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

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社编 著
图书标签:
  • 混凝土
  • 耐久性
  • 检验
  • 评定
  • 标准
  • 建筑工程
  • 结构工程
  • 材料工程
  • 质量控制
  • JGJ/T193-09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电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1000000465525
版次:1
商品编码:10605255504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
出版时间:2010-02-01
页数:25
字数:32000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寸草丹心万里程 作者 季羡林
定价 38.00元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ISBN 9787545910636 出版日期 2016-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寸草丹心万里程》是作者以一颗赤子之心,体察天地山川、人文世情所作的山水游记与人文访记。本书部分是随心而发、随性而作的寄情山水的游记;第二部分是畅览庙宇楼阁,探访人文古迹的访记。作者借游览名山大川、庙宇楼阁之际会,发思古之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感慨宇宙之无穷与盈虚之有数。


   作者简介
季羡林(—),中国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目录

寄意山水野情惬

002 / 黄昏

008 / 听雨

012 / 听雨

014 / 喜雨

019 / 登黄山记

040 / 登庐山

045 / 富春江边 瑶琳仙境

052 / 富春江上

059 / 观天池

066 / 换了人间——杂感

069 / 火焰山下

075 / 望雪山——游图利凯尔

079 / 西樵山

083 / 西双版纳礼赞

089 / 游石钟山记

092 / 游小三峡

099 / 飞越珠穆朗玛峰

101 / 石林颂

第二辑

畅览楼台涌文思

108 / 登蓬莱阁

114 /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20 / 大觉寺

131 / 游唐大招提寺

137 / 观秦兵马俑

146 / 奇石馆

151 / 在敦煌

171 / 中央电视台南海影视城

179 / 德里风光

183 / 逛鬼城

190 / 海德拉巴

198 / 汉城忆燕园

206 / 深圳掠影

210 / 星光的海洋

215 / 延吉风情

220 / 春满燕园

223 / 台北街头小景

226 / 重过仰光

231 / 别稻香楼——怀念小泓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混凝土耐久性:理论、实践与前沿》 前言 混凝土作为现代工程建设中最普遍的结构材料,其耐久性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寿命以及经济效益。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混凝土结构物的使用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混凝土也并非“万能”,它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侵蚀,如化学腐蚀、物理风化、冻融循环、钢筋锈蚀等,这些都会导致混凝土结构的性能退化,缩短其使用寿命,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深入理解混凝土耐久性的理论基础,掌握有效的检验评定方法,并积极探索和应用先进的耐久性提升技术,是当前混凝土技术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书《混凝土耐久性:理论、实践与前沿》旨在全面、系统地探讨混凝土耐久性这一关键议题。我们不局限于某一特定规范或标准,而是致力于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涵盖混凝土耐久性产生的内在机理、影响因素、评估手段以及如何通过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和后期防护等多个层面来提升混凝土的耐久性。本书的内容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聚焦于当前研究的前沿动态,希望能为从事混凝土材料研发、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质量检测以及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一部分:混凝土耐久性理论基础 1. 