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修订版)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人类学
  • 地理学
  • 社会学
  • 文明
  • 枪炮
  • 病菌
  • 钢铁
  • 世界史
  • 贾雷德·戴蒙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易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72322
商品编码:10635767669

具体描述

内容提要


为什么现代社会中的财富和权力的分配,是以今天这种面貌呈现,而非其他形式?为何越过大洋进行杀戮、征服和灭绝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欧洲人和亚洲人?各族群间的生活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对于现代人类、国家间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史学家往往存而不论,而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为许多大家熟悉以及想当然的答案赋予了截然不同的含义。

远古时期,各大陆上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始分道扬镳。中国、中美洲、美国东南部和其他地区对野生动植物的早期驯化,使这些地区的各个族群获得了一种领先优势。为什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了不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出现在其他地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至今仍停留在依稀隐约之间。诚然,农业与放牧出现在局部地区,只是对不同族群的不同命运的部分解释,重要的是,发展水平超过狩猎采集阶段的社会,就有可能发展出文字、技术、政府、有组织的宗教,同时也更有可能发展出凶恶的病菌和战争中的强大武器。正是这样的社会在海洋和陆地上进行冒险,以牺牲其他民族为代价,向新的家园不断扩张,人们熟悉的例子就是欧洲人在过去500年中对非欧洲民族的征服。开始时,这些欧洲人只是想通过航海去寻找贵金属和香料,结果却常常导致对土著人土地的入侵,并通过屠杀和带来的疾病大批消灭了土著居民。


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人类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本书与戴蒙德的其他两部著作《崩溃》、《第三种黑猩猩》一起堪称为“人类大历史”。本书在2005年国外原版的基础上修订出版,新增“日本人乃何许人也”一章。

目录


前言 耶利的问题 …………………………………………………… 001
历史进程的地区差异

部分 从伊甸园到卡哈马卡 ……………………………… 001

第 一 章 走上起跑线……………………………………………… 003
公元前 11000年前各个大陆发生了些什么

第 二 章 历史的自然实验 ……………………………………… 023
地理因素是怎样塑造波利尼西亚群岛的社会的

第 三 章 卡哈马卡的冲突 ……………………………………… 039
为什么印加帝国皇帝阿塔瓦尔帕没有俘虏西班牙国王
查理一世

第二部分 粮食生产的出现和传播 …………………………… 055

第 四 章 农民的力量……………………………………………… 057
枪炮、病菌与钢铁的根源

第 五 章 历史上的穷与富 ………………………………………066
粮食生产开始时的地理差异

第 六 章 种田还是不种田 ………………………………………094
粮食生产传播的原因

第 七 章 怎样识别杏仁…………………………………………… 104
古代作物的无意识的发展

第 八 章 问题在苹果还是在印第安人 ………………………… 123
为什么有些地区的族群未能驯化植物

第 九 章 斑马、不幸的婚姻和安娜·卡列尼娜原则 ………… 151
为什么大多数大型野生哺乳动物没有得到驯化

第 十 章 辽阔的天空与偏斜的轴线 …………………………… 172
为什么在不同的大陆粮食生产传播的速度不同

第三部分 从粮食到枪炮、病菌与钢铁 ……………………… 189

第十一章 牲畜的致命礼物 ……………………………………… 191
病菌的演化

第十二章 蓝图和借用字母 ……………………………………… 213
文字的演变

第十三章 需要之母………………………………………………… 240
技术的演进

第十四章 从平等主义到盗贼统治 ……………………………… 269
政府和宗教的演变


第四部分 在五章中环游世界 ………………………………… 317

第十五章 耶利的族人……………………………………………… 319
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历史

第十六章 中国是怎样成为中国人的中国的 …………………… 348
东亚的历史

第十七章 驶向波利尼西亚的快艇 ……………………………… 361
南岛人扩张的历史

第十八章 两个半球的碰撞 ……………………………………… 382
欧亚大陆与美洲历史的比较

第十九章 非洲是怎样成为黑人的非洲的 ……………………… 405
非洲的历史

尾声 人类史作为一门科学的未来 ……………………… 433

日本人乃何许人也 …………………………………… 457

2003后记:《枪炮、病菌与钢铁》今日谈…………… 479

致谢 …………………………………………………………………… 493

作者介绍


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以生物学开始其科学生涯,进而研究演化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被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曾获得麦克阿瑟基金会研究员基金及全国地理学会伯尔奖。在《发现》、《博物学》、《自然》和《地理》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

