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智慧(最新修訂精裝典藏版)

孔子的智慧(最新修訂精裝典藏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林語堂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1-23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湖南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40451929
版次:1
商品編碼:10862586
品牌:博集天捲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6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在林語堂先生看來,孔子的思想不隻是“處世格言”“道德修養”,更是一種深沉的理性思索,一種對人生意義的執著追求,充滿瞭詩意的情感內容,具有“關懷”的宗教品格。孔子的思想代代相傳,滲透在我們每個人的血液裏,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心魂”。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1976)
  一代國學大師,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奬被提名人。 著有《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等,並將孔孟老莊哲學和陶淵明、李白、蘇東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學作品英譯推介海外,是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傢,也是集語言學傢、哲學傢、文學傢於一身的知名學者。

目錄

第一章 導言

第二章 孔子生平

第三章 中庸

第四章 大學

——論理與政治

第五章 論語

——孔子的格言

第六章 儒傢社會秩序三論(一)

——《禮記·經解第二十六》

第七章 儒傢社會秩序三論(二)

——《禮記·襄助公問第二十七》

第八章 儒傢社會秩序三論(三)

——《禮記·禮運第九》

第九章 論教育

——《禮記·學記第十八》

第十章 論音樂

——《禮記·樂記第十九》

第十一章 孟子

精彩書摘

  一、孔子思想的特性
  
  時至今日,還能有人熱衷儒傢思想嗎?若說是有,豈非怪事。其實這全係於人對善念是否還肯執著,而一般人對善念是不會有一股狂熱的。更重要的,似乎是今日之人是否對儒傢思想還存有信心。這對現代的中國人特彆重要。這個問題是直接指嚮現代的中國人,揮之不去,也無從拒絕。因為現代有些中國人,甚至曾經留學外國,思想已趨成熟,他們對儒傢所持的態度與觀點,都顯得心悅誠服。由此我認為儒傢思想是具有其中心性,也可以說有其普遍性的。儒傢思想的中心性與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其本身即有非凡的力量。孔子去世後數百年間政治混亂、思想分歧的時期,儒傢思想戰勝瞭道傢、墨傢、法傢,自然派思想及共産派思想,以及其他林林總總的學派。在兩韆五百年內中國人始終奉之為天經地義,雖然有時際遇稍衰,但終必衰而復振,而且聲勢益隆。與儒傢思想抗衡者,除道傢在公元後第三至第六世紀盛行之外,其強敵莫過於佛教。佛教多受宋儒所宗仰,佛教雖無玄妙精微,在儒傢人道精神及知識論的闡述上,也隻能予以修正,然後即將重點移至儒傢經典所已有之某些觀念上,而予以更充分之重視,但也並不能將儒傢思想根本推翻。這也許是純粹由於孔子個人多年來的聲望地位使然,但是儒傢心中非凡的自負,對本門學說精當之信而不移,因而鄙棄佛教理論而側目視之,或者給予寬容,當時的情形可能正是如此。儒傢也以平實的看法否定瞭莊子的神秘思想,也以此等平實的思想鄙棄瞭佛教的神秘思想。今天,儒傢思想遇到瞭更大的敵手,但並不是基督教,而是整套的西方思想與生活以及西方新的社會思潮,這種西方文明全是工業時代所引起的。儒傢思想,若看做是恢復封建社會的一種政治製度,在現代政治經濟的發展之前,被人認為陳舊無用,自是;若視之為人道主義文化,若視之為社會生活上基本的觀點,我認為儒傢思想仍不失為顛撲不破的真理。儒傢思想,在中國人生活中,仍然是一股活的力量,還會影響我們民族的立身處世之道。西方人若研究儒傢思想及其基本的信念,他們會瞭解中國的國情民俗,會受益匪淺的。
  
  在西方讀者看來,孔子隻是一位智者,開口不是格言,便是警語,這種看法,自然不足以闡釋孔子思想其影響之深而且大。若缺乏思想上更為深奧的統一的信念或係統,純靠一套格言警語而支配一個國傢,像孔子思想之支配中國一樣,是辦不到的。孔夫子的威望與影響如此之大,對此一疑難問題之解答,必須另自他處尋求纔是。若沒有一套使人信而不疑的大道理,縱有格言警語,也會久而陳腐令人生厭的。《論語》這部書是孔學上的聖經,是一套道德的教訓,使西方人對孔子之有所知,主要就是靠這部書。但是《論語》畢竟隻是夫子自道的一套精粹語錄,而且文句零散,多失其位次,因此若想獲得更為充分之闡釋,反須要依賴《孟子》、《禮記》等書。孔子總不會天天隻說些零星斷片的話吧。
  
