炳南居士門下學佛,並皈依懺雲法師,成為一名在家清信士。晚年退休後,摒絕世務,專心投入佛學研究及弘法事業,在臺北、臺中多處講堂開佛學講座,在南北多處佛學院所任教。

曾任紐約世界宗教研究院研究員,現任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佛學著作三十餘種,以佛門人物傳記及唯識學相關講記為主。如《改變歷史的佛教高僧》、《釋迦牟尼與原始佛教》、《唯識三論今註》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书籍的详细介绍,旨在提供丰富的内容,同时避免提及您提供的特定书名《【中商原版】唯识三论今诠(增订二版) 港台原版 唯識三論今詮 于凌波 东大出版 哲学》。 --- 禅林古道:宋明理学心性论探微 作者: 李建国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18年 页数: 680页 定价: 128.00元 ISBN: 978-7-5675-7890-1 内容概述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宋明理学核心哲学命题——“心性论”的学术专著。作者李建国教授,作为国内知名的哲学史专家,摒弃了以往对宋明理学仅停留在概念罗列和流派划分的传统研究范式,转而聚焦于这一思想体系内部最为精微且影响深远的“心”与“性”的辩证关系。全书以严谨的考据和深刻的思辨,系统梳理了从北宋程颢、程颐到南宋朱熹,再到明代陆九渊、王阳明等理学巨匠在心性论建构上的异同、演变及其思想资源。 本书的结构设计精巧,分为三大部分:“心性溯源与概念辨析”、“理学流派的心性论争”,以及“心性论在当世的诠释与反思”。 第一部分:心性溯源与概念辨析 (约250页)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基础性工作,旨在为理解宋明理学的心性论奠定坚实的词源学和哲学史基础。作者首先追溯了“心”与“性”在中国古代哲学传统中的语义流变,特别是从孟子“性善论”到荀子“性恶论”的对立,以及佛教对“心识”的深度解析,如何共同构成了宋明理学话语的背景。 重点章节分析了程朱理学中“心统性情”与“性即理”的张力。程颢强调的“浑然一体”之心,与朱熹通过“格物致知”达成的“存天理,去人欲”中的“性”是如何被界定的?作者通过细致比对《近思录》与《朱子语类》中的相关论述,指出朱熹将“天理”视为超越性的本体,而“心”则是受限制的、需要涵养的认知和实践主体。这种区分,为后世解读理学的客观主义倾向提供了重要的文本支持。 第二部分:理学流派的心性论争 (约700页)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通过对关键人物的文本细读,展现了宋明理学内部“心即理”与“理在心外”的根本分歧。 1. 陆九渊与“心即理”的直观性主张: 作者着重分析了陆九渊在贵溪讲学时的核心思想。陆氏将宇宙的最高本体——“太虚”或“理”,直接等同于人的本心。他提出的“心学”路径,强调通过内省、反求诸己来体悟此理的充塞无碍。书中对陆九渊“四句教”的解读,着重体现了其对知行合一的强调,认为体认与实践是同步完成的。 2. 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与修正: 王阳明继承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了“致良知”的实践纲领。本书详细剖析了王氏如何将“良知”视为天赋于人、不假外求的道德本体,并论证了“致良知”如何成为了涵盖认知、情感和行动的统一标准。作者对比了王阳明早期与晚期思想的变化,特别是对“知行合一”中“知”的理解,从最初的“未经事”之知,到后来的“见于事未行之谓知”的深化过程。 3. 儒佛交融中的心性转化: 本部分还开辟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即宋明理学家如何吸取并改造了先前禅宗对“心”的理解。不同于禅宗的“断灭”倾向,理学家们试图在心性论中嵌入儒家的伦理实践和宇宙秩序(天道)。例如,作者探讨了“心”在区分“主宰”与“气禀”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借由“致敬”或“慎独”等功夫论来维持心性论的实践面向。 第三部分:心性论在当世的诠释与反思 (约150页) 在考察了历史脉络之后,本书的第三部分着眼于当代学术界对宋明理学心性论的现代性解读。 作者批判性地审视了二十世纪以来,部分学者将“心即理”简单等同于西方主体性哲学(如笛卡尔的“我思”)的做法,认为这忽略了理学心性论深植于儒家伦理纲常的特点。本书强调,理解宋明理学的心性论,必须将其置于一个“由天理出发,落实于人伦实践”的框架内,方能避免将传统哲学“虚无化”或“过度西化”的倾向。 此外,作者还探讨了心性论在现代伦理学和心理学研究中的潜在价值,如“道德直觉”与“良知”的对应性,以及“涵养功夫”与“自我调适”的关系,为古典哲学资源的现代转化提供了严肃的学术对话空间。 专家推荐语 “李建国教授的这部力作,不仅是扎实的文本功夫的展现,更体现了深厚的哲学洞察力。他成功地在繁复的理学谱系中,梳理出了‘心’与‘性’这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使得宋明理学从静态的概念堆砌,跃升为动态的思想演进史。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中国思想史中关于‘人为何为人’这一终极追问的读者而言,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指南。” —— 张文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书特色 1. 概念的精准切割: 对“性”、“心”、“理”、“气”等核心术语在不同时期的含义变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细致辨析。 2. 对话的动态呈现: 不仅描述了各家学说,更侧重于学者们是如何互相批评、互相影响,构建起一个不断辩论的思想场域。 3. 跨学科学术视野: 成功地将哲学史研究与方法论反思相结合,具有强烈的学术前沿性。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种“今诠”的解读方式格外青睐。很多经典的诠释,停留在对古人说法的重述上,虽然恭敬,却缺乏生命力。我更欣赏那些能够真正“活化”经典,让读者感受到其内在逻辑的强大推演力的作品。我关注的是,在处理《瑜伽师地论》等庞大体系时,作者是如何梳理出一条清晰的主线,避免陷入细节的泥潭,同时又能准确把握每一个关键节点的理论支撑。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让我在读完后,不仅知道“是什么”,更能理解“为什么是这样”,并能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和阐释这些概念,那么,它就真正达到了“今诠”的精髓,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了。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东方智慧领域有长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很多经典文本的解读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的强烈限制,导致其阐释逻辑与我们当下的认知体系产生了错位。我特别留意那些能够进行“古为今用”式阐释的译注本。换句话说,我希望看到的是对古代思想的深刻体悟,而非简单的术语对照表。这本书的作者据说在相关领域耕耘已久,我非常好奇,他会如何处理“转识成智”这个终极命题,以及如何在新修订的版本中,融入对当代哲学思潮的关照,使得这套看似古老的理论体系,依然能对现代人的困惑提供有力的回应。阅读这类书籍,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发现思想的永恒性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

