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武思想文化随笔

何兆武思想文化随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兆武 著
图书标签:
  • 何兆武
  • 思想文化
  • 随笔
  • 文化随笔
  • 中国文化
  • 学术
  • 文化评论
  • 历史
  • 哲学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222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8435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名家随笔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从19世纪被异族打开国门以来,世代国人都在思索:中国要怎样才能使自己国强民富?不管是“师夷长技”,还是“中体西用”,直到辛亥革命的爆发,国人渐渐坚定了这样的想法:要使国强民富,就必须告别专制,走向以保障人权、实现宪政等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化社会。但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今天,依然走了不少弯路,曾经已经很清晰的路径认同,在我们现在反而被我们抛弃,或者是对之充满了疑问乃至敌视。
  何兆武先生在本书中就这些疑问进行了分析,指出,中国要走向现代社会,必须回到五四运动所提倡的“科学和民主”。

内容简介

  《何兆武思想文化随笔》汇集了何兆武先生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关于历史、哲学和文化等方面的学术随笔。它们大多围绕“传统社会如何走向现代社会”的主题而展开。
  何兆武先生认为,人类总有一些价值是永恒的、普世的,不能以强调自己的特色而抹杀普遍的价值。比如我们特别强调中国特色,讲什么都把它放在第1位,那你把普遍性价值放在什么地方呢?
  何兆武先生认为,一切精神文明都应该以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现代性的社会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大前提之下,政治上应该归属于由人民做主人的政治民主,在经济上应该尊重人民的生存权的经济民主,在社会上应该保障人民享有安全与福利的社会民主,在思想上应该保障人民享有一切精神活动的自由权利的文化民主。

作者简介

  何兆武,1921年9月生于北京,原籍湖南岳阳,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3年至1946年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研究生。1956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至今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
  译有卢梭《社会契约论》、帕斯卡尔《思想录》、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罗素《西方哲学史》等,著有《历史理性批判散论》、《历史与历史学》、《文化漫谈》、《西南联大的那些事》等,口述《上学记》等。

目录

文化
中学、西学与近代化
中学、西学与近代化
中西文化交流与近代化
冲击和反响
也谈对学衡派的认识与评价
历史坐标的定位
本土和域外
自然权利的观念与文化传统
明末清初西学之再评价
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周年感言
应重视精神文明的现代化
关于诺贝尔奖情结
历史
历史是什么?
古代与近代———思想与历史
自然史、文明史、思想史
历史两重性片论
历史学两重性片论
对历史学的反思
历史学中的重要一章历史哲学与历史学哲学
对历史学的若干反思
社会形态与历史规律
历史理性的重建
评波普尔《历史主义的贫困》
历史学是科学吗?
略论梁启超的史学思想
历史学家、历史学和历史
历史是什么?
史学理论要与史学实践相结合
指导思想不能代替理论研究
史学理论应该有一个大发展
哲学
从身份到契约
卢梭《论科学与艺术》
从身份到契约
激进与保守 革命与改良
帕斯卡与《思想录》
“普遍的历史观念”是怎样成为可能的
批判的哲学和哲学的批判
一条通向康德体系的新路
重读康德
关于康德的第四批判
康德也懂历史吗?
盖伦和他的《科技时代的心灵》
贝克尔《世纪哲学家的天城》评序
论王“维的哲学思想
历史与理论
读书
五柳读书记兼怀师友
自述
五柳读书记
读书是一种享受
我经历的西南联大民主运动
我的联大师友
纪念梅贻琦校长
与陈寅恪先生相关的两件事
回忆吴雨僧师片段
回忆傅斯年先生二三事
纪念雷海宗先生百年诞辰
缅怀向达先生
侯外庐先生印象
必然与偶然
怀念王浩
师友杂忆五则
忆吕荧
也谈“清华学派”
原子·历史·伦理
沉钟亦悠扬
观历代帝王庙有感
当代西学翻译与出版的病灶
关于柏克《法国革命论》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编后

