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

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乐毅全,王士芬 编
图书标签:
  • 环境微生物学
  • 微生物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微生物学
  • 生态系统
  • 污染微生物学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生物修复
  • 水质微生物学
  • 土壤微生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09378
版次:2
商品编码:107971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在汲取国内外众多优秀教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与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等环境领域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从细胞、分子或种群等不同水平上研究环境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和生态分布等,并从微生物与物质循环的角度叙述了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书中还介绍了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并含有与其配套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本书内容全面,文字简明,概念清晰,书中各章节前均有“学习重点”,章节后附有“阅读建议”以及“本章小结”和“思考与实践”,力求重点突出,便于教师备课和学生学习。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并可供从事环境领域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和发展
1.2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2.1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2.2 学习环境微生物学的意义
1.3 微生物的概述
1.3.1 微生物的定义
1.3.2 微生物的特点
1.3.3 微生物的分类
1.3.4 微生物的命名
2 病毒
2.1 病毒的特征和分类
2.1.1 病毒的特点
2.1.2 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2.2 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2.2.1 病毒的形态和大小
2.2.2 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2.2.3 病毒的宿主
2.3 亚病毒和新兴病毒
2.3.1 类病毒
2.3.2 拟病毒
2.3.3 朊病毒
2.3.4 新兴病毒
2.4 病毒的增殖过程
2.4.1 病毒的增殖过程
2.4.2 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
2.5 病毒的培养和计数
2.5.1 病毒的培养特征
2.5.2 病毒的培养基
2.5.3 动物病毒的空斑试验
2.5.4 噬菌体的培养和测定
2.6 环境因子对病毒的影响和病毒的存活
2.6.1 物理因素的影响
2.6.2 化学因素的影响
2.6.3 病毒的存活
3 原核微生物
3.1 细菌
3.1.1 细菌的个体形态和大小
3.1.2 细菌的细胞结构
3.1.3 细菌的繁殖
3.1.4 细菌的培养特征
3.1.5 细菌的物理化学性质
3.1.6 细菌的鉴定
3.1.7 环境中常见的细菌种类
3.2 古菌
3.2.1 古菌的研究
3.2.2 古菌的特点
3.2.3 古菌的分类
3.2.4 古菌在生物界的特殊地位
3.3 放线菌
3.3.1 放线菌的形态和大小
3.3.2 放线菌的菌落形态
3.3.3 放线菌的生活史和繁殖
3.3.4 放线菌的主要类群
3.3.5 放线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3.4 蓝细菌
3.4.1 蓝细菌的特点
3.4.2 蓝细菌的分类
3.4.3 蓝细菌的分布与生态
3.5 其他原核微生物
3.5.1 螺旋体
3.5.2 立克次体
3.5.3 衣原体
3.5.4 支原体
4 真核微生物
4.1 原生动物
4.1.1 原生动物的一般特征
4.1.2 原生动物的分类及各纲简介
4.2 微型后生动物
4.2.1 轮虫
4.2.2 线虫
4.2.3 寡毛类
4.2.4 浮游甲壳动物
4.3 真核藻类
4.3.1 真核藻类的一般特征
4.3.2 藻类的分类及各门特征简介
4.3.3 藻类与环境保护
4.4 真菌
4.4.1 真菌的一般特点
4.4.2 真菌的分类
4.4.3 酵母菌
4.4.4 霉菌
4.4.5 伞菌
5 微生物的生理
5.1 生物生命活动的催化剂——酶
5.1.1 酶的概念
5.1.2 酶的催化特性
5.1.3 酶的组成
5.1.4 酶蛋白的结构
5.1.5 酶的活性中心和酶与底物结合的机理
5.1.6 酶的分类与命名
5.1.7 酶活力和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5.2 微生物的营养
5.2.1 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5.2.2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和营养类型
5.2.3 微生物的培养基
5.2.4 微生物对底物进行代谢的过程
5.3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5.3.1 生物氧化
5.3.2 生物氧化的类型
5.3.3 发光现象
5.4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5.4.1 产甲烷菌的合成代谢
5.4.2 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5.4.3 光合作用
5.4.4 异养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6 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因子的影响
6.1 微生物的生长
6.1.1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概念
6.1.2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和生长曲线
6.1.3 微生物生长曲线在废水微生物处理中的应用
6.1.4 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
6.1.5 微生物的死亡及其测定
6.2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子
6.2.1 温度
6.2.2 pH
6.2.3 氧化还原电位
6.2.4 溶解氧
6.2.5 辐射
6.2.6 水的活度与渗透压
