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创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不催不逼轻松解决孩子拖延的沟通技巧!

让孩子不恐惧、不焦虑、不拖延:创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不催不逼轻松解决孩子拖延的沟通技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童利菁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沟通
  • 育儿
  • 儿童心理
  • 拖延症
  • 焦虑
  • 恐惧
  • 家庭教育
  • 积极教育
  • 情绪管理
  • 和谐亲子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阳光博客专卖店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46205
商品编码:10653483121
品牌:阳光博客(sunnbook)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80g轻型
页数:200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你不知道啊,就算我使劲催,他也要把作业拖到非写不可的那一刻,真是让人崩溃……”
“看着他慢吞吞的磨蹭劲,我真想把他的笔抓过来自己写,我怎么生了这样的孩子啊……”
“各种方法都试了,物质奖励、威逼利诱,但他就是不行动,真拿他没办法!”
……
如果你正在为孩子的拖延为题而苦恼,这本书或许能够帮到你!台湾心理咨询师和亲子教育专家童利菁告诉我们:停留在出现问题的思维水平上,不可能解决出现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孩子拖延背后的心理动因,“催”只能让孩子更慢,父母更抓狂。
※孩子拖延背后的心理因素
◎越是讨厌的事情,拖延的借口越千奇百怪
◎因为追求完美,所以拖拖拉拉
◎因为心存恐惧,所以停滞不前
◎因为活动太多,所以无限拖延
※不催不逼轻松解决孩子拖延的沟通技巧
◎制定鼓励性规则,预防孩子的拖延行为
◎正确回应孩子编造借口的方法
◎利用绝对时间技巧,让孩子乖乖做完功课
◎制定“待办事项”清单+排列优先级,平息孩子内心的慌张与焦虑


内容简介

"你不知道啊,就算我使劲催,他也要把作业拖到非写不可的那一刻,真是让人崩溃……"
"看着他慢吞吞的磨蹭劲,我真想把他的笔抓过来自己写,我怎么生了这样的孩子啊……"
"各种方法都试了,物质奖励、威逼利诱,但他就是不行动,真拿他没办法!"
台湾心理咨询师和亲子教育专家童利菁告诉我们:停留在出现问题的思维水平上,不可能解决出现的问题。如果不挖掘孩子拖延背后的心理因素,"催"只能让孩子更慢,父母更抓狂。
其实,每个拖延的孩子内心并不想拖延,甚至会因为拖延而恐惧和焦虑,他们也担心做不好招来责罚,影响自己在父母和老师面前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削弱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力。
本书从儿童情绪科学角度入手,深入了解孩子焦虑和恐惧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纠正孩子的拖延问题。这样,大人才不会为孩子抓狂,孩子也能健康开心地成长。
书中所有的诀窍,都是亲子沟通的重要跳板,让你和孩子的感情更加亲近,创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作者简介
童利菁,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特殊教育硕士,主修情绪障碍。曾担任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老师、高中主任辅导教师。
作者辅导过各类"问题孩子",有些孩子是生活或学习方面存在问题,有些孩子则是有特殊障碍。但不论问题简单或复杂,作者永远正向看待每个孩子,并且经常提醒家长,教养孩子不能求快,一见到孩子的缺点便用力批评、纠正,而要把眼光放远,以目标为导向,循序渐进地教导。只要父母肯下工夫,没有无法解决的难题。


插图




















精彩书评


如作者所言,孩子并不会故意做事拖拉来激怒父母,对于自己爱拖拉的毛病,他们其实也感到恐慌和无助。例如,许多孩子拖拖拉拉的原因是为了追求完美,但完美主义和拖拖拉拉经常是互为表里的。所以,父母需要让孩子明白犯错是难免的,并协助他们把工作分成几个小步骤来完成,以缓解因拖拖拉拉而产生的恐慌。
作者的方法真的非常实用,消除孩子拖延的毛病既有效又快速,使你可以享受不必吼叫的亲子生活。
——心理学博士、儿童心理谘商师/张淑芬

