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氣象颱站

中國近代氣象颱站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吳增祥 著
圖書標籤:
  • 氣象
  • 近代史
  • 中國氣象
  • 颱站
  • 曆史
  • 科學
  • 氣象觀測
  • 檔案
  • 地方史
  • 科技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氣象齣版社
ISBN:9787502942359
版次:1
商品編碼:1075578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7-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5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近代氣象颱站》作者依據長期從事氣象檔案資料工作所收集、積纍的素材,以及中國氣象局氣象檔案館、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國傢圖書館等館藏檔案文獻資料,對近代中國氣象觀測及氣象颱站沿革情況,進行瞭初步的、全麵的收集、整理和分摺、考證,本著“尊重曆史、求真務實”和“曆史唯物論”的態度,編纂瞭本書。本書較詳細介紹中國近代氣象觀測事業的創建和發展過程,並著重論述近代氣象颱站的建立背景及沿革情況。

內容簡介

  中國近代氣象觀測始於18世紀中葉。至20世紀40年代,全國各地相繼建立各類氣象颱站達韆餘個。由於近代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背景,中國近代氣象颱站發展,曆經瞭坎坷、不平凡的裏程。許多氣象颱站因為戰爭、動亂和經濟等多方麵原因而被迫停止工作,能長期連續進行觀測的氣象颱站不多,能完整保存下來的氣象觀測記錄更少。如今,這些曆史氣象檔案資料雖然不很完整,但它在氣象業務、服務、科研工作中仍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曆史價值和利用價值。
  《中國近代氣象颱站》依據曆史檔案文獻,對近代中國氣象觀測及氣象颱站沿革情況,進行全麵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考證,較詳細、係統介紹瞭中國近代氣象觀測事業的創建背景和發展過程。對瞭解、研究中國近代氣象史,挖掘、應用曆史氣象檔案資料,具有重要的參考利用價值。是適於氣象工作者、科學史誌工作者、大專院校氣象科學專業師生,以及氣象科學愛好者閱讀的氣象史料文獻參考工具書。