混凝土的组成与微观结构: 水泥水化机理: 详细阐述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铁铝酸四钙等水泥矿物组分与水反应的化学过程,生成水化硅酸钙凝胶(C-S-H凝胶)、氢氧化钙(CH)等主要水化产物。深入分析水化程度、反应速率对混凝土早期强度和后期性能的影响。 C-S-H凝胶的结构与性质: 探讨C-S-H凝胶的无定形、纳米级结构特征,以及其在混凝土强度、孔隙率、抗渗透性等方面所起的核心作用。介绍不同C-S-H凝胶的形貌、比表面积及其与耐久性指标的关系。 孔隙结构: 详细介绍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类型,包括毛细孔、凝胶孔、缩颈孔等,以及这些孔隙的尺寸分布、连通性如何影响混凝土的吸水性、抗渗透性、冻融抵抗性等。分析细骨料、粗骨料的级配对孔隙结构的影响。 骨料与水泥浆的界面过渡区(ITZ): 阐述ITZ的特殊微观结构,其相对较高的孔隙率和较低的强度,以及其在宏观混凝土性能中的薄弱环节作用。探讨各种措施(如掺合料、减水剂)对改善ITZ性能的原理。 其他组成成分的影响: 分析外加剂(减水剂、引气剂、缓凝剂等)、掺合料(粉煤灰、矿渣、硅灰等)以及钢筋对混凝土微观结构和耐久性的影响机制。 2. 混凝土耐久性退化的主要因素与机理: 化学侵蚀: 碳化作用: 阐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泥石中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的过程,导致混凝土pH值下降,失去对钢筋的保护钝化膜,从而引发钢筋锈蚀。分析碳化深度与环境因素(湿度、CO2浓度)、混凝土密实度、保护层厚度等的关系。 硫酸盐侵蚀: 详细分析硫酸盐(如来自土壤、地下水、海水)与水泥水化产物(特别是铝酸钙、氢氧化钙)反应生成膨胀性产物(如膨胀石、石膏)的机理,导致混凝土体积膨胀、开裂、强度下降。区分内源性与外源性硫酸盐侵蚀。 氯离子侵蚀: 探讨氯离子(如来自海水、融雪剂、工业废弃物)渗透进入混凝土内部,破坏钢筋表面的钝化膜,引发电化学腐蚀的机理。分析氯离子扩散与混凝土孔隙结构、含水率、表面氯离子浓度等的关系。 酸性介质侵蚀: 分析酸雨、工业废水等对混凝土中碱性组分的溶解和侵蚀作用,导致混凝土结构被溶解、强度降低。 物理风化与冻融循环: 冻融作用: 深入解释水在混凝土孔隙中结冰膨胀产生的压力,以及反复冻融循环对混凝土微观结构造成的损伤(微裂缝扩展、孔隙增大、强度下降)。分析含气量、水胶比、骨料特性对冻融性能的影响。 磨损与冲刷: 探讨混凝土表面受到颗粒物冲刷或摩擦引起的损耗机理,分析骨料硬度、水泥浆强度、表面光洁度等因素的影响。 碱骨料反应(ASR): 详细介绍碱(主要来自水泥中的碱金属)与混凝土中某些活性骨料(如含隐晶质二氧化硅的石英、玉石、燧石等)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吸水膨胀性的碱-硅酸凝胶,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膨胀裂缝。分析活性骨料、水泥碱含量、湿度等关键因素。 钢筋锈蚀: 电化学腐蚀: 详细阐述钢筋锈蚀的电化学过程,包括阳极反应(钢的氧化)和阴极反应(氧的还原)。分析引起钢筋锈蚀的主要诱因(碳化、氯离子侵蚀)和环境条件(氧气、水分、电解质)。 锈蚀产物的膨胀效应: 解释钢筋锈蚀产物(如Fe(OH)2、Fe(OH)3、Fe2O3·nH2O等)体积远大于原始钢筋,产生的膨胀应力导致混凝土保护层开裂、剥落,最终影响结构承载能力。 第二部分:混凝土耐久性检验与评定 1. 混凝土耐久性现场检测技术: 钢筋锈蚀检测: 电位法(半电池电位): 介绍测量混凝土表面电位的方法,区分电位数值与钢筋锈蚀概率的关系。 氯离子含量测定: 介绍从混凝土钻芯或表面刮削取样,采用滴定法、离子色谱法等测定氯离子含量的技术。 碳化深度检测: 介绍使用酚酞指示剂等方法测定混凝土碳化深度的简单而常用的技术。 非开挖检测技术: 介绍钢筋扫描仪(检测钢筋位置和锈蚀程度)、雷达探测(检测裂缝、保护层厚度)、声波检测(检测内部缺陷)等先进技术。 混凝土结构性能评估: 回弹法: 介绍基于表面硬度反推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基本原理,分析其局限性。 超声波法: 探讨利用超声波在混凝土中传播的速度和衰减,评估混凝土密实度、均匀性、是否存在缺陷(如裂缝、空洞)的原理。 动力响应法: 介绍通过测量结构振动特性,评估混凝土结构整体性、刚度和损伤状态的技术。 渗透性测试: 介绍表面浸水法、水对混凝土压力渗透法等,评估混凝土抗渗性能。 吸水率测试: 测量混凝土饱和吸水率,评估其孔隙率和密实度。 2. 耐久性设计理念与方法: 耐久性设计目标: 阐述根据工程类别、使用环境、设计寿命等确定合理的耐久性设计目标,如抗冻融等级、抗渗等级、耐腐蚀等级等。 环境暴露等级划分: 介绍不同环境(如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海洋环境、工业腐蚀环境)对混凝土的侵蚀程度,并据此划分相应的环境暴露等级。 耐久性设计参数的选择: 最小水泥用量与最大水胶比: 强调低水胶比和适量高强度水泥的使用是提高混凝土密实度和耐久性的重要途径。 掺合料的应用: 论述粉煤灰、矿渣、硅灰等火山灰活性或潜在水硬性材料在改善混凝土早期强度、后期强度、降低水化热、提高抗渗透性、抵抗氯离子侵蚀等方面的作用。 