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
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
作者简介
翦伯赞,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历史学家。1924年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1926年回国后,南下广东参加国民革命。曾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曾主编《中国史纲要》、《中国通史参考资料》、《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等,著有《中国史纲》、《先秦史》、《秦汉史》等。
目录
关于历史学的“三基”问题
一 关于基本理论问题
二 关于基本知识问题
三 关于基本技能问题
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
一 导言
二 正史
三 正史以外的诸史
四 史部以外的群书——经、子、集
五 四部以外的各种文字记录
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
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
一 史料与方法
二 史料探源与目录学
三 史料择别与辨伪学
四 史料辨证与考据学
五 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统计学、逻辑学及唯物辩证法
论司马迁的历史学
一 司马迁的传略
二 司马迁的历史方法一——纪传体的开创
三 司马迁的历史方法二——纪传体的活用
四 司马迁的历史批判——“太史公日”
五 余论——史料的搜集编制及其历史观
论刘知几的历史学
一 刘知几的传略
二 刘知几的著作、思想及其历史观
三 刘知几论中国历史学各流派
四 刘知几论纪传体的各部门
五 刘知几论历史学方法
六 刘知几论历史学文献
七 余论
精彩书摘
史料的搜集,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情,它需要有认识史料的能力。我已经说过,史料,特别是考古学的史料最难认识。不但考古学的史料如此,文献上的史料也是一样。特别是文艺作品中所含的史料,有时只是描出一条灰暗不明的阴影,我们需要从那些阴影中去寻找反映。
不仅文艺作品中的史料如此,即保存在所谓正史上的史料,也不是完全可以从正面看得出来的;但在它们的反面或侧面,却往往暗示出一种重要的历史内容。我们若是把这种有暗示性的史料放弃了,那便是重大的损失。举几个例子,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六年,东郡人刻石云:“始皇帝死而地分。”同年,华阴人又遮使者日:“今年祖龙死。”在这两条史料的正面,并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但在它们的反面,却暗示出当时人民对于专制暴君的痛恨达到恶之欲其死的程度,同时也暗示出当时的贫苦农民对土地之渴望。又如同纪记始皇派徐福等人海求蓬莱仙药事,这在正面看来,不过是迷信的记录;而在反面,却暗示出当时的商业发展,已在开始寻求海外市场。又如《汉书?张骞传》记张骞在大夏见邛杖。在正面看来,不过是张骞记其所见;但在侧面,则暗示出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四川和中亚已有直接或间接的交换关系,而其商路则经由今日之缅甸、印度。
……
前言/序言
“大家小书”,是一个很俏皮的名称。此所谓“大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书的作者是大家;二、书是写给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读物。所谓“小书”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显得小一些罢了。若论学术性则不但不轻,有些倒是相当重。其实,篇幅大小也是相对的,一部书十万字,在今天的印刷条件下,似乎算小书,若在老子、孔子的时代,又何尝就小呢?编辑这套丛书,有一个用意就是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补习,遂成为经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补习,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补这,明天补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读书当成吃补药,还会失去读书时应有的那份从容和快乐。这套丛书每本的篇幅都小,读者即使细细地阅读慢慢地体味,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可以充分享受读书的乐趣。如果把它们当成补药来吃也行,剂量小,吃起来方便,消化起来也容易。我们还有一个用意,就是想做一点文化积累的工作。把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读者认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没。有些书曾经畅销一时,但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有些书当时或许没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时间证明它们价值不菲。这两类书都需要挖掘出来,让它们重现光芒。科技类的图书偏重实用,一过时就不会有太多读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还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学则不然,有许多书是常读常新的。然而,这套丛书也不都是旧书的重版,我们也想请一些著名的学者新写一些学术性和普及性兼备的小书,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大家小书”的开本不大,读者可以揣进衣兜里,随时随地掏出来读上几页。在路边等人的时候、在排队买戏票的时候,在车上、在公园里,都可以读。这样的读者多了,会为社会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学习的气氛,岂不是一件好事吗?“大家小书”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说明原委。既然这套丛书标示书之小,序言当然也应以短小为宜。该说的都说了,就此搁笔吧。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 引言 中国,一个拥有悠久文明的国度,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数千年来,无数先哲圣贤,在对宇宙、人生、社会进行不懈探索与思考,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思想的火花,如繁星点点,汇聚成璀璨的星河,照亮了中华文明前进的道路。本书《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旨在梳理和呈现这一波澜壮阔的思想史画卷,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演进与发展,感受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刻的智慧。 第一章:孕育与萌芽——先秦时期的思想解放 中国思想文化的曙光,最早在先秦时期闪耀。这是一个百家争鸣、思想激荡的时代,也是中国文化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 早期神话与宗教信仰: 从上古的神话传说中,我们可以窥见先民们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想象。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这些神话不仅是故事,更是早期中国人世界观的雏形。同时,对祖先的崇拜、对自然神灵的祭祀,构成了早期中国宗教信仰的土壤。这些信仰虽然朴素,却蕴含着对秩序、和谐的渴望,以及对生命起源和归宿的追问。 儒家思想的诞生与早期发展: 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集先秦诸子之大成,创立了儒家学派。他强调“仁”、“礼”,主张“克己复礼”,构建了一套以人为本、注重伦理道德的社会秩序。他的思想,以《论语》为载体,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政治、文化和伦理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学习态度,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强调“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更多的道义和民本色彩。 道家思想的崛起与自然主义: 与儒家的人文关怀不同,道家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崇尚自然,追求“道法自然”。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道可道,非常道”,揭示了宇宙的根本规律;“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则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庄子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力,笔下的“逍遥游”,表达了对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以及对世俗功名的淡泊。道家思想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超脱现实、安顿心灵的另一种选择。 