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有机化学导论(第2版) [Inrtoduction To 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

物理有机化学导论(第2版) [Inrtoduction To 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履冰 编
图书标签:
  • 物理有机化学
  • 有机化学
  • 物理化学
  • 有机反应机理
  • 化学动力学
  • 分子结构
  • 电子效应
  • 立体化学
  • 取代反应
  • 加成反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101629
版次:2
商品编码:1071693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学校理工科化学化工类规划教材
外文名称:Inrtoduction To Physical Organic Chemist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4-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物理有机化学导论》具备以下特点:
(1)内容新颖,能反应本门学科的前沿水平,不但科学性强,而且有较好的实用性;
(2)限于学时数较少的情况,篇幅要少,内容要精,基础理论要充实;
(3)文字通顺,说理清楚,思考与练习题穿插配合,附录有各章习题参考答案及重要数据表,适合读者自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程名称及内容体系
1.1.1 课程名称
1.1.2 内容体系
1.2 近代物理有机化学的进展
1.3 物理有机化学的重要意义及展望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有机化合物的电子结构理论
2.1 Lewis结构--电子配对法(电子对理论)
2.1.1 原子及其价电子的标志
2.1.2 价层占有度与形式电荷
2.1.3 Lewis结构式的书写程序及优势结构
2.1.4 结构的几何形状
2.2 共振结构与结构共振论
2.2.1 经典共振论
2.2.2 结构共振论
2.3 芳香性结构
2.3.1 Htickel规则
2.3.2 IIackel理论的修正--复杂多环化合物芳香性的简单判定方法
2.3.3 Frost图形法
2.3.4 REPE指标
2.3.5 PM()判据
2.3.6 反芳香性、非芳香性和同芳香性
思考与练习

第3章 有机化学中的立体化学
3.1 关于手性的概念
3.1.1 手性和对称性
3.1.2 手性和旋旋光性
3.2 构型和构象的标记
3.2.1 绝对构型标记
3.2.2 相对构型标记
3.2.3 构象的标记
3.3 立体异构体的数目及推算
3.3.1 顺反异构
3.3.2 旋光异构
3.3.3 立体异构体总数的计算
3.4 不对称合成
3.4.1 基本概念
3.4.2 以手性化合物作为起始反应的不对称合成
3.4.3 以非手性化合物作为起始反应物的不对称合成
3.4.4 催化不对称合成
3.4.5 绝对不对称合成
3.5 构象分析
3.5.1 优势构象
3.5.2 构象与化学反应活性
3.6 构型与构象的测定
3.6.1 化学、物理方法测定
3.6.2 旋旋光性测定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有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概念
4.1 自由能与有机化学反应
4.1.1 根据自由能的变化判断反应的方向
4.1.2 根据自由能的变化估算反应的限度
4.1.3 根据自由能的变化比较化合物的热力学稳定性
4.1.4 根据自由能的变化比较化合物的酸碱性
4.2 活化自由能与有机化学反应
4.2.1 过渡态理论
4.2.2 Hammond假设
4.2.3 根据活化自由能来研究有机化学反应
4.3 有机化学反应的两类控制
4.3.1 热力学控制与动力学控制
4.3.2 影响两类控制的因素
4.3.3 如何判断反应所属的控制类型及选择反应条件
思考与练习

第5章 有机化学中的稳定性原理
5.1 基本概念
5.1.1 稳定性的概念
5.1.2 稳定性原理的概念
5.2 物质结构的稳定性分析
5.2.1 稳定的电子结构因素
5.2.2 不稳定因子数
5.2.3 稳定的立体结构因素
5.3 反应活性中间体的稳定性分析
5.3.1 碳正离子
5.3.2 碳负离子
5.3.3 自由基
5.3.4 其它反应中间体
5.4 环状过渡态的反应
思考与练习