骨料的选择与处理: 强调选择低活性、尺寸稳定、级配良好的骨料,并避免使用易引起碱骨料反应的骨料。 保护层厚度设计: 强调足够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是抵御碳化、氯离子侵蚀、冻融等危害的关键。 接缝与防水设计: 讨论结构变形缝、沉降缝等的设计与处理,以及针对特殊环境(如地下工程)的防水措施。 耐久性设计寿命预测: 介绍基于模型和试验数据,预测混凝土结构在特定环境下的使用寿命的方法。 3. 质量控制与施工关键点: 原材料质量控制: 严格控制水泥、骨料、水、外加剂、掺合料的质量,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 配合比设计优化: 强调配合比设计不仅要满足强度要求,更要综合考虑耐久性因素,例如掺合料的种类和掺量、水胶比、外加剂的使用等。 搅拌与运输: 确保混凝土搅拌均匀、运输过程中不发生离析,及时浇筑。 浇筑与振捣: 掌握正确的浇筑方法和振捣技术,保证混凝土密实,排除气泡,避免出现蜂窝、麻面等缺陷。 养护: 强调充分有效的养护对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和孔隙结构形成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干燥、高温或寒冷环境下。介绍湿养护、覆盖养护、薄膜养护等不同方法。 模板拆除与后处理: 确定合理的模板拆除时间,避免对混凝土造成损伤,并进行必要的修补。 第三部分:混凝土耐久性提升技术与前沿 1. 高性能混凝土(HPC)与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 HPC的特点与应用: 介绍HPC在提高强度、降低渗透性、增强抗侵蚀性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在桥梁、高层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UHPC的组成与性能: 深入探讨UHPC的超细颗粒级配、高水泥用量、低水胶比、强化纤维(钢纤维、聚合物纤维)等组成特点,以及其超高强度、超高耐久性、优异的抗裂性等突破性性能。 UHPC的耐久性优势: 分析UHPC极低的孔隙率和密实度如何使其具有极强的抗渗透性、抗化学侵蚀性和抗冻融性。 2. 自愈合混凝土(Self-Healing Concrete): 自愈合机理: 介绍不同类型的自愈合混凝土,如基于未水化水泥颗粒的水化愈合、基于封堵材料(如微胶囊、细菌)的愈合机理。 自愈合材料与技术: 探讨各种自愈合添加剂(如聚合物、细菌孢子、膨胀剂)的设计与应用。 自愈合混凝土的应用前景: 分析其在延长结构寿命、降低维护成本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3. 防护与修复技术: 表面防护涂层: 介绍有机涂料、无机涂料、聚合物砂浆等防护材料的种类、性能及其在抵抗碳化、氯离子侵蚀、冻融等方面的作用。 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探讨其通过与混凝土中的自由石灰反应,在孔隙中生成不溶性晶体,达到防水和提高密实度的原理。 阴极保护技术: 介绍其在延缓或阻止钢筋锈蚀方面的应用,包括牺牲阳极法和外加电流法。 结构修复材料与方法: 介绍针对混凝土裂缝、剥落、强度下降等病害的修复材料(如修补砂浆、灌注材料)和施工方法。 4. 绿色混凝土与可持续性: 低碳混凝土: 介绍使用高掺合料混凝土(如粉煤灰、矿渣)以降低水泥用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 再生骨料的应用: 探讨使用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对混凝土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及应用前景。 耐久性与可持续性的关系: 强调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本身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延长结构寿命意味着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结语 混凝土耐久性是一个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课题。本书力求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前沿,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框架。我们希望通过对混凝土耐久性理论的剖析,对影响因素的辨析,对检测评定方法的介绍,以及对先进技术和绿色理念的探讨,能够激发更多研究者和工程师的思考,为建设更加安全、长寿、环保的混凝土结构贡献力量。未来的混凝土技术,必将在不断追求高性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其长期的环境适应性和经济效益,实现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

