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億年的孤寂:繁星間尋找生命》
出版地:台灣 作者:李.比靈斯 原文作者:Lee Billings 譯者:唐澄暐
出版社: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7/01/25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9423113
規格:平裝 / 336頁/ 15 x 21 cm /普通級/單色印刷/初版
《五十億年的孤寂》不僅是外星球探索的入門,
也是地球與地球上生命的傳記,
更是系外行星學如何成長的抑揚頓挫的一段故事。
「每次你們抬頭看著那兒,」她會說,「那裡的某個人可能也正回望你。」
五十年來,為了尋找外星生命,幾代天文學家耗盡畢生研究之力,
將望遠鏡朝向系外星系,冀望找到更多類地行星,其上有類似於我們的智慧生命……
本書記錄了科學家想要打破人類孤寂感的無盡追尋,以及永恆的探問
46億年來,地球這顆充滿生命的行星在寂靜浩瀚的宇宙裡,始終孤單存在。為了打破這種孤寂的局面,過去幾十年來,天文學家成為行星獵人,尋找宇宙中的其他生命或文明,將望遠鏡朝向幾百萬年之遙的恆星,為了是要找到跟地球條件相似的類地行星。他們相信(或期待),在這些系外行星當中,一定至少有一顆行星如另一顆地球般確實存在,那麼尋找到如同我們人類一般的智慧生命,便不再希望渺茫。
科學記者李.比靈斯,藉由深度訪談尋找系外行星這領域第1線的天文學家,探索這股「系外行星熱潮」。在這場探索旅程中,不僅描繪刻畫了近五十年行星天文學的發展輪廓,也探究了這些窮盡一生尋找繁星間的生命,投資與報酬卻不成比例的天文學家,他們執著追夢,以及失望和希望不斷交替的動人故事。
1950年代,美國國家無線電天文台天文學家德雷克,首次發想將碟型天線指向兩個像太陽的鄰近恆星,想要聆聽來自宇宙的偵測訊號;1990年代以來,號稱行星獵捕團隊的新一代天文學家,透過定期偵測,尋找類似地球在恆星適居區範圍內的系外行星蹤影。2006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終身教授職的莎拉.西格爾,致力於開發系外行星探測衛星外,也持續在太空科學領域前進,致力於將人類送入太空。
經過五十年的空等,八十一歲的德雷克還是說:「現在這房間裡可能就有來自其他星球的訊息通過,就從你我身上穿過去。如果我們擁有架設合宜的正確接收器,我們可以偵測到它們。我現在想到這還是會發抖。」
行星獵人代表天文學家馬西,在數百、數千顆類地行星發現,媒體和人們都不再賦予關心時仍說:「只是偵測到這種行星,並不會顛覆天文物理學或行星科學。真正的要緊事是,……我們只是從恆星收集光子,就可以推論出行星的存在,以及它的尺寸、結構和未來。這真的太瘋狂了。」
而莎拉.西格爾經歷喪夫之痛後,她立下了一個心願,不管是她的兒子或者未來的孫子,她一定要和他們一起,站在她小時候第1次看到繁星的天空而下定決心成為天文學家的華登湖畔漆黑夜空下,指向一個明亮的光點告訴他們,那顆恆星有一個像極地球的行星。「每次你們抬頭看著那兒,」她會說,「那裡的某個人可能也正回望你。」
三代科學家動人的故事,說明了人類想要打破徹底的孤寂,想和宇宙深處某個類似我們的智慧生命溝通的強烈渴望。
名人推薦
陳文屏(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
劉寶傑(節目主持人)
推薦紀錄
優美動人……我所讀過zui好的系外行星書籍,面對一趟如我們基因般悠久的探索歷程,詞句能達到同等氣度者也十分少見。──《紐約時報書評》
在這本優雅的書中,比靈斯以充沛的能量和才華寫出大哉問,甚至可能是終ji之問:我們是孤處於宇宙,還是在某處有他種生命存在?──理查.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伊波拉浩劫:破天荒揭露世紀病毒爆發真相的第1本書》與《爬野樹的人》作者
天體生物學這種對外星生命的研究,曾經只是個夢──如今卻實現了。突然之間,在其他行星偵測生命不再那麼奇特。李.比靈斯解釋了這不可能的夢,究竟是怎麼實現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年度選書」
在比靈斯廣泛而扣人心弦的調查中,他退開了一步以拉開視野,而這大多歸功於本領域巨擘們層次豐富的群像……這是一段非比尋常的科學探索故事。──《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
對於(此刻)孤立於宇宙中的意義,做了優美而詳細豐富的研討。──卡爾.齊默(Carl Zimmer),《病毒星球》(A Planet of Viruses)及《演化:一個觀念的勝利》作者
對宇宙中智慧文明的縝密深思──不是只對我們的文明,而是對任一處任一地的所有文明。──布魯斯.斯特林(Bruce Sterling),科幻小說作者
《五十億年孤寂》闡明了那場一夜間近可發現上千行星的天文學探索冒險背後,有著什麼樣的人物性格。──提摩西.費瑞斯(Timothy Ferris),《銀河系大定位》與《「自由」的科學》(the science of liberty)作者
本書尖銳地提醒一件事:人類可能還沒找到前往恆星的方法,但人們──我們所知、所愛、所失去的人──就是我們的全史與整個宇宙。──《華盛頓郵報》
迷人……對本主題的傑出概述,把那些往往當成科幻看待的事物,拉回可為人理解的地面。──《克庫斯書評雜誌》(Kirkus Reviews)
對天文學zui熱門領域的zui佳指南。──《經濟學人》
作者簡介
