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 [Disease and Healing in T'ang China]

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 [Disease and Healing in T'ang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赓哲 著
图书标签:
  • 唐代史
  • 疾病史
  • 医疗史
  • 中医药
  • 社会史
  • 文化史
  • 历史医学
  • 唐朝
  • 健康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0174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455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Disease and Healing in T'ang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页数:29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唐人的疾病与医疗,体会生死观念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作者简介

于赓哲,男,祖籍山东,1971年生于陕西咸阳。武汉大学博士、南开大学博士后,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隋唐史、医疗社会史。曾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民族研究》等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在学术界产生较好反响,许多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观点,曾多次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陕西省高等院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唐代主要疾病考——以敦煌写本《新菩萨经》、《劝善经》为探索渠道
第一节 《新菩萨经》、《劝善经》背后的疾病恐慌
第二节 病名指向蠡测

第二章 唐代官方医疗机构的局限性
第一节 中央医疗机构的使命和局限性
第二节 地方医疗机构的使命和局限性
第三节 唐代官方医学教育机构评估

第三章 民问医人水平评估——由“福医”、“时医”现象说起
第一节 民众求医心理中的运势观
第二节 “福医”、“时医”产生的土壤

第四章 中古医籍受众浅论
第一节 中古医籍受众面之狭窄
第二节 印刷术普及之后医籍的传播
第三节 医籍受众面对医籍内容的影响

第五章 唐代药材产地与市场
第一节 “道地药材”产地
第二节 唐代药材市场

第六章 医巫并行的时代——咒禁术的退缩与保留
第一节 传统医疗领域的主要巫术——祝由和禁咒
第二节 咒禁疗法施行者规模的固定与收缩
第三节 咒禁疗法适用范围的逐步缩小
第四节 巫术疗法在南北方应用的程度差异

第七章 高原疾病与战争
第一节 古人对高原(山)反应的各种认识
第二节 北魏与吐谷浑的战争
第三节 大斗拔谷事件
第四节 唐蕃战争
第五节 高仙芝远征小勃律

第八章 唐宋民间医疗活动中灸疗法的浮沉——一项技术抉择的时代背景分析
第一节 唐代民间医疗活动中灸疗法的盛行
第二节 灸疗法盛行的原因
第三节 宋代以后灸疗法地位的相对下降

第九章 蓄蛊之地——一项文化歧视符号的迁转流移
第一节 蓄蛊术确实存在吗
第二节 “蛊之为毒,中土少见”——“蓄蛊之地”的变迁
第三节 蓄蛊之地变迁的背后——主流文化圈拓展的脚步
第四节 沉默的蓄蛊者

第十章 疾病观与唐长安城的嬗变
第一节 日趋严整的都城建制
第二节 医学思想与居高避湿观念
第三节 避湿观念对长安布局的“修正”

第十一章 疾病、卑湿与中古族群边界
第一节 “南土卑湿”的文化意味
第二节 避湿观念与部分城市的变迁
第三节 卑湿与族群边界

第十二章 割股奉亲缘起的社会背景考察
第一节 人肉与医疗的关系
第二节 “割股奉亲”蔓延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三节 儒家的自我矛盾

附录 被怀疑的华佗——中国古代外科手术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华佗不孤
第二节 对华佗的怀疑
第三节 残存的外科术
第四节 重新发现华佗
后论
参考文献与著作
后记

精彩书摘

安史之乱爆发后,社会动荡,医疗事业也受到很大影响,民间缺医少药情况更加突出。贞元年间《颁(广利方)敕》反映的就是安史乱后的状况:“或僻远之俗难备于医方,或贫匮之家有亏于药石,失于救疗,遂至伤生。”①吕颂《为张侍郎乞入觐表》反映了贞元年间黔中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状况:“臣从去年冬初,忽染脚疾,……(黔中)绝无医人,素乏药物,深山穷谷,无处市求,任重命轻,何可言疾?”②李德裕被贬到崖州后曾经有《与姚谏议邰书三首》,提到了当地缺少医药:“(在崖州)自十月末得疾,伏枕七旬,属纩者数四,药物陈裒,又无医人,委命信天,幸而自活。”③德裕虽然左降,但是毕竟曾为一朝宰相,他尚且无医药可治,百姓情况可想而知。杜牧《祭周相公文》提到了睦州的情况:“万山环合,才干余家,夜有哭乌,昼有毒雾,病无与医,饥不兼食。”④《唐代墓志汇编》贞元091号《唐前卫尉卿赐紫金鱼袋张公夫人太原郡君郭氏墓志铭并序》记载墓主郭氏随丈夫贬谪到汀州,“属地多温湿,疾染膏肓,土无医和,宅有妖佐”。《千唐志斋藏志》第1119号大中年间《唐茅山燕洞宫大洞炼师彭城刘氏墓志铭并序》记载墓主在海南“涉海居陋,无名医上药可以尽年”。晚唐时期的刘允章曾经有《直谏书》直言民有八苦,其中第八苦就是“病不得医,死不得葬”。⑤这些史料说明至少在部分地方民众极端缺乏医药保障,医疗机构亦不健全。而且纵使当地有医博士、医学生,水平恐怕也不高,《朝野佥载》卷四记载魏光乘为人刻薄,好给人起外号,把拾遗蔡孚称为“小州医博士诈谙药性”,足见地方医博士口碑不佳。唐代制度,在外官员五品以上有疾患者官方供给医药:“诸文武职事五品以上官致仕有疾患,在京城者,官给医药,在外者,亦准此量给,以官物市供。”⑥即便是五品以下官员,可以想见地方医博士也会首先服务于他们,但是官员们显然对地方医疗水平缺乏信心,经常要求回京疗病,此类例子甚多。
……

