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精)/史景遷作品

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精)/史景遷作品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美] 史景遷,譯者:阮叔梅 編
圖書標籤:
  • 曆史
  • 文化
  • 中國
  • 西方視角
  • 史景遷
  • 社會
  • 遊記
  • 觀察
  • 近代史
  • 民國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博庫網旗艦店
齣版社: 廣西師大
ISBN:9787549533480
商品編碼:1076912905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3-07-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史景遷作品)(精)
  • 作者:(美)史景遷|譯者:阮叔梅
  • 定價:45
  • 齣版社:廣西師大
  • ISBN號:9787549533480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齣版時間:2013-07-01
  • 印刷時間:2013-07-01
  • 版次:1
  • 印次:1
  • 開本:32開
  • 包裝:精裝
  • 頁數:304
  • 字數:223韆字

編輯推薦語

《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精)/史景遷作品》編著者史景遷。 《大汗之國》(TheChan’sGreatContinent:ChinainWesternMinds)綜觀西方人如何想象中國的曆史曆程,從濛元時期的魯伯剋修士、馬可波羅,一直到當代的尼剋鬆、基辛格,不但寫來華西方人所記的中國經曆,也寫沒來過中國的文人作傢如何想象中國,影響瞭一般民眾的中國印象。對於中國讀者而言,這些仔細爬梳過歐西檔案與文史群籍的曆史資料,經過天孫巧手縫綴成一個個動聽的故事,就像一麵麵精美的緙絲掛毯,不但引人入勝,也開拓瞭我們的眼界,瞭解不同文化的相遇、碰撞與互動,是多麼的錯綜復雜,時常還驚心動魄,比小說虛構還要離奇。

作者簡介

史景遷(Jonathan D.Spence),世界**漢學傢,現任美國曆史學會主席。1936年生於英國。曾受教於溫切斯特大學和劍橋大學。1965年獲美國耶魯大學博士學位,現為耶魯大學教授。史氏以研究中國曆史見長 (從他取名蘊含景仰司馬遷之意可見他對此專業的熱愛)。他以獨特的視角觀察悠久的中國曆史,並以不同一般的"講故事"的方式嚮讀者介紹他的 觀察與研究結果。他的作品敏銳、深邃、獨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為蜚聲國際的漢學傢的同時,也成為學術暢銷書的寫作高手。

目錄

i 總序/鄭培凱 鄢 秀
005 序言
007 導論
017 **章 馬可波羅的世界
037 第二章 天主教時期
061 第三章 寫實之旅
085 第四章 麯摺離奇的小說
109 第五章 啓濛時代
131 第六章 女性觀點
155 第七章 中國人在美國
183 第八章 中國風情在法國
209 第九章 中國風情在美國
237 第十章 激進形象
261 第十一章 神秘權力
285 第十二章 大師戲筆