目錄


前言
1 明清時期的觀象機構
1.1 明清時期的“欽天監”機構設置
1.2 北京古觀象颱
1.3 南京雞鳴山(欽天山)古觀象颱
1.4 晚清農事試驗場設立的測候所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2 外國傳教士在中國的氣象觀測活動
2.1 西方近代氣象儀器傳人中國
2.2 耶穌會最早在中國的氣象觀測
2.3 俄國東正教會在北京建立“地磁氣象颱”
2.4 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在上海建立“徐傢匯觀象颱”
2.5 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其他地區的氣象觀測活動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3 中國近代海關氣象觀測站
3.1 中國近代海關氣象觀測背景
3.2 海關氣象觀測站的時空分布
3.3 海關氣象觀測站的主要特點
3.4 海關氣象觀測及記錄編報方法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4 歐洲列強在中國建立的氣象颱站
4.1 英國建立的“香港皇傢天文颱”
4.2 天津英工部局氣象觀測站
4.3 英屬“亞東商務公所春丕氣象站”
4.4 沙俄“中東鐵路建設局”在東北建立的氣象颱站
4.5 沙俄在中國西北地區的科學考察和氣象觀測活動
4.6 葡萄牙軍方創辦的澳門氣象觀測站
4.7 法國“滇越鐵路建設公司”在雲南境內設立的氣象颱站
4.8 德國海軍建立的“皇傢青島觀象颱”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5 日本在中國建立的氣象颱站
5.1 日本占領颱灣時期建立的氣象颱站
5.2 日本關東廳在東北設立的氣象觀測所
5.3 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所屬氣象觀測站
5.4 日本駐華機構設立的測候所
5.5 僞滿中央觀象颱及所屬氣象颱站
5.6 僞華北觀象颱所屬氣象颱站
5.7 抗戰期間日本軍部設立的氣象颱站
5.8日本其他侵華機構設立的氣象颱站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6 民國北洋政府時期創建的氣象颱站
6.1 中央觀象颱
6.2 北洋政府農商部氣象觀測所
6.3 北洋政府水利部門建立的水文氣象觀測站
6.4 北洋政府軍事及航空部門建立的氣象觀測站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7 民國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及直屬氣象颱站
7.1 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概況
7.2 氣象研究所直屬的氣象颱站
7.3 氣象研究所編發的氣象觀測規範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8 民國中央氣象局及其管轄的氣象颱站
8.1 民國中央氣象局概況
8.2 民國中央氣象局管轄的氣象颱站
8.3 民國中央氣象局編發的氣象觀測規範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9 國民政府其他行業機構設立的氣象颱站
9.1 水利部門所屬的氣象颱站
9.2 民用航空係統所屬的氣象颱站
9.3 國民政府空、海軍機構所屬氣象颱站
9.4 “中美閤作所”及國防部二廳所屬氣象颱站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10 民國地方政府部門創建的氣象颱站
10.1 華北區
10.2 華東區
10.3 中南區
10.4 西南區
10.5 西北區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11 社會團體、院校及民辦氣象颱站
11.1 中國西北科學考察團及其設立的氣象颱站
11.2 高等院校設立的氣象颱站
11.3 民辦氣象颱站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12 解放區創建和新中國建立前後接收的氣象颱站
12.1 抗日期間中共與美軍的氣象閤作
12.2 延安氣象颱與光華農場氣象組
12.3 東北解放區創辦的航空氣象颱站
12.4 新中國建立前後接收、恢復、重建的氣象颱站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中國近代主要氣象颱站一覽錶(1841—1949)
中國近代氣象觀測與氣象颱站大事記
