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

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丰,李旭明 编
图书标签:
  • 环境史
  • 历史学
  • 人与自然
  • 生态史
  • 环境哲学
  • 文化史
  • 社会史
  • 自然史
  • 可持续发展
  • 跨学科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5336
版次:1
商品编码:1079132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学术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环境史研究“异军突起”,是千年之交史学发展的一件大事。作为历史学门类下一种新学术,环境史研究迅速兴起的大背景,首先是20世纪中叶以来日益加剧的全球环境生态危机,因此,它从一开始就是基于强烈的现实关怀,而非仅为学术而学术。

目录


第一部分 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生态环境史的学术界域与学科定位
从环境的历史到环境史——关于环境史研究的一种认识
环境史的三个维度
关于环境史研究意义的思考
伊恩.西蒙斯的大尺度环境通史研究——研究内容、方法、特点与启示
海洋亚洲:环境史研究的新开拓
拉丁美洲环境史研究
岛屿太平洋环境史研究概述
法国环境史三题:评《环境史资料》
公共史与环境史
试论从环境史的视角诠释高技术战争——研究价值与史料特点
环境史领域的疾病研究及其意义

第二部分 环境史视阈下的中华文明
生态环境对文明盛衰的影响
气候变迁与中华文明
环境意识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时期的森林利用与文明的推移变迁
先秦时期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
自然灾害成因的多重性与人类家园的安全性——以中国生态环境史为中心的思考
略论汉代边关文明的代价
元明清对华北水利认识的发展变化——以对畿辅水土性质的争论为中心
明清时期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演化初探
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机制研究
明清粤东山区的矿产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
清代中后期云南山区农业生态探析

第三部分 环境史视阔下的世界文明
资本主义与近代以来的全球生态环境
能源帝国:化石燃料与1580年以来的地缘政治
瑙鲁资源环境危机成因再探讨
日本大气污染问题的演变及其教训——对固定污染发生源治理的历史省察

