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精)/史景迁作品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精)/史景迁作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史景迁,译者:阮叔梅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文化
  • 中国
  • 西方视角
  • 史景迁
  • 社会
  • 游记
  • 观察
  • 近代史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广西师大
ISBN:9787549533480
商品编码:1076912905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史景迁作品)(精)
  • 作者:(美)史景迁|译者:阮叔梅
  • 定价:45
  • 出版社:广西师大
  • ISBN号:978754953348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3-07-01
  • 印刷时间:2013-07-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304
  • 字数:223千字

编辑推荐语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精)/史景迁作品》编著者史景迁。 《大汗之国》(TheChan’sGreatContinent:ChinainWesternMinds)综观西方人如何想象中国的历史历程,从蒙元时期的鲁伯克修士、马可波罗,一直到当代的尼克松、基辛格,不但写来华西方人所记的中国经历,也写没来过中国的文人作家如何想象中国,影响了一般民众的中国印象。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这些仔细爬梳过欧西档案与文史群籍的历史资料,经过天孙巧手缝缀成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就像一面面精美的缂丝挂毯,不但引人入胜,也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了解不同文化的相遇、碰撞与互动,是多么的错综复杂,时常还惊心动魄,比小说虚构还要离奇。

作者简介

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世界**汉学家,现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1936年生于英国。曾受教于温切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1965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耶鲁大学教授。史氏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 (从他取名蕴含景仰司马迁之意可见他对此专业的热爱)。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 观察与研究结果。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目录

i 总序/郑培凯 鄢 秀
005 序言
007 导论
017 **章 马可波罗的世界
037 第二章 天主教时期
061 第三章 写实之旅
085 第四章 曲折离奇的小说
109 第五章 启蒙时代
131 第六章 女性观点
155 第七章 中国人在美国
183 第八章 中国风情在法国
209 第九章 中国风情在美国
237 第十章 激进形象
261 第十一章 神秘权力
285 第十二章 大师戏笔


好的,以下是关于一部名为《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精)的史景迁作品的图书简介,但内容不涉及该书的具体信息,而是描述一部完全不同主题的图书。 --- 《丝绸之路的隐秘使者:中世纪欧亚交流的文化桥梁》 作者: 艾琳娜·瓦伦蒂娜 出版社: 寰宇文史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书籍类型: 历史学、文化人类学 字数: 约 550 页 图书定价: 128.00 元 ---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的隐秘使者:中世纪欧亚交流的文化桥梁》并非聚焦于帝国的兴衰或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深入探讨了中世纪(约公元6世纪至14世纪)欧亚大陆间,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常被忽略的、由个体构成的文化传播网络。本书的叙事核心在于“交流”本身——不仅仅是货物的往来,更关键的是思想、信仰、技术和审美观念如何跨越广袤的地理障碍,在不同的文明之间进行渗透、适应与重塑。 本书的作者,著名的文化史学家艾琳娜·瓦伦蒂娜,以其扎实的考古学功底和对多语种文献的精湛掌握,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活力和变动的世界。她挑战了传统上将丝绸之路视为东西方简单“贸易通道”的刻板印象,主张应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 第一部分:流动的信仰与知识的载体 瓦伦蒂娜首先考察了宗教的传播路径。她详尽分析了佛教如何从中亚进入中国腹地,以及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和摩尼教在唐代长安的兴衰。不同于以往侧重于教义传播的著作,本书关注的是传教者本身的社会阶层、语言能力和适应策略。例如,书中对粟特商人社群的研究尤为精彩。这些精通多种语言的商业精英,往往也是他们所信仰宗教的非官方传播者。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宗教文本,还有独特的仪式用品、建筑风格乃至音乐元素。瓦伦蒂娜通过对敦煌和新疆出土文物的细致比对,重构了这些“隐秘使者”在异域建立临时礼拜场所,并与当地社会进行复杂互动的情景。 第二部分:技术与匠心的跨界移植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了物质文化的迁移。瓦伦蒂娜认为,技术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往往被低估。她通过对玻璃制造、造纸术和金属冶炼技术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技术转让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例如,书中对比了萨珊波斯玻璃工艺传入中国后,与本土陶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创新——“唐三彩”中那些看似寻常的釉色和光泽,实则蕴含着中西亚技术的影子。她深入挖掘了工匠阶层在交流中的作用,他们往往是国家间不直接接触时,知识得以“软着陆”的关键媒介。这些匠人并非一味复制,而是将所学技术与本土材料和审美偏好相结合,催生出全新的艺术形态。 第三部分:语言的交汇与身份的重塑 交流最深刻的体现,莫过于语言和文学的碰撞。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翻译行为的政治与文化意义。瓦伦蒂娜研究了不同时期宫廷和寺院对异域文本的翻译策略。她指出,翻译绝非简单的词汇对应,而是权力话语的重构。为了使外来思想能被主流精英阶层接受,译者必须在“忠实”与“可理解性”之间进行艰难的平衡。书中引用了大量梵文、波斯文残卷与汉文译本的对照研究,揭示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原著的侧重点,以符合接收文化(主要是中华帝国)的道德和宇宙观。这种“身份的重塑”,是文化交流中最微妙也最具决定性的环节。 第四部分:饮食、音乐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渗透 最后,瓦伦蒂娜将目光投向了更为贴近普通人的领域——饮食和艺术。她展示了中世纪的丝绸之路上,从胡椒、葡萄、苜蓿的引进,到面食制作方法的传播,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沿线居民的餐桌。在音乐方面,她通过对琵琶、筚篥等乐器的演变轨迹分析,展示了外来乐音如何被吸收并融入宫廷雅乐和民间曲艺,最终成为“中国”音乐的一部分。这些日常化的文化渗透,构成了理解中世纪欧亚大陆动态平衡的基石。 本书的价值: 《丝绸之路的隐秘使者》以其细腻的微观视角和宏大的跨文化视野,为我们理解中世纪的欧亚大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框架。它强调了非官方渠道、个体行动者以及物质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驱动作用,是一部对传统“中心与边缘”叙事具有重要颠覆性的力作。本书不仅是专业历史学家的案头必备,也是任何对世界文化交流史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都不可错过的深度读物。瓦伦蒂娜以生动的笔触,还原了那个时代文化生命力的蓬勃与韧性。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有点担心会因为题材的严肃性而感到阅读上的压力,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将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史料,转化成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他对于场景和氛围的营造能力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水平,即便是描述政治斗争或军事部署,文字中也充满了画面感和戏剧张力。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欣赏一幕精心编排的话剧,灯光、布景、演员的走位都恰到好处。我发现自己不仅获取了知识,更是在享受一场纯粹的文学盛宴,文字本身的力量在这个作品中得到了极致的体现,读起来酣畅淋漓,毫不拖沓。