第6章 有机反应动力学与反应机理
6.1 动力学方法与反应机理
6.1.1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6.1.2 根据动力学研究,提出可能机理的几个原则
6.1.3 绝对反应速率常数及活化熵的计算及应用
6.2 动力学同位素效应与反应机理
6.2.1 一级同位素效应
6.2.2 二级同位素效应
6.2.3 溶剂同位素效应
思考与练习

第7章 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与反应性能的定量规律
7.1 Hammett方程
7.1.1 Hammett方程的建立
7.1.2 取代基常数与反应常数
7.1.3 Hammett方程的应用
7.1.4 Hammett方程的理论基础
7.2 Hammett方程的推广应用
7.2.1 间位及对位多元取代的苯衍生物
7.2.2 稠环芳烃衍生物
7.2.3 联苯衍生物
7.2.4 杂环化合物
7.2.5 脂环化合物
7.2.6 应用于自由基型反应
7.3 Taft方程
7.3.1 Taft方程的建立
7.3.2 取代基的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的区分1lO
7.4 Hammett-Brown方程
7.5 Grunwald-Winstein方程
7.6 Swain方程及其它
7.6.1 Swain方程
7.6.2 Swain-Scott方程
7.6.3 Edwards方程
7.6.4 自由基化学中自旋离域取代基参数
7.7 Hammett方程在气相中的应用
思考与练习

第8章 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8.1 基本概念
8.1.1 Br6nsted质子理论
8.1.2 Lewis电子理论
8.1.3 Mulliken广义酸碱理论
8.2 酸度的测量--酸度函数
8.2.1 IIammett酸度函数
8.2.2 其它各种酸度函数
8.3 极强酸和极弱酸
8.3.1 极强酸
8.3.2 极弱酸
8.4 影响分子酸碱强度的因素
8.4.1 结构因素
8.4.2 外因条件
8.5 软硬酸碱理论概念及其应用
8.5.1 软硬酸碱的分类
8.5.2 软硬酸碱度的定性比较
8.5.3 软硬酸碱作用原理及其应用
8.6 软硬酸碱的定量标度
8.6.1 α/β标度与y值标度
8.6.2 刘祁涛的键参数标度
8.6.3 戴安邦的势标度
8.6.4 Pearson的绝对标度
思考与练习

第9章 有机化学中的溶剂效应
9.1 溶剂的分类、重要属性及其量度方法
9.1.1 溶剂的分类
9.1.2 溶剂的重要属性
9.1.3 溶剂极性的量度方法
第10章 碳正离子的反应
第11章 碳负离子的反应
第12章 自由基的反应
第13章 其它活性中间体的反应
第14章 有机光化学反应简介