精彩书摘

  中学与西学
  从鸦片战争到今天的一个半世纪里,中学与西学之争是不断的。我原以为解放后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因为解放后我们的思想应该提高了一个层次,这个问题就不成其为问题了。可是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年--至少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学、西学的问题又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因此我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再由此来谈现代化(或者说“近代化”,这两个词在英文里都是modernization)。
  中学西学之争是怎么发生的?鸦片战争中国打了败仗,觉得自己原来的那套东西不行了,要改革,就反思:为什么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被打败了?是因为洋人的船坚炮利。所以那时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可以说是最早的西学,也就是指“夷人”所擅长的技术。又过了一段时间,人们发现船坚炮利不单是一个技术问题,船坚炮利需要有船坚炮利的根据,这个根据就是近代科学。中国没有近代科学,所以这时就形成了一个“西学”的概念,也即“西洋的科学”。这个科学也很简单,是声光化电,也就是化学、物理学、数学。因为没有这些自然科学知识就没有近代工业,可以说,近代工业就是科学的实用,就是把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实业上。所以,这时的人们,至少是先进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就提高了一步:我们要学习“夷人”的“长技”,就要学习“西学”。
  到了甲午战争的时候,原先中国的藩属蕞尔小国日本把中国打败,这是更加丢脸的事情。人们开始觉得中国的不行表面上是科学技术的落后,但实际上是我们整个学术体系不行。这时候便出现了所谓中学西学之争。它实际上把中国的思想界分成两个阵营。一个是西学阵营,他们认为,我们应该学习西学,这里的西学主要还是指西方的科学。另一个可以说是保守的阵营,他们还是要弘扬中国的传统学术和思想。当然也有折衷派,折衷派的提法也不同,最有名的是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在《劝学篇》里说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然,这个说法并不是他最先提出的)。一直到今天,也有人赞成这个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的是,我们中国过去有一套传统,主要指儒家的思想体系,这个才是我们的体,但我们也不能光有这个体,也要有一些技术性的东西,就是西学,就是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为中学的意识形态服务。这在当时是一个很有力的声音。这个口号在最初一个阶段实质上是为西学争地盘,后来则日益是为中学争统治权了。
  其中一个思想家值得一提,他就是清末戊戌变法时的谭嗣同。谭嗣同有一本重要的著作名为《仁学》。他想在书中构成一个哲学体系,这里面有中国传统的儒家的仁义道德,也引用了一些西方的概念。其实谭嗣同那个时候对西方的了解是表面的、肤浅的。他特别吸收了西方的“以太”的观念,认为以太就是世界的本体,以太就是仁,仁也就是以太。这件事表明,我们中国参与世界学术思想的主流是很晚的事情。因为在谭嗣同之前20年,也就是19世纪80年代,就有两位物理学家--迈克尔逊(Albert Abraham Michelson,1852~1931)和莫雷(Edward Williams Morley,1838~1923)经过反复试验,证明世界上并不存在以太。而谭嗣同还是在借用这个概念。人们也不应迷信科学,对科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理解,科学只表明人们现在的认识所达到的地步,将来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否定现在的认识。
  入了民国之后,中学西学的对立继续存在。袁世凯要求立帝制时的情形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思想上这两方面的斗争。袁世凯儒冠儒服祭天祭孔,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就废除了经学科。此后,在五四运动中便提出“科学与民主”的口号。
  在历史上,科学有两种,一种是古代的科学,一种是近代的科学。近代的科学是有系统的、有意识的、进行试验的、实证的科学,这种意义上的科学是古代所没有的。当时的西方为什么比中国先进?因为有了近代科学。科学的应用便是近代工业。但是近代科学本身并不能脱离社会而独立,近代科学必须有与其生存相适应的社会条件和政治条件。没有相应的政治、社会背景,近代科学是不会产生的,如果一个政体还是神权政治和封建经学的意识形态,那是不会有近代科学的。近代科学是讲实证的,而神学是讲天命的。例如洪秀全,他自认是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的弟弟,说的都是真理,那样科学就不会有存在的条件。中国过去的专制政体,天子是受命于天,人们不能反对。在这种思想的专制之下,是不可能会有科学进步的。
  再举一例,西方一直到17世纪,人们有一个信条,认为“自然厌恶真空”,就是自然界中的任何地方都有物质,自然界没有真空。后来法国著名的科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1623~1662)做了一个实验,证明自然界存在真空。这个实验打破了古老的信条--只有这样科学才能进步。