现代父母的共同现象就是,越来越焦虑孩子的表现。导致他们焦虑的强烈动机有二:一,希望"孩子要比我强",或者至少能得到较多表现的机会;二、清楚世界改变的速度有多么快,只要我们的孩子稍有拖延,机会就会从他们身边溜走。所有父母都不希望孩子失去机会,偏偏孩子拖拖拉拉的毛病往往超乎你的预期。当你阅读本书时,你会不停地点头称许。没错!没错!这就是我的孩子!但是,我该怎么做呢?请放心。本书每一章都分别提供了完整的忠告与提议,让你可以和你的孩子"一起"脑力激荡。
——高雄医学院老师/杨美莉

本书溯根究源,为你找到了拖拖拉拉的原因与解决之道,它不仅让父母可以轻松地帮孩子克服拖延的毛病,让孩子找回应有的表现与信心;也能帮助大人排除障碍,找回应有的能力!
——前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张子樟

学习报告的截止日期就快到了,孩子还没开始准备;房间凌乱到几乎看不见地板,孩子还是迟迟不愿动手整理。父母常对孩子的拖延的行为感到挫折不已。
现在,所有令你头痛的这些拖拖拉拉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本书填补了你教养技巧上的不足,帮助你理解孩子拖拖拉拉的原因,协助孩子重新组织他们的工作与功课时间。
——父母成长协会/许育成

父母该如何协助孩子有效率地规划时间,以及排列工作的优先级,使孩子的生活可以得到平衡?答案全在本书中。
——启明学校资深特教老师/陈芳宜

身为父母,我要真心推荐这本书。里面的建议实在太棒了,终于让我那个爱拖拉的儿子做事变积极许多。
这本书所设定的对象虽然是十五岁以下的孩子,但它不只能改变孩子拖拖拉拉的毛病,对有遭遇同样问题困扰的大人,它更是一本绝对要拥有的工具书。
——成大医院神外科主治医师/洪裕昌

我阅读过许多教养书籍,企图从中找到能帮助孩子在学业上表现更好的方法,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很棒的答案。作者的方法虽然简单但效果绝妙,让孩子不再拖拖拉拉,准时完成工作。
——国小辅导老师/郭敏惠