用户评价

评分

《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给混凝土“体检”的精密指南,它帮助我深入了解混凝土的“生理状况”,并指导我如何让它健康长寿。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评价体系,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力学性能上,而是将环境因素、化学反应、物理劣化等多种维度纳入考量。它清楚地认识到,混凝土的耐久性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评估。 书中关于“混凝土的抗侵蚀性”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它详细介绍了混凝土在酸性、碱性、盐类溶液等不同介质中的腐蚀机理,并给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比如,书中针对海洋工程,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降低水化热、掺加矿物掺合料等方式,来提高其抵抗海水侵蚀的能力。 令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混凝土早期裂缝控制”的内容。它详细分析了引起早期裂缝的各种原因,如收缩、温度应力等,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这对于我们建筑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棘手的问题,书中提供的解决方案,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而书中关于“混凝土耐久性等级划分”和“评定方法”的章节,更是让我觉得它是一本“实战手册”。它明确了不同耐久性等级的性能要求,以及相应的检测手段和判定标准,这使得我们在实际工程中,能够有理有据地进行质量控制和工程评估。 书中丰富的图表和数据分析,也为我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和掌握。 总而言之,《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是一本极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著作。它不仅提升了我专业知识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建造更可靠、更持久的混凝土工程的“路线图”。

评分

《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就像一本“健康管理手册”,为混凝土结构提供了从孕育到衰老的全方位监测和维护指南。 让我深感敬佩的是,书中对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剖析,既有宏观的战略层面的考量,也有微观的细节把控。它清楚地认识到,混凝土的耐久性并非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它从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到配合比的设计优化,再到施工过程中每一个细微环节的处理,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混凝土微观结构”的阐述。它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强度和密实度,而是深入到孔隙结构、晶体组成等微观层面,来解释混凝土为什么会劣化,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微观结构来提升其耐久性。这种深入骨髓的分析,让我对混凝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书中关于“环境适应性”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详细阐述了不同环境介质(如酸、碱、盐、二氧化碳等)对混凝土的侵蚀机理,并提供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在化工厂等腐蚀性强的环境中,书中建议采用特定的水泥品种和掺合料,并辅以防腐涂层,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指导。 而书中关于“耐久性检验与评定”的章节,更是让我觉得它是一本“行动指南”。它明确地规定了各项检测的流程、仪器设备、数据分析以及最终的评定等级。这使得我们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准确地评估混凝土的健康状况,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技术概念,并将它们应用到我的实际工作中。 总而言之,《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是一本集理论、实践、指导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为我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的混凝土耐久性理解之门,并赋予了我创造更长久、更可靠工程的能力。

评分

《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对我而言,不只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张精密的“工程体检报告”,它帮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混凝土的“健康状况”。 书中对混凝土耐久性的界定,以及影响其寿命的各种因素的剖析,都显得尤为科学和全面。它没有停留在“混凝土要坚固”的表层概念,而是深入到混凝土内部微观结构的变化,以及外部环境对其造成的长期影响。这让我意识到,耐久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贯穿于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 尤其令我感到振奋的是,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混凝土耐久性设计要求,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区分。比如,在描述严寒地区时,书中详细列出了对混凝土抗冻性的具体要求,以及需要注意的掺合料和施工工艺,这对于我们北方地区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避免因冻融循环造成的结构损坏,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书中关于“疲劳损伤”的论述,也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它详细解释了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内部微裂缝的发展过程,以及如何通过提高混凝土的抗疲劳性能来延长其使用寿命。这对于桥梁、高层建筑等承受重复性荷载的结构,提供了重要的设计指导。 而且,本书在提出检验评定标准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现实的工程条件。它给出的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既有科学性,又具备可操作性,能够确保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准确地评估混凝土的耐久性状况,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书中穿插的各种图例和数据表格,也为我们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表和数据,让我们能够更快地掌握核心要点。 总体而言,《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是一本极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们从根本上提升混凝土的质量,从而建造更加安全、更加可靠的工程。

评分

《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仿佛是一本“工程健康百科全书”,为我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用于守护混凝土结构的长久健康。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混凝土耐久性威胁的描述,细致入微,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遇到的不利因素。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到土壤和水中的化学物质,再到极端的气候条件,书中都一一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指出了它们对混凝土可能造成的损害。 书中关于“混凝土的防护与修复”章节,尤其令我感到实用。它不仅介绍了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和施工来预防耐久性问题的发生,更提供了针对已经出现劣化现象的混凝土,有效的修复和加固技术。例如,书中关于碳化混凝土的修复方法,就提供了多种选择,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让我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做出最佳决策。 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本书还涉及了“混凝土耐久性预测”的内容。虽然预测性技术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能够通过科学的模型来估算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并提前制定维护计划,这对于大型基础设施的长期运营和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书中丰富的案例分析,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通过学习这些真实的工程案例,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理论知识的应用,并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在自己的工作中犯同样的错误。 此外,本书在语言表达上,力求简洁明了,专业性强,但不失可读性。它在解释一些复杂的科学原理时,会使用形象的比喻,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总而言之,《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是一本能够真正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权威著作。它不仅提升了我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建造更加可靠、更加持久的工程的有力工具。

