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明代版刻圖典》內容包括明代刻書概述、明刻本發展的社會背景及主要原因、安定社會秩序,恢復生産,使經濟迅速發展、重教興學,培養選拔人纔舉賢招隱,重用賢能之士、注意采集圖書,重視教化作用詔除書籍稅收,刺激刻書事業、寬鬆的齣版政策,為書籍齣版提供瞭良好的環境、發達的經濟,刺激圖書的消費、製書材料的進步,為刻書業提供瞭良好的物質基礎、廉價勞動力,降低瞭刻書成本、明朝政府刻書、內府刻書、(二)法律書籍、(二)大藏經的刊刻及其它、(三)《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和《賜號太和先生相贊》、(四)《番藏》的刻印、(五)《元史》與製書的編撰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序一
明代刻書概述
一 明刻本發展的社會背景及主要原因
一 安定社會秩序,恢復生産,使經濟迅速發展
二 重教興學,培養選拔人纔舉賢招隱,重用賢能之士
三 注意采集圖書,重視教化作用詔除書籍稅收,刺激刻書事業
四 寬鬆的齣版政策,為書籍齣版提供瞭良好的環境
五 發達的經濟,刺激圖書的消費
六 製書材料的進步,為刻書業提供瞭良好的物質基礎
七 廉價勞動力,降低瞭刻書成本
二 明朝政府刻書
一 內府刻書
(二)法律書籍
(二)大藏經的刊刻及其它
(三)《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和《賜號太和先生相贊》
(四)《番藏》的刻印
(五)《元史》與製書的編撰
二 中央政府刻書
(一)國子監
南京國子監
北京國子監
(二)秘書監
(三)欽天監
(四)禦馬監
(五)都察院
(六)禮部
(七)兵部
(八)工部
(九)太醫院
(十)史局
三 地方政府刻書
三 一明代藩府刻書
一 研究明代藩府刻書,首先應界定其內涵和外延
二 研究明代藩府刻書,必須重視其地域性的特點
三 研究明代藩府刻書,必須注意其時代性
四 明藩府刻書的地位和價值
四 明代私人刻書
五 明代坊肆刻書
一 明代金陵坊肆刻書
二 明代建陽坊肆刻書
三 明代杭州坊肆刻書
四 明代其它地區的坊肆刻書
六 活字印本述略
一 金屬活字印書
二 木活字印書
七 明代的版畫
一 洪武至隆慶時期
(二)宗教版畫
佛教版畫
道教版畫
(二)文學作口叩中的版畫
(三)其它書籍中的版畫
二 萬曆至崇禎時期
(二徽派版畫
(二)建陽版畫
餘氏所刊版畫
劉氏所刊版畫
熊氏所刊版畫
建陽書林其它姓氏聽刊闆畫
(三)金陵版畫
唐氏版畫
陳氏繼誌齋版畫
周氏所刊版畫
金陵其它書坊所刊的版畫
(四)蘇州版畫
(五)杭州版畫
(六)吳興版畫
(七)北方版畫
八 明代的套版印刷技術
九 明代刻書的版式特點
一 明初至正德時期的版刻特點
二 嘉靖至萬曆時期的版刻特點
三 萬曆後期至崇禎時期的版刻特點
十 明代書籍的裝幀形式
圓扳
一 內府刻本
二 官府刻本
三 藩府刻本
四 私人刻書
五 書坊刻本
六 活字本
七 版畫套印本
圖版說明
一 內府刻本
二 官府刻本
三 一藩府刻本
四 私人刻書
五 書坊刻本
六 活字本
七 版畫套印本
附 參考文獻
後記
筆畫索引
精彩書摘
徽州地處皖南,古稱新安、歙州。徽州刻書曆史悠久,明萬曆時,徽州成為當時重要的刻書中心。正如鬍應麟所稱:“近湖刻、歙刻驟精,遂與蘇、常爭價。”謝肇涮《五雜俎》也說:“今杭刻不足稱矣,金陵、新安、吳興三地剞劂之精者,不下宋版,楚、蜀之刻皆尋常耳。”鬍、謝二氏對徽州刻書非常贊賞,當時吳勉學的師古齋、汪光華的玩虎軒等名肆刻印瞭大量的小說、戲麯及其它類書籍。數量雖然不如建陽、金陵,但因刊刻精良,被曆代收藏傢、版本學傢所重視。此外,萬曆以後的徽派版畫以其精美,在中國版刻史上爭得瞭特殊地位。
蘇州刻書有悠久的曆史。入明之後,刻書業又有新的發展。其刻書質量得到當時文人的贊賞。鬍應麟說:“餘所見當今刻本,蘇常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又雲:“凡刻之地有三,吳也,越也,閩也……其精吳為最,其多閩為最,越皆次之。”明代蘇州書坊刻本,常冠有“金閭”二字,這是因為蘇州有金門和闔門,蘇州刻書的坊肆多集中在閭門內外。正如鬍應麟所說:“凡姑蘇書肆多在閻門內外,及吳縣前。書多精整,然率其地梓也。”蘇州書坊中以葉姓最多,見於著錄的有葉顯吾、葉敬溪、葉瑤池、葉聚甫、葉昆池、葉龍溪、葉碧山、葉啓元等。其中以葉敬池書種堂和葉昆池最有名,葉敬池刊刻過《醒世恒言》、《石點頭》,葉昆池刻印瞭《南北宋誌傳》等。葉敬池在萬曆間另刊有《李卓吾批評三大傢文集》等書。其它各傢也刊行瞭大量小說、戲麯、尺牘、占蔔、棋譜等書籍。金閭舒載陽刊《封神演義》,是該書最早的刊本。五雅堂刊《列國誌》,嘉會堂刊《墨憨齋批點北宋三遂平妖傳》,龔紹山刊《陳眉公先生批評春鞦列國誌傳》等。
前言/序言
從事古籍工作藉助於古籍目錄以求所需之數據,使用目錄重在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分彆版本,擇優而用。西漢劉嚮、劉歆父子編撰“敘錄”“七略”為目錄學之濫觴。經隋、唐、宋、明以迄於今二韆年間,曆代學人為管理和利用圖書,製定不同性質、用途各異之目錄不下韆百,如南宋尤延之編撰“遂初堂書目”,開目錄注記版本之先河;清錢遵王撰“讀書敏求記”,多論書寫刊刻之工拙;江建霞輯“宋元本行格錶”,以記珍本之版式;楊惺吾模印“留真譜”,以存書本之影象。此等均為鑒彆版本而作之古籍目錄也。中華古籍浩如煙海,一書數刻。若僅聞傳本眾多,而不目睹其麵,猶如盲人摸象,實難知其全貌。且前人論述版本之書目無圖可參。即若“留真譜”書影之類,雖模印書籍之象,而著錄文字又多省略,缺失考據,實感參考無資之苦。況此流略典籍傳世亦曰見其少。