目录

序| 我只是不知道该拿自己怎么办 / 001
第1章 | 为什么孩子总是拖拖拉拉 / 007
越是讨厌的事情,拖延的借口越千奇百怪 / 010
别拿"遗传"当借口 / 013
拖拉只是一种习惯 / 016
有时候,只是为了"引起注意" / 018
对孩子伸出援手,只会令他们更有恃无恐 / 021
了解孩子为何不想改变,才能帮他成功改变 / 023
预防拖延的最佳方法:制定鼓励性规则 / 025
第2章 | 消除孩子千奇百怪的拖延借口 / 027
帮助孩子理解借口与真实原因的差异 / 030
正确回应孩子编造借口的方法 / 031
编造借口是为了逃避问题与掩饰不足 / 034
利用绝对时间技巧,让孩子乖乖做完 / 036
顺势把孩子逼到一个绝对时间,让他按时完成工作 / 036
把话题完全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 038
重新定焦法,拉回孩子分散的心思 / 039
设定时间并倒数计时,减少孩子的拖延频率 / 041
学校作业的完成时间,要设定在截止日前一天 / 043
倒数计时,帮孩子养成按部就班做事的好习惯 / 044
教孩子把"倒数"的程序搞清楚、想明白 / 045
帮助孩子在生活中获得力量 / 046
第3章 | 如何奖励,孩子才会不拖延 / 049
建立奖励式规则 / 051
制订奖励清单 / 054
正面鼓励无效时,让孩子"选择结果" / 056
最有效的奖励方法:让孩子无意间听到你赞美他 / 057
累进式奖励 / 058
压力式激励 / 059
孩子认真对待规则时,父母也要会学着遵守 / 061
找到孩子的"行动开关" / 063
提供孩子愿意努力争取的奖励方式 / 066
"完成事情本身就是最大的奖励"这句话一点也不实际 / 067
"金钱奖励"必须考量合理性 / 068
孩子真正缺乏的是细节引导 / 069
第4章 | 平息孩子内心的慌张与焦虑 / 073
平息孩子的慌张与焦虑 / 078
把要做的事情列一份"待办事项"清单 / 080
好几件事情要同时处理时,排列优先级 / 082
帮助孩子树立"时间观念" / 083
帮助健忘的孩子做事有序化 / 084
第5章 | 因为讨厌做某件事情,所以拖拖拉拉 / 089
鼓励孩子寻找自己的答案 / 091
抓对时机,就能让孩子主动说出问题 / 093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 / 095
越讨厌的事情越要第一个完成 / 098
与孩子分享的诀窍 / 099
别让孩子养成"装可怜就会有人代劳"的心态 / 099
把讨厌的部分变得不再讨厌 / 100
把痛恨的事情变成有趣的游戏 / 102
教孩子做事方法时,步骤要清楚 / 104
焦点放在完成时的"快乐",忽略过程中的"讨厌" / 107
第6章 | 因为追求完美,所以拖拖拉拉 / 111
追求完美也许出于某种恐惧 / 114
不论表现多好,还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 115
因为不想让别人失望,所以逃避现实 / 116
完美主义的父母 / 118
以事情的圆满程度来定义自己的人格 / 120
因为害怕犯错,所以一再拖延 / 121
改变自言自语的方式 / 124
放弃"完美",追求"卓越" / 126
第7章 | 因为心存恐惧,所以拖拖拉拉 / 129
对"成功"的恐惧 / 132
恐惧无法掌控的"未知与改变" / 134
恐惧被批评或被处罚,所以裹足不前 / 137
害怕承担太多责任,所以拖拖拉拉 / 139
因害怕被拒绝,所以裹足不前 / 140
因为害怕做决定,所以拖拖拉拉 / 143
第8章 | 因为活动太多,所以拖拖拉拉 / 147
活动太多的孩子,要教会他优先级的观念 / 149
当兴趣爱好变成压力时 / 151
因为"没有我不行",所以我不能拒绝 / 153
简化孩子活动的四个步骤 / 157
第9章 | 收拾凌乱杂物,不再拖拖拉拉 / 163
拖拖拉拉,是为了要与某样东西保持距离 / 167
当收藏品变成杂物时,就要果断处理 / 168
有时候,大人才是制造混乱的元凶 / 169
真正的收藏品,是种享受而非杂物 / 169
不是增加收藏空间,而是减少收藏品 / 170
帮助孩子放弃收藏品,也放开不舍的感情 / 172
最佳杂物割舍法:不必丢弃但能清除 / 174
不让凌乱死灰复燃的方法:不再购买难处理的东西 / 175
帮助建立孩子购物界限的观念 / 178
培养孩子做决定的习惯 / 179
一般杂物处理:享受凌乱世界或让孩子做选择 / 180
第10章 | 把握关键时刻,摆脱拖拖拉拉 / 185
孩子痛恨被强迫接受意见 / 188
再棒的理论也无法适用于所有孩子 / 190
孩子的思想与行为不会永远与你同步 / 191
阻碍,是可以预期的 / 192
结语 | 直面内心的恐惧 / 195