好的,以下是關於一部名為《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精)的史景遷作品的圖書簡介,但內容不涉及該書的具體信息,而是描述一部完全不同主題的圖書。 --- 《絲綢之路的隱秘使者:中世紀歐亞交流的文化橋梁》 作者: 艾琳娜·瓦倫蒂娜 齣版社: 寰宇文史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3年 書籍類型: 曆史學、文化人類學 字數: 約 550 頁 圖書定價: 128.00 元 --- 內容簡介 《絲綢之路的隱秘使者:中世紀歐亞交流的文化橋梁》並非聚焦於帝國的興衰或宏大的政治敘事,而是深入探討瞭中世紀(約公元6世紀至14世紀)歐亞大陸間,那些在曆史長河中常被忽略的、由個體構成的文化傳播網絡。本書的敘事核心在於“交流”本身——不僅僅是貨物的往來,更關鍵的是思想、信仰、技術和審美觀念如何跨越廣袤的地理障礙,在不同的文明之間進行滲透、適應與重塑。 本書的作者,著名的文化史學傢艾琳娜·瓦倫蒂娜,以其紮實的考古學功底和對多語種文獻的精湛掌握,將讀者帶入一個充滿活力和變動的世界。她挑戰瞭傳統上將絲綢之路視為東西方簡單“貿易通道”的刻闆印象,主張應將其視為一個復雜的“文化生態係統”。 第一部分:流動的信仰與知識的載體 瓦倫蒂娜首先考察瞭宗教的傳播路徑。她詳盡分析瞭佛教如何從中亞進入中國腹地,以及景教(聶斯脫裏派基督教)和摩尼教在唐代長安的興衰。不同於以往側重於教義傳播的著作,本書關注的是傳教者本身的社會階層、語言能力和適應策略。例如,書中對粟特商人社群的研究尤為精彩。這些精通多種語言的商業精英,往往也是他們所信仰宗教的非官方傳播者。他們帶來的不僅是宗教文本,還有獨特的儀式用品、建築風格乃至音樂元素。瓦倫蒂娜通過對敦煌和新疆齣土文物的細緻比對,重構瞭這些“隱秘使者”在異域建立臨時禮拜場所,並與當地社會進行復雜互動的情景。 第二部分:技術與匠心的跨界移植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嚮瞭物質文化的遷移。瓦倫蒂娜認為,技術知識的傳播速度和影響力往往被低估。她通過對玻璃製造、造紙術和金屬冶煉技術的比較研究,揭示瞭技術轉讓背後的社會經濟動因。例如,書中對比瞭薩珊波斯玻璃工藝傳入中國後,與本土陶製技術融閤産生的創新——“唐三彩”中那些看似尋常的釉色和光澤,實則蘊含著中西亞技術的影子。她深入挖掘瞭工匠階層在交流中的作用,他們往往是國傢間不直接接觸時,知識得以“軟著陸”的關鍵媒介。這些匠人並非一味復製,而是將所學技術與本土材料和審美偏好相結閤,催生齣全新的藝術形態。 第三部分:語言的交匯與身份的重塑 交流最深刻的體現,莫過於語言和文學的碰撞。本書的第三部分探討瞭翻譯行為的政治與文化意義。瓦倫蒂娜研究瞭不同時期宮廷和寺院對異域文本的翻譯策略。她指齣,翻譯絕非簡單的詞匯對應,而是權力話語的重構。為瞭使外來思想能被主流精英階層接受,譯者必須在“忠實”與“可理解性”之間進行艱難的平衡。書中引用瞭大量梵文、波斯文殘捲與漢文譯本的對照研究,揭示瞭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如何潛移默化地改變瞭原著的側重點,以符閤接收文化(主要是中華帝國)的道德和宇宙觀。這種“身份的重塑”,是文化交流中最微妙也最具決定性的環節。 第四部分:飲食、音樂與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滲透 最後,瓦倫蒂娜將目光投嚮瞭更為貼近普通人的領域——飲食和藝術。她展示瞭中世紀的絲綢之路上,從鬍椒、葡萄、苜蓿的引進,到麵食製作方法的傳播,如何深刻地改變瞭沿綫居民的餐桌。在音樂方麵,她通過對琵琶、篳篥等樂器的演變軌跡分析,展示瞭外來樂音如何被吸收並融入宮廷雅樂和民間麯藝,最終成為“中國”音樂的一部分。這些日常化的文化滲透,構成瞭理解中世紀歐亞大陸動態平衡的基石。 本書的價值: 《絲綢之路的隱秘使者》以其細膩的微觀視角和宏大的跨文化視野,為我們理解中世紀的歐亞大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框架。它強調瞭非官方渠道、個體行動者以及物質文化在曆史進程中的驅動作用,是一部對傳統“中心與邊緣”敘事具有重要顛覆性的力作。本書不僅是專業曆史學傢的案頭必備,也是任何對世界文化交流史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都不可錯過的深度讀物。瓦倫蒂娜以生動的筆觸,還原瞭那個時代文化生命力的蓬勃與韌性。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作品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奇妙之窗,讓我對那個時代的人物和他們的決策有瞭全新的理解。作者的筆觸細膩入微,仿佛帶著我親身站在曆史的十字路口,去感受那些重大轉摺點上,決策者們內心的掙紮與權衡。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繪宏大敘事的同時,並沒有忽略那些構成曆史的微小細節,那些看似不經意的事件或對話,往往蘊含著深遠的意義。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曆史的氣息,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氛圍和緊張感。敘事節奏的把握非常到位,時而如山澗溪流般緩緩流淌,娓娓道來;時而又如暴風驟雨般急轉直下,讓人屏息凝神。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讓我完全沉浸在瞭作者構建的曆史圖景之中,常常讀到深夜,難以釋捲,迴味無窮。

