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3
我不是梵语学者,也不是巴利语学者,而是因智慧而永恒的书籍爱好者。把印度智慧与中国智慧合在一起,目的是把对印度这个国家文学的美丽和智慧的快乐体验表达出来,与我的读者分享。在编撰过程中,就算是我亲身去了一趟印度欣赏也不过如此。又怎么会是别的样子呢?与诗人、森林圣人和这片土地上最智慧的人接触,瞥一眼古印度智人在探索精神真理和生存意义时的最初萌醒,他们有时候孩子气般地天真无邪,有时候则带着深刻的直觉,不过总是认真诚挚,充满激情。这种体验一定会令大家都很兴奋,尤其因为印度文化与其他文化大相径庭,因此可以有许多东西奉献出来。印度文学里展现出来的东西,可以让人们一窥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三千年来,这些内容一直在激活和塑造着这个民族。只有看到印度思想的丰富性及其本质精神,我们才能理解印度,才能奢望分享其各民族的自由和平等,而这些正是我们试图从这个道德和政治上都混乱不堪的世界创造出来的东西,尽管显得有些蹩脚和踌躇。
出于中国人的礼节,我把印度的智慧这部分放在了前面,跟书名的顺序恰好相反。之所以把中国放在书名的前部,是因为我特别怀疑一般读者是否相信印度跟中国具有同样丰富的文化,同样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睿智和幽默,印度在宗教和想象文学方面是中国的老师,在三角学、二次方程式、语法、语音学、《一千零一夜》、动物寓言、象棋以及哲学方面是世界的老师,她也启发了薄伽丘、歌德、赫尔德、叔本华、爱默生,可能还有伊索。
然而,西方欣赏印度文学和哲学的伟大时代,威廉·琼斯爵士、弗朗兹·博普和埃德温·阿诺德爵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伴随着梵语的发现和直接由它激发的印欧语系文献学学科的建立而来的热情也很快烟消云散了。1860 年是个转折点。G.T.加勒特在他那篇资料翔实的文章“印度一英国文明”(《印度的遗产》)里写道:“这个词语注定不会长久。他(指威廉·琼斯爵士)的后继者很快开始接受那种略微敌视且带优越感的态度,这种态度标志着英国人撰写印度问题著述的特点……大约从1836 年始,这一传统已经坚固地确立了下来。印度是‘惋惜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英国人流亡了许多年,生活在一个半野蛮、半颓废的民族之中。”“在叛乱之后……新型英国人往东部走去,其中有记者和学校校长。他们带着妻子,有旅游者去看他们。在印度,定居的英国人和欧亚人正在大量增加,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生活……英国人很快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得到新官员、种植园主和商人的极大充实,这些人是在1860 年之后蜂拥到东部地区的。作家们有一种自然的趋向,更为集中描写被流放同胞的这片聚居地。”由此产生了大量廉价小说,“几乎所有这些小说对(印度)种族都十分冒犯。”“大约1870 年直到本世纪末,英国在这片土地上最静止不动、最沾沾自喜、最死气沉沉时期的官僚统治,在小说中彰显得非常清楚,因而十分有趣。拉迪亚德·基普林关于印度的大部分著述都直接处于这个传统之中,尽管他自身的天才使之光彩夺目……”除了这些“丛林”书籍,他的大部分印度小说和诗文还关注(欧洲和亚欧)这两个小社会、行政官员和军官以及隶属的欧洲人和亚欧人。在他们周围涌起了印度的海洋,但是这个从属民族中几乎所有以个体身份出现的人都是小人物,大部分是英国人的家仆或他们收留的女人。他笔下为数很少的几个受过教育的印度人给介绍进来,似乎是为了满足英国人在印度那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基普林让自已对印度的两重性和谎言或某些种族身体上的怯懦作了最为惊人的概括。大约1860 年,埃德温·阿诺德爵士在他的译著《嘉言集》前言中这样写道,“现在谁也不会把这个伟大民族的高度文明视为‘野蛮的’鲁莽无知”,他真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如今的印度已经成为一个碰不得的话题,而最碰不得的话题是关于英国人在印度的碰不得的种姓制度——我现在必须避免去碰这个话题。
西方对印度的一般态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印度的了解是,印度人是佛教徒,因为佛教教义的涅槃意味着灭绝,显而易见,印度对世界文明没有做出什么贡献。”这句话有四层不真实:第一层不真实是,印度人是教徒,但他们作为一个民族却不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像犹太人拒绝基督教一样,印度人也拒绝了佛教。第二层不真实是这种假想:涅槃的意义被人类那有条件的、有限的、富有逻辑的智慧所理解。第三层不真实是从以下的事实而来:除了佛教之外,实际上,印度已经产生了一个巨大丰富的想象文学和哲学,而且印度文化特别富有创造性,事实上已经以那种离奇古怪的幽默丰富了世界文学,我们常把这种幽默与《一千零一夜》联系起来。第四层不真实是认为,印度教和佛教中人类的基本精神概念,它们根本上否认唯物主义,以及它们对于从那些宗教而来的非暴力立场,这些对现代世界没有什么教益。佛教认为,最大的罪是无知或无思想,神圣的生命肇始并奠基于道德渴求和探索与自省的精神。关于印度无思想的这一罪必须得停止了。把印度或英国在印度的统治问题弄成一个碰不得的话题,谁也不会从中受益。我坚信,这一代的年长政治家已经无望了,我们必须以教育下一代对印度这个民族有一个更为正确的看法而开始。
