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常阅读历史书籍会感到疲惫,需要频繁查阅地图和年表来辅助理解地理背景和时间线索。然而,阅读《国史要义》时,这种感觉明显减轻了许多。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对空间和时间的切换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他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精准地“锚定”在特定的时空坐标上,使得读者即便不依赖辅助工具,也能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场景。这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和高超的文本组织能力。特别是对于制度演变的论述,没有陷入繁复的法条罗列,而是侧重于制度背后的哲学基础和实际运行中的张力,使得原本抽象的政治史变得鲜活可感,极大地降低了非专业人士接触中国宏大历史叙事的门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为整体的阅读体验增色不少。纸张的质感一流,印刷清晰,注释详尽而不突兀,看得出出版方确实下了大功夫,配得上“中华现代学术名著”的称号。对我而言,历史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沉淀。翻阅此书时,那种沉甸甸的厚实感,仿佛也承载了历史的重量。书中对于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演变所做的梳理,尤其具有现实意义。它不是将历史束之高阁的古董学问,而是可以反观当下的镜子。通过理解古代社会是如何应对危机、如何构建秩序的,我们能更好地审视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担心这本“名著丛书”里的“要义”会过于艰涩难懂,毕竟涉及的学术深度不言而喻。但出乎意料的是,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讲究,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古典文学的韵味,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它更像是一场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进行的高质量对话,他循循善诱,用精炼的语言点拨迷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克制与平衡,没有简单地采信一方之说,而是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这种“存而不议,论而不断”的叙事技巧,恰恰体现了高级史学研究应有的风范。它不是在强行灌输结论,而是在启发读者,引导我们自己去建构对历史的理解框架。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真正参与到了历史的解读之中。
评分坦白说,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中滋味的“慢阅读”佳作。它不像流行的快餐式历史读物那样追求戏剧冲突和耸人听闻的轶事,它更注重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阶段性特征”。初读可能觉得节奏略慢,但随着阅读深入,你会发现每一个看似平铺直叙的章节背后,都蕴含着作者长年累月的心血和对史料的精准把握。它迫使读者跳出碎片化的信息流,重新学习如何进行结构化、系统性的历史思考。对于任何想真正构建起自己中国历史观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打地基的基石,它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套分析和理解我们国家历史进程的底层逻辑框架,而不是一堆等待被记住的知识点。
评分这本《国史要义》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历史的洗礼,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仿佛带着我们穿越了漫长的岁月,亲眼见证了那些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全书结构宏大,逻辑严密,对中国历史脉络的梳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读完之后,我对于“中国”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朝代更迭,而是一个有机、连贯、充满内在张力的生命体。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史实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历史前进的深层文化动力与社会结构变迁,那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在作者的解读下,都指向了宏大的历史走向。这种将微观与宏观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对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韧性与智慧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那种酣畅淋漓、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任何通史类书籍都难以给予的。
评分商务印书馆,这套书籍选材不错,买了很多。①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②天才出于勤奋。③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动化为语言困难得多。④把工作当乐趣,生活是享受;把工作当义务,生活则是苦役。⑤世界上最快又最慢,最长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是时间。
评分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是我学术进步的阶梯
评分柳诒征1923年完成《中国文化史》 ,为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柳诒征透过许多着作,阐明中国文化义理,是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柳诒征是现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国学导师。作为现代中国文化宗师,创办《学衡》杂志、《国风》半月刊、《史地学报》等学刊,致力於中华文化的昌明、发扬。柳诒征是现代儒学宗师。作为史学家,由史学昌明儒学。他认为,儒家经典《诗》 、《书》、《礼》、《乐》,皆史也,皆载前人之经验而表示其得失以为未经验者之先导也;另一面,中国史学通贯儒学,儒学精神是中国古代史学的核心。柳诒征发表论著,对孔教正本清源,指出了儒学之於现代社会的意义,“以儒家之根本精神,为解决今世人生问题之要义”,“在现代科学昌明的物质状态下”,以孔教拯救现代社会,“不至以物质生活问题之纠纷,妨害精神生活之向上,“此吾侪对於全人类之一大责任也”。以柳诒征为南雍双柱之一的南京大学,是现代儒学复兴的策源地;以其为国学支柱的学衡派,成为后世新儒家的学术滥觞。柳诒徵是一位历史哲学家。“史学与哲学相结合,是其治学的特色”。他在《国史要义·史识》篇中定义历史哲学:“治史之识,非第欲明撰着之义法,尤须积之以求人群之原则。由历史而求人群之原理,近人谓之历史哲学。”柳诒徵是一位目录学家、图书馆学家。1927年主持国学图书馆,直至1948年。其间提供住读方式便利来馆的远方好学之读者,为中国“图书馆事业中之创举”。为便於“群彦之责索”,乃编著藏书总目,延聘王焕镳、周雁石等数人经数载努力,1935年完成《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图书总目》,这是中国第一部图书馆藏书总目。作为教育家,柳诒征爱才、重才,言传身教,培植弟子,“多能卓然而立”,人称“柳门成荫”。更多的人则是受到柳氏学问、道德、人格、理想的影响。
评分书真的很好,商务印的书很不错。
评分很喜欢这一套丛书 京东搞活动 就买了啊
评分发货也很快,质量也不错!!!
评分商务书局,必出好书,细细品读
评分柳诒徵著述极丰,其力作有《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历史要义》等,而“把史学与哲学相结合,是其治学的特色”。其所著《中国文化史》分上古、中古、近世三册,约一百余万字,“每编分章分段,紧接于段落后必附引经史、诸子百家语,以及现代中外学人的谠言伟论,藉供读者的彻底了解。书中所纪俱系前言往行,简精扼要,而尤在援古证今,以今鉴古,期能于历史典章制度因革源流,得以明其得失匡其谬误,而后折衷至当,以成定论。”其《中国历史要义》一书,分史原、史权、史统、史联、史德、史诚、史义、史术、史化十大篇。有的学者评价该书,“更见精采,美不胜收”,“在我国的史学名著之中即以之持与刘知几的《史通》和章实斋的《文史通义》相较,要亦可以先后比美。”
评分柳诒徵著述极丰,其力作有《中国文化史》和《中国历史要义》等,而“把史学与哲学相结合,是其治学的特色”。其所著《中国文化史》分上古、中古、近世三册,约一百余万字,“每编分章分段,紧接于段落后必附引经史、诸子百家语,以及现代中外学人的谠言伟论,藉供读者的彻底了解。书中所纪俱系前言往行,简精扼要,而尤在援古证今,以今鉴古,期能于历史典章制度因革源流,得以明其得失匡其谬误,而后折衷至当,以成定论。”其《中国历史要义》一书,分史原、史权、史统、史联、史德、史诚、史义、史术、史化十大篇。有的学者评价该书,“更见精采,美不胜收”,“在我国的史学名著之中即以之持与刘知几的《史通》和章实斋的《文史通义》相较,要亦可以先后比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