6.2.7 重金属
6.2.8 若干有机物
6.2.9 抗生素
6.2.10 其他因素
7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7.1 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和意义
7.1.1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7.1.2 遗传和变异的意义
7.2 微生物的遗传
7.2.1 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DNA
7.2.2 DNA的结构与复制
7.2.3 DNA的变性和复性
7.2.4 DNA及其作用
7.2.3 微生物生长与蛋白质合成
7.2.6 微生物的细胞分裂
7.3 微生物的变异
7.3.1 变异的实质
7.3.2 基因突变的特点和类型
7.3.3 基因重组
7.3.4 基因工程及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8 微生物生态学
9 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10 微生物与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
11 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12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
附录
附录1 教学常用染色液的配制
附录2 常用染色方法
附录3 教学用培养基
附录4 总大肠菌群检索表(MPN法)
现代土壤学:从微观结构到全球生态功能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全面、系统地阐述现代土壤学的核心理论、前沿技术与实际应用,覆盖土壤学的多个关键分支领域,为读者构建一个从微观粒子组分到宏观全球循环的完整知识体系。本书不仅是对传统土壤学知识的梳理与整合,更侧重于探讨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土壤系统所面临的挑战及其适应性机制。 第一部分:土壤的起源、组成与物理性质 本部分深入剖析土壤的形成过程、母质转化及其基本属性的决定因素。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过程与时空变异性 详细阐述成土过程(风化、淋溶、淀积、有机质积累等)的驱动力与速率,探讨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五大成土因素如何协同作用,塑造出区域性的土壤类型。引入同位素示踪技术在追踪土壤物质年龄和转化路径中的应用。重点分析土壤剖面的垂直分异规律,并对比不同地理区域(如热带雨林、温带草原、寒漠地区)的土壤发生学差异。 第二章:土壤矿物学与粒度分析 本章聚焦于土壤的无机组成部分。首先概述硅酸盐矿物和铁铝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及其对土壤反应性的影响。随后,详细介绍粘土矿物的晶体结构(如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及其对阳离子交换容量(CEC)和水力特性的决定作用。在实验方法上,系统讲解激光衍射法、沉降法等粒度测定技术的原理、操作流程及数据解释,并探讨粒度分布对土壤孔隙度和通透性的控制机制。 第三章:土壤物理性质与水文过程 本章探讨土壤作为多孔介质的物理特性。内容包括土壤密度(容重与实密度)、孔隙度及其分布对气体交换和根系生长的影响。水力特性是核心内容,细致阐述土壤水势(基质势、渗透势、压力势)的理论基础,讲解亨利定律在土壤水扩散中的应用。重点分析土壤持水能力(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的测定方法,并建立土壤水在重力、毛管力和吸力作用下的二维及三维流动模型,特别关注非饱和带的水动力学。 第二部分:土壤化学:反应、营养与介质特性 本部分深入探讨土壤溶液化学、离子交换、酸碱平衡以及土壤营养元素的转化与有效性。 第四章:土壤酸碱度与缓冲体系 详细分析土壤pH值的生物地球化学成因,包括酸性淋溶和碱性累积。重点剖析土壤的缓冲机制,包括碳酸盐缓冲、有机质缓冲、以及铝和铁的交换缓冲体系。介绍pH值对矿物质溶解度和植物养分有效性的非线性影响,并提供酸碱度调控的工程学方法(如石灰改良)。 第五章:土壤阳离子交换与阴离子吸附 本章阐述土壤胶体表面化学。系统介绍阳离子交换容量(CEC)的测定方法(如乙酸铵法、KJELDAHL法),并区分恒定电荷与可变电荷的贡献。深入讨论布朗斯特-劳里酸碱理论在土壤表面电荷形成中的应用。对于阴离子,重点分析磷酸根、硫酸根在铁铝氧化物和高有机质土壤上的特定吸附机制(内圈与外圈复合物)。 第六章:土壤无机营养元素的转化与形态 聚焦于宏量(氮、磷、钾)和中量元素(钙、镁、硫)在土壤中的化学形态、迁移和生物有效性。氮循环是重点,详述硝化、反硝化、固氮的微生物驱动过程,并引入稳定同位素技术追踪氮的损失途径。磷的固定与解磷机制,钾的矿物释放与吸附平衡也被深入探讨。 第七章:土壤有机质的结构、动态与功能 本章将有机质视为土壤生态系统的核心驱动力。细致描述腐殖酸、富里酸、褐碳等大分子物质的化学结构(如芳香性、官能团分布),并介绍固态核磁共振波谱(Solid-State NMR)等先进表征技术。阐述有机质的活化与矿化过程,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如免耕、轮作)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有机质对土壤物理结构和保水性能的贡献。 第三部分:土壤生物学与生态功能 本部分着重于阐述土壤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及其在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关键角色。 第八章:土壤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介绍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古菌)和土壤动物(线虫、螨类、蚯蚓)的群落结构和空间分布。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如16S rRNA、ITS测序)对微生物群落进行功能多样性分析。探讨生物量、活性以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如香农指数)与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第九章:关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驱动者 本章专注于微生物介导的元素循环。详细分解碳循环(光合作用产物输入、微生物呼吸分解),氮循环(固氮、硝化、反硝化)的酶学与环境调控因子。同时,系统阐述硫、铁、锰等元素在氧化还原梯度下的生物转化过程及其在土壤介质中的迁移。 第十章: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 深入研究根际生态学(Rhizosphere Ecology)。讨论根系分泌物(如有机酸、粘液)如何改变根际微环境,调控微生物群落结构。重点分析丛枝菌根真菌(AMF)和根瘤菌在提高植物养分吸收效率中的协同作用。探讨植物化感作用(Allelopathy)在土壤群落竞争中的生态学意义。 