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寸草丹心万里程 | 作者 | 季羡林 |
| 定价 | 38.00元 | 出版社 | 鹭江出版社 |
| ISBN | 9787545910636 | 出版日期 | 2016-0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寸草丹心万里程》是作者以一颗赤子之心,体察天地山川、人文世情所作的山水游记与人文访记。本书部分是随心而发、随性而作的寄情山水的游记;第二部分是畅览庙宇楼阁,探访人文古迹的访记。作者借游览名山大川、庙宇楼阁之际会,发思古之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感慨宇宙之无穷与盈虚之有数。 |
| 作者简介 | |
| 季羡林(—),中国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
| 目录 | |
| 辑 寄意山水野情惬 002 / 黄昏 008 / 听雨 012 / 听雨 014 / 喜雨 019 / 登黄山记 040 / 登庐山 045 / 富春江边 瑶琳仙境 052 / 富春江上 059 / 观天池 066 / 换了人间——杂感 069 / 火焰山下 075 / 望雪山——游图利凯尔 079 / 西樵山 083 / 西双版纳礼赞 089 / 游石钟山记 092 / 游小三峡 099 / 飞越珠穆朗玛峰 101 / 石林颂 第二辑 畅览楼台涌文思 108 / 登蓬莱阁 114 /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20 / 大觉寺 131 / 游唐大招提寺 137 / 观秦兵马俑 146 / 奇石馆 151 / 在敦煌 171 / 中央电视台南海影视城 179 / 德里风光 183 / 逛鬼城 190 / 海德拉巴 198 / 汉城忆燕园 206 / 深圳掠影 210 / 星光的海洋 215 / 延吉风情 220 / 春满燕园 223 / 台北街头小景 226 / 重过仰光 231 / 别稻香楼——怀念小泓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给混凝土“体检”的精密指南,它帮助我深入了解混凝土的“生理状况”,并指导我如何让它健康长寿。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评价体系,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力学性能上,而是将环境因素、化学反应、物理劣化等多种维度纳入考量。它清楚地认识到,混凝土的耐久性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评估。 书中关于“混凝土的抗侵蚀性”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它详细介绍了混凝土在酸性、碱性、盐类溶液等不同介质中的腐蚀机理,并给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比如,书中针对海洋工程,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降低水化热、掺加矿物掺合料等方式,来提高其抵抗海水侵蚀的能力。 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混凝土早期裂缝控制”的内容。它详细分析了引起早期裂缝的各种原因,如收缩、温度应力等,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这对于我们建筑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棘手的问题,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而书中关于“混凝土耐久性等级划分”和“评定方法”的章节,更是让我觉得它是一本“实战手册”。它明确了不同耐久性等级的性能要求,以及相应的检测手段和判定标准,这使得我们在实际工程中,能够有理有据地进行质量控制和工程评估。 书中丰富的图表和数据分析,也为我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和掌握。 总而言之,《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是一本极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著作。它不仅提升了我专业知识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建造更可靠、更持久的混凝土工程的“路线图”。
评分《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就像一本“健康管理手册”,为混凝土结构提供了从孕育到衰老的全方位监测和维护指南。 让我深感敬佩的是,书中对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剖析,既有宏观的战略层面的考量,也有微观的细节把控。它清楚地认识到,混凝土的耐久性并非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它从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到配合比的设计优化,再到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细微环节的处理,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混凝土微观结构”的阐述。它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强度和密实度,而是深入到孔隙结构、晶体组成等微观层面,来解释混凝土为什么会劣化,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微观结构来提升其耐久性。这种深入骨髓的分析,让我对混凝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书中关于“环境适应性”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详细阐述了不同环境介质(如酸、碱、盐、二氧化碳等)对混凝土的侵蚀机理,并提供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在化工厂等腐蚀性强的环境中,书中建议采用特定的水泥品种和掺合料,并辅以防腐涂层,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指导。 而书中关于“耐久性检验与评定”的章节,更是让我觉得它是一本“行动指南”。它明确地规定了各项检测的流程、仪器设备、数据分析以及最终的评定等级。这使得我们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准确地评估混凝土的健康状况,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技术概念,并将它们应用到我的实际工作中。 总而言之,《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是一本集理论、实践、指导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为我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的混凝土耐久性理解之门,并赋予了我创造更长久、更可靠工程的能力。
评分《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张精密的“工程体检报告”,它帮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混凝土的“健康状况”。 书中对混凝土耐久性的界定,以及影响其寿命的各种因素的剖析,都显得尤为科学和全面。它没有停留在“混凝土要坚固”的表层概念,而是深入到混凝土内部微观结构的变化,以及外部环境对其造成的长期影响。这让我意识到,耐久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贯穿于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 尤其令我感到振奋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混凝土耐久性设计要求,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区分。比如,在描述严寒地区时,书中详细列出了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具体要求,以及需要注意的掺合料和施工工艺,这对于我们北方地区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避免因冻融循环造成的结构损坏,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书中关于“疲劳损伤”的论述,也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它详细解释了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内部微裂缝的发展过程,以及如何通过提高混凝土的抗疲劳性能来延长其使用寿命。这对于桥梁、高层建筑等承受重复性荷载的结构,提供了重要的设计指导。 而且,本书在提出检验评定标准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现实的工程条件。它给出的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既有科学性,又具备可操作性,能够确保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准确地评估混凝土的耐久性状况,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书中穿插的各种图例和数据表格,也为我们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表和数据,让我们能够更快地掌握核心要点。 总体而言,《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是一本极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从根本上提升混凝土的质量,从而建造更加安全、更加可靠的工程。