精彩书摘

大人们经常会生气地一再质问孩子:"为什么每天都要做的事,你总是拖着不去做?""你到底打算拖到什么时候,才肯去做功课?""你昨天不是答应我要把小狗的笼子清干净,为什么它现在还是脏兮兮的?"
然而,如果孩子对父母承认:"我真的讨厌做那件事,所以才一直拖延。"父母会因孩子的诚实而不再生气吗?
很遗憾,不会。
但是,如果孩子因为害怕父母生气,而编造各种借口来掩饰"拖延"行为,则会惹得父母更加生气。例如,当妈妈生气地问:"为什么还没有做功课?"爱拖拉的孩子的借口包括:
●"我的功课真的做完了,但是忘记保存,所以全都不见了!"
●"那个太难了,我不知道要怎么做。"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哎哟,反正你不懂啦。"
●"同学一直找我去打球,我不好意思拒绝他们。"
●"因为我看到一条蛇在偷吃邻居鸡笼里的蛋,我就拿棍子去打它,然后……然后它逃走了……我去追它……"
越是讨厌的事情,拖延的借口越千奇百怪
做事情喜欢拖拖拉拉的孩子,永远都可以说出各种奇怪的拖延理由;而且碰到越是讨厌或害怕的事情,他们编造的理由也就越奇怪。
有时候他们对父母编造借口的时间,甚至都长过他们把事情完成的时间。他们不但把自己逼到无路可走,也把父母逼到抓狂,把老师逼到七窍生烟。
不过,一切都还有机会挽救。
从小学到中学,我的作业总是迟交,该做的事老是忘记做,还有,当初请求妈妈让我养并且保证会好好照顾的那些宠物,若是没有家人帮我照顾,它们可能早就饿死了。
总之,不论任何时候,我应该做好准备的事情,例如,上学、洗澡、做功课、上床睡觉、拜访亲戚……所有的事情我都可以一拖再拖,
直到父母耐心全失地大吼:"现在!立刻就去做!"
我觉得束手无策,对每一件事情都无法控制;我真的觉得我根本就不适合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家人、老师、社团领袖这些重要人物全都不喜欢我,就因为我老是没有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其实,我真的厌恶自己拖拉,被人指责的感觉很不舒服,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每当忘记做某件事情时,我并不想对父母或老师说谎,但苦于不知道正确的做事方法。我一直认为那些能够准时把事情做好的人,先天就具备特殊能力,可惜的是,上天没有赐给我那样的好运。
不过,在我长大后,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我不再认为自己需要有天生的特殊能力,因为我现在是一个做事情组织力强且有效率的人,再也不会拖拖拉拉了。我变得自信和快乐。
有些人认为五岁大的孩子会利用"哭泣"来拖拖拉拉做事;青春期的孩子则会用"闹脾气"来拖延写作业。这些说法都不确切。
哭泣或闹脾气其实是因为压力、焦虑、叛逆以及沟通困难所导致的,这些情绪性的问题并不是本书所要针对与解决的目标。本书最主要的目标是帮助孩子解决拖延背后的心理压力。
别拿"遗传"当借口
每当被孩子的拖延恶习逼到束手无策时,许多父母都会忍不住自我怀疑:"孩子做什么事情都一拖再拖,难道是我遗传给他的吗?因为我自己也拖延。"或"为什么?我和另一半都不是拖拖拉拉的人,偏偏这种坏习惯就发生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到底为什么?"
其实,有时候抢在孩子能够讲出来原因之前,让孩子相信他有拖延问题,并没有什么坏处。父母可以通过这样的机会,理解孩子为何会这样想,并了解他们奇特的思维逻辑,这对父母而言是很重要的,如此才能清楚孩子与父母的思维有多大的差异。
孩子的思维确实奇特,例如,两岁的婴儿爬上沙发后不小心掉了下来,再也不肯靠近沙发。父母也许认为孩子是因为怕高,但孩子的想法却是:"从沙发上摔下来,很痛!可恶,沙发真不是好东西,我要离它远一点。就算妈妈在上面,我也死都不上去!"
又如,有一天卡洛的母亲打电话来,她五岁的儿子接起电话并开始和奶奶聊了起来,卡洛便走到自己的房间用分机接电话。当她拿起话筒并说哈啰时,儿子用悲伤的语气在电话里问她:"你怎么那么快就到奶奶家了?为什么没有带我去?"
孩子之所以会变得拖拖拉拉,并非因为在某个时刻受到创伤并留下阴影,其实都是平常的家庭生活经验进入他们奇怪的思维逻辑所致。身为父母者习惯性做某些事情,会在潜移默化之下,让孩子养成拖延的习性。例如,为了让孩子知道父母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能立刻满足他们的期待,父母会在孩子提出要求时对他们说:
●"现在不行,等一下。"
●"我正在帮妹妹洗澡,没办法停下来念故事给你听,你必须等一下。"
●"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听你吹长笛,晚一点再听。"
有些孩子为了期待得到满足,学会耐心等候;但有些孩子则学会了:以后遇到我不想做的事情,我也要让事情"等一下"。
想象一下这个画面,七岁的哥哥被妈妈要求收拾自己的玩具,而四岁的弟弟却可以坐在那里看电视,什么都不必收拾。七岁的哥哥最后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有些孩子也许会觉得没有什么,可是有些孩子会想:"哼,那我以后也要和弟弟一样,坐在那里看电视,再也不收拾我的玩具了。"
当然,这样的决定虽然只是存在于他的潜意识里,却是恶习的开始。但谁又能预料到,在同一家庭环境中长大的两个孩子,一个变得凡事拖拖拉拉,另一个做起事情却干净利落?
与其把孩子拖延的问题归罪到遗传上,不如先审视下是不是自己的身教导致的。
……