李.比靈斯(Lee Billings)
科學記者,他的文章見於《自然》(Nature)、《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大眾技術》(Popular Mechanics)以及《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等雜誌。目前居於紐約,本書為第1本個人著作。
引言
第1章 探求壽命
考量當時所能取得的zui佳證據,地球上部分zui聰明的腦袋得出了結論:到頭來,宇宙是個適宜居住的地方,必然充斥著有生命的行星。理所當然地,在繞行其他太陽的其他行星上,會有好奇的心智仰望著他們的夜空,同樣想知道他們是否也遺世獨立。
第二章 德雷克的蘭花
「基本上,蘭花可以永生不死,它們藉由發動新的生長而繁殖。……這些植物都不可能永生,只能活個三四年,但它會一波一波發動新的生長。」德雷克的蘭花讓我想到一個科技文明的壽命,如果科技文明的壽命太短,我們銀河系在它不知有多長的壽命中,就算催生了數十億個文明,但每一個都隔離在孤立的行星上枯萎消失,毫無機會交叉授粉。但若科技文明的壽命很高,百花綻放的文明便能留存並終究混合,將其橫跨光年的文化進行混種,而達到某種永恆不朽。
第三章 破碎的帝國
經歷反覆挫折和延誤後,利克天文台的自動行星發現者終於在2013年全面運作,然而分裂已經到底:巴特勒和馬西自2007年之後就沒再說過話,今後恐怕也將如此。然而,只要漢米爾頓山頂的夜空深而清澈,當他們共用的自動望遠鏡在離散的遙遠星點間掠過,並在恆星中各自打造破碎的帝國時,無形中,他們還是彼此肩並著肩。
第四章 一顆行星的價值
行星獵人的基礎貨幣是光子而不是美元,因為一顆行星要被偵測到,且zui終能命名,靠的都是光子。一般來說,天文學家從地外行星系統取得愈多光子,就能了解得愈多。相較於遙遠天體提供的零星光點,離太陽系愈近的恆星和行星在空中顯得較亮,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光子,因此也較有價值。這就是為什麼眾多克卜勒望遠鏡看到的小行星,連要達到一百萬美元都十分困難。
第五章 掏金潮之後
利克於1876年過世的幾個月前,他在託管人的選單上簽署了漢米爾頓山作為天文台址,並囑咐託管人日後將他埋在他的大望遠鏡下。工程始於1880年,到了1888年,57英呎長、36英吋的「大利克折射望遠鏡」kai光。接下來將近十年中,利克的折射望遠鏡是世界上zui強大的望遠鏡,到今天都還是全球第二大的折射望遠鏡。
第六章 全貌
作家約翰麥克菲設計了一種更貼近自身的視覺化方法:把你的手臂盡量往兩側伸,代表地球的全部過去。我們的行星在你左手中指的尖端成形,寒武紀便在你右手腕開始。複雜生命的興起始於你的右手心,而如果你願意,可以「用中等粗細的指甲磨片磨一道」,就能把人類全部歷史磨平。
第七章 失去平衡
在揭露碳─矽熱調節之前,天文學家普遍把地球的終結定在約五十億年後發生,屆時太陽會膨脹為紅ju星,將地球化為一粒煤渣。然而行星科學家推論,儘管行星到了那遙遠未來時確實還存在,但沒了海洋,可能早就死透了──所以「世界末日」可以定在介於十億與二十億年後。如今定下的碳─矽熱調節,顯現出一種更快讓生物圈滅亡的全新途徑。
第八章 光線的差錯
要有人來說,在宇宙中尋找生命是一個學習謙卑的經驗,對全人類有益。當伽利略把他那小望遠鏡舉到眼前時,他並不清楚自己做的事有多大意義,但他掀起了一整場革命。或許我們正在另一場革命的起始點上。我們現在正開始體會地球系統的複雜度,並學習控制那複雜度。我們現在察覺到生物學和天文物理學的緊密連結。身為想生存下去的物種,我們得精通這些概念。
第九章 空的等級
許多人覺得研究天文物理學、大霹靂、星系演化和恆星周圍的碟狀塵埃很不錯。但不去問那個碟狀塵埃會不會產生行星。千萬別去思考行星上會不會生出一些會跳會爬的東西。因為思考那些和生物學、生命般複雜的相關主題,似乎有失尊貴。
第十章 進入不毛之地
她自己立下了一個心願,不管是她的兒子或者未來的孫子,她一定要和他們一起站在華登湖畔漆黑的夜空下,指向一個明亮的光點告訴他們,那顆恆星有一個像極地球的行星。「每次你們抬頭看著那兒,」她會說,「那裡的某個人可能也正回望你。」這個想法給了她慰藉,以及一種瞬間同時極大且極渺小的感受。
結語
读完这本书的感受,就像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酣畅淋漓的思想旅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科学与哲学交叉领域时的那种审慎和谦逊。他没有给出任何武断的结论,而是耐心地带领读者走过每一种理论的构建与证伪过程,展示了科学精神的本质——永不满足的质疑。这种叙事手法极其高明,它没有直接把答案塞给你,而是让你亲身参与到这场求索之中。很多章节,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领会其深意,尤其是在探讨生命起源的“罕见地球假说”与“宇宙普适性”对立观点时,作者的论证过程清晰而又充满张力。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典故和科学家的轶事,也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冰冷的科学知识瞬间变得有血有肉起来。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前沿的科学信息,更在于它塑造了一种正确的、开放的、质疑性的思维模式,对于任何渴望拓展思维边界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无价之宝。