评分《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仿佛是一本“工程健康百科全书”,为我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用于守护混凝土结构的长久健康。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混凝土耐久性威胁的描述,细致入微,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遇到的不利因素。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到土壤和水中的化学物质,再到极端的气候条件,书中都一一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指出了它们对混凝土可能造成的损害。 书中关于“混凝土的防护与修复”章节,尤其令我感到实用。它不仅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和施工来预防耐久性问题的发生,更提供了针对已经出现劣化现象的混凝土,有效的修复和加固技术。例如,书中关于碳化混凝土的修复方法,就提供了多种选择,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让我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做出最佳决策。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本书还涉及了“混凝土耐久性预测”的内容。虽然预测性技术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能够通过科学的模型来估算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并提前制定维护计划,这对于大型基础设施的长期运营和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书中丰富的案例分析,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通过学习这些真实的工程案例,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理论知识的应用,并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在自己的工作中犯同样的错误。 此外,本书在语言表达上,力求简洁明了,专业性强,但不失可读性。它在解释一些复杂的科学原理时,会使用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总而言之,《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是一本能够真正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权威著作。它不仅提升了我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建造更加可靠、更加持久的工程的有力工具。
评分《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感觉到它蕴含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在如今这个追求“百年工程”的时代,混凝土的耐久性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指标,而是关乎工程安全、社会效益的重大课题。 书中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因素的分析,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局限于物理层面的破坏,更深入地探讨了化学侵蚀、电化学腐蚀等复杂过程。比如,关于钢筋锈蚀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书中就给出了非常详细的阐述,包括钢筋锈蚀的机理、对混凝土的损害以及如何通过提高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和使用阻锈剂等方式来预防。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混凝土老化”的描述,并非是一种被动的过程,而是可以通过积极的设计和施工来延缓甚至避免的。它强调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通过科学的配合比设计、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恰当的后期养护,可以显著提升混凝土的抵抗各种不利环境因素的能力。 书中关于“检验评定”的部分,则是一份极其详尽的“操作指南”。它明确规定了各项检测的频率、方法和评定标准,为我们一线施工人员提供了一套可靠的质量控制体系。特别是书中对于不同耐久性等级的混凝土,所要求的性能指标和检测方法,都做了清晰的界定,让我们能够有据可依。 我也注意到,书中还涉及到一些新兴的耐久性评价方法,虽然我目前还没有机会深入实践,但了解这些前沿的知识,让我对混凝土耐久性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但又不会过于晦涩。它在解释专业术语时,会辅以通俗的说明,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这对于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高整个工程团队对耐久性问题的重视程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而言之,《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宝典”,它为我们如何建造更持久、更可靠的混凝土工程,提供了最权威、最实用的指引。
评分《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在我手中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无数工程的未来。作为一名对建筑质量有着执着追求的技术人员,我一直在寻找能够为我提供坚实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的权威读物,而这本书,无疑是我的不二之选。 书中对混凝土耐久性从“材料学”到“应用学”的全面梳理,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局限于混凝土本身的强度,而是将其置于复杂多变的应用环境之中,去探讨其在长期的服役过程中如何保持性能稳定。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混凝土的劣化机理”的详细阐述。它将各种常见的劣化现象,如碳化、冻融破坏、氯离子侵蚀、碱骨料反应等,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深入的解析,并指出了各自的成因和发展规律。这使得我在面对这些潜在的问题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书中关于“配合比设计与耐久性”的章节,更是让我觉得受益匪浅。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调整水泥、骨料、掺合料以及外加剂的种类和用量,来优化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从而提升其抗侵蚀、抗冻融等关键性能。这为我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依据。 而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本书在“检验评定”部分,给出了非常具体和可操作的检测方法和评定标准。这些标准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考虑到了实际施工的便利性,使得我们能够有效地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进行监控和评估。 书中穿插的各种规范性图表和专业术语的解释,也都做得非常到位,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比较顺畅地理解和吸收其中的知识。 总而言之,《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它不仅提升了我专业知识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建造高质量、长寿命混凝土工程的“秘籍”,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张“长寿秘籍”,它揭示了混凝土如何才能在时间的洪流中保持坚固与稳定。 书中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定义,以及影响其寿命的关键因素的剖析,都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仅仅关注混凝土的短期强度,而是着眼于其在长期服役过程中的性能表现,以及如何抵抗各种不利因素的侵蚀。 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混凝土微观结构与耐久性”关系的深入探讨。它详细解释了混凝土的孔隙率、细观结构以及各种掺合料的加入如何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并提供了相应的优化设计建议。这让我意识到,要想获得高耐久性的混凝土,必须从微观层面入手。 书中关于“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的论述,对我这个在寒冷地区工作的工程师来说,尤为重要。它详细介绍了冻融循环对混凝土的破坏机理,以及如何通过掺入适量的引气剂、控制水灰比、提高混凝土密实度等措施来提升其抗冻融能力。 而书中关于“检验评定”的部分,则是一份极具操作性的“工作指南”。它清晰地列出了各项耐久性检测的项目、方法、频率和判定标准,使得我们在实际工程中,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估。 书中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图表,都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和可读性。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我的实际工作中。 总而言之,《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是一本集理论、实践、指导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为我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的混凝土耐久性理解之门,并赋予了我创造更长久、更可靠工程的能力。