  所以,對孔子的思想之整體係統若沒有全盤的瞭解,欲求充分瞭解何以孔子有如此的威望及影響,那真是緣木求魚瞭。簡捷說,孔子的思想是代錶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基礎,以個人正心修身為政治修明之根柢。由此看來,最為耐人深思之特點是在取消政治與倫理之間的差異。其方法為一倫理性之方法,與法傢以講嚴刑峻法為富國強兵之道截然不同。孔子的學說也是斷然肯定的,要求人對人類與社會負起當負的責任,所謂以天下國傢為己任,此點與道傢的適世玩世又大有不同。實際上,儒傢思想所持的是人道主義者的態度,對全無實用虛無縹緲的玄學與神秘主義完全棄之不顧,而是隻注重基本的人際關係,靈異世界神仙不朽又有何用?這種獨具特色的人道主義中最有力的教義,是“人的標準就是人”。就憑這條教義,一個常人隻要順著人性中的善去行,就算初步奉行儒傢的為人之道瞭,並不必在什麼神祇上去尋求神聖理想中的完美。
  
  更精確點說,儒傢思想誌在重新樹立一個理性化的封建社會,因為當時周朝的封建社會正在趨於崩潰。儒傢思想當然主張階級分明。要瞭解這種情形,我們必須迴溯到孔子當時封建製度崩潰以及此後數百年內的狀況。當時中國領土內有數百大大小小公侯伯子男等級的國傢,各自獨立,其強者則國土與國力日增,時常與他國兵連禍結。周朝皇帝名為華夏君王,統治全國,實則徒擁虛名,衰微已極。甚至孔子及以後之孟子,雖周遊列國,乾謁諸侯,求其施仁政,拯百姓於水火,但亦不屑於一朝周帝。這頗與其所主張之建立理性社會,尊崇周王之學說相矛盾。因當時國內情勢紛亂已極,周室衰微,帝國荏弱,縱然前往朝見,終無大用。各國間雖訂有條約,轉眼粉碎,結盟和好,終難持久。養兵日眾,捐稅日增,強淩弱,眾暴寡。國與國間隨時會商,真是舌敝唇焦,不見成功。學人智者開始定攻守之計,和戰之策,彆利害,辨得失。說來也怪,當時學者智士之間,國界之分漸漸混滅,周遊列國,朝秦暮楚,親疏無常。而古禮失,尊卑亂,貧富懸殊,政教乖誤,此等混亂失常遂使思想銳敏之士,勞神苦思以求撥亂反正之道。在此種氣氛中,更兼以思想之極端自由,智慧明敏之士遂各抒己見,如百花齊放,競妍爭香,乃形成中國哲學之黃金時代。或衊棄禮教如老莊;或主張人人當親手工作以謀生,如萌芽期之共産主義,如許行及其門人;墨子則倡單一神祇,崇愛上帝,教人重人道,勿自私,甚至窒欲苦行,竟趨於極端而排斥音樂;此外尚有詭辯傢、苦行傢、快樂主義者、自然主義者,等等,不一而足。於是,不少人,如今日之歐洲人一樣,開始對文化錶示懷疑,而想返迴太古之原始生活,正如今日若乾思想傢要返迴非洲叢林中或到爪哇以東之巴厘島一樣。而孔子則如現代的基督徒,他相信道德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文化曆史的傳統,相信國際間某種程度的道德行為,相信人與人之間高度的道德標準,這都是孔子部分的信念。在《禮記?儒行篇》裏,我們可以看齣儒傢與其他各派的差異。“儒”這個字,在孔子時便已流行。而稱為儒的一派學者,大概是特彆的一批人,他們在觀點上持保守態度,精研經史,其儒冠儒服正錶示他們對古代文化的信而不疑。下麵的幾段摘錄文字足以錶示儒傢的高度道德理想。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歟?”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哀公曰:“敢問儒行?”孔子對曰:“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僕未可終也。”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動作慎。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僞;大則如威,小則如愧。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

前言/序言



孔子的智慧(最新修訂精裝典藏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孔子的智慧(最新修訂精裝典藏版)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孔子的智慧(最新修訂精裝典藏版)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孔子的智慧(最新修訂精裝典藏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不錯的書。。。。。。

評分

應該挺好的,隻看瞭一會老子的

評分

雙十一活動很不錯,滿200減110很劃算!

評分

書質量很好!

評分

收齊一套林語堂先生的書,這個版本的比較做的典雅。可收藏。

評分

排版精緻,是正品啊。

評分

評分

正版,質量保證。大師作品,值得一看!

評分

老師指定讀物,不錯,開捲有益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孔子的智慧(最新修訂精裝典藏版)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