  而中国古代的科学总是在古书中找根据,而不是自己去摸索、去做试验,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曾经圣人言,议论安敢到”,如果一个学术到了这个地步,这样的学术是无法进步的。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科学与民主”,它的对立面则是中国传统的圣贤的立言,是自古人们以为的宇宙中不能触动的大经大法。五四运动虽然有政治性,但它本身应该算是一场思想文化的运动、思想解放的运动。五四之后,科学与民主的思想在我国占了主流,但守旧的思想并没有退出。所以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从国民党中央到地方军阀,比如说在北京的二十九军的宋哲元,在山东的韩复榘,在湖南的湘系军阀何键,在广东的军阀“南天王”陈济棠,他们都赞成尊孔读经。而尊孔读经的对立面是科学与民主和马克思主义。
  我认为,中学西学只是历史上一种方便的习惯提法,不能绕离当时的语境。因为作为知识,“学”有高低之分、精粗之分、真伪之分,但是无所谓中西的。举例来说,中国古代的《周礼》中记载,一个圆是“周三径一”。可以想象,只要你会做车轮,那么通过长期的实践,就可以知道车轮的周长和直径大概是三比一的关系。而这个知识西方也知道。你不能说圆周率是中学,或者西学。又如,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国人知道它是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而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定理也是这个。作为知识的“学”可能是中国人最早发现的,也可能是西方人最早发现的,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它是中学或者西学。顺便说明,中国原来没有几何学,几何学作为一种系统的学问,是由明朝末年天主教教士利马窦传来的,自明朝末年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之后,中国才有几何学的知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几何学是“西学”。利马窦是意大利人,这也不意味着几何学是“意学”。《几何原本》是翻译的欧几里德几何,欧几里德是古希腊的数学家,但是我们也不能说欧几里德几何学是“希腊学”,它仅仅是源于希腊,但和希腊并没有本质的关系,别的国家也能学会,这并不属于谁的专利。再往早推一点,几何学实际上是古埃及的“测地学”,是在尼罗河泛滥之后用来测量土地的,“Geo”就是“大地”,“metry”就是“测量”,但我们当然也不能说“geometry”是“埃及学”。
  当时还有一个流行的见解,认为西学主要地就是近代的自然科学,是中国所没有的。而中学,也就是孔孟之道、仁义道德是西方没有的。这个说法也不成立。我们知道,声光化电这些近代自然科学由于某些历史的原因最早没有在中国出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能掌握这些东西,近代中国也一样出了世界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这些学并不是某些地方的特产,只不过是某些地区先出现,某些地方后出现而已,为了方便,我们不妨称之为西学或中学而已。决不能认为某种知识就是属于某个民族的专利。例如声光化电是西学,而仁义道德则是中学,中国也可以讲声光化电,而西方也不是不讲仁义道德。比如大名鼎鼎的亚当o斯密当年在曼彻斯特大学是伦理学的教授,他的《道德情操论》也是讲道德的。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就是讲伦理道德的。所以并不是西方人就不讲仁义道德。作为知识来说,无所谓中学西学。所谓中学西学,是我们为了方便起见,按其最早出现的地方来取的一个名字而已。
  我们知道,近代科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牛顿的体系,牛顿是17世纪英国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但牛顿以后,牛顿力学体系的发扬光大不是在英国,而是在法国,法国出来一批沿着牛顿路数走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们被称为分析学派,在近代科学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我们只能说法国的科学家对近代科学有极大的贡献,而不能说他们这就是“法学”,更不能称之为英学,因为这门学问后来各个国家都可以学到,也都有所贡献。
  上面说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也同样如此。例如,马克思是德国人,可是你不能说马克思主义是“德学”。就科学的本质来说--这里是指广义的科学,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无所谓中学西学,只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精粗之分和高低之分。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把许多贵族都送上了断头台,其中有个名叫拉瓦锡(Antoine Laurent Lavoisier,1743~1794)的人,他是近代化学之父,近代化学是在他那里才开始成为系统的科学。但他是被送上了断头台的反革命。他在科学上的正确与否是一回事,他的政治活动是另一回事,我们不能用后者反对前者,也不能用前者论证后者,这是两回事。我认为,学术中有真伪、高低的问题,但没有中和西的问题,没有民族特色的问题。
  学术的民族特色只有在如下的意义上可能存在。例如,中国过去黄河经常泛滥,于是出了许多杰出的治水专家,同时中国的数学和治水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我听一个老前辈讲的,他说中国解三次方程比别的国家都早,因为治黄河的时候要修堤坝,要计算堤坝用多少土方,一个土方就是一个立体,就是一个三次方程,所以中国数学的三次方程走在世界的前列。可是你不能说这就是中学。后来过了二三百年,意大利的两位数学家对于三次方程、四次方程找出了通解,人们也不能说这是“意学”,而只能说它是代数学,具有普世性的。
  ……

