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苏立文著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艺术
  • 20世纪艺术
  • 艺术史
  • 中国近现代艺术
  • 艺术家
  • 文化艺术
  • 美术
  • 绘画
  • 雕塑
  • 艺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11349
商品编码:1065937735
出版时间:2013-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英]苏立文 著 著作 陈卫和//钱岗南 译者 定  价:99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4月01日 装  帧:平装 ISBN:9787208111349 上册
中文版序言
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前言及谢语
部分  1900―1937:西方的冲击
1 传统绘画
2 中国的艺术革命
3 西方的召唤
4 现代艺术的中心
5 岭南画派
6 新艺术运动
7 两战之间的重要艺术家3
8 木刻运动
第二部分  1937―1949: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9 逃往西部
10 从和平到解放
11 漫画和讽刺作品
第三部分  1949―1976:**时代的艺术
12 解放
13 为社会的艺术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论述了中国艺术在20世纪的重生。对于1900-1937年西方的冲击,1937-1949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艺术,1949-1976年时期的新艺术,港澳台等地区的艺术,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当代艺术,均有很好详实的论述和独到见解。体现了一位了解中国历史进程的西方学者眼中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
追溯失落的文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辉煌与衰亡 本书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究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那片被称为“两河之地”的古老文明——美索不达米亚。这不是一部聚焦于近现代东方艺术史的著作,而是对人类早期城市文明、文字、法律和信仰体系的深度考察。我们将目光投向公元前四千纪至公元前一世纪,那里孕育了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等一系列伟大的帝国。 第一部分:文明的黎明——苏美尔与楔形文字的诞生 我们将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地理环境入手,分析尼罗河三角洲以外,人类如何依靠灌溉农业建立起最早的定居点。重点将放在苏美尔城邦的兴起,如乌鲁克、乌尔和拉格什。这些城邦不仅是人口集中的中心,更是社会组织、神权政治和城市规划的先驱。 本书对苏美尔的宗教信仰、社会阶层划分,以及他们对时间、数字和天文学的早期探索进行了详尽的梳理。读者将了解到,在文字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苏美尔人如何利用泥板和芦苇笔,创造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楔形文字系统。我们不仅会展示楔形文字的演变过程,还将解析著名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探讨其中蕴含的早期人类对死亡、友谊和英雄主义的思考。 在艺术和建筑方面,我们将详细考察苏美尔的“眼大”雕像——这些神秘的、眼睛夸张的形象背后隐藏的信仰动机;以及早期神庙建筑——阶梯金字形神塔(Ziggurat)的结构与象征意义。这些早期艺术作品是人类对神性世界模仿和沟通的首次大规模尝试,它们为后来的近东艺术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帝国的兴衰——阿卡德、古巴比伦与汉谟拉比法典 随着不同民族和语言群体的迁入,美索不达米亚进入了统一与冲突并存的时代。本卷聚焦于萨尔贡大帝建立的阿卡德帝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帝国,标志着城邦时代向区域性统治的转变。我们将分析阿卡德的艺术风格如何吸收并改造了苏美尔的传统,例如,在纪念性浮雕中对权力和军事胜利的强调。 紧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古巴比伦时期,尤其是汉谟拉比王统治下的黄金时代。本书花费大量篇幅分析《汉谟拉比法典》——这部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早期成文法典。我们不仅会逐条审视法典的内容,揭示其“以眼还眼”的惩罚原则背后的社会结构,更会研究法典的序言和尾声中对巴比伦主神马尔杜克的颂扬,以此理解法律、宗教与王权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艺术上,我们将考察巴比伦的建筑成就,如伊什塔尔城门早期的原型想象。 第三部分:亚述的铁蹄与新巴比伦的奢华 亚述帝国以其强大的军事机器和冷酷的统治闻名于世。本书将转向亚述的都城尼尼微和亚述巴尼拔的图书馆。亚述的艺术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它更注重写实主义、场面宏大和强烈的叙事性。读者将看到亚述宫殿浮雕中对狩猎场景、围城战和战俘虐待的细致描绘,这些浮雕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政治宣传的工具,用以震慑被征服的民族。我们将分析亚述浮雕中对动物形态(尤其是狮子)的精湛刻画,这与苏美尔时期的程式化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亚述的霸权最终被迦勒底人推翻,新巴比伦帝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的领导下短暂复兴。本章将重现传说中巴比伦的宏伟景象:宏伟的伊什塔尔城门,其上覆盖着烧制的蓝釉砖,以及被希罗多德记载的“空中花园”的可能形态与文化意义。我们将探讨新巴比伦的星占学成就,以及这种知识体系如何融入到他们的宗教和宫廷生活中。 第四部分:文明的交汇与终结——波斯时代的融合 本书的终结部分,我们将追溯美索不达米亚如何被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所征服。我们不再将此视为文明的彻底断裂,而是看作一次深刻的文化融合。波斯人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遗产采取了保留和整合的态度。在这一时期,楔形文字系统逐渐消亡,被阿拉米字母取代,反映了权力中心的转移和书写习惯的演变。我们会分析波斯统治下,美索不达米亚的知识分子和工匠如何在新的帝国体系中继续他们的传统,直到希腊化时代的到来,最终将这片古老的土地纳入更广阔的地中海文化圈。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腻的图景,展示两河流域在人类文明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从泥板上的第一个符号到宏伟的城墙,都清晰地勾勒出人类早期社会形态、制度和精神追求的复杂面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它对“被遗忘者”的关注和挖掘。在许多主流的历史叙事中,总有一些先驱性的声音和具有突破意义的实践因为各种原因被边缘化或忽略。作者似乎扮演了一个“艺术考古学家”的角色,他孜孜不倦地从尘封的档案、泛黄的书信中,重新打捞出那些关键却寂寂无名的个体。通过这些个案的展现,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为立体、更具多重面向的艺术生态全景。这种“向下挖掘”的工作,不仅是对历史负责,更丰富了我们对艺术史发展动力的理解——原来伟大的变革往往是自下而上,由无数个体的勇敢尝试所汇聚而成的。这种对“微观史诗”的尊重,使得全书的叙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精英视角,而是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让人感同身受。