精彩书摘

综上所述,关于环境史研究的意义问题,我们可以从诸多方面加以把握。对于笔者个人来说,从事环境史研究也是自己摆脱环境无意识、增强环境意识的环境启蒙过程.这确实是实情,因为在这之前,笔者从没考虑过自然的意义这类带有哲思的问题,即使对自然有些认识,那也只是人人在与自然打交道时都必然会有的那种朴素的直观的想法。现在,笔者这方面的认识多少有些升华,对自然的爱、对弱者的关怀已内化为自己的心性气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较好地遵循生态学的理念,俭朴、节制已成为一种自觉意识。这样,笔者从事环境史研究也就能做到更自觉、更积极;不盲从、不懈怠。
如果笔者不研究环境史,就产生不了上述各方面的认识,换个角度说,笔者以前所学习和研究的历史,并没有教给笔者上述那些可能更为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史学智慧。此外,对于环境史研究的社会功用或现实意义,笔者曾用三句话来概括,这就是:环境史研究是认识环境问题的一条路径,是解构有关环境问题之不当论调的一种方法,是增强环境意识的一个措施。
跨越时空的文明足迹:一部关于技术、思想与社会变迁的编年史 书名: 《技术之光与思想之影:人类文明的螺旋上升之路》 作者: [虚构作者名,如:艾尔文·马歇尔]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如:环球学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4年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骨架,深入剖析了人类文明从史前曙光到数字时代的演进历程。它关注的是驱动历史变革的两股核心力量——技术创新与思想变革——它们是如何相互交织、相互塑造,最终构筑了我们今日所见的复杂世界。 《技术之光与思想之影》采取了一种非线性的、主题驱动的结构,避免了传统编年史的单调乏味。作者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决定了某些文明得以蓬勃发展,而另一些则走向衰落?答案深植于人类对世界认知的转变(思想)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技术)的平衡之中。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如同人类历史的五个关键的“转折点”: 第一部分:原初的奠基——工具、神话与秩序的诞生(史前至公元前500年) 本部分追溯了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定居农业社会转型的剧烈冲击。重点研究了火的使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如石器、陶器)如何首先在物理层面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同时,探讨了这些物质基础的改变如何催生了早期的宇宙观和宗教信仰——即“神话”的出现。 技术侧重: 农业革命(犁、灌溉系统)的社会重组效应;早期冶金术的初步应用及其对军事和劳动的分工影响。 思想侧重: 早期法律和道德体系的萌芽;对自然界力量的拟人化解释(泛灵论向多神教的过渡);文字系统的发明作为信息存储和权力集中的工具。 核心论点: 这一时期,技术进步是缓慢而革命性的,思想体系则是为了解释并巩固新获得的定居生活而构建的“解释框架”。 第二部分:轴心时代的冲突与整合(公元前500年—公元500年) 本书将“轴心时代”视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大爆炸,探讨了从东方到西方的各大哲学和宗教体系的兴起,以及它们与新兴帝国权力结构之间的复杂张力。 技术侧重: 罗马工程学的巅峰(道路、渡槽、混凝土的广泛应用)如何支撑了庞大帝国的管理;丝绸之路的技术性保障(航海技术、马镫的发明)如何促进了跨文化的物质交流。 思想侧重: 儒家伦理、佛教的“四圣谛”、希腊哲学的理性探究、犹太教的“一神论”的成熟。这些思想体系不仅提供了精神慰藉,也深刻地影响了政治合法性的来源。 核心论点: 帝国构建的物质基础(技术)需要稳定的社会规范(思想)来维持。当技术发展停滞或思想体系无法有效解决社会矛盾时,文明的结构性脆弱性便暴露无遗。 第三部分:中世纪的继承与“隐秘的进步”(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 此部分打破了将中世纪视为“黑暗时代”的传统观念,着重论述了技术和思想在看似沉寂的表象下所进行的积累和创新,特别是在欧亚大陆的不同区域。 技术侧重: 探讨了中国宋代的印刷术(活字)、指南针、火药的广泛应用及其对全球贸易和军事格局的潜在影响。同时,深入分析了伊斯兰黄金时代在代数、光学和医学领域的突破,以及欧洲对水力和风力的有效利用(如高齿轮和磨坊系统)。 思想侧重: 经院哲学的兴起(如托马斯·阿奎那对亚里士多德的重新整合);伊斯兰学者对古典知识的保存和发展;民间知识体系(行会、工匠传统)对实用知识的传承。 核心论点: 知识的保存与传播是文明延续的关键。中世纪是“知识的管道”得以巩固的时期,为后来的爆发性增长准备了物质和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启蒙的火焰与工业的轰鸣(公元1500年—公元1900年) 这是本书论述的重心之一。作者认为,科学革命并非孤立发生,而是得益于新的认识论(理性、观察、实验)与早期资本主义对技术应用需求的结合。 技术侧重: 蒸汽机、纺织机的发明如何彻底重塑了社会结构和时间观念;电力和内燃机的出现如何开启了新的全球权力平衡;铁路和电报如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压缩。 思想侧重: 洛克、康德等人的理性主义思想如何为政治革命(如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的诞生,以及这些思想如何被用来为工业化扩张和殖民主义进行辩护。 核心论点: 启蒙运动将“理性”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使其直接与“效率”和“进步”挂钩。这种新思想框架使得技术应用不再受限于宗教或贵族阶层的约束,从而引发了史无前例的工业化浪潮。 第五部分:信息时代的悖论与人类的未来(公元1900年至今) 本书的最后部分审视了二十世纪以来的技术加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哲学困境。作者关注原子能、计算机和生物技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存在和道德边界的认知。 技术侧重: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基础突破如何重塑了物理现实的认知;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如何创造了一个虚拟的、即时的信息社会;基因编辑技术对生命定义的挑战。 思想侧重: 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批判;对“进步”概念的深刻反思;信息泛滥背景下的真理危机;以及全球化对民族国家认同感的冲击。 核心论点: 在信息时代,技术的迭代速度已经超越了人类社会和伦理体系的适应能力,我们正面临一个关键的悖论:拥有最强大的技术力量,却在指导我们使用这些力量的哲学方向上感到迷失。 本书的独特视角: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坚持将物质生产(技术)和精神建构(思想)视为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不将技术视为纯粹的“工具”,而是将其视为“固化的思想”;也不将思想视为抽象的空中楼阁,而是将其视为“指导实践的蓝图”。通过这种综合性的叙事,读者将得以理解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源于技术与思想在特定历史节点上的“共振”与“碰撞”。 这是一部为所有对人类文明演进抱有深切好奇心的读者准备的史诗,它引导我们思考:在面对下一次技术革命时,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到何种思想的智慧,才能确保技术的“光芒”照亮的是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而非将我们带入未知的“阴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相当有吸引力,《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光是看名字就让人对它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与自然互动,甚至改变自然的进程感到着迷。这本书似乎正是试图从一个宏大的视角,梳理出这样一条历史长河,让我们看到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环境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反过来,人类的活动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地球。我特别期待它能讲解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比如工业革命是如何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又或者古代文明的兴衰是否与当地的生态环境恶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罗列事实,更会深入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提供一些值得深思的见解。作为一个对历史和环境都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一领域的认知空白,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人类的历史进程。我甚至可以想象,它会帮助我理解当今许多环境挑战的根源,从而更好地认识我们与地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评分