文摘



《文明的摇篮:探寻古代河流文明的兴衰与遗产》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入剖析了人类历史上早期四大独立起源的河流文明——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文明)、古埃及(尼罗河文明)、印度河谷文明以及黄河与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鼎盛及其最终的衰落与转型。本书旨在超越单一的地域叙事,将这些早期人类社会置于全球文明演进的宏大框架下进行比较研究,探寻支撑这些文明早期发展的共同地理、生态基础,以及促使它们走向不同命运的独特内部结构与外部挑战。 第一部分:地理的馈赠与挑战——文明的物质基础 第一章:大河的恩赐:河流作为文明的母亲 本章详细考察了四大河流——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尼罗河、印度河以及黄河、长江——如何为早期人类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水源,以及季节性泛滥带来的肥沃冲积土。我们将探讨早期灌溉系统的复杂性是如何驱动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从简单的社区合作到复杂的中央集权管理。内容将侧重于早期水利工程的技术细节,以及不同文明如何应对河流特性带来的差异化挑战(例如,两河文明的洪水不确定性与古埃及的尼罗河泛滥可预测性)。 第二章:资源分配与早期经济形态 分析了这些文明早期的经济基础,包括农业剩余的产生、专业化分工的萌芽,以及早期贸易网络的构建。本书将对比四大区域在关键资源(如石材、金属、稀有木材)上的获取方式及其对社会阶层的影响。重点关注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间贸易网络与古埃及对内部资源的严格控制之间的差异。 第二部分:社会建构与权力逻辑 第三章:神权与王权:统治合法性的构建 本章聚焦于早期国家形态的政治哲学和意识形态基础。深入探讨了神权在美索不达米亚的祭司阶层、古埃及的法老神格化、印度河流域的精英阶层(尽管其证据相对模糊)以及中华文明中“天命”观念的早期雏形是如何被用来维护统治的。我们将对比苏美尔城邦的多元化权力结构与古埃及高度集中的君主制之间的本质区别。 第四章:文字的发明与知识的固化 考察了这四大文明各自发展出的书写系统——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印章文字(侧重其未被完全解读的特征)和甲骨文的起源与演变。探讨了文字在行政管理、宗教记录和法律编纂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文字的普及程度如何影响了社会知识的传播范围和精英阶层的形成。 第五章: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分层 通过考古学证据,描绘了乌鲁克、孟菲斯、哈拉帕和早期的殷墟等早期城市的面貌。分析了城市规划、公共建筑(如神庙、金字塔、大型粮仓)的建设,如何反映了社会资源的集中和等级制度的固化。比较了哈拉帕文明相对扁平化的城市结构与两河文明中神庙经济的主导地位。 第三部分:信仰、技术与文化输出 第六章:宇宙观与宗教实践 本章对比了各文明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体系和宗教仪式。探讨了多神信仰(如苏美尔诸神、埃及的太阳神崇拜)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它们在应对死亡、灾难和秩序维持方面的哲学功能。特别分析了印度河谷文明中可能存在的生殖崇拜与早期瑜伽实践的线索。 第七章:技术革新与工程成就 聚焦于这些文明在数学、天文学和冶金学方面的早期突破。详细介绍轮子的发明在运输和战争中的应用,以及古埃及在大型石材搬运和测量技术上的精湛掌握。本书将讨论这些技术进步在多大程度上是服务于军事目的,又在多大程度上是服务于民生需求的。 第八章:法律的诞生与社会规范 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作为两河文明晚期成熟的代表)以及早期埃及法律文献片段的分析,探讨早期法律的起源、惩罚原则(如同态复仇法)以及法律在维护社会契约中的作用。对比中华文明早期基于宗法和礼仪的道德规范与两河流域基于成文法典的制度化规范之间的差异。 第四部分:文明的转向与遗产 第九章:环境压力与内部衰变 审视了导致早期文明衰落或转型的关键因素。这包括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或洪水加剧、灌溉系统盐碱化(特别关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对农业生产力的长期影响,以及内部社会矛盾的激化。 第十章:外部冲击与文明的重塑 分析了外部力量(如游牧民族的迁徙、新的军事技术的引入)对四大文明中心地带的冲击。探讨了古埃及如何在新王国时期实现集权化扩张,以及印度河流域文明在未完全“崩溃”的情况下如何逐步退化和融合,为后来的印度次大陆文明奠定基础。 尾声:永恒的遗产 总结四大河流文明对后世世界的深远影响,从书写系统、历法、数学概念到政治组织模式,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叙事的基石。本书强调,理解这些早期社会的兴衰逻辑,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代社会所面临的资源管理与社会治理的挑战。 本书力求以扎实的考古学、文献学和环境科学证据为基础,构建一个动态、对比鲜明、避免目的论的早期人类社会发展图景。它不是一部简单的编年史,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在特定地理条件下,通过集体智慧与组织能力,创造出复杂社会形态的深度剖析。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后,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我们对“进步”的理解可能过于狭隘了。这本书没有给我们任何廉价的安慰剂,它用无可辩驳的证据链告诉我,人类社会的发展并非一条直线向上的进步阶梯,而是在不同起跑线上,被环境因素推着跑出的不同轨迹。它对技术扩散速度的分析,特别是当地理障碍和生物障碍被移除时,技术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特性,这让人不禁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否正在经历又一次“地理障碍”的消除,从而引发下一轮的文明大洗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让我们能够用更少的主观臆断,去解释更多历史的迷雾,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类文明的底层源代码”的解读手册。