评分

装帧设计和版式编排的用心程度,直接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档次。这本书的开本选择非常适宜,拿在手里既有分量感,又不会因为过于庞大而显得笨重。墨迹的深浅、纸张的触感,都透露出出版方对内容本身的尊重。更值得一提的是插图的处理。要知道,在谈论视觉艺术时,图片的质量至关重要,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几乎无可挑剔。即便是那些色彩层次极为复杂的作品,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忠实再现,色彩的还原度极高,细节的锐利度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作者在正文中标注参考图例的位置安排得极为巧妙,既不打断主要的阅读流畅性,又能在需要时提供直观的视觉佐证。这种对实体书媒介特性的深度挖掘和利用,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对美的享受,远远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递范畴。

评分

我原以为这是一本偏向于宏大叙事的作品,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作者在“文化语境”的分析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这才是其高明之处。他没有将艺术创作孤立地放在艺术圈内进行讨论,而是将其置于社会结构、经济变迁乃至日常生活习惯的交叉点上进行审视。比如,书中探讨某种新材料在艺术中的应用时,会回溯到该材料的工业生产背景和当时的物资获取难度,这种跨学科的联结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理解艺术作品的维度。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气味之中,能感受到艺术家们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条件下,如何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这使得那些静止的图像和雕塑,重新获得了它们诞生的那个时代的呼吸和脉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现场感和历史厚重感。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简直让人拍案叫绝!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陈旧的历史片段,重新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艺术思潮演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笔触。他没有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而是巧妙地将人物的命运与宏大的时代背景编织在一起,让人在阅读艺术史的同时,也被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深深吸引。比如,他对某个特定时期艺术群体内部的争论与妥协的剖析,那种复杂的人性纠葛,远比单纯的风格流派介绍要引人入胜得多。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精心构建的场景和对话,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像是舞台剧的精彩片段,充满了张力和戏剧性。这种叙事上的创新,使得即便是对那个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地沉浸其中,感受到艺术创作背后的那份热忱与挣扎。总而言之,这本书在“讲故事”这一点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让人读来酣畅淋漓,意犹未尽。

评分

这本书在理论构建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深度和广度,它绝非一本浅尝辄止的入门读物,而更像是一份经过数十年沉淀的学术结晶。我尤其赞叹作者对于“现代性”这一核心概念的解构与重塑。他没有简单地套用西方的理论框架,而是极其敏锐地捕捉到了本土语境下“现代”的独特生成路径及其内在的矛盾性。书中对于不同媒介——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新兴的影像艺术——在吸收外来影响和寻求自我身份认同过程中的细微差别,都有着入木三分的洞察。那些引用的文献资料之扎实,观点推导之严谨,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有些章节确实需要放慢速度,反复咀讨其中的逻辑链条,但这正是其价值所在——它迫使读者去思考,去挑战自己原有的认知边界。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艺术史,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智力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