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艺术与建筑:奥赛博物馆》奥赛博物馆以收藏众多的印象派时期艺术巨作而著名,成为巴黎最知名的旅游景点。坐落在塞纳河左岸的旧火车站邀请观众去探寻,这里有从莫奈到塞尚的绘画作品以及罗丹和马约尔的雕塑作品,以及其他很多19世纪艺术作品。
本书提供有关奥赛博物馆和其藏品的简明信息与详尽的描述,包括有对重要作品的详尽描述,作品的图片,为数众多的历史以及文化方面文章,博物馆地图,图解时间表,色彩理论的背景信息,翔实的词汇表,艺术家传记,内容详尽的索引。
内容简介
奥赛博物馆和卢浮宫一样是巴黎塞纳河畔最重要的艺术博物馆,非常值得一看。三层空间里展现的是19世纪以及20世纪初的法国艺术作品,包括世界上最重要的印象派作品。《艺术与建筑:奥赛博物馆》向读者介绍了内容丰富多彩的绘画、雕塑、家具、素描以及摄影收藏。提供了大量具体的背景信息,众多的彩色插图,详尽的作品分析以及清晰的博物馆布局设计,《艺术与建筑:奥赛博物馆》可作为参观奥赛博物馆时的指南。
内页插图
目录
博物馆规划
巴黎火车站是19世纪艺术的家园
奥赛博物馆统计资料
一层
从吕德到卡波的雕塑
展现绝望——卡波和罗丹作品中的乌戈利诺主题
宏大叙事的政治寓言
从杰罗姆到梅索尼埃的绘画
丑闻,斗争与诡计——沙龙和避难者
奥诺雷·杜米埃
光和影——艺术中的母亲形象
杜米埃的土红色半身像——政治化的外貌
巴比松画派
外省风霏巴黎
古斯塔夫·库贝尔
旁观者的视角
普维·德·夏凡纳和莫罗
早期德加
早期马奈
为现代主义辩护——埃米尔·左拉,艺术评论
经典的女神和她的现代姐妹
巴吉尔和早期雷诺阿
画家朋友——雷诺阿与巴吉尔肖像
早期莫奈
夏日野餐
第二帝国贵妇像
另一种接近公众的方式——印象派的第一组展览
亨利·方廷·拉图尔
海景和海岸风光
东方主义
“……我们都是东方通”(维克多·雨果,1829)——东方潮流和东方研究
装饰艺术和历史主义
建筑模型
国际艺术和工艺品
顶层
顶层1
顶层2
英罗·内拉通藏品
历史画与现代性
夏尔·波德莱尔——现代性的发现者
詹姆斯·阿伯特·麦克尼尔·韦斯特
贝斯·莫里斯特以及玛丽·卡萨特
关于女性画家以及一些奇闻——在巴黎的女性画家
古斯塔夫·卡耶波特
埃德加·德加
波西米亚式的生活——咖啡馆成为艺术家们会面的场所
德加的雕塑
爱德华·马奈
印象派三联展
卡米尔·毕沙罗
阿尔弗雷德·西斯莱
奥古斯特·雷诺阿
新阶段
克劳德·莫奈
水,风,还有日光
火车站——19世纪的大教堂
目力可及的边缘——莫奈和霍德勒的山脉风景画
原创性的丧失
文森特·凡·高
走向盛名的漫长路途
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
隐居处——追寻艺术家的介入风格
保罗·塞尚
塞尚的“沐浴者”系列——自然在绘画中的“现实化”
展览小间的彩色图画
德加的蜡笔画
“日本家庭”——日本风格来到巴黎
莫奈和雷诺阿的晚期作品
欧迪隆·雷东
世纪——时代沉轮中的享乐
盖什藏品
亨利·卢梭
……
中层
中层1
中层2
附录
精彩书摘
米勒刚好在1857年沙龙前及时完成了《拾穗者》这部作品。在这幅画中,画家绘制了非比寻常的农民生活图画。他画的那些女人是社会中最贫穷的人。她们正从田中收集收割后剩下的麦蟪麦穗。同时,在最明亮的地平线上,丰足的收成在地主鹰一样警觉的眼神监督下,正被马车运走。他坐在马背上,从远处监视着这群妇女。
地平线位于整幅画较高的地方。三个妇女被紧密安排在一起,几乎占据了画面的最前端。她们的体型反映了她们在专注于单调工作时的端庄。向右边弯下腰去的妇女,她们的姿势只能从她们左臂弯曲角度的变化来识别,与弯腰扎捆的女人形成了平衡。
这种反映在她们姿势里的,与大地的统一性,同样在她们衣服静默的色泽中显现出来。这幅画强烈的、黑瞎的色调只有被天上的粉红色稍稍缓解。米勒纪念碑式的农民形象让这种风格进入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风格。他的绘画是对劳累至极的劳动力以及农村生活的强而有力的刻画。他以一种庄严的格调,不用求助于不加修饰的现实主义来做到这点。充斥着棕色和灰色阴影的画面,氛围是悲伤的。由于米勒画像的纪念碑状,他的这些形象从风景中跳脱出来,再也无法被周遭消融。
……
前言/序言
艺术与建筑:奥赛博物馆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早期莫奈