前言/序言

  物理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是国内高校化学、化工等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选修课及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数十年来,它一直是国外许多大学的主修课程之一。调查美国等许多国家大学的课程表可知,每个大学都至少开设一、二门物理有机化学课(或往往作为“高等有机化学”的主体),且各有特色;少数大学还另开一门理论有机化学课。1982年以来,大连理工大学(原大连工学院)研究生院开设了这门学位课程,我们结合教学,参考了国内外的有关书刊,于1989年编写出版了《物理有机化学导论》(第1版)。15年来,由于化学科技的迅速发展,本教材亟需更新。我们根据历年的教学体会,查阅了大量的科技文献,修订再版了这本《物理有机化学导论》,希望它作为一本较适用的教学用书,能够具备以下特点:
  (1)内容新颖,能反应本门学科的前沿水平,不但科学性强,而且有较好的实用性;
  (2)限于学时数较少的情况,篇幅要少,内容要精,基础理论要充实;
  (3)文字通顺,说理清楚,思考与练习题穿插配合,附录有各章习题参考答案及重要数据表,适合读者自学。
  本教材共分14章,第1版由袁履冰编写。此次再版时,第1~9章、第13~14章以及附录等仍由袁履冰执笔;第10~12章由姜文凤编写;各章习题请丁勇(博士)及刘晓航(硕士)协助编写;全书由袁履冰统一定稿。由于我们学识有限,造诣不深,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尚祈来自各方面的赐教指正。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量子化学与计算化学基础》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且全面的视角。 --- 《量子化学与计算化学基础》 深入理解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与计算模拟的强大工具 图书简介 在现代化学、材料科学以及生物物理学的研究前沿,对分子体系进行精确的理解和预测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关键。传统的实验方法往往受限于时间、成本或物理条件的限制,而《量子化学与计算化学基础》正是一本系统性地阐述如何利用量子力学原理构建数学模型,并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模拟和预测分子行为的权威指南。 本书摒弃了晦涩难懂的纯理论推导,将重点放在了核心概念的物理图像建立、关键方法的实际应用及其背后的局限性分析上。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基本量子力学原理到复杂多体问题求解的完整路径,旨在为有志于从事计算化学、理论化学以及需要运用计算手段进行结构与反应机理研究的科研人员、高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坚实的知识基础。 第一部分:量子化学的基石——理论与近似 本部分专注于构建分子体系的理论框架,这是所有计算方法赖以建立的基础。 1.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与分子哈密顿量 我们首先回顾薛定谔方程在化学体系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波函数的物理意义、算符的构建以及束缚态与散射态的求解。核心内容包括角动量、自旋以及泡利不相容原理在分子体系中的体现。着重分析了分子哈密顿量(包括动能项、电子-核吸引项、电子-电子排斥项和核-核排斥项)的构成,并引入了将薛定谔方程应用于分子的挑战——多体问题的复杂性。 2. 绝热近似与电子结构理论 为了将难以处理的多电子、多原子核问题简化,本书详细介绍了玻恩-奥本海默(Born-Oppenheimer, BO)近似的物理基础和数学推导。基于BO近似,我们探讨了如何将电子运动与核运动分离。随后,深入讲解了求解电子薛定谔方程的迭代方法,重点在于Hartree-Fock (HF) 方法的原理。HF方法作为从头算(Ab Initio)方法的基石,其变分原理、LCAO(线性组合的原子轨道)近似以及构建电子密度矩阵和Fock矩阵的自洽场(SCF)过程被细致剖析。读者将清晰理解轨道概念的局限性,特别是HF方法对电子相关作用的系统性误差来源。 3. 电子相关作用的引入与后HF方法 认识到HF方法在描述键合、激发态和弱相互作用时的不足,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处理电子相关作用的关键技术。这包括: 组态相互作用 (CI): 阐述如何通过引入激发态来修正波函数,包括限制性CI (RCI) 和完全CI (FCI) 的概念,并分析了其计算成本随基组尺寸的爆炸性增长问题。 微扰理论 (MPn): 详细讲解了Møller-Plesset微扰理论(MP2, MP3等)如何系统地修正HF能量,重点在于其计算效率与精度的平衡。 耦合簇理论 (CC): 介绍CC方法作为当前高精度计算化学的“黄金标准”之一。特别是CCSD(T)方法,其指数算符的引入如何有效处理强相关体系,以及它在精确预测化学键能和反应能垒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计算化学的实用工具——方法、基组与性能评估 本部分将理论框架转化为可操作的计算工具,关注实际计算的实现细节、基组的选择以及不同方法的性能对比。 