前言/序言


《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究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唐代(公元618年至907年)的疾病谱系、医疗实践与社会变迁。作者旨在梳理唐代社会在面对各种疾病时的应对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医疗体系和观念,为理解当时民众的生存状态、社会结构和文化特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一、 疾病谱系:时代的印记 唐代社会,尽管在经济、文化和军事上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严峻的疾病挑战。本书将细致考察当时记录在案的各类疾病,包括但不限于: 传染性疾病: 历史上,大范围的瘟疫一直是人类社会挥之不去的阴影。唐代也不例外,频繁的流行病,如天花、麻疹、霍乱等,对人口结构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冲击。本书将通过文献梳理,分析这些传染病流行的规模、传播途径以及当时的社会反应。 地方性疾病与慢性病: 除了大规模的传染病,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以及生产方式也催生了特定的地方性疾病。例如,水土不服导致的疾病、因劳动造成的慢性劳损、以及寄生虫病等。本书将尝试勾勒出唐代区域性疾病的特点。 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 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一些与生活方式相关的疾病也开始显现。如营养不良、过度劳累、甚至早期出现的与过度饮酒或饮食不洁相关的疾病。 精神与心理层面的困扰: 虽然古代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与现代不同,但本书也将尝试从文献中挖掘与情绪、行为异常相关的记载,探讨当时人们对这类“心病”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二、 医疗实践:传承与创新 面对复杂的疾病挑战,唐代形成了一套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医疗体系。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官方医疗机构与制度: 唐朝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方医疗体系,如太医署、药园等。本书将考察这些机构的设置、职能、人员构成及其在保障皇室和官僚健康中的作用。同时,也会探讨这些官方机构在民间医疗中的影响力。 民间医疗与药材: 除了官方医疗,民间医疗也是当时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研究各地郎中、巫医、以及各种民间疗法的存在形式。同时,对唐代药材的生产、加工、交易和使用也将进行详细考察,包括重要的药学著作(如《新修本草》)的贡献。 诊疗技术与方法: 本书将着重考察唐代医生常用的诊疗技术,如望、闻、问、切等问诊方法,以及针灸、推拿、方剂等治疗手段。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解读,呈现当时医生如何运用这些技术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医德与伦理: 医疗实践离不开医德和伦理的规范。本书将尝试从文献中寻找关于唐代医生的职业道德、行医准则以及社会对其的期望,以展现当时医者群体的形象。 三、 社会变迁与医疗观念 疾病与医疗并非孤立存在,它们深刻地融入了唐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本书将探讨疾病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相互作用: 疾病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严重的疫情往往会改变人口分布、影响经济生产、甚至引发社会动荡。本书将分析疾病如何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唐代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稳定。 医疗观念与文化信仰: 唐代民众的医疗观念深受儒家、道家、佛教以及民间信仰的影响。本书将探讨这些思想流派如何塑造了人们对疾病成因的理解,以及对治疗方式的选择。例如,一些疾病可能被归结为道德失范或神灵惩罚,从而催生了祈福、祭祀等非医疗性干预手段。 医药知识的传播与普及: 尽管受限于当时的传播条件,但唐代在医药知识的整理和传播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本书将考察官方编纂的医药典籍以及民间医药知识的流传方式,以及这些知识对民众健康认知的影响。 女性在医疗中的角色: 在古代社会,女性在家庭医疗和产科护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书将关注唐代女性在疾病照料、药物采集和一些特定医疗实践中的参与。 研究方法与价值 本书的研究方法将主要依赖于对唐代史料的细致梳理和解读,包括但不限于正史、笔记小说、地方志、碑刻铭文、以及出土文献等。通过跨学科的视角,结合考古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理论,本书力求从多个维度呈现唐代疾病与医疗的历史图景。 《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旨在填补当前学术研究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为历史学、医学史、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详实的研究基础和启发性的视角。通过对唐代疾病与医疗史的深入考察,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那个伟大的时代,也能从中汲取关于人类健康、社会应对危机以及文化传承的宝贵经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唐代社会切面。作者在各个方面都展现了令人信服的知识储备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当时社会制度和法律条文的介绍。虽然这些内容可能稍显枯燥,但正是这些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形态。作者用清晰的逻辑将这些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让我能够理解这些制度是如何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的。书中关于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的讨论,也让我对唐代的社会结构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种对社会运作机制的细致考察,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非常高,同时也让普通读者能够从中获益良多。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气息,淡雅的色彩和古朴的字体,瞬间就将我带入了那个遥远的唐朝。翻开书页,我首先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所吸引。即便我对于唐代的历史背景了解不多,但作者用细致入微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鲜活的社会图景。字里行间,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喧嚣与繁华,也能窥见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书中对社会经济状况、城市规划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描绘,都极具画面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宏观的历史叙事,作者在细节处的挖掘同样令人赞叹。比如,关于当时人们的服饰、饮食、居住条件等方面的描写,都非常到位,让我能够从更微观的角度去感受历史的脉络。这种宏大与微小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生动的趣味性,对于想要了解唐代社会全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次绝佳的阅读体验。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切热爱与敬畏。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通过对这些史实的深入解读,试图挖掘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基因。书中对于当时社会思潮、宗教信仰以及哲学观念的探讨,虽然不是核心内容,却为我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我发现,很多我们在现代社会看来理所当然的观念,在唐代可能还处于萌芽阶段,或者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作者在这一点上的分析,让我对历史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一些当时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引用和分析,也为整本书增添了不少色彩。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歌声,看到他们笔下的山水,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让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对于文献资料的运用简直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书中引用的各种史料、笔记、诗歌,甚至是一些考古发现的片段,都被作者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完整而生动的画面。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在梳理复杂历史信息时的逻辑清晰和条理性。对于一些可能令普通读者感到困惑的细节,作者总能循循善诱,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让我能够轻松地跟上他的思路。书中对不同阶层人们生活的对比描写,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从皇室贵族的奢华生活,到普通士人、商人、农民的日常,作者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通过对这些不同侧面的展现,我得以更全面地理解唐代社会的结构和人际关系。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挣扎。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古老的宝藏中寻宝,每一页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即便是在描述一些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时,也能做到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当时城市生活的描绘,从熙熙攘攘的市场,到安静的寺庙,再到官员们的府邸,作者都用生动的笔触将这些场景展现出来,让我仿佛置身其中。书中对不同职业人群生活的对比,也让我对当时的社会分工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我能够想象出当时的手艺人是如何工作的,商人们是如何交易的,官员们又是如何处理政务的。这种生活化的叙事,让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评分