主要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滄桑百年:華夏氣象事業的奠基與發展 圖書名稱:《氣象風雲錄:近代中國氣象機構的變遷與科技脈動》 內容簡介: 本書以嚴謹的史料和生動的敘事,詳盡描繪瞭自清末開埠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近代氣象事業從無到有、艱難求存、最終孕育齣初步科學體係的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它聚焦於那些鮮為人知的氣象先驅們,如何在列強環伺、內憂外患的年代,為建立現代化的氣象觀測網絡和研究機構而付齣的卓絕努力。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氣象颱站的建立時間或地理坐標,而是深入剖析瞭近代中國氣象事業發展背後的社會結構、技術引進、國際交流以及政治風雲的深刻影響。我們探討的核心議題是:在傳統農業社會嚮工業化邁進的劇烈轉型期,一套科學的氣象觀測和預報體係是如何被移植、本土化並艱難地自我維持和成長的。 第一部分:曙光乍現——西方科學的傳入與早期嘗試(1870s-1911) 本部分首先追溯瞭西方近代氣象學理論和儀器技術進入中國口岸城市的早期軌跡。重點介紹瞭海關係統在氣象觀測中扮演的非官方但至關重要的角色。這些早期的觀測站,大多設立在通商口岸,其主要目的往往服務於航運安全和通商貿易,而非純粹的科學研究。 核心論述: 探究早期觀測數據采集的標準化睏境。由於缺乏統一的領導和規範,不同國傢的領事館、教會學校以及外商機構各自為政,儀器參差不齊,觀測員的專業素養差異巨大,導緻早期積纍的數據在科學嚴謹性上存在天然的局限性。本書將詳細梳理上海浚川所、香港天文颱(盡管其行政歸屬復雜)等早期重要節點的運作模式,揭示其背後的權力結構與技術依賴性。 第二部分:共和洪流下的探索與整閤(1912-1928) 中華民國建立後,有識之士開始認識到建立國傢級氣象機構的緊迫性。本部分詳述瞭從中央政府到地方省份在氣象事業上的初步建製努力。重點解析瞭“中央觀象颱”的幾易其名和數次遷址背後的權力博弈與資源爭奪。 關鍵議題: 如何在戰亂頻仍、財政枯竭的背景下,維持一個需要持續投入和專業人員的科學機構?本書深入分析瞭由專業氣象人纔推動的機構重組嘗試,特彆是人纔培養體係的初步構建。我們詳細考察瞭第一批接受係統氣象教育的中國學者如何迴國,並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試圖將氣象學從傳統的“望聞問切”中分離齣來,建立起基於物理和數學模型的現代預報模式。這包括對早期颱站網絡覆蓋率不足、電報通訊中斷、以及儀器設備維護睏難的詳盡記錄。 第三部分:科學獨立之路: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的時代(1929-1937) 這一時期是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的“黃金十年”之一。本書將核心篇幅聚焦於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在學術引領和業務建設方麵取得的突破。我們著重分析瞭氣象研究所如何通過引進和消化先進的理論(如西風帶環流理論的初步應用),推動瞭中國氣象學的研究水平的提升。 側重分析: 氣候學研究的本土化。在這一階段,研究者開始係統地對中國區域氣候進行統計分析,例如長江中下遊的季風特徵、華北平原的乾旱與洪澇周期等。本書將展示,這些研究不僅僅是理論的搬運,而是結閤中國獨特的地理環境,對現有氣象理論的修正和補充。同時,本書也客觀評述瞭這一機構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規範化颱站網絡方麵所麵臨的製度性挑戰,特彆是與地方軍閥勢力或省級教育部門在資源分配上的摩擦。 第四部分:烽火中的堅守與播遷(1937-1945) 抗日戰爭的爆發,對中國氣象事業造成瞭毀滅性的打擊,但也催生瞭“流亡中的堅守”。本部分詳細記錄瞭氣象機構如何隨政府西遷,機構人員和核心設備如何在顛沛流離中得以保存的感人故事。 曆史敘事: 重點描繪瞭西南地區,特彆是昆明和成都一帶,在戰時成為中國氣象研究和人纔培養的臨時中心。在物資匱乏、通訊幾乎完全中斷的環境下,氣象人員如何依靠最原始的手段,繼續對戰爭前綫和後方生産提供關鍵的氣象情報。本書特彆關注瞭對高空探測手段的初步嘗試,以及在極端睏難條件下,中國氣象學傢對國際閤作渠道(如藉助盟軍力量)的努力維持。這些經曆,極大地錘煉瞭中國氣象隊伍的韌性和專業精神。 第五部分:浴火重生與新生的醞釀(1945-1949) 抗戰勝利後,氣象事業麵臨著重建和整閤的艱巨任務。本部分分析瞭接收淪陷區(如東北、颱灣)氣象資産的復雜過程,以及如何將戰時分散的力量重新匯聚到中央體係中。 總結與展望: 本部分最後部分探討瞭在解放戰爭末期,氣象業務如何被納入國傢安全和經濟恢復的戰略考量之中。本書以對早期氣象工作者麵對新舊體製交替時的抉擇與貢獻的客觀評價收尾,為我們理解新中國氣象事業的起步,提供瞭必要的曆史深度和背景支撐。 本書價值: 本書旨在通過對氣象機構、人纔、設備和理論發展的係統梳理,為研究中國近代科學史、國傢建構史以及技術引進史提供一個獨特的、基於“環境感知”視角的微觀切入點。它揭示瞭在傳統與現代、內亂與外患的夾縫中,中國知識分子如何以堅定的科學信念,播撒下現代化氣象服務的種子。全書結構嚴謹,數據詳實,旨在還原一個復雜、充滿張力且極具韌性的近代中國科技發展側麵。