评分《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初次拿到手中,就被它厚重的纸张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我是一名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工程师,深知混凝土耐久性对于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下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了我们一线技术人员极大的指引和帮助。 翻阅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目录结构,将耐久性这个庞杂的概念,分解成了几个核心部分: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后期养护以及检验评定。这让我能够有条不紊地去理解和学习。其中,关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耐久性要求,特别是对海洋、寒冷地区、腐蚀性介质等环境下的混凝土性能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书中的案例分析更是点睛之笔,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氯离子侵蚀、冻融循环、碱骨料反应等常见耐久性病害的预防措施和检测方法。比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控制水泥中的矿物掺合料比例,或者使用抗硫酸盐水泥来抵抗土壤或地下水的侵蚀。对于冻融循环,书中给出了掺入适量引气剂的必要性以及混凝土密实度的要求,这在我们北方地区尤为重要。 最为关键的是,本书在检验评定部分,给出了非常系统和量化的标准。这解决了我们过去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模糊地带。不再是凭经验或者模糊的描述,而是有明确的检测项目、检测频率、判定依据。这对于保证工程质量的稳定性和可追溯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书中关于混凝土抗渗性、抗冻性、抗碳化性等关键指标的检测方法,都有详细的操作规程和判定等级,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进行现场的质量控制。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专业和严谨,没有过多的花哨修饰,直接切入主题,这一点对于我们工程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将宝贵的知识传授给我们。对于年轻一代的工程师来说,这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习教材。通过学习这本书,我相信能够显著提升我们在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方面的能力。
评分《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著作。作为一名对工程细节有着苛求的结构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指导我如何确保混凝土结构的长久稳定性的权威参考。这本书的到来,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对混凝土耐久性从“源头”到“末端”进行了全方位的覆盖。从最初的原材料选择,到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再到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最终的检验和评定,都给出了详尽的要求和指导。这种系统性的阐述,避免了我们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暴露环境”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的分析。它清晰地将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潮湿、冻融、化学侵蚀等,与混凝土可能出现的劣化机理联系起来,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例如,书中针对碳化作用,不仅阐述了其危害,还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降低水灰比、使用含有火山灰质掺合料的水泥等方法来延缓碳化的进程。 而书中关于“检验评定”的部分,更是让我觉得如获至宝。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更是明确地界定了“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这些量化的标准,使得我们的质量控制工作有了明确的依据,也为工程的后期维护和评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关于抗渗、抗冻、抗侵蚀等关键性能的检测方法,我都逐一进行了学习,并尝试将其应用到我的实际工作中。 此外,这本书在阐述某些复杂的技术概念时,并没有回避,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图表和实例,将它们解释得十分透彻。例如,书中对碱骨料反应的机理和预防措施的讲解,就非常生动,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某些骨料需要进行碱活性测试,以及如何在配合比中进行限制。 总的来说,《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是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书籍。它不仅提升了我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认知水平,更赋予了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对于任何从事混凝土工程相关工作的人员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拿到《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行业指南。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奋斗在建设一线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的价值简直是无法估量的。它不只是纸上的文字,更是我们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个工程的基石。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对不同类型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进行了细致的区分。比如,在谈到地下工程时,书中详细列出了对防水、防渗、防腐蚀的要求,并给出了相应的检测指标和方法。这对于我们在地下室、隧道、地铁等复杂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避免出现后期返修,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和精力。 另外,书中对“服役环境”的定义和分类,也非常科学。它清晰地划分了不同环境类别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比如,在沿海地区,如何应对氯离子侵蚀,书中就提供了具体的掺合料选择、混凝土密实度控制以及表面防护等建议。这对于我们国家的海岸线建设,无疑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混凝土耐久性的预测和评估方法。虽然预测性的东西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有这样一个标准化的评估体系,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混凝土在设计寿命内的表现,从而提前做好预防和维护工作。这一点,尤其是在一些长期性的大型工程中,其意义更是非凡。 在细节处理上,这本书也做到了极致。例如,在描述某种检测方法时,它会详细说明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甚至会给出一些典型的检测结果曲线图,让我们能够直观地理解。这种详尽程度,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的人员来说,是极大的便利。 总而言之,《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标准,更是一份承诺,一份对工程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承诺。它指引着我们如何建造更加坚固、更加持久的工程,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安全、更加美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