关于印度教信仰、当今印度人的国家宗教以及像甘地和尼赫鲁这些印度领导人的基本资料,可以在第一部分印度信仰里看到。印度思想的特征是:在印度,宗教和哲学是分不开的。在这个国度,重提哲学和宗教之间的“关联”就没有不必要了,在现代世界也不存在找到缺少这一环节的关键问题。印度哲学和关于上帝的知识是分不开的,正如中国哲学和人格问题不可分一样。我们不知晓我们是否正处在一个世纪的结束,不知晓我们高度专业化和部门化的思想家是否有能力把科学、哲学和宗教联合起来。不过,印度显然是一片充满宗教和宗教精神的土地。印度出现了太多的宗教,中国则太少了。印度宗教精神的涓涓细流流淌到了中国,充盈了整个东亚地区。印度的麻烦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但凡一个人若是缺少宗教精神,转向印度而非世上其他任何国家,看起来似乎更符合逻辑,更为合适。显然,如今宗教还是一种活生生的情感,基督教把另一边脸转过去的教义,只能在印度而非世上其他国家才可以转化成一个由大众进行的国家性运动。印度的悖论是全世界不抵抗主义者的悖论。然而,和平只能从非暴力和不相信武力而来,非暴力只来自印度,因为印度人似乎真正相信非暴力。
在想象文学的王国,伟大的印度史诗将会自圆其说。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比较是无法避开的。我倾向于把《罗摩衍那》的整个故事呈现出来,而不是把两部史诗都拿出来,但哪一部都不完整。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读读人人图书出版的《摩诃婆罗多》。由于篇幅缘故,我还觉得有必要省去“印度的莎士比亚”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人人图书版)中引人注目的伟大诗歌和《小泥车》(阿瑟·威廉·赖德译,哈佛东方系列丛书)这一流行的经典戏剧。动物寓言体裁和《一千零一夜》的许多故事归功于因寓言而著称的印度人,此类寓言在佛教和非佛教文学中都非常丰富,这一发现也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启示。H.G.罗林森在《印度遗产》里“欧洲文学和思想中的印度”一文中写道,“在格林或汉斯·安徒生作品里看到的许多欧洲神话,包括魔镜、一步七里格靴、杰克与豆茎都可以在印度找到起源。许多此类故事可以在《罗马人的事迹》a《十日谈》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中看到。”《威尼斯商人》中采用的三个小匣子的故事在《巴拉姆和乔刹法特》中可以看到,这显然是佛的故事,被乔装改扮成了基督教装束,后来被封为如圣乔刹法特一样的基督教圣人!大家当然都听说过挤奶女工的故事,她梦想着自己的婚礼,结果把牛奶桶打翻了。这一故事可以在婆罗门的一大罐麦片的故事里看到其原型,后者收在《五卷书》的选篇里。
最后,我把佛教教义和非教义著作中的重要文章收录在此,主要是从摩诃衍那即“大乘派”或者“北方佛教”流派而来。我承认带有个人偏见,大多使用以译自梵语的中文本为基础的大乘文本。约在1880 年,对巴利语的研究开始重要起来,重心转移到“南方佛教”流派的小乘文本。我认为,除了研究巴利语的学术方便以外,普通人对于佛教作为一门宗教的令人满意的理解必须来自大乘文本。我试图在《首楞严经》选篇的前言中讲清楚这一点。尽管巴利语异常丰富,我还是认为,对于研究人类大真理的学者而言,最终搜集到的零星材料作为活生生的信仰一定还有点儿荒芜。
我认为可以把三个选篇——《梨俱吠陀》颂诗、《薄伽梵歌》和《法句经》(本书把后两篇完整地呈现出来了)——看成是印度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此中可以看到印度对于人类在世上生存意义的最优秀思索成果。
自然,本书没有把印度在实证科学领域的发展包含在内。非常有趣地看到,英国雅利安主义的使徒休斯敦·张伯伦想证明雅利安的优越性时,他须把帕尼尼作为世上第一位语法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印度遗产》的相关篇章里读到,也可以在萨卡尔的“古印度人的实证
科学”里看到,但这篇文章不容易找到。
我要感谢纽约市立大学的塔拉克纳思·达斯博士,他帮我找到一些参考资料,还向我解释了一些令人模糊的印度术语,并且浏览了本书中印度部分的校样。
