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文本撰寫的過程中,李紅婷試圖從人類學的視角來剖析近百年中國鄉村社區及其教育的演變曆程,但在理論建構上遭遇瓶頸。為此,她來找我商議,並主動要求延期一年進行博士論文答辯。我欣然同意,並建議她藉用社會學的交換理論來闡釋鄉村教育中國傢、社區與學校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當然,我知道這對於她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目前學術界用交換理論闡釋國傢、社區與學校互動關係是不多見的,而李紅婷本科是攻讀曆史學,碩士是教育管理,她在人類學、社會學方麵的相關知識積纍不夠,理論基礎不是很紮實。因此,我對她雖然提齣瞭的建議,卻沒有抱太大期望。
作者簡介
李紅婷,女,漢族;博士;畢業於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師從滕星教授;現為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嚮:教育人類學、教育政策與發展、農村教育。近年來。在《中國教育學刊》《學前教育研究》、《民族教育研究》、《文史博覽》《湖南師大學報》《中國民族教育》、《湖南教育》、《當代教育論壇》、《中國教育報》、《民族報》等報刊雜誌上發錶學術論文、調查研究報告20多篇;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1項,主持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1項(已結題),參與課題8項。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核心概念界定
一、社會轉型
二、農村社區與鄉村社區
三、村落與行政村
四、教育與鄉村教育
第二節 相關研究文獻綜述
一、有關“社會轉型”的文獻綜述
二、有關“村落”經濟文化類型的研究
三、有關“鄉村教育”的文獻綜述
第三節 當代鄉村小學白描及其引發的思考
一、鄉間小路:上學路上的冷清與危險
二、學校門口:鄉村中蘇醒最早的市場
三、學校場景之一:用於擺設的現代教學設施
四、學校場景之二:消失的上課鈴聲與廣播聲
五、學校場景之三:廢棄的李氏宗族祠堂
六、學校場景之四:五花大綁的古井
第四節 理論範式與研究方法
一、理論範式
二、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第五節 研究假設與敘述邏輯
第二章 大金村的時空變遷與經濟文化轉型
第一節 大金村的地理位置及曆史沿革
一、自然地理
二、曆史沿革
第二節 大金村人口變遷及其居住空間拓展
一、1949年前的人口狀況與居住格局
二、集體經濟時代的人口狀況及居住格局
三、改革開放三十年村落人口與居住區域拓展
第三節 大金村的村落經濟類型及産業結構變遷
一、生存化小農經濟時代:增長與發展都緩慢的
山區農畜經濟
二、過密化集體經濟時代:有增長但沒有發展的
農耕經濟
三、反過密化的傢庭生産時代:有發展有增長的
農副經濟
四、市場化農工經濟時代:有發展但沒有增長的
半農耕經濟
第四節 大金村文化風俗的變遷
一、生活習俗的沿革
二、傳統節日與習俗的衰落
三、婚姻傢庭觀念的變化
第三章 族塾義學:植入鄉村的神聖殿堂
第一節 清末的“族塾義學教育”
第二節 民國時期宗族支撐的“國民小學教育”
第三節 權威的象徵:李氏宗祠對社區的控製
……
第四章 開門辦學:嵌入鄉村社區的大金村小學
第五章 圍牆浮現:學校與社區的資源交換與爭奪
第六章 教育雞肋:無根的社區與懸置的學校
第七章 路在何方:鄉村教育的睏境與齣路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著名的人類學傢林耀華把世界民族經濟文化類型分為四個類型:采集漁獵經濟文化、遊牧經濟文化、農業經濟文化、現代化工農牧業。他認為農業經濟文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階段,它又可以分為山地雨林混閤農業和犁耕農業。在中國,犁耕農業分布麵積最廣,它實際上又可分為旱作農業和水田稻作農業兩個分支。犁耕農業的水田稻作型主要分布存中國長江中下遊地區。
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村社會發生瞭巨大的變遷,農業經濟文化類型也開始發生變化。尤其村落的經濟文化類型更是差異顯著。黃宗智認為農村經濟變遷有三種方式:首先,單純的密集化,産齣或産值以與勞動投入相同的速率擴展;其次,過密化(以前翻譯為內捲化),總産齣在以單位工作日邊際報酬遞減為代價的條件下擴展;再次,發展,即産m擴展快於勞動投入,帶來單位工作日邊際報酬的增加。換句話說,勞動生産率在密集化狀況下保持不變,在過密化狀況下邊際遞減,在發展狀況下擴展。農業密集化是由人口增長推動的,但在既有技術水平下,人口壓力遲早會導緻邊際報酬隨著進一步勞動密集化而遞減。小農經濟過密化的程度往往取決於其人口與可得到資源之間的平衡關係。相對於資源的人口密集的壓力會造成過剩勞動力數量的增加以及高度的生存壓力,導緻極端過密化的發生。與密集化和過密化相比較,發展通常不會僅隨著人口壓力而發生,而是伴隨著有效的勞動分工,增加單位勞動力的資本投入,或技術進展。
周大鳴等人根據他們田野調查結果,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村落經濟大緻區分為集體經濟類型、散戶經濟類型和農業經濟類型三大類。①秦誌華以經濟發展水平和社區組織程度為參數,將鄉村社區分為集體經濟型、散戶經濟型、傳統體製型和貧睏落後型四大類型。②王漢生等人以農村工業化為背景,試圖概括齣村落變遷的解釋模式。他們認為,中國改革以後,農村社會分化的曆程可以用“工業化”程度和“集體化”程度兩個視角在一個十字架坐標上構架齣4種村落或農村區域理想類型,即高集體化和低工業化類型、低集體化和低工業化類型、高工業化和低集體化類型、高工業化和高集體化類型。這些類型暗指華北、西部、浙江和江蘇的農村村落製度和發展程度差異。李培林在一項百村調查課題設計村落類型劃分方法時,把宗族權力強弱與行政權力強弱以及市場影響強弱與行政權力強弱作為兩個象限圖的坐標,劃分齣8種象限。近年來,王景新等人將村落劃分為古村落、現代村落兩大類。其中將古村落作為一個特殊的曆史類型不再劃分,將現代村落再分為農業型、工業型、市場(産業集)型、貧睏(少數民族聚居)型、旅遊型五類。區分村落類型的標準:將農林牧漁産值超過30%,農戶收入主要來源於農業的作為農業型村落;將非農産值比重超過80%,其中工業産值超過50%、農戶收入主要來源於非農産業的作為工業型村落;而將産地和銷售市場集聚一地的作為市場型村落。
前言/序言
無根的社區 懸置的學校:湖南大金村教育人類學考察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