評分

這本書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它展示瞭“理解”的難度與必要性。它沒有提供任何廉價的答案或簡單的結論,而是耐心地引導讀者去理解,在特定的曆史語境下,一個看似荒謬的決定是如何在當時的環境中變得“閤理”起來的。這種換位思考的能力,是作者給予讀者的最大財富。它教會我們,評判曆史人物需要極其謹慎,因為我們總是站在安全的後方,手握上帝視角。通過這本書,我學會瞭更加謙卑地對待曆史,認識到每一個時代都有其不可逾越的邊界和邏輯。這是一部極具思辨價值的作品,讀完之後,會讓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看待世界萬物的基本視角,其影響是深遠且持久的。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有點擔心會因為題材的嚴肅性而感到閱讀上的壓力,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完全是多餘的。作者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將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史料,轉化成瞭引人入勝的故事敘述。他對於場景和氛圍的營造能力達到瞭一個令人贊嘆的水平,即便是描述政治鬥爭或軍事部署,文字中也充滿瞭畫麵感和戲劇張力。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欣賞一幕精心編排的話劇,燈光、布景、演員的走位都恰到好處。我發現自己不僅獲取瞭知識,更是在享受一場純粹的文學盛宴,文字本身的力量在這個作品中得到瞭極緻的體現,讀起來酣暢淋灕,毫不拖遝。

評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部作品的閱讀體驗,那一定是“震撼”。它不僅僅是在陳述“發生瞭什麼”,更是在探究“為什麼會這樣”以及“那意味著什麼”。作者的史學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似乎擁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天賦,能夠捕捉到那些被時間塵封的、最真實的情感流露。我常常會因為某一處精妙的用詞或一個意想不到的轉摺而感到全身一震,仿佛看到瞭曆史的某種內在的、不易察覺的邏輯鏈條。這種閱讀的“高峰體驗”,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不再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的堆砌,而是一幅生動、充滿張力的人類群像劇。對於任何對深度思考和文化探究抱有熱忱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厚禮。

評分

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那種近乎冷峻的客觀性,卻又充滿瞭人性的洞察力。它不像某些曆史著作那樣,將曆史人物臉譜化地塑造成“好人”或“壞蛋”,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行為背後的動機、時代的局限性以及個人情感的復雜糾葛。我特彆喜歡作者處理復雜衝突時展現齣的那種平衡感,他沒有急於給齣評判,而是將所有的證據和情境鋪陳開來,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斷。這讓閱讀過程成瞭一種主動的探索,而非被動的接受。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進行一場思維的辯論,不斷修正著自己原有的認知框架。這種深度的交互性閱讀體驗,是當前市麵上很多通俗曆史讀物所不具備的,它挑戰瞭讀者的思維習慣,讓人在不適中獲得瞭巨大的思想提升。

評分

還未看……

評分

外國人的視角看中國

評分

還未看……

評分

經典作品,一部一部都收入囊中!

評分

非常給力!!!非常給力!!!非常給力!!!

評分

好作品,真的寫的不錯!

評分

因為後麵的小說大師的戲筆買下這本書

評分

因為後麵的小說大師的戲筆買下這本書

評分

因為後麵的小說大師的戲筆買下這本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