《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这个书名,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人类的历史不应该仅仅是政治、经济、文化事件的堆砌,而更应该包含我们与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之间的互动。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重构历史叙事。我猜想,作者可能会从人类起源之初,讲述我们是如何在自然环境中生存、演化,然后逐渐掌握改造自然的能力。在接下来的篇章里,或许会聚焦于不同文明时期,比如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他们是如何利用和影响当地的自然资源的,以及这些行为对他们社会发展产生的长期影响。我特别想看到,书中是否会探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环境变化,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里,积累成重大的历史转折点的。例如,土地的退化、水源的枯竭,是否曾经导致了人口迁徙、战争爆发,甚至是一个伟大文明的衰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让我们意识到,环境并非是静态的背景,而是动态的塑造者,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人类的历史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读到《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了一些我曾经读过的关于环境问题的著作,但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历史的叙事方式。我非常想知道,它会如何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例如,它是否会讲述早期人类狩猎采集时代,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又或者在农业文明兴起后,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是如何大规模地改造自然景观,比如开垦土地、修建水利工程等等。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描绘那些曾经繁盛的文明,如玛雅、复活的罗马帝国,它们在辉煌背后,是否也埋藏着生态环境崩溃的种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让我们跳出单一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去理解自然并非是被动的背景,而是积极的参与者,甚至是决定者。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案例研究,让我们看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多种可能,以及这些关系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以及人类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无疑会是一次重要的启迪。

评分

一看到《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宏大叙事,总是在某个层面缺少了一些东西,而“环境”这个维度,恰恰是那个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部分。我猜想,这本书会从非常古老的过去讲起,可能追溯到人类诞生之初,我们如何依赖自然,又如何与自然界互动。然后,可能会涉及到人类社会结构的演变,例如,定居、农业、城市化等等,这些过程对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阐述不同文明的兴衰与环境因素之间的联系。比如,一些文明的衰落是否与过度开发资源、环境恶化有关?又或者,一些文明的繁荣是否得益于对自然资源的明智利用和保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让我们看到,人类并非是孤立于自然界的存在,我们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变革,都与我们所处的环境紧密相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见,让我们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演进的,并且这种关系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走向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评分

《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这个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我总觉得,我们目前对历史的认知,往往忽略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孕育我们生命的自然环境。这本书似乎试图填补这一空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到叙述历史的核心地位。我非常期待它能够深入探讨,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与自然界进行持续不断的对话和博弈的。它是否会讲述早期人类如何依赖自然,又如何逐渐学习驾驭自然?在我看来,农业革命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也深刻地改变了自然景观。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不同地域的生态环境,是如何塑造了当地的文明特质,又反过来,人类的活动又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这些自然环境的。这本书的意义或许在于,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辉煌与脆弱,都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我们不应将自己视为自然的征服者,而应是自然的一部分。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让我们看到这种相互作用是如何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上演的,并从中汲取智慧。

评分

环境史在国内的研究方兴未艾,热度在不断蔓延,而本书则是一些关于此方面研究的论文集。从理论方面到中国和世界的研究都有所涉及。

评分

很好的书 是关于环境史的论文集 专业性很强

评分

一本论文集,是发表在《学术研究》期刊上关于环境史的论文集。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了环境史的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中国环境史和世界环境史。环境史学理论主要是梅雪芹老师与包茂红老师的文章。通过阅读此书,可以从史学理论史学史、中国视野,世界视野的角度更好的理解新史学,环境史。个人感觉如果有更多翻译西方环境史学大师的经典作品就更好啦!

评分

人与自然的历史启示录。

评分

很好的书 是关于环境史的论文集 专业性很强

评分

一本论文集,是发表在《学术研究》期刊上关于环境史的论文集。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了环境史的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中国环境史和世界环境史。环境史学理论主要是梅雪芹老师与包茂红老师的文章。通过阅读此书,可以从史学理论史学史、中国视野,世界视野的角度更好的理解新史学,环境史。个人感觉如果有更多翻译西方环境史学大师的经典作品就更好啦!

评分

从人与自然的环境叙述历史,一部论文集,有兴趣看看

评分

从人与自然的环境叙述历史,一部论文集,有兴趣看看

评分

我买的是新书,不是地摊的残次品,这是买书到现在最差的品相。书皮上都是泥污,甚至封皮还有破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