4. 基组理论与数学工具 精确的电子结构计算需要适当的数学函数来描述轨道。本书详尽讨论了基组的选择:从最简单的最小基组到扩展基组(如6-31G系列),再到包含极化函数和弥散函数的复杂基组。同时,介绍了高斯型轨道(GTO)的数学形式及其积分计算的优势。此外,对于计算化学家至关重要的线性代数工具,如矩阵对角化、迭代求解器等,也将进行必要的介绍,以理解SCF收敛性的内在机制。 5. 密度泛函理论 (DFT) 的原理与应用 DFT作为当前计算化学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占据了重要篇幅。本书清晰地阐述了 Hohenberg-Kohn 定理的核心思想,并着重讲解了 Kohn-Sham 形式的方程。重点在于交换关联泛函的演化历史和分类:从局域密度近似 (LDA) 到广义梯度近似 (GGA),再到后来的混合泛函和超交换泛函。本书强调了泛函选择对计算结果(如几何结构、频率和反应能)的巨大影响,并提供了选择适用泛函的实践指导。 6. 几何优化、振动分析与分子动力学基础 纯粹的能量计算不足以描述化学现象,需要结合结构和动力学信息。本部分讲解了如何利用梯度信息进行几何优化,达到能量极小点。特别关注了 Hessian 矩阵的计算和应用,这不仅用于确认鞍点/极小点的性质,也是进行振动频率分析的基础。此外,本书简要介绍了分子动力学 (MD) 的基本概念,包括牛顿运动方程的求解、能量和温度的控制(如NPT, NVT系综),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模拟时间演化和时间平均性质的计算。 第三部分:超越孤立分子的化学——反应路径与范德华作用 本部分将视角扩展到化学反应的实际过程和分子间相互作用,这些是理解复杂体系行为的关键。 7. 反应机理的探索:过渡态理论 化学反应的本质在于势能面上势垒的跨越。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寻找过渡态 (TS) 来确定反应路径。讲解了如何利用优化算法来定位具有一个虚频的鞍点。随后,引入了过渡态理论 (TST),包括 Eyring 方程及其在计算反应速率常数中的应用,为理论预测化学反应速率提供了定量工具。 8. 弱相互作用与后HF/DFT修正 对于生物体系、凝聚态物理以及材料科学中的非共价键合(如氢键、π-π堆积、范德华力),传统的HF或标准DFT方法往往失效。本书专门开辟章节讨论色散校正 (Dispersion Correction),包括经验性的后处理方法(如DFT-D3)和更具理论基础的方法。重点分析了这些弱相互作用对分子聚集体、蛋白质折叠和晶体堆积模式预测的重要性。 9. 激发态与光谱模拟 分子对光的响应是其重要性质之一。本书介绍了描述激发态的常用方法,包括时间依赖性密度泛函理论 (TD-DFT) 和半经验方法 (Semiempirical Methods) 的基本思想。这些方法被应用于模拟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和电子激发过程,为光谱实验数据提供理论解释和预测能力。 --- 面向读者: 本书是为化学、材料科学、药学等领域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量身定制的教材,同时也适合希望系统了解现代计算化学工具如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熟练运用主流的计算化学软件(如Gaussian, ORCA, NWChem等),更能深刻理解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边界和理论依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刚入手没多久,虽然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是翻阅目录和一些章节的引言,我就被它严谨的逻辑和清晰的脉络深深吸引了。我本身是化学专业背景,在学习一些反应机理时,总是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细微之处,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更系统的解释。尤其是一些经典的反应,比如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等等,书中对这些反应的能量学、动力学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都写得非常透彻,感觉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立体化学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一直是个挑战,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解题思路。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相当人性化,图文并茂,公式推导的过程清晰明了,即使是比较复杂的概念,也能够相对容易地消化。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系统的学习了,相信它会成为我化学学习道路上的重要助手。

