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希腊伪史考
原 价:48.00元
作者:何新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原同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2-01
ISBN:9787547707593
字数:201000
页码:3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史学从来并不是纯净、透明、圣洁的,世人眼中如此美好的古希腊也不例外。何新先生通过《希腊伪史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令人完全出乎意料的“真相”:人们心目中高不可攀、神奇无比的那个古希腊,其实只是一个窃取了小亚细亚地区文明成果的冒牌货。也许希腊很美好。可惜它并非一个真实的历史存在,而是被整容过的,是西方人冒认的和冒名顶替的。
内容提要
辉煌的“古希腊”仅仅是西方人的捏造?地中海地区竟然从来没有存在过一个古希腊殖民帝国?“古希腊文明”、“古希腊哲学”纯属共济会控制下的欧洲人文学者的文化虚构?学者何新通过多方考证和证信史料,向世人揭露了一个惊天秘密:人们所熟知的“希腊”,其实只是一个窃取了小亚细亚地区文明成果的冒牌货!它是被整容过的,是西方人冒认和冒名顶替的,并非一个真实的历史存在。《希腊伪史考》一书从西方伪造古希腊史的目的与方法、希腊文明的真正起源(小亚细亚)、古希腊的哲学之源(亚洲)、非希腊人的伪希腊“哲学家”和学派等方面,将古希腊伪史的不可信之处一一展现在了读者面前,打破希腊伪史灌输给人们的传统观念,重新塑造了一个“真正的希腊”。
目录
目录
序 给被灌水的伪希腊史放水
希腊历史简介
诡异的希腊古文明之谜
希腊在哪里
白色人种文明发育晚
关于希腊罗马人的种族及所谓“蛮族”
欧洲人是何时知道希腊的
西方伪造古希腊史的目的与方法
荷马史诗的来历
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是二手货
谈谈“荷马问题”
《不列颠百科全书》
荷马,一位中东的游吟诗人
古希腊语言与文字的东方来源
希腊伪史包装的典型范例——伪“米诺斯”文明
小亚细亚是希腊文明的真正起源
特洛伊古城与古希腊无关系
特洛伊多处古城“原址”
从书写载体看希腊流传文献的不可信度
“希腊”只是一个地名
休昔底德说——本初世界无“希腊”
多利安人在历史中存在吗
所谓“黑暗时期”的希腊史基本是伪史
的希腊历史之父是波斯人
现代希腊人是斯拉夫后裔
古希腊罗马人种族起源非白人
疑古不要只疑中国
西方伪造古希腊历史
古希腊伪史是如何被伪造出来的
希腊文明只是西方人的虚构
所谓“古希腊哲学”是一个虚构
古希腊的哲学之源在亚洲
非希腊人的希腊“哲学家”和学派
非希腊人的伪“希腊”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真实作者究竟是谁(上篇)
“亚里士多德著作”的真实作者究竟是谁(下篇)
亚里士多德著作是阿拉伯人教给欧洲的
欧洲文艺复兴的阿拉伯教父——阿维洛依
关注阿拉伯文明和希腊伪史问题的地缘战略意义
欧几里得真相是埃及人
子虚乌有的“拜占庭帝国”
第四次东征与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西方为何要伪造一部“希腊”古史
希腊作为独立国家是近代共济会建立的
颠覆欧洲历史中心论
古希腊文明来源:腓尼基
地中海地区从来没有存在过一个古希腊殖民帝国
希腊文明的来源和原创者——腓尼基人
伪造荷马考古学的一个实例
古希腊的史料与传说之不可信
柏拉图著作的翻译
古希腊伪史
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可疑性
汉英希腊神名译名对照表
作者介绍
何新,中国学者、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国际知名政论家、战略问题评论家;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何新先生于1979年任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现中央财经大学)教师,1980年以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担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现任职于全国政协,从事研究工作。他涉研领域宽广,学境立意高远,观点坦豁新锐,见解独到达观,以自己****的才华和独到的眼光奠定了他在中国学术界的特殊地位。现已出版《统治世界:神秘共济会揭秘》、《汇率风暴》、《反主流经济学》、《哲学思考》等专著、译著50余种,60多卷册。
文摘
序言
这部作品,坦白说,我是在一个深夜,被朋友半开玩笑地推荐后,才抱着一种“姑且一看”的心态翻开的。起初,我对这种带有“考”字,暗示着某种严谨学术性探究的书籍,总是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并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史料或繁复的考证,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描绘了爱琴海边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不清的古老城邦的景象。它没有急于告诉我“什么是真实的历史”,反而先带着我,像一个迷途的旅人,在那些迷雾笼罩的文献和传说中缓缓行走。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如同一个经验老道的说书人,总能在你即将感到疲惫的那个临界点,抛出一个令人精神一振的疑问,或者描绘一幅极具画面感的场景。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望向窗外,试图将脑海中那些刚刚被唤醒的古老意象与现实世界的喧嚣隔离开来。