第十一章: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退化 本章将基础理论应用于区域和全球尺度。探讨土壤在碳汇稳定、水体净化、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的关键生态服务功能。系统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污染排放(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导致的土壤退化机制,包括侵蚀、盐渍化、酸化和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 第四部分:土壤的监测、管理与工程应用 本部分侧重于现代土壤学的技术工具与可持续管理策略。 第十二章: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与遥感监测 介绍当前主要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详细阐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土壤信息空间化技术,以及多光谱、高光谱遥感在评估大尺度土壤水分、有机质含量和表层侵蚀风险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可持续土壤管理技术 提供基于科学证据的可持续农业实践方案。内容涵盖保护性耕作(免耕、少耕)对土壤结构和碳固存的影响、精准农业中的养分管理、土壤修复技术(如植物修复、生物刺激剂应用)的原理与案例分析。 第十四章:土壤与环境工程 探讨土壤作为工程介质的角色。包括土体工程特性(剪切强度、渗透性)的测定与评价,以及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土壤改良(如石灰/水泥固化)的应用。同时,讨论污染场地土壤的风险评估与生态工程治理策略。 --- 本书面向高等院校的土壤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农学及资源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科研人员以及从事农业、环境管理和土地规划的专业人士。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基础理论与前沿进展,辅以丰富的图表和案例分析,力求成为一本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综合性专业教材和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之前对微生物学有一些基础了解,但《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复杂的环境微生物知识娓娓道来。刚开始翻开的时候,我就被书中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图表所吸引,这些视觉元素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抽象的概念。例如,书中关于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的讲解,配上生动的图示,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那些复杂的生化反应是如何在自然界中发生的。而且,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讲解,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微生物在实际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比如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等等。这一点对我来说尤其重要,因为我一直对如何利用微生物来解决现实世界的环境挑战很感兴趣。书中列举的案例研究非常详实,让我看到了微生物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学科,更是能够切实改变我们生活的重要力量。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生物修复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污染物是如何被特定的微生物降解的,并且还分析了影响降解效率的各种因素。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轻松掌握那些原本可能让我望而却步的知识点。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兼具学术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优秀读物,强烈推荐给所有对环境科学和微生物学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坦白说,我打开《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这本书的时候,带着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觉得这应该会是一本充斥着专业术语和晦涩理论的书。然而,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吸引人,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和吸收的内容。即使是一些非常前沿和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也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案例聚焦”或者“焦点讨论”的部分,它们会选取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然后详细分析其中微生物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案例,比如关于病原微生物在水体中的传播与控制,或者关于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我能够切身感受到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性。书中对微生物在疾病传播和防治方面的论述,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对公共卫生和传染病控制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创新的微生物技术,例如生物制药、生物能源等,这让我看到了环境微生物学在未来发展中的巨大潜力。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环境微生物学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我非常享受阅读的过程,觉得它是一本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的优秀读物。