评分
☆☆☆☆☆
古斯塔夫·库贝尔
评分
☆☆☆☆☆
詹姆斯·阿伯特·麦克尼尔·韦斯特
评分
☆☆☆☆☆
顶层2
评分
☆☆☆☆☆
%D%A 至于自我的意义,我想过的就更多了。小时候我就疑惑过“我”的含义。我知道我是个人,我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但是在我生前和死后,这些分子原子又属于谁呢?我的意识又是什么?貌似不是分子原子。为什么我的意识会装在这个身体里,能指挥这个身体,能看见听见别的事物?我的名字代表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个名字代表其他人,但自己的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意义极为不同,我会念叨着自己的名字,问自己这两个字究竟代表什么。看到别人有我爸妈不给我买的玩具,我就好生羡慕,希望我能够是他,或变成他。那么变成他以后,除了“我”有玩具玩了,还有会什么其他不同?对于千千万万个人来说,就有千千万万个“我”,我在他们眼里是什么样的,他们又是怎么看待自我的? %D%A %D%A 自然科学告诉我们,生命就像一艘船,它的意义就是运载基因到下一个港口。我相信现今的大多数人都不满足于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其他需求来补充自己生命的意义,不管他们是否有意识到。对于我来说,我死后也许会留下些许痕迹,比如一堆周游世界的照片,比如一个写满影评的博客,但这些终究会消失于无形。看过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更是明确感到,如果人类消失,不出1万年(对宇宙来说很短暂),整个人类存在过的任何证据都会无影无踪。所以,不管是生命和自我,存在的过程才是关键。 %D%A %D%A 那么除了传递基因,自我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对此历代的哲学家们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萨特的理论最令我信服,或者说打动了我。他说世间不存在永恒的价值和规范,每个人都必须发现和创造自我的意义,寻求每个问题自己的答案。我们没有选择是否来到这个世界的自由,但作为自由的个体,要不断地选择,并为做的每件事负责。逃避选择,或者说随大流,那就是自我欺骗,放弃了创造自我意义的机会。多么励志啊。 %D%A %D%A 我在某一方面最接受萨特的观点,并不代表他就是“对”的。这也是《苏菲的世界》带给我思维方式的一大转变。起初我在阅读哲学史上各家之言的同时,总尝试思考谁的理论是对的,或者最“有道理”的,还想把不同流派的理论结合起来。后来我发现这和“世界是否是虚幻的,是否存在上帝”一样是没有答案的,世间比我想象的更多的事也是类似的情况,这也正符合休谟提出的不可知论。 %D%A %D%A 除此之外,这本书对我在心态上也大有裨益。我看过不少书,自诩有点渊博,但是我读到苏格拉底和笛卡尔这样在当世最渊博的人都时刻在感慨自己的无知,很受触动。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不断地学习知识和思考只是略微拓展我们的已知领域,同时更会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 %D%A %D%A 读到最后我不禁感慨,人类的科技也许在某些先进的外星人看来不值一提,但在哲学方面的努力和成就真是丰富的瑰宝。如果人类无声无息的灭亡,这些哲学成就是最可惜的。然而抬头仰望星空时,我又感到如本书结尾所说的,我们每个人和这些星星都来自宇宙大爆炸伊始的物质,是一百多亿年前熊熊燃烧的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人生和人类的历史也正如宇宙中的一片星尘。
评分
☆☆☆☆☆
顶层2
评分
☆☆☆☆☆
东方主义
评分
☆☆☆☆☆
介绍的非常非常非常详细
评分
☆☆☆☆☆
贝斯·莫里斯特以及玛丽·卡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