用戶評價

評分

《中國近代氣象颱站》給瞭我一次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它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充滿變革的年代,親身經曆著中國氣象事業的點滴發展。書中的描述非常細緻,從颱站的地理位置選擇,到建築風格的演變,再到觀測儀器的更新換代,都刻畫得入木三分。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搜集資料上的巨大投入,許多細節都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例如,書中對某些早期颱站如何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比如風力、水源等來優化觀測效率的描述,就極具地方特色和曆史智慧。而且,它還不僅僅是記錄硬件設施,更挖掘瞭許多與颱站相關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影響。我瞭解到,這些颱站的建立,有時也伴隨著國際交流與閤作,以及對西方科學技術的吸收與本土化過程。這種多維度的敘述,讓我對中國近代氣象學的發展脈絡有瞭更清晰、更完整的認識,也讓我看到瞭科學發展與社會變革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

評分

這本《中國近代氣象颱站》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曆史上的科技發展和國傢建設頗感興趣,而氣象科學在中國近代的發展,恰恰是這兩者的絕佳結閤點。我原本以為,這本書可能會側重於純粹的科學原理或者颱站的地理分布,但當我翻開它,纔發現它真正觸及的是那些默默無聞的開拓者們的故事。那些在艱苦條件下建立起來的早期氣象觀測點,不僅僅是測量風雨、溫度的設施,更是那個時代中國人民探索自然、擁抱科學精神的縮影。書裏詳細描述瞭颱站選址的考量,很多都充滿瞭地域的智慧和對自然規律的樸素認知。我特彆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幾個沿海和內陸颱站的建立過程,那簡直就是一場與惡劣自然環境和有限資源的搏鬥。它讓我看到瞭,在中國近代這個風雨飄搖的時期,仍然有這樣一群人在堅持不懈地為科學播種,為國傢的未來奠定基礎。這種視角非常新穎,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中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對氣象科學在中國落地生根的曆史充滿瞭敬意。

評分

這本書《中國近代氣象颱站》的敘述方式相當引人入勝,它並沒有給我一種冰冷、枯燥的學術報告的感覺,反而像是在聽一位資深的曆史學傢娓娓道來,講述著一個個關於氣象颱站的生動故事。我尤其喜歡其中對那些鮮為人知的颱站的深入挖掘。那些分散在祖國各地,可能現在已經鮮為人知的角落,曾經都孕育著重要的科學研究和觀測活動。書中對這些地方性颱站的描述,充滿瞭地方風情和人文關懷。我能想象到,在當時的交通不便、通訊落後的情況下,這些颱站的建立和運行是多麼的不容易。它不僅涉及科學技術的難題,更需要剋服地域隔閡、資源短缺等一係列現實挑戰。這種對基層、對細節的關注,讓整本書的敘事更加飽滿和立體,也讓我對中國近代氣象科學的發展有瞭更全麵、更接地氣的理解。

評分

我對《中國近代氣象颱站》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所展現的中國氣象科學發展的“接地氣”和“有人情味”。它沒有局限於宏大的敘事,而是聚焦在每一個具體的颱站,每一個具體的觀測點上,去講述科學如何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書中對那些早期颱站的選址、建築布局,甚至日常運行的細節描寫,都顯得非常用心。我仿佛能看到,在那些簡陋的房間裏,科學傢們如何一絲不苟地記錄著每一份數據,如何剋服著惡劣的天氣條件進行觀測。而且,它還巧妙地將這些颱站的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政治環境相結閤,讓我們看到科學發展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時代浪潮息息相關。這本書讓我對中國近代科學史,尤其是氣象學領域,有瞭一個全新的、更深刻的認識,也更加理解瞭科學精神在逆境中蓬勃發展的力量。

評分

讀完《中國近代氣象颱站》,我不得不說,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之前對氣象學曆史的認知。我總以為它是一個相當“乾燥”的學科,但這本書卻以一種極其生動和具象的方式,將那些曾經存在過的氣象颱站,以及圍繞它們發生的點點滴滴,鮮活地呈現在我麵前。書中描繪的不僅僅是建築和儀器,更是人的故事。那些來自不同背景、懷揣不同理想的科學傢、工程師、甚至普通工作人員,他們在那個不甚發達的年代,剋服瞭重重睏難,用他們的雙手和智慧,建立起瞭中國最早的氣象觀測網絡。我看到瞭他們對精度的不懈追求,對數據的嚴謹態度,以及在條件限製下因地製宜的創新。尤其是一些關於颱站設備引進、維護和技術革新的章節,讀來讓人驚嘆於他們的專業素養和奉獻精神。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曆史記錄,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勇氣、智慧和堅持的史詩,讓我深深感受到,科學的進步,離不開那些無私奉獻的先行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