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研究历史,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深沉的、与过去的低语对话。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定论”,那些被教科书简化、包装好的宏大叙事,似乎都在这细致入微的笔触下,裂开了一道缝隙,露出了背后更为复杂、也更具生命力的肌理。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也值得一提。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配合着清晰锐利的字体,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夜读的舒适度。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挑战了我对“历史真相”的固有认知框架。在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忍不住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困惑和联想,这对于一本历史研究类的书籍来说,是非常罕见的互动反馈。它不是简单地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提问方式。例如,当作者探讨某一段“公认的历史”是如何被刻意“剪裁”以服务于某个特定时代的政治需要时,那种被揭示真相的快感,混杂着对历史进程的无力感,构成了非常复杂的情绪体验。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最终为我们重建了一个绝对可靠的历史版本,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工具箱,让我们学会如何用更审慎、更具批判性的目光,去审视所有被冠以“历史”之名的陈述。它教会我,真正的求知,是从质疑既有权威开始的。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极其多变,这一点非常吸引我。有时,它会切换到一种近乎文学批评的细致,对某个关键文献中的词语进行深入的词源学剖析,那种专注力让人叹服。例如,作者对某个特定古希腊词汇在不同时代含义演变的长篇论述,虽然专业性极高,但作者总能用生动的比喻将其串联起来,避免了陷入纯粹的术语泥潭。而另一些时候,当涉及到那些牵涉到国家荣誉或民族认同的敏感议题时,作者的语气又会变得异常克制和审慎,仿佛每下一句话,都要经过千锤百炼的权衡。这种在极度严谨与高度文学性之间游刃有余的切换,使得全书读起来毫无滞涩感。它不像一本刻板的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由一位博学多识的智者,在你耳边娓娓道来的知识盛宴,既有硬核的干货,也有令人回味的哲思。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文献学细节感到头疼的门外汉,面对那些动辄引用大量拉丁文或古希腊文脚注的书籍,我通常会在第三章就选择放弃。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将那些看似冷硬的考证,巧妙地融入到了一种极富张力的辩论结构之中。它不是简单地罗列“A认为如此,B认为彼般”,而是构建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作者在处理那些争议性极强的关键节点时,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逻辑推理,简直像是一场精彩的法庭辩论。我尤其欣赏他对“信息源头”的审视态度,他似乎总是在质问:我们今天所依赖的这些古老文本,究竟是被谁、在何种政治或宗教背景下记录下来的?这种对“权力与叙事”关系的深入挖掘,使得整本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它不再局限于考证历史事件的真伪,而是上升到了对“历史构建”本身的批判性反思。读完一些章节后,我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自己也站在了那些古老的学者身旁,参与到那场关乎文明根基的争论之中。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并非来自它揭露了多少“惊天秘密”,而是它对叙事方式的重塑。我原本以为,对“伪史”的考证,理应是一项冷峻、甚至有些悲观的工作,因为它总是在瓦解我们对往昔的美好想象。然而,这本书却在解构的过程中,展现出一种近乎浪漫的悲悯情怀。作者对待那些被后世附会、乃至完全虚构的传说,并没有一味地批判和否定,反而能捕捉到它们存在的必然性——为什么古人需要这样的故事?这些故事满足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需求?这种既保持学术的清醒,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调,非常难得。它让我明白,历史的“真实”或许是流动的、破碎的,但围绕着这些破碎构建起来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想象,本身就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一座被精心修复的古老钟楼,虽然某些齿轮和装饰已被证明是后人添加,但它依然在诉说着岁月的重量。
评分书本有点脏,有点失望,网上买到的书是这个样子还是第一次,唉
评分正版书,价格实惠!
评分还不错,就是发货稍稍慢了一点
评分好
评分好好评
评分好好评
评分品相不足十品。看上去有点旧。
评分好
评分书本有点脏,有点失望,网上买到的书是这个样子还是第一次,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