评分

《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感觉到它蕴含着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在如今这个追求“百年工程”的时代,混凝土的耐久性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指标,而是关乎工程安全、社会效益的重大课题。 书中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因素的分析,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局限于物理层面的破坏,更深入地探讨了化学侵蚀、电化学腐蚀等复杂过程。比如,关于钢筋锈蚀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书中就给出了非常详细的阐述,包括钢筋锈蚀的机理、对混凝土的损害以及如何通过提高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和使用阻锈剂等方式来预防。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混凝土老化”的描述,并非是一种被动的过程,而是可以通过积极的设计和施工来延缓甚至避免的。它强调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通过科学的配合比设计、合理的施工工艺和恰当的后期养护,可以显著提升混凝土的抵抗各种不利环境因素的能力。 书中关于“检验评定”的部分,则是一份极其详尽的“操作指南”。它明确规定了各项检测的频率、方法和评定标准,为我们一线施工人员提供了一套可靠的质量控制体系。特别是书中对于不同耐久性等级的混凝土,所要求的性能指标和检测方法,都做了清晰的界定,让我们能够有据可依。 我也注意到,书中还涉及到一些新兴的耐久性评价方法,虽然我目前还没有机会深入实践,但了解这些前沿的知识,让我对混凝土耐久性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但又不会过于晦涩。它在解释专业术语时,会辅以通俗的说明,使得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理解。这对于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高整个工程团队对耐久性问题的重视程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而言之,《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宝典”,它为我们如何建造更持久、更可靠的混凝土工程,提供了最权威、最实用的指引。

评分

《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在我手中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无数工程的未来。作为一名对建筑质量有着执着追求的技术人员,我一直在寻找能够为我提供坚实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的权威读物,而这本书,无疑是我的不二之选。 书中对混凝土耐久性从“材料学”到“应用学”的全面梳理,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局限于混凝土本身的强度,而是将其置于复杂多变的应用环境之中,去探讨其在长期的服役过程中如何保持性能稳定。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混凝土的劣化机理”的详细阐述。它将各种常见的劣化现象,如碳化、冻融破坏、氯离子侵蚀、碱骨料反应等,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和深入的解析,并指出了各自的成因和发展规律。这使得我在面对这些潜在的问题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书中关于“配合比设计与耐久性”的章节,更是让我觉得受益匪浅。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调整水泥、骨料、掺合料以及外加剂的种类和用量,来优化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从而提升其抗侵蚀、抗冻融等关键性能。这为我在实际工程中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依据。 而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本书在“检验评定”部分,给出了非常具体和可操作的检测方法和评定标准。这些标准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考虑到了实际施工的便利性,使得我们能够有效地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进行监控和评估。 书中穿插的各种规范性图表和专业术语的解释,也都做得非常到位,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比较顺畅地理解和吸收其中的知识。 总而言之,《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它不仅提升了我专业知识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建造高质量、长寿命混凝土工程的“秘籍”,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

《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张“长寿秘籍”,它揭示了混凝土如何才能在时间的洪流中保持坚固与稳定。 书中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定义,以及影响其寿命的关键因素的剖析,都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仅仅关注混凝土的短期强度,而是着眼于其在长期服役过程中的性能表现,以及如何抵抗各种不利因素的侵蚀。 我尤其赞赏书中对“混凝土微观结构与耐久性”关系的深入探讨。它详细解释了混凝土的孔隙率、细观结构以及各种掺合料的加入如何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并提供了相应的优化设计建议。这让我意识到,要想获得高耐久性的混凝土,必须从微观层面入手。 书中关于“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的论述,对我这个在寒冷地区工作的工程师来说,尤为重要。它详细介绍了冻融循环对混凝土的破坏机理,以及如何通过掺入适量的引气剂、控制水灰比、提高混凝土密实度等措施来提升其抗冻融能力。 而书中关于“检验评定”的部分,则是一份极具操作性的“工作指南”。它清晰地列出了各项耐久性检测的项目、方法、频率和判定标准,使得我们在实际工程中,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估。 书中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图表,都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实用性和可读性。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书中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我的实际工作中。 总而言之,《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是一本集理论、实践、指导于一体的权威著作。它为我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的混凝土耐久性理解之门,并赋予了我创造更长久、更可靠工程的能力。