法家思想的兴起与功利主义: 在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法家应运而生。商鞅、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主张以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强调君主权威和法律的绝对效力。“法、术、势”的结合,构成了法家的核心思想。虽然法家思想在政治实践中常常被批判,但其对法治精神的强调,以及对国家机器运作机制的深刻洞察,为后世的政治制度留下了借鉴。 墨家、名家与兵家: 墨家以其“兼爱”、“非攻”、“尚贤”等主张,在先秦时期独树一帜,提倡一种平等的、功利性的道德观。名家则专注于名实辩论,对逻辑和语言的清晰性进行了早期探索。孙子、吴起等兵家代表人物,在《孙子兵法》等著作中,总结了丰富的军事思想,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军事理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章:融合与发展——秦汉帝国时期的思想整合 秦朝的统一,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整合奠定了政治基础。汉朝则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了以儒为主导的思想文化体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将儒家思想确立为国家的正统思想。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儒家思想通过吸收法家、道家等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变得更加丰富和成熟,并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紧密结合,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合法性的重要工具。 经学与史学的发展: 汉代经学兴盛,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和传承成为重要学术活动。刘向、刘歆父子编订《七略》,是当时重要的图书目录。司马迁的《史记》更是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志向,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班固的《汉书》继承了《史记》的体例,标志着断代史的形成。 谶纬之学与神学色彩的抬头: 汉代谶纬之学盛行,将儒家经典与迷信、预言相结合,增添了思想的神学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未来和命运的焦虑,以及对统治合法性的一种寄托。 道教的萌芽与发展: 在民间,以张道陵为代表的道教在汉代逐渐形成,吸收了道家思想、民间信仰和养生方术,成为一股重要的民间宗教力量。 第三章:精神的探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多元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为思想文化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契机。 玄学与名士风度: 魏晋时期,玄学成为显学。以王弼、何晏为代表的士人,在对《老子》、《周易》等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形成了“玄学”。他们探讨“有无”、“本末”、“名实”等哲学命题,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越。“竹林七贤”等名士,以其狂放不羁、率性而为的生活方式,成为这一时期独特文化景观。 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从最初的被视为“夷狄之教”,到逐渐被士人接受,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净土宗等。佛教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对哲学、艺术、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艺术的繁荣: 诗歌、散文、绘画、书法等文学艺术领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建安文学),以及陶渊明的田园诗,都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顾恺之、王羲之等艺术大师的作品,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道。 第四章:集大成与新发展——隋唐盛世的思想辉煌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思想上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三教并立与融合: 儒、释、道三教在唐代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融合时期。官方层面,儒学依然是治国之本;民间层面,佛教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深入人心;道教也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三教的相互影响,促进了思想的多元化和创新。 新儒学的曙光: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玄学,对佛教的深入研究,为后来的新儒学奠定了基础。唐代韩愈、李翱等思想家,开始反思佛教的“出世”思想,主张回到儒家的“入世”精神,为宋明理学开辟了道路。 文学艺术的巅峰: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无数杰出的诗人,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展现了盛唐的气象万千。散文、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唐代史学著作繁多,如《旧唐书》、《新唐书》等。同时,在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一行和尚的天文学研究,孙思邈的医学著作《千金方》等。 第五章:理学与心学——宋明时期的哲学变革 宋明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以理学和心学为代表的两大哲学思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的兴起与发展: 北宋的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构成了理学的主要传承谱系。理学家们试图在佛道思想的挑战下,重振儒家精神,他们吸收了佛道的某些哲学概念,构建了一套以“理”为核心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伦理观。“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概念,成为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其《四书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重要教材。 心学的崛起与挑战: 与理学不同,陆九渊和王阳明等心学家,强调“心即理”,主张“致良知”。他们认为,真理寓于人心之中,不必外求。王阳明的心学,尤其强调“知行合一”和“事上磨练”,对后世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并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学与艺术的多元化: 宋代词的兴盛,苏轼、辛弃疾等词人创作了大量传世之作。宋瓷、宋画的精美,也体现了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明代小说开始兴起,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六章:晚明的危机与思想的余响 明代后期,虽然社会和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思想文化领域仍然活跃,并为清代思想埋下了伏笔。 晚明思想的开放与反思: 晚明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一些新的思想和科学知识传入中国,如利玛窦带来的天文学、地理学知识。这促使一些士人对传统思想进行反思,出现了李贽等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家。 思想的保守与禁锢: 然而,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也日趋严厉,文字狱等事件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思想的活力。 结语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是一部关于智慧、关于探索、关于文明的书籍。它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秦汉的统一与融合;从魏晋的自由奔放,到隋唐的辉煌盛世;再到宋明的哲学变革,直至晚明的余响,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独特的思想印记。理解这些思想,就是理解中国,理解中华文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书希望能够引领读者走进这片思想的沃土,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与人文关怀,从中汲取智慧,启迪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