于赓哲,男,1971年6月出生于陕西咸阳,西安市八十五中毕业,陕西师范大学本科、硕士,武汉大学博士、南开大学博士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12月,于赓哲受央视邀请登陆《百家讲坛》讲授《狄仁杰真相》。首次还原真实的狄仁杰形象。同名图书也于近日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隆重推出。2014年1月19日在百家讲坛开讲「发现上官婉儿」,共五集,并配套出版「巾帼宰相上官婉儿」,结合讲座内容和新公布墓志对上官婉儿重新予以研究和评价,书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于赓哲给人以学富五车,带有书卷之气。

评分

3、《〈新菩萨经〉〈,劝善经〉背后的疾病恐慌——试论唐五代主要疾病种类》,《南开学报》,2006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1期转载。

评分

真相比传说更精彩,正史比野史更好看

评分

这本书总共278页,可参考书,文献就看了318种。不得不佩服于老师的敬业精神。这是一部纯学术论述的书,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结,只是平淡的叙述了唐朝一些历史背景,医学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以及阻碍医学知识传播的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还有,疾病对当时城市建设的影响,对战事的影响。。。等等。书中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可见于老师胸中沟壑。当然,如果你不喜欢历史,不喜欢唐史,你会觉得有些枯燥,毕竟这不是小说,是于老师结合他的博士后论文写得。然而,我却很喜欢这部书,比较真实的展现了唐朝当时的状况。感谢于赓哲老师辛勤的研究,才使广大读者从一个新的角度去了解,让我们骄傲的大唐王朝!

评分

评分

阅读体味人生,开卷就有智慧

评分

目录

评分

还没考

评分

出生日期1971年6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