评分

我是一名刚开始接触物理有机化学的学生,之前对这个领域一直感到有些畏惧,觉得它充满了复杂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但当我拿到这本《物理有机化学导论(第2版)》后,我的感觉完全改变了。这本书的语言非常平实易懂,完全没有我之前想象中的那种晦涩难懂。它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导我们进入物理有机化学的奇妙世界。书中对很多概念的解释都配有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例子,让我觉得那些原本抽象的理论突然变得生动起来,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光谱技术在结构解析中的应用部分的介绍,这部分内容对我将来做实验非常有指导意义。虽然我才刚刚开始学习,但我已经能够感受到这本书的价值,它不仅帮助我建立起对物理有机化学的基本认知,更重要的是,它激起了我对这个学科的浓厚兴趣,让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它。

评分

说实话,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导论”二字吸引。我之前在其他教材中接触过一些物理有机化学的内容,但总感觉零散且缺乏系统性。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个需求。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难懂的理论,而是非常有条理地从热力学、动力学等基础原理出发,逐步引入到有机反应的本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反应机理的分析,不仅仅是给出结论,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每个步骤的能量变化、过渡态的结构以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种希望深入理解而非死记硬背的学生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向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感觉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在了解这个学科的发展动态。

评分

我是一名刚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对物理有机化学的接触非常有限。在导师的推荐下,我选择了这本《物理有机化学导论(第2版)》作为我深入学习的入门教材。这本书的内容组织得非常合理,从宏观的热力学性质到微观的电子结构,再到具体的反应机理,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量子化学基本原理如何应用于理解化学键和反应活性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对我理解更深入的化学理论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对实验数据的解读和与理论模型的结合也写得非常细致,这对于我今后进行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在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虽然我还需要花很多时间来消化书中的内容,但我对它寄予厚望,相信它能为我打下坚实的物理有机化学基础。

评分

我是一个已经参加工作多年的化学研究人员,虽然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有机反应很多,但总觉得在理论层面不够深入,有时候遇到一些疑难杂症,会感到力不从心。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的介绍,便迫不及待地买来拜读。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恰到好处,既没有停留在基础概念的表面,也没有深入到过于晦涩的数学推导。它更侧重于从物理化学的角度来理解有机反应的规律,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书中对各种化学键的性质、分子轨道理论在反应中的应用、以及各种影响反应选择性的因素的分析,都非常到位。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计算化学在物理有机化学中的应用的章节,希望它能为我解决一些在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整体而言,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参考书,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有机化学的本质。

评分

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评分

③我们的教师为了控制课堂,总担心秩序失控而严格纪律,导致紧张有余而轻松不足。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没有思想顾忌,没有思想负担,提问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可以畅所欲言,回答不用担心受怕,辩论不用针锋相对。同学们的任何猜想、幻想、设想都受到尊重、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解释,在聆听中交流想法、

评分

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评分

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还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非常喜欢,他的书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物理有机化学导论(第2版),很值得看,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车费。书的内容直得一读,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物理有机化学导论具备以下特点(1)内容新颖,能反应本门学科的前沿水平,不但科学性强,而且有较好的实用性(2)限于学时数较少的情况,篇幅要少,内容要精,基础理论要充实(3)文字通顺,说理清楚,思考与练习题穿插配合,附录有各章习题参考答案及重要数据表,适合读者自学。,内容也很丰富。,一本书多读几次,。快递送货也很快。还送货上楼。非常好。物理有机化学导论(第2版),超值。买书就来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免邮费不错,速度还真是快而且都是正版书。,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只不过很多时候是当成故事来看,看完了感叹一番也就丢下了。所在来这里买书是非常明智的。然而,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人被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所束缚,却自得其乐,还觉得很满足。经过几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人们对物质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对于精神自由的需求却无端被抹杀了。总之,我认为现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种开阔进取,寻找最大自由的精神。中国人讲虚实相生,天人合一的思想,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从而获得对于道的体悟,唯道集虚。这在传统的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中国古代的绘画,提倡留白、布白,用空白来表现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和广博深广的人生意味,体现了包纳万物、吞吐一切的胸襟和情怀。让我得到了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方式,伴着笔墨的清香,细细体味,那自由孤寂的灵魂,高尚清真的人格魅力,在寻求美的道路上指引着我,让我抛弃浮躁的世俗,向美学丛林的深处迈进。合上书,闭上眼,书的余香犹存,而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缀叶如雨的冲淡清幽境界。愿我们身边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有更多人能加入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队伍中来。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物理有机化学导论具备以下特点(1)内容新颖,能反应本门学科的前沿水平,不但科学性强,而且有较好的实用性(2)限于学时数较少的情况,篇幅要少,内容要精,基础理论要充实(3)文字通顺,说理清楚,思考与练习题穿插配合,附录有各章习题参考答案及重要数据表,适合读者自学。希望下次还呢继续购买这里的书籍,这

评分

书不错,京东也不错,迅速,负责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