前言

如果你问那些做什么事情都慢吞吞的孩子:"为什么老是慢吞吞的?"孩子通常会眼神无辜或一脸茫然地回答你:"我不知道。"
孩子,包括青少年,都不具备足够的领悟力或理解力,对大人们解释他们为什么做事情如此的拖延、缺乏效率。
身为一个立志打败孩子拖延习性的妈妈,为了给父母们提供更实际有效的方法,我也对那些做事情慢吞吞又缺乏效率的成人做了一番调查,结果得到了和孩子类似的答案:"我小时候就是人们眼里的慢性子。我之所以做什么事情都磨蹭很久,原因也许很多,但最主要是没有人教我正确的做事方法。所以,我做每件事情都要花很多时间摸索,自然就会一拖再拖了。"
已为人父的杰森表示,自己小时候就是个超级慢性子。他还记得,当他把老师打了"丙"的家庭作业带回家时,爸妈只是用夸张的语气"激励",说他是个多么聪明的孩子,一定可以得到"甲上"或至少"乙上"的,然后就叫他去做家庭作业,却不曾教导他如何有效率地写作业。那时,他觉得写家庭作业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因为他不知道从何开始,也不知道如何规划然后循序渐进地完成。
艾琳的故事和杰森类似。个性严谨的警官父亲经常对她凌乱不堪的房间与书桌火冒三丈,严厉地规定她,如果不整理干净就不准出门。这使得她常常无助地站在房门中央,茫然地望着房间和书桌,这边捡起一只脏袜子,那边有一件衣服需要挂起来,还有那些四处散落的纸团、棒球帽、书本……她常常是手里拿着那些东西,站在那里哭了起来,因为她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在生活中与孩子有长时间相处的大人(包括父母、老师、主要照顾者),都企图改善孩子拖延的习惯。他们在孩子的身上投入了无数的时间与精力,却发现还是无法打败这个令人头痛的习惯,而备感压力。
然而,大人们也许没注意到,孩子其实也因为这个爱拖延的问题,心存恐惧焦虑和不安。他们觉得自己是失败者,或者感觉被抛弃了。他们经常因为做事情毫无效率,而遭到父母或老师(或两者)责罚,甚至被同学嘲笑或愚弄,而变得压抑沮丧。显然,拖延症让孩子无法达成短期与长期目标。
如何分辨孩子真的有拖延的问题?或只是单纯的不成熟行为呢?
偶尔,当孩子没有做到该做的事需要提醒,诸如要准时喂养宠物、准时做家务、完成家庭作业等,而且在提醒后他们确实能够完成,就不算是严重的拖延问题。但是,如果孩子必须一再被提醒与叮咛,那就是拖延症。通常,不经过一番对抗与争执,他们是不会主动去做该做的事的。
孩子几岁时开始帮助他们克服做事慢吞吞、不干净利落的毛病,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呢?其实并无所谓的最佳年龄。不同年龄的孩子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都大同小异,唯一的差异是每个孩子的问题严重程度不同。一个早上迟迟无法准备好上学的五岁孩子,或是一个迟迟无法开始做家庭作业的青少年,所面对的问题其实是一样的。他们的共同症状是怠惰、感觉压力沉重、不知道从何处着手,而且有时候,很容易碰触到大人的"愤怒按钮"。不过,两者的解决方法也是一样的。
你现在,或者曾经,是一个拖拖拉拉的人吗?如果是,那很好。如此你便能够完全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焦虑、恐惧、无助。
若你现在就是个拖拖拉拉的人,你可以和你的孩子一起努力改掉拖延的习惯,可以一起分享并练习本书所提供的方法。告诉你的孩子你的成功例子,哪些方法对你有效;或者告诉他你失败了,其困难之处在哪儿,以及哪些方法对你无效。
教导孩子克服拖延习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先改掉自己的拖延习惯,为孩子树立身教典范。当你准时完成某件事情,而且把它做得很圆满时,告诉孩子!让他们看到你提早完成事情的自豪情状。告诉他们活在当下,而非活在"明天"的重要性。这是父母给孩子的珍贵礼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