评分

这本书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展示了“理解”的难度与必要性。它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答案或简单的结论,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去理解,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一个看似荒谬的决定是如何在当时的环境中变得“合理”起来的。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是作者给予读者的最大财富。它教会我们,评判历史人物需要极其谨慎,因为我们总是站在安全的后方,手握上帝视角。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更加谦卑地对待历史,认识到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不可逾越的边界和逻辑。这是一部极具思辨价值的作品,读完之后,会让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看待世界万物的基本视角,其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

评分

这部作品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奇妙之窗,让我对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他们的决策有了全新的理解。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带着我亲身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去感受那些重大转折点上,决策者们内心的挣扎与权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宏大叙事的同时,并没有忽略那些构成历史的微小细节,那些看似不经意的事件或对话,往往蕴含着深远的意义。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历史的气息,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和紧张感。叙事节奏的把握非常到位,时而如山涧溪流般缓缓流淌,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暴风骤雨般急转直下,让人屏息凝神。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让我完全沉浸在了作者构建的历史图景之中,常常读到深夜,难以释卷,回味无穷。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部作品的阅读体验,那一定是“震撼”。它不仅仅是在陈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及“那意味着什么”。作者的史学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似乎拥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天赋,能够捕捉到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我常常会因为某一处精妙的用词或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而感到全身一震,仿佛看到了历史的某种内在的、不易察觉的逻辑链条。这种阅读的“高峰体验”,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一幅生动、充满张力的人类群像剧。对于任何对深度思考和文化探究抱有热忱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厚礼。

评分

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那种近乎冷峻的客观性,却又充满了人性的洞察力。它不像某些历史著作那样,将历史人物脸谱化地塑造成“好人”或“坏蛋”,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行为背后的动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个人情感的复杂纠葛。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复杂冲突时展现出的那种平衡感,他没有急于给出评判,而是将所有的证据和情境铺陈开来,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让阅读过程成了一种主动的探索,而非被动的接受。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辩论,不断修正着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这种深度的交互性阅读体验,是当前市面上很多通俗历史读物所不具备的,它挑战了读者的思维习惯,让人在不适中获得了巨大的思想提升。

评分

还未看……

评分

经典作品,一部一部都收入囊中!

评分

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

评分

经典作品,一部一部都收入囊中!

评分

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

评分

外国人的视角看中国

评分

经典作品,一部一部都收入囊中!

评分

因为后面的小说大师的戏笔买下这本书

评分

经典作品,一部一部都收入囊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