建國初期,知名版本目錄學前輩趟斐雲、冀淑英兩先生編撰齣版“中國版刻圖錄”,為古籍版本研究者奉為圭臬。忽忽五十年,尚無可以為繼者。趟前同誌與圓書館有不解緣,自幼及長受圖書館之熏陶,深得縹緗之三昧。大學畢業後,於國傢圖書館從事古籍工作垂二十年,對明代書籍版印之研究尤加重視,工作所需,誌趣所嚮,曰積月景,資料盈然成帙,此“明代版刻圖典”之萌蘖也。
明代版刻圖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評分
☆☆☆☆☆
有一定參考價值,但圖版不具代錶性,不夠全麵,建議多用原版書影。
評分
☆☆☆☆☆
明中期即從正德到隆慶的刻本
評分
☆☆☆☆☆
二 研究明代藩府刻書,必須重視其地域性的特點
評分
☆☆☆☆☆
配的圖不錯 細緻顔色好 好集子
評分
☆☆☆☆☆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
☆☆☆☆☆
四 明藩府刻書的地位和價值
評分
☆☆☆☆☆
二 研究明代藩府刻書,必須重視其地域性的特點
評分
☆☆☆☆☆
(二)文學作口叩中的版畫
評分
☆☆☆☆☆
今天收到書,在這裏也發點自己的感慨和牢騷,一下買瞭6本明代版刻圖典,買來作教材的。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經、八萬四韆法門,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專業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難閱盡所有經典。加之,佛典有經律論、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經又有節譯、彆譯等多種版本,因此,大藏經中所收錄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種譯本都非讀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閱藏知津一說,意謂閱讀佛典,如同過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嚮路標,纔能順利抵達彼岸或避免走彎路否則隻好望河興嘆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經編譯的初衷類此。麵對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經典應該先讀,哪些論著可後讀哪部佛典是必讀,哪種譯本可選讀哪些經論最能體現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隨機方便說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響著人們讀經的效率與效果。為此,我們精心選擇瞭對中國佛教影響最大、最能體現中國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經,舉凡欲學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從十三經入手,之後再循序漸進,對整個中國佛教作進一步深入的瞭解與研究。近幾十年來,中國佛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及其特殊的文化、社會價值逐漸為人們所認識,研究佛教者也日漸增多。而要瞭解和研究佛教,首先得研讀佛典。然而,佛教名相繁復,義理艱深,文字又晦澀難懂,即便有相當文史基礎和哲學素養者,讀來也頗感費力。為瞭便於佛學愛好者、研究者的閱讀和把握經中之思想義理,我們對所選錄的十三部佛典進行瞭如下的詮釋、注譯工作一是在每部佛經之首均置一前言,簡要介紹該經之版本源流、內容結構、核心思想及其曆史價值二是在每一品目之前,都撰寫瞭一個題解,對該品目之內容大要和主題思想進行簡明扼要的提煉和揭示三是采取義譯與意譯相結閤的原則,對所選譯的經文進行現代漢語的譯述。這樣做的目的,是希望它對原典的閱讀和義理的把握能有所助益。當然,這種做法按佛門的說法,多少帶有方便設施的性質,但願它能成為渡海之舟筏,而不至於淪為忘月之手指。*與儒傢十三經一樣,佛教十三經所收入的是浩瀚佛經中最經典的十三部經書。*本套佛經是國內第一套原文、題解、注釋、譯文兼具的佛教十三經,適閤廣大喜愛閱讀佛經的普通讀者閱讀。*本套叢書主編賴永海先生在佛教界素有北方(方立天)南賴(賴永海)之稱,為南京大學博士生導師,是賴傢軍的領軍人物,在中國佛教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佛教十三經自麵市以來,均有很好的銷售量。本次推齣的全套裝,外麵包以函套,結集,包裝精美,攜帶方便,更滿足於廣大讀者送禮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