评分

我必须说,《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这本书简直是一本“知识的宝库”,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逻辑性的方式,将环境微生物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阐述。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具体应用领域的深入探讨,循序渐进,非常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我尤其欣赏书中在介绍各个主题时,都会引用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实际案例,这使得书中的内容既有理论上的严谨性,又不失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当我读到关于微生物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时,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种元素(如氮、磷、硫)在微生物参与下的转化过程,并提供了相关的反应方程式和动力学模型,这让我对这些循环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此外,书中对环境污染与修复的讨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不仅分析了不同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更重要的是,它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来降解这些污染物,以及如何优化环境条件来促进微生物的修复作用。书中对生物传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也进行了介绍,这让我了解到了微生物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全面性、论述的严谨性以及实践指导性,对于希望系统学习环境微生物学知识,或者希望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读者,都极具价值。

评分

《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这本书,可以说是将“博大精深”这个词完美地诠释在了纸面上。它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深度,挖掘了环境微生物学的方方面面。我之前一直觉得微生物只是存在于土壤和水中的一些微小生物,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它们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从最深的海底到最高的山峰,甚至在人类的体内,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的一些章节,比如关于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的内容,让我看到了一个宏观的微生物世界,它们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如何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以及这些系统又是如何与宏观的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我对书中关于微生物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在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印象尤为深刻。通过这些先进的技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代谢潜力以及它们在环境中的功能。这种分子层面的研究,为我们理解环境微生物的复杂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书中还讨论了微生物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这让我对微生物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有了更深的敬畏。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环境微生物学的教科书,更是一部关于地球生命史的宏伟篇章,它以微生物的视角,重新解读了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

评分

这本《环境微生物学(第2版)》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对环境微生物学的认知。我原本以为这仅仅是一本介绍微生物基本知识的教材,但它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微生物在塑造地球环境、驱动生态系统功能以及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对各种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的生存策略的探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地质过程的论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从未想过,那些微小的生命体竟然能在高温、高压、高盐度甚至是无光的条件下繁衍生息,并且对地球的化学循环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书中的一些理论阐述,比如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响应环境变化,虽然读起来需要一些思考,但一旦理解,就会豁然开朗,仿佛看到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生命网络。作者在分析问题时,总是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微生物的作用置于整个生态系统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使得我对环境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例如,在讨论气候变化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时,书中不仅分析了气温升高对特定微生物的影响,还探讨了这种影响如何通过改变碳和氮的循环,进一步加剧或缓解气候变化。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很少看到的。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环境微生物学领域、拓展学术视野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

5.3.1 生物氧化

评分

2.6.3 病毒的存活

评分

5.1 生物生命活动的催化剂——酶

评分

7.3.3 基因重组

评分

2.6 环境因子对病毒p的影响和病毒的存活

评分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I、环境工程等专业K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材,并可供从事环境领域研究工L作的人员参考。N

评分

6.2.7 重金属

评分

5.2.4z 微生z物对底物进行代谢的过程

评分

6.2O.3 氧化还原电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