前言/序言


《风物低语:寻常生活里的文化密码》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织渗透的随笔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寻常巷陌、田间地头、市井街巷中那些被时光沉淀下来的风土人情,以及它们背后蕴含的文化基因。本书并非宏大叙事的历史解读,而是从一个个细微的视角切入,探究那些影响着我们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乃至情感表达的文化符号。 书中,作者会带领读者走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农耕文明,那里有四季的轮回,有土地的馈赠,更有顺应天地的生存哲学。从春耕的祈福,到秋收的感恩,再到冬藏的从容,每一个节气的背后,都凝聚着祖先对自然的敬畏与和谐共生的愿望。作者会讲述稻作文化如何塑造了中国人含蓄、内敛、注重集体的情感特质;又如何通过对土地的耕耘,孕育出勤劳、坚韧、脚踏实地的品格。这些并非僵化的历史陈迹,而是至今仍在我们血脉中流淌的文化因子。 同时,本书也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节日。元宵的灯火,端午的龙舟,七夕的星辰,中秋的月圆,春节的团圆……这些节日不仅仅是放假休息的日子,更是家族情感的纽带,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集体记忆的凝聚。作者会深入挖掘每个节日的起源、习俗及其象征意义,比如春节期间的年画、剪纸、对联,不仅仅是装饰,它们承载着驱邪避凶、祈求好运的民间信仰;又如中秋赏月,其中蕴含的团圆、思念、以及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都通过那一轮明月悄然传递。这些节日习俗,在现代社会中或许有所式微,但其背后所代表的家庭观念、社群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它既是解渴的饮品,更是修身养性的方式,一种社交的媒介,一种生活的艺术。《风物低语》中有相当篇幅将聚焦于茶的文化。作者会从茶叶的种类、采摘、制作、冲泡,到茶具的选择、品饮的意境,娓娓道来。更重要的是,茶在中国文人雅士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茶馆作为信息交流和情感寄托的场所,茶道中所体现的“静、净、敬、怡”等精神,都将在书中得到细致的描绘。你会看到,一杯清茶,如何在文人墨客手中,化为诗词歌赋的灵感;又如何在寻常百姓家,成为邻里之间拉近距离的媒介。 除了物质层面的文化符号,本书更关注精神层面的传承。例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孝道、仁爱、礼义廉耻等观念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作者会探讨,在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这些古老的道德准则是否依然适用,又该如何以一种更具活力的形式融入我们的生活。可能是一则关于尊老爱幼的古老故事,一个关于诚信待人的朴素道理,都将在书中被重新审视和解读。 书中还会触及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但并非以学院派的严谨进行分析,而是以一种轻松的笔调,展现它们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例如,中国书法中的线条之美,绘画中的意境营造,戏曲中的程式化表演,这些艺术形式在古代如何成为士大夫阶层的情趣寄托,又如何在民间得以流传。作者会试图引导读者去发现,即使在现代城市的水泥森林里,我们依然能从一幅意境悠远的山水画中,感受到古人的宁静致远;依然能从一首古老的诗词中,品味出穿越千年的情感共鸣。 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它善于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挖掘不凡的文化内涵。一篇关于“过年”的文字,可能从年夜饭的菜肴谈起,进而触及家国情怀、家族凝聚力;一段关于“逛庙会”的描写,可能从热闹的景象中,牵引出古人的祈愿、信仰以及民俗的变迁。作者认为,真正的文化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弥漫在日常的点滴之中,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和体会。 《风物低语》并非一部枯燥的文化史,而是一场生动的文化体验。作者的语言风格温润而富有诗意,夹叙夹议,将个人的感悟与对文化的洞察巧妙地结合起来。他鼓励读者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周遭的世界,去倾听那些风物低语,去理解那些无声的文化传承。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或者希望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找回那些被遗忘的文化根脉,并在其中获得滋养与启迪。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个寻常的习俗,甚至是一句随口的俗语,产生全新的认识和情感。它是一次与中国文化深层对话的邀约,一次关于“我是谁”的温情回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它拥有那种老派知识分子的风骨,但绝无故作高深之嫌。作者擅长运用比喻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得那些复杂的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时,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某一句精妙的措辞,那种文字的张力与美感,着实令人叹服。它不是那种迎合大众口味的通俗读物,而是更像一本邀请思考者的邀请函,邀请我们一同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真实世界。书中的几处对谈记录,更是火花四溅,展现了思想交锋的魅力。