评分

初翻这本书时,我曾担心它会陷入枯燥的学术说教,毕竟要解释数万年的变迁,需要的背景知识必然庞杂。然而,作者的叙事能力令人惊叹。他巧妙地将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地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点编织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线,读起来完全没有门槛。最让我震撼的是他对“病菌”这一要素的解读。我们总以为是先进的武器决定了征服与被征服,但作者指出,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微生物。想想看,当探险家踏上新大陆,带来的不仅仅是枪炮,更是数千年来在密集人口和驯化动物的共同作用下演化出的免疫系统,这对原住民来说是何等毁灭性的打击。这种非对称的生物武器,比起任何金属打造的刀剑都更具颠覆性,它揭示了一种残酷而又无可辩驳的自然选择逻辑,让人在感到历史的无情时,也对生命力的顽强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历史进程看法的全新大门。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将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地理和生态背景下进行审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传统史学中对帝王将相或文化交流的关注上。我尤其欣赏他那种刨根问底的科学精神,他不像是在讲述一个已经定论的故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谨的学术侦探工作。从新几内亚的原始部落到欧亚大陆的崛起,他细致地梳理了农业起源、动物驯化这些看似微小的起点,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决定不同族群命运的巨大鸿沟。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差异,意识到它们并非源于人种的优劣,而是深深植根于环境赐予的不同“启动包”。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即去翻阅更多相关的地理学和生物学资料来印证这种强大的逻辑链条。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它包含大量的因果链条推导,稍不留神就可能跟不上作者的思路。但这种智力上的挑战是值得的。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叙事从“英雄创造历史”的传统窠臼中解放出来,转而强调环境、资源和生物学基础的底层驱动力。书里对不同大洲驯化潜力的对比分析尤其精彩,它细致地比较了哪些野生植物和动物具备被驯化的潜力,以及欧亚大陆在这一“资源禀赋”上的巨大幸运。这种深层分析迫使我跳出日常生活的琐碎,从一个数万年尺度的宏观视角去审视人类共同的起源和分流,是一种令人心神俱振的智力探险。

评分

这本书的修订版在细节上做得非常扎实,可以看出作者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地补充和完善了早期的论点。对我个人而言,它提供了一种极佳的框架,去理解当代世界格局的形成逻辑。过去我对殖民历史的理解相对片面,总觉得是纯粹的侵略与压迫,但读完此书,我开始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历史转折点,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地理必然性在驱动。例如,欧亚大陆东西向的地理轴线,极大地促进了作物和技术的快速传播,这使得它在起跑线上就比南北向的非洲和美洲大陆占据了无可比拟的优势。这种“地理决定论”的视角,无疑是极具争议性的,但作者处理得非常谨慎,他并非在为历史的不公辩护,而是在解释“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为什么不应该这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