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某些部分读起来确实需要一些专注力,但一旦你沉浸进去,那种被知识洪流席卷的感觉简直是无与伦比的。我特别喜欢它在论述“信息熵”与“生命复杂性”之间关联的那几章,作者用非常精妙的比喻,将高深的理论变得可以触摸。那种逻辑链条的严密性,让人不得不对作者的深厚学养感到由衷的敬佩。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表面描述“那里可能有外星人”的通俗读物,它深入到了为什么生命可能存在、可能演化的底层物理和化学机制。书中对“宜居带”的定义进行了多次刷新和拓展,挑战了我们许多根深蒂固的固有观念,比如对液态水的绝对依赖性等。每当我合上书本,抬头望向夜空时,心中的感受都有了质的飞跃——那种不再是单纯的“美丽”或“遥远”,而是一种充满了未知可能性的期待和敬畏。这本书成功地将天文学、生物学、化学融为一炉,构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生命探索框架。
评分这本包装精美的书,光是封面和装帧设计就让人爱不释手,那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握着了宇宙的奥秘。我翻开扉页时,首先被作者的序言深深吸引,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那种对未知探索的渴望,瞬间点燃了我内心的火花。全书的叙述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从宏大的宇宙尺度,逐步聚焦到我们太阳系内部的细节,再过渡到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层层递进,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知识的饕餮盛宴,又不会因为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感到疲惫。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最复杂的物理学和生物学概念,用最直观、最富有人情味的方式讲述出来。特别是一些关于系外行星的介绍,那些光怪陆离的世界描绘,简直让人忍不住停下来,闭上眼睛去想象那里的天空会是什么颜色,那里的生命形态又将如何演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次心灵的远征,它提醒我们,思考“我们是否孤独”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
评分这是一本读起来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书,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叙事的视角转换非常流畅且富有想象力。作者好像一个老练的向导,牵着你的手,时而带你穿越回宇宙大爆炸初期去观察基本粒子的生成,时而又让你瞬间跳跃到遥远星系的边缘,去捕捉那些微弱的生物信号。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推测性的理论时所保持的平衡感,他既没有过度渲染科幻色彩,也没有过度地学术化导致枯燥。书中的图表和插图虽然不多,但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点睛的作用,让抽象的概念有了视觉的依托。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许多过去被视为“常识”的观念受到了挑战,比如关于时间尺度和生命复杂度的理解。这本书引发了我大量后续的查阅和思考,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一扇通往更广阔知识领域的大门,那种求知若渴的感觉是久违的。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结构组织上的高超技巧。它不像很多科普书那样按部就班,而是采用了主题驱动的方式,围绕着“寻找生命的线索”这一核心问题,灵活地穿插各种科学证据和历史背景。在探讨极端微生物的章节,我感受到了生命顽强到近乎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与我们在宇宙尺度上寻找生命的宏大命题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即生命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具韧性。作者的语言风格是成熟而富有感染力的,没有花哨的辞藻,却处处透着智慧的光芒,让人感觉像是在聆听一位真正洞察世事、饱经沧桑的智者在娓娓道来。这本书不仅是对地外生命的探索,更深层次上,是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追问。它成功地激发了读者对科学、对哲学,乃至对自身存在的好奇心,是一部能让人思考良久的佳作,绝对值得细细品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