评分

说实话,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文字需要反复咀嚼,但一旦进入作者的节奏,便会发现其内在的强大逻辑和坚实的情感支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标准答案,而在于它不断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激发我们去质疑和探究。作者对个体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思考,尤为动人,那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关怀与忧思,是超越时代限制的普世情感。它成功地在批判与建构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让阅读者既感到被挑战,又感到被抚慰,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广阔的视野和跨界的融通能力。作者似乎对历史、哲学、艺术都有涉猎,并将这些领域的知识点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张密不透通风的论证之网。读起来丝毫没有拼凑感,反而有一种浑然天成的和谐统一。那种对文化流变的敏感度,让读者能清晰地看到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时,那些不易察觉的断裂与延续。对于那些渴望在碎片化信息中寻求整体性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锚点,它帮助我们重新校准了精神的罗盘。

评分

翻开这本集子,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独有的韵味,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灵动。他对细节的捕捉能力非同一般,总能在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不为人知的肌理与纹理。阅读的过程,仿佛与一位博学的老友促膝长谈,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段落,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学养和长久的沉淀。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体验,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佳酿,每品一口,都会有新的滋味在舌尖和心头蔓延开来。尤其是在讨论一些宏大命题时,作者总能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切入点,让高深的理论变得亲切可感。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读完后忍不住要反复回味的作品,作者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变迁的洞察力令人印象深刻。书中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碰撞的探讨尤为深刻,文字流畅而不失力度,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对文字的精雕细琢。尤其是那些关于人性复杂面的剖析,直击人心,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自省。作者的叙事手法灵活多变,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掷地有声,这种节奏的把握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张弛有度,绝不枯燥。它不仅仅是观点的陈述,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漫步,带领读者进入一个深邃而广阔的思考空间。

评分

应该还不错,还没有看

评分

应该还不错,还没有看

评分

很不错的学术著作,值得拥有

评分

书挺厚 质量不错

评分

有文化,有内涵,有意思

评分

读过了老先生口述的《上学记》,再读过老先生翻译的罗素《西方哲学史》,怎能不再读读老先生的思想文化随笔?!

评分

内容不错,个人一种通往常识和智慧道路上的豁然和快感,适合精英们阅读,包装也不错,可以作为礼物送人。

评分

有文化,有内涵,有意思

评分

有文化,有内涵,有意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