评分

《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初次拿到手中,就被它厚重的纸张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我是一名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工程师,深知混凝土耐久性对于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下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了我们一线技术人员极大的指引和帮助。 翻阅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目录结构,将耐久性这个庞杂的概念,分解成了几个核心部分: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后期养护以及检验评定。这让我能够有条不紊地去理解和学习。其中,关于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混凝土耐久性要求,特别是对海洋、寒冷地区、腐蚀性介质等环境下的混凝土性能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书中的案例分析更是点睛之笔,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氯离子侵蚀、冻融循环、碱骨料反应等常见耐久性病害的预防措施和检测方法。比如,它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控制水泥中的矿物掺合料比例,或者使用抗硫酸盐水泥来抵抗土壤或地下水的侵蚀。对于冻融循环,书中给出了掺入适量引气剂的必要性以及混凝土密实度的要求,这在我们北方地区尤为重要。 最为关键的是,本书在检验评定部分,给出了非常系统和量化的标准。这解决了我们过去在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模糊地带。不再是凭经验或者模糊的描述,而是有明确的检测项目、检测频率、判定依据。这对于保证工程质量的稳定性和可追溯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书中关于混凝土抗渗性、抗冻性、抗碳化性等关键指标的检测方法,都有详细的操作规程和判定等级,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进行现场的质量控制。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专业和严谨,没有过多的花哨修饰,直接切入主题,这一点对于我们工程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将宝贵的知识传授给我们。对于年轻一代的工程师来说,这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习教材。通过学习这本书,我相信能够显著提升我们在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施工和质量控制方面的能力。

评分

《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著作。作为一名对工程细节有着苛求的结构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指导我如何确保混凝土结构的长久稳定性的权威参考。这本书的到来,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对混凝土耐久性从“源头”到“末端”进行了全方位的覆盖。从最初的原材料选择,到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再到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最终的检验和评定,都给出了详尽的要求和指导。这种系统性的阐述,避免了我们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暴露环境”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的分析。它清晰地将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潮湿、冻融、化学侵蚀等,与混凝土可能出现的劣化机理联系起来,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例如,书中针对碳化作用,不仅阐述了其危害,还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降低水灰比、使用含有火山灰质掺合料的水泥等方法来延缓碳化的进程。 而书中关于“检验评定”的部分,更是让我觉得如获至宝。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更是明确地界定了“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这些量化的标准,使得我们的质量控制工作有了明确的依据,也为工程的后期维护和评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书中关于抗渗、抗冻、抗侵蚀等关键性能的检测方法,我都逐一进行了学习,并尝试将其应用到我的实际工作中。 此外,这本书在阐述某些复杂的技术概念时,并没有回避,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图表和实例,将它们解释得十分透彻。例如,书中对碱骨料反应的机理和预防措施的讲解,就非常生动,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某些骨料需要进行碱活性测试,以及如何在配合比中进行限制。 总的来说,《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是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书籍。它不仅提升了我对混凝土耐久性的认知水平,更赋予了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信心和能力。对于任何从事混凝土工程相关工作的人员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

拿到《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这本书,就像是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行业指南。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奋斗在建设一线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的价值简直是无法估量的。它不只是纸上的文字,更是我们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个工程的基石。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它对不同类型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进行了细致的区分。比如,在谈到地下工程时,书中详细列出了对防水、防渗、防腐蚀的要求,并给出了相应的检测指标和方法。这对于我们在地下室、隧道、地铁等复杂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避免出现后期返修,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和精力。 另外,书中对“服役环境”的定义和分类,也非常科学。它清晰地划分了不同环境类别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比如,在沿海地区,如何应对氯离子侵蚀,书中就提供了具体的掺合料选择、混凝土密实度控制以及表面防护等建议。这对于我们国家的海岸线建设,无疑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混凝土耐久性的预测和评估方法。虽然预测性的东西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有这样一个标准化的评估体系,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混凝土在设计寿命内的表现,从而提前做好预防和维护工作。这一点,尤其是在一些长期性的大型工程中,其意义更是非凡。 在细节处理上,这本书也做到了极致。例如,在描述某种检测方法时,它会详细说明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甚至会给出一些典型的检测结果曲线图,让我们能够直观地理解。这种详尽程度,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的人员来说,是极大的便利。 总而言之,《JGJ/T193-09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标准,更是一份承诺,一份对工程质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承诺。它指引着我们如何建造更加坚固、更加持久的工程,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安全、更加美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