印度的智慧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印度的智慧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节奏加快,本领恐慌处处显现。据统计,从改革开放以来,新增加的词汇近万个。很显然,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现代化的新世纪新阶段,一个人如果不学新知识就跟不上新形势,思想就要落后蜕化,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为数不少的科盲、法盲、电脑盲、外语盲“四盲”之人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还要认识到不学新知识、不探索,精神就要窒息。在我们前进的征途上,还存在许多的未知领域。未知,是一种诱惑,一种智慧的挑战、人格的挑战。只有学习新知,探索未知,才能提高人的现代化素质和能力,成为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人。专家指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要自立于这个社会之上,就必须建立属于自己的、必要的和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使整个知识体系呈“T”字型展开,其中横向表示要有一定的宽广度,包容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以满足工作、生活、交往等方面的需要;纵向表示要具备相当的精深度,在专业上深刻透彻,以满足更深层次的需要。换句话说,就是要做本行业、本部门的通才,做某些方面的专才,具有专与博的兼容性。著名作家王蒙对学习有过精妙独到的论述,他说:一个人的实力绝大部分来自学习。本领需要学习,机智与灵活反应也需要学习。健康的身心同样也是学会了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健康的心理活动模式的结果。人生有许多困惑、许多悖论、许多选择,当你面临选择的痛苦的时候,你可以去学习,用学习和思想抚慰你的焦虑,缓解你的痛苦,启迪你的智慧,寻找你的答案。学习归根结底是通向真理、通向知识、通向光明的抉择。通过学习,你将避免冲动,避免极端,避免刚愎自用,避免出尔反尔,避免无所事事,避免精神空虚,避免消极悲观,更避免暴跳如雷和怨天尤人。在你一时受到误解,受到打击,受到歪曲,受到封杀而你一时又没什么办法可想,也无法改变你的处境的时候,安心学习吧,补课吧,学习你在顺利情况下欲学而没有时间学的那些表面的冷门吧,这是天赐的强化学习月或强化学习年的开始,你理应得到更多的学分,达到更高的学位。学习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和追求。学无涯,思无涯,其乐亦无涯。从理论的论证里可以找出自己的经历与见闻的脉络,可以拨开思想认识上的迷雾;从一道数学公式里可以设想到先行智者们严密的思维逻辑和追根溯源、反复验证、达到颠扑不破的境地的过程与乐趣。学习是一种发现,学习是一种探秘,学习就如破案,自然界与人生的秘密隐藏得扑朔迷离,不容易一时侦破。而当我们从自然、历史、社会、人生中发现了它们隐蔽的真情,从前人成果中了解了这种真情,将会像破了一个大案一样地充满欣喜而欲罢不能。学习是一种按部就班的建设,从挖地基做起,直到矗立起一幢幢的高楼大厦,成就了一片又一片风景。学习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它扩大着我们精神的空间与容积。学习还是一种对于有限生命的挑战,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宇宙和时间。学习是一种坚持、一种固守、一种节操、一种免疫功能。学习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和追求,岂能不学? 子不学非所谊,幼不学老何为?多读读书吧!哎!~
评分京东的物流很给力,送货的速度还不错,商品的质量也可以接受,价格也能比较公道。你,值得拥有!超低的价格,超好的质量,超高的品质,感谢京东
评分商品满意度
评分印刷精美,很好很好!
评分好东西,正品,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但这次看完之后却觉得收获颇多。将txt格式的电子书存在手机里,不顾每晚寝室断电后看到眼睛酸涩,或者是第二天上课间隙看到手机没电,仍旧乐此不疲。看完还不忘对身边的好友推荐:真是一本好书啊!小时候总是做很多这样那样的梦,长大以后要做科学家还是宇航员,要么就是做个浪子,背着包带上吉他离开家去天南海北,或者就是做一个列车员,要是能成为火车驾驶员就更棒啦!跟着火车,枕着铁轨,去任何能去的地方,多浪漫又潇洒。“我要做一件事情,改变这个世界”的想法随着我们渐渐长大,现实越来越沉重,渐行渐远。世界比我们能看见的,触及的,想象的还要大的多的多。渐渐的我们被社会磨圆了棱角,默默接受了“我们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去适应它吧”的大人们挂在嘴边的话。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中国印度之智慧:印度的智慧(最新修订精装典藏版)》内容简介: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中最为精髓和深刻的方面,全书共分两册。《印度的智慧》通过对印度文学、哲学、宗教信仰的展示,让人们一窥印度思想的丰富性和本质精神。林语堂的文学天份和中英文造诣使本书视角独到,视野宽泛,两个古老民族的积淀和文学述说汇集于此,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评分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印度的智慧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