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2
中国石窟的调查与研究,近年来比较多的力量投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①。这是由于:一、佛教东渐,自中亚首及我国新疆地区。在新疆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沿一线,历史上佛教X盛的地点是古龟兹,即今库车、拜城一带。克孜尔石窟分布于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七公里木札提河北岸的悬崖间,其地东南距库车县城六十七公里,西距拜城县城六十公里,位置适在库车,拜城两县城之间。二、克孜尔石窟是古龟兹境内规模X大的石窟群,已编号的窟数达二百三十六窟②,类型齐备,延续的时间较久。克孜尔石窟内容丰富,位置重要、既可作为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又是联系中亚和东方佛教遗迹的纽带。因此,石窟研究者瞩目于此,是非常自然的。
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第1卷)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第1卷)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开卷有益
评分这个系列的坑也挺大的,不过内容是很好啊。
评分这套丛书整体质量都非常高,值得收藏。
评分在人们与全球海洋的互动关系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可能就是其普遍性,甚至影响到那些对航海活动持消极态度的人。这一点在古希腊和古代中国并无不同,在世界其他国家的漫长历史上亦是如此。
评分麈尾,是魏晋清谈家经常手执的一种道具。直到唐代,还在士大夫间流行。宋朝以后逐渐失传。近现代的人没有见过实物,往往顾名思义,把麈尾认为与马尾拂尘是一类东西;或见古代图画中有之而不识,把麈尾看成扇子。其实,考古与文物界,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傅芸子先生发表《正仓院考古记》之时,对麈尾的形制已经了然。近年来的文物与考古的报告、论文、著作中也多有提及。可是文献界与文物界有时脱节,1979年出版的《辞海》下册4728页“麈尾”条的解说是:“拂尘。魏晋人清谈时常执的一种拂子,用麈的尾毛制成。”
评分东晋开国元勋、大名士王导有一篇《麈尾铭》:“道无常贵,所适惟理。谁(《艺文类聚》作‘勿’)谓质卑,御于君子。拂秽清暑,虚心以俟。”(见于《北堂书抄》卷一百三十四,《艺文类聚》卷六十九,《太平御览》卷七百零三)麈尾本来的用途似乎是“拂秽清暑”,大约兼有拂尘、扇子的功用,可是,“御于君子”,经清谈名士手执以后,身份倍增。谁还敢说它“质卑”呢?所以陈代徐陵《麈尾铭》引申王导的话说:“拂静尘暑,引饰妙词。谁云质贱,左右宜之。”
评分好书
评分物美价不廉,快递给力,希望京东能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图书文化。
评分实际上,麈尾形如树叶,下部靠柄处则常为平直状,所谓“员(圆)上天形,平下地势”(陈代徐陵《麈尾铭》);副以长毫,所谓“豪(毫)际起风流”(梁宣帝《咏麈尾》诗)。它有点像现代的羽扇,可不是扇。但是,麈尾绝不像拂尘,这是肯定的。拂尘的形制、用途与麈尾大不相同。
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第1卷)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