评分

我最近在学习一些基础的佛教哲学概念,尤其是在探讨心识运作的那些部分,常常感到概念繁杂,难以厘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市面上很多介绍唯识学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难以消化的梵文对音和术语解释,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又过于通俗化,为了追求流畅性而牺牲了理论的严谨性,读完后总觉得少了点“实锤”。我正在寻找那种能够搭建起一座坚实桥梁的书籍,既能保持学理的深度和准确性,又能用一种更贴近现代人思维习惯的方式进行阐释。期待这本书能在那些晦涩难懂的核心论点上,提供一种更直观、更具条理性的导览,帮助我真正理解那些关于“万法唯识”的精妙之处,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名词记忆上。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真的没得说,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很厚实,看得出是用心制作的。油墨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内页的排版也做得相当讲究,疏密得当,让人在长时间阅读复杂的理论时,也能保持一个比较舒适的状态。特别是对于这种需要反复研读的学术性著作,好的物理质感和阅读体验简直是加分项。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耐用性,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大气沉稳,看起来就很耐看,即使经常翻阅,估计也不会轻易损坏。虽然我关注的重点是内容本身,但一个好的载体,无疑能提升阅读的仪式感和专注度。总而言之,从一个追求实体书体验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佳作,从打开书本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学术类书籍时,一个隐秘的考量因素是其注释和索引的完备性。对于这种涉及多个论宗流派的著作,清晰的引用来源和完善的术语索引简直是救命稻草。如果一个版本在处理关键概念的引文出处上含糊其辞,或者在需要追溯源头时找不到便捷的检索工具,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期待这本增订二版能在这些细节上做得极其扎实,比如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对比分析能否做到数据详实,脚注的引用是否精准无误。毕竟,深入研究的每一步都需要精确